经典语录

位置:首页 > 经典语录 > 经典语句

关于王明珂的名句摘抄

发布时间:2022-09-22 14:40:15

  ●这世界上有多种形形色色的人类社会。长期以来人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尝试以社会结构、文化模式、亲属体系、制度功能,以及人观,等等学术词汇与相关艰涩理论来描述及理解它们,如此更让人们觉得人类社会深奥而难以被了解。事实上人类社会虽有多元变化,各种人类文化、文明虽然博大精深,但它们都有些基本共性。若能掌握这些人类社会的基本共性,我们便不易被 “文化”、“文明” 所建构的种种宏大景象所惑,也就容易由此入手深入理解当代或历史上的人类社会。 ----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

  ●首先,人类所居的环境、领域与其中资源。中国人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表现的便是环境与人们谋生之道间的密切关系。在我们这地球上,人类居住的地方,以地形地貌而言,有河谷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岛屿等等,以温度来说有寒带、温带、热带﹔可以说,除了少数极端不宜人类生存的环境外,人类的居住与谋生空间几乎布满所有陆地,其经济活动更伸向海洋与江河。所谓环境资源对人类而言并非是绝对的﹔因着人类谋生策略的差异,一地理空间中不同的环境资源,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开发利用。譬如,距今5000年前,一片森林其及间溪流成为一人群栖息之地,该人群在林中打猎、采集野生蔬果及根茎类植物,在溪流中补鱼﹔这是人们对该地环境资源的一种利用方式。 ----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

  ●生活在特定环境的人群,其谋生活动经常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其边界或确定或模糊,我们称之为领域。环境有自然分界(如山、河),各邻近人群的资源空间领域经常依着自然地理分界﹔川西俗谚称 “山分梁子,水分亲”,表达的便是此意。然而,人们有能力越山过河,自然地理分界并非人类谋生活动的障碍。一人群的环境领域及其边界是人为造成的,经由暴力战争、协商与约定俗成。还有便是,人类领域之大小,以及人们对于利用环境领域之概念(如土地的使用权与拥有权等等),与其谋生方式(也就是经济生业)有关。对于这些,我们在以下人类经济生业中说明。 ----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

  ●后来在我三十年的历史学术生涯中,常狂称自己的研究是“从新石器时代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我,却从不研读抗日与国共战争的历史。对我来说,那是个人记忆中的一片净土,我不愿学术知识污染了它。在那儿,有像鸡那样大的蚊子,有让碾过它的吉普车跳起老高的的大蟒蛇,有孙将军带着他的弟兄踩着蚂蝗毒蛇穿过雨林,有摸进军营以橄榄大的红蓝宝石换面包的印度人。在那儿,没有民族战争,没有同胞相残,没有仇恨,没有恐惧。所有的都已成为过去,只有我父亲及眷村中的叔叔伯伯们赖以为生的战争记忆,以及我对他们那一代人的思念。 ----王明珂《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

  ●我这时已在历史系读了些中国近现代史,对远征军及仁安羌战役十分感兴趣。而这位杨伯伯,正是历史的见证,“哭是历史”的绝佳采访对象。然而让我感到失望的是,这场伟大的战争,在他说来竟是如此的稀松平常。他说,盟军要提供他们最好的武器,但他们只要迫击炮。他说,孙将军的部队将迫击炮使用得出神入化。他们便是如此,将炮弹吊射入日军躲藏的战壕中,让敌人没地方躲。听着听着,我不再是历史系的学生,又变成了当年眷村里听远征军故事的小孩。 ----王明珂《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

  ●杨伯伯说,他认得父亲,“你爸爸在四平,守车站到邮局,那一仗打得漂亮!”但说到下山养老,他坚决不肯。他说,他不想再吃国民党与蒋介石一口饭!这也是我在眷村中常听说的:某某卖烧饼的、打煤球的,过去事实上是“国军”将领,就为了恨丢掉大陆,从此不肯向国民党、蒋介石低头讨饭吃,宁可过着清苦自食的日子。 ----王明珂《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

