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经典语录,佛学禅心你能否参透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一条恒河名罗泊提的河流之地。而佛教的创始人就是被大家称为的释迦摩尼。他在迦耶山的一棵毕钵罗树下,敷草而坐,静思解脱生、老、病、死之道。最终修成正果。
佛教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的主流教派,它所传达的真、善、美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我们,无论世事的变迁,岁月的流逝依旧印在人们心中的“佛堂”里。
中国上下五千的文化,渊源流传,延续到至今,佛堂已经数不胜数,而那些随着时间遗留下来的佛语,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着。
品佛语,悟人生,想来就是这道理吧!
——题记
1、佛是无心道人。
2、真心是菩萨净土。
3、勇猛心不已必得果证。
4、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5、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6、入得世间,出世无余。
7、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8、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9、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0、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1、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12、森罗即万象,一法之所印。
13、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14、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15、逆我意者,只消一个忍字。
16、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17、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18、根深则叶茂,性明则道成。
19、见性门中,唯在一念生信。
20、若得心中无事,佛至犹是冤家。
21、随处不失正念,自然脱体现成。
22、修行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
23、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24、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25、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26、心遇缘而不动,是则一切法无性。
27、若有人有法,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
28、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29、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30、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31、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32、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33、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34、学道别无用心,直须见穷自己本源。
35、益究无上妙道,穷则益坚,老当益壮。
36、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37、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38、汝若歇得念念驰求心,与释迦老子不别。
39、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40、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41、不识本心,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42、古德云:不识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43、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44、古德云: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45、于逆顺境界中无起灭相,始离得增上慢名字。
46、勇猛众生成佛在一念,懈怠众生亘涅盘三祗。
47、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48、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49、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50、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51、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52、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53、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54、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55、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56、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57、真如妙体,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无事不应。
58、无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59、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
60、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
61、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62、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63、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64、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
65、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66、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67、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68、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
69、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情境,不着不然,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70、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
71、若以静处为是闹处为非,则是坏世间相而求佛相。离生灭而求寂灭。
72、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73、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74、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75、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76、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77、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78、不分彼此随处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
79、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80、作在心,秧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
81、实相是无相之相,真心是无心之心,真得是无得之得,真用是无用之用。
82、为心无染,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静故,能生无量知见。
83、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84、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85、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86、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87、于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
88、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89、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业障,开得一分智慧。任人取我头去,截我饭碗,更不能顾。
90、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
91、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
92、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93、自性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耳。
94、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95、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96、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97、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荡荡无碍,了了空虚。
98、竹春生笋,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
99、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道这个道理。
100、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