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
东晋着名书法家王羲之,他练字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有一次,书童叫他吃饭,叫了几次都叫不动。那王羲之干脆将一盘子馍馍和一碟墨水都吃掉了,他吃的满口墨水香甜甜的,还嚼得津津有味,夫人进屋见状忍住笑,问他好吃不好吃,王羲之说:“好吃,好吃。”夫人乐的前仰后合,王羲之眨眨眼睛一看,才发现馍馍和墨汁一块吃了。他用门前的池塘水,作为洗刷毛笔用,后来池塘水都变抹黑了。最终成了千古书圣。
唐代大诗人贾岛除了给我们留下“推敲”典故之外,还作了这样一首出奇的诗: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年才得两句诗,这两句诗,就是指他做的《送无可上人》诗中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他每念到这两句诗,激动地流眼泪了。如果,别人不再欣赏,他就一辈子不再写诗了。贾岛是当时的范阳郡人,年少时颇豪侠气概,在他的《剑客》中写道: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但贾岛成名并不在他的英雄气概,而是在于他的苦吟。对自己的诗作,不断修改,锤炼,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种毅力,恐怕比英雄豪侠,还难办到。当时韩愈非常欣赏贾岛的作品,很佩服他这种严肃而艰苦的创作精神,并为此赠给他这样一首诗:
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星辰顿觉闲。
天空文章中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应该说,这也代表后人对贾岛的评价。
宋代大诗人王安石,锤炼自己的作品,可谓呕心沥血了。他有一首《泊船瓜洲》诗,久经传颂。诗歌如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吴中士家人藏有这首诗的草稿,拿来一看,发现其中“春风”句中的“绿”字诗人一改再改。初云“到”,后圈去,注曰:“不好”;后改为“过”,复圈去:又改为“入”,又改为“满”,最总定位“绿”字。这又是为什么?“绿”字原为形容词,用在这里成了动词,它色彩鲜明,唤起江南一片春色,唤起联想,引起思归的念头,这与下文“明月照我还”,密切呼应。可见练字,并非一种文字游戏,练字的目的是在于练意的。
其他行业也如此,有很多累似的事情,比如,河南的7岁的牛欣欣,她既会演电影,又会跳舞,还会唱戏。她从三岁登录快乐大本营,四岁梨园春擂台夺银……这些本领,经过她的努力才有的。比如她母亲在台上唱霸王别姬,她坐在台下,她妈唱一句,她即比划着学一句,经过非常艰苦努力,才得到很好的成绩,成为全国着名童星之一。
科学家哈密顿他十岁就读《几何原本里》,一般孩子是读不懂的。他边读边想,碰到问题就停下想一想;读懂了,他就拿笔来计算一算;碰到难题,他就做上记号,然后去问教授们。他以惊人的毅力攻读这本书,经过一年多的苦学,他终于不借助工具书读完并研究了这本名着。
是世界着名的音乐家的莫扎特,他3岁能在钢琴上能弹简单的曲子;5岁开始作曲;六岁起,他到维也纳、巴黎、伦敦等大城市演奏了;12岁时,能指挥德国着名的乐队。;有人约请他做戏剧院长……他取的的这些成绩,除了个别人的指导外,主要靠谈自己的努力。没有自己的努力,也不会取的这么大的成果。
世界着名文学家契科夫,他创作极其认真,文章写好后,不断地修改,一篇作品要改好多次。有一次,他觉得自己的文章不太好,就把他的作品烧了。至今成为世界文坛一段佳话。
所以说,业精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