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梁漱溟的名言
●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梁漱溟
●从来中国社会组织,轻个人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后国家。轻个人,故欧西之自由主义遂莫能彰;后国家,故近代之国家主义遂非所夙习。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儒家盖认为人生的意义价值,在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在自省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被外在因素左右的太多太多,欲望太多又不够诚实。这是障碍,是落在心灵上的尘埃。同时我又发现自己是这样一个人:我一定要想明白自己在做的事情,一定要走自己选择的道路,才会真的快乐。我无法盲目的接受安排。这是支持我一直在思索的根源和动力。 ----梁漱溟
●过去泥于“心注眼,眼注空”之说,务求定睛于空际,而睛不能定,又深以“观鼻前四指空,折回观心”为难。今忽悟“观空”、“观心”是同时一件事,“折回”不免是多余之言,且以观心之故,不求定睛于空际,而睛自定,又以观心而心空、空不起念,亦易于无念。 ----梁漱溟
●取静之心非静;有妄可出,终不得出。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
●影响我一生的四句话,分别是陈寅恪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胡适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梁漱溟所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马寅初所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季羡林
●人一辈子就像斗鸡那样需要漫长的修炼: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像街头小混混;第二阶段,紧张、好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是眼睛里精光还盛,说明气势未消,容易冲动;到最后,呆头呆脑、不动声色,身怀绝技,秘不示人 ----梁漱溟
●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故谓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确有分别。此系言浅一层。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这条路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 ----梁漱溟《三种人生态度》
●中国人的10个特性:(一)自私自利;(二)勤俭;(三)爱讲礼貌、爱面子;(四)和平文弱;(五)知足自得;(六)守旧;(七)马虎;(八)坚忍及残忍;(九)韧性及弹性。(十)圆熟老到。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苦闷的来源,即在于心地不单纯。 ----梁漱溟
●“发愿”与“见体”是吾人一生最要紧的事。愚当下甚有警省。吾人一生若于此二者皆无有,则只有下堕,一生不如一生。因而时时念及之。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
●说人,必于心见之;说心,必于人见之。人与心,心与人,总若离开不得。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
●中国式的人生,最大特点莫过于他总是向里用力。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仁是一个很难形容的心理状态,我且说为极有活气而稳静平衡的一个状态,似乎可以分为两条件: (一)寂——像是顶平静而默默生息的样子; (二)感——最敏锐而易感且很强。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先父任教北大头两三年,即先后有林宰平、伍庸伯、熊十力、张难先等几位先生,不耻下问,主动向先父表示愿纳交之意。他们交往是为了谈学,谈儒学,谈佛学。儒学与佛学都是与人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学问,他们正是因关心人生问题而谈学的。这种共同的志趣使他们结交,且成为终生的朋友。当时先父不过二十多岁,而林先生等均长他十岁甚至二十岁,可算是忘年之友,因此先父尝说:“我看他们都是在师友之间的。”既是师长,又是朋友;他们之间的情谊,可说是谊兼师友。 ----《梁漱溟往来书信集》
●鳏寡孤独,自古看做人生之最苦,谓曰“无告”。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在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 ----梁漱溟《梁先生》
●有了迫切的要求,自然会寻觅路子去解决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十儒九丐古时有,而今又名臭老九。 古之老九犹叫人,今之老九不如狗。 专政全凭知识无,反 动皆因知识有。 倘若马列生今世,也需揪出满街走。 ----梁漱溟
●“生命与生活,在我说实际上是纯然一回事;不过为说话方便计,每好将这件事打成两截,就是:一为体,一为用。……生命与生活只是字样不同。一为表体,一为表用而已。” ----梁漱溟《朝话》
●“照我们的意思,尽宇宙是一生活,只是生活,初无宇宙。……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这样大的生活是生活的真象,生活的真解。”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一日间当有一时间习静。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
●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梁漱溟
●不要在人格上轻易怀疑人家,不要在识见上过于相信自己。 ----梁漱溟
●一念真实一切是,一念不真实一切不是。 ----梁漱溟
●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就像一只出色的斗鸡,要想修炼成功,需要漫长的过程: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像无赖般叫嚣街头的小混混;第二阶段,紧张好胜,俨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是眼睛里精气犹存,说明气势未消,容易冲动;到最后,呆头呆脑,不动声色,身怀绝迹,秘不示人。这样的鸡踏入战场,才能真正所向披靡。 ----梁漱溟
●鳏寡孤独,人生之最苦,谓曰无告。无所告诉,便为最苦。 所谓亲人:形骸上日息相依,神魂间尤相依以为安慰。一啼一笑,彼此相合答案;一痛一痒,彼此相体念。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但是当时的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只要我是爱国的,怎么做都可以。他们去冲击赵家楼,把曹汝霖家烧了,把章宗祥打个半死。当时大家认为他卖国了,然后就打了他,把他家烧了。曹汝霖幸亏躲了起来,否则可能被学生打死了。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正当,整个社会也认为这些行为是正当的。只有两个人不这么看:一个是梁漱溟,他说,虽然你是爱国的,但你必须承认你的行为是违法的。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团体愈大,则团体中每一分子的责任感觉愈轻微;团体太大了,浸至于无感觉。一个大家庭的人。易于懒散;一个大家庭的事,易于荒废,就是为此。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