  ●我研究所毕业后,台湾进入一段所谓的“后殖民时期”。“二战”前在台湾的日本人被歌颂为建设台湾的先锋,台湾民主法治的根源;相反,由大陆来台的老兵们,或被认为是屠杀台湾人民的刽子手,或被骂为吃台湾米却心向大陆的叛徒。即使在学术界,“转型正义”也被喊得震天价响,其意是台湾要转型进步,就必须追究蒋介石及其追随者的责任,要他们为“正义”付出代价。这是另一场战争,所幸父亲已脱离了这人间战场。 ----王明珂《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

  ●后来父亲为了养家,曾在高雄港当码头工人,又在左营的海军废弹处理场工作,但都做不久便辞职。这些都是十分辛苦且危险的工作,但他做不下去的理由仍是: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出身黄埔军校的军官,他无法忍受别人对他的呵斥。 ----王明珂《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

  ●我的童年,可以说大多在父亲的挫折与父母成天的争吵中度过。约在我小学五年级时有一天父母亲又在客厅中争吵。我躲在房间里,翻弄着抽屉里的杂物,试图脱离那战场。在一个旧信封中,我翻出一张灰黄的照片:一张长靠椅上坐着一位美丽端庄的女军官,四五个年轻男军官或坐或站或卧地围着她,前面几个人腰间还佩着短枪,表情或神采飞扬,或顽皮轻佻。照片背面,一行墨迹将泯的小字:“妈,看你的儿女们,重庆。”望着照片中年轻俊逸的父亲,我臆想,若那战争延续下去,若父亲不来台湾,若父亲没有和母亲结婚,他就不会每日过着为柴米油盐发愁的日子。或者,战争过后他又可以回武昌,跳舞、打麻将,过着他逍遥的公子哥生活。 ----王明珂《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

  ●来到台湾后,父亲便一直住在高雄县凤山镇黄埔军校旁的黄埔新村。这也是我出生,以及二十岁之前成长于斯的地方。是的,我的幼年与青少年生命与“黄埔”无法分割—翻墙进入黄埔军校偷芒果与卫兵捉迷藏,观看军校学生在黄埔大道上踢正步对他们扮鬼脸,甚至青少年时眷村朋友们共组的帮派也叫“黄埔”。据父亲说,刚到台湾时,一切都明白了:许多很亲近的朋友、同僚、长官,原来都是共产党潜伏在各部队里的人。难怪后期与“共军”作战时,“共军”经常比“国军”先知道“国军”部队调度。 ----王明珂《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

  ●从父亲口中,以及我对他的记忆中,当年他所参与的那些战争只是些片断景象:带车队走滇缅公路,由于任务艰辛,来回一趟便晋升一级;回到重庆,却听得人们传言滇缅远征军运补车队替宋美龄带进口丝袜;从重庆的防空壕里拖出上千的尸体,每一具都带着咽喉上的爪痕及扯破的衣服,显示他们死前遭受的窒息之痛;远征军驻印度时,夜晚有印度人摸进军营,从怀中掏出一包橄榄大的红蓝宝石换面包(母亲手指上那个大蓝宝石戒便是如此来的);伪装成警察、卫生部队支持东北的四平战场,受“共军”连续一周的猛烈攻击。然后便是,逃难时到处寻找亲人的记忆。 ----王明珂《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

  ●孙立人将军,对从小生长在黄埔新村的我来说,这名字是多么的熟悉、亲切,但又似乎是许多不幸的根源。特别是,我家隔壁第二家住的便是孙菊人老师。孙老师是孙立人的妹妹,夫妻俩从不与邻人交往,甚至很少出门,据说是怕被跟踪调查。 ----王明珂《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

  ●我母亲与母系亲友们,几乎都是台湾的闽南人,他们是我生命、身体的另一半。这便是我,在眷村中有时被喊“杂种”,在台湾闽南人眼中又是“ 外省人”。小时候,每当父母在激烈争吵时,我都会憎恨他们的婚姻,以及我自己。 ----王明珂《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

  ●父亲二十岁从军, 四十岁退伍,但在我感觉中他一直是个军人。生在那时代,他先是身不由己地成为军人;战争岁月中的经历,又使他成为一辈子的军人,即使在退伍之后。 ----王明珂《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

经典语录相关阅读

经典语录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