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导师名言大全
1. 从法宝说∶诸佛所证觉的诸法实相是法,修行的道也叫法。道与悟证的寂灭法,本无所谓人间不人间的,佛出世或不出世,都是这样。
2. 佛时常说∶「是法非佛作,亦非馀人作」,那末为什麽说法在人间?因为本师释迦佛的说法,是为人而说的。
3. 说到僧宝,不用说,是在人间了。出家五众中∶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 [P26] 比丘、比丘尼;除了人间,其他众生都是没有的。所以出家众的律仪戒,惟是为人而说,也惟是人所受所行的。受戒时,即曾间∶「汝是非人耶」?如是非人─ ─天神与鬼畜,即不得受戒。依戒而摄僧,依僧伽而住持佛法,一切都是人间的,何等明显? —— 印顺导师名句
4. 佛出人间,为人说人法──人类所能解能行的,人类得因此而增进而解脱的佛法,修学者也即是人间贤圣僧。三宝常住人间,进一步说,人间才有如法而完美的三宝。佛在人间,法与僧也无不在人间。三宝本在人间,这即是我们的皈依处。如忽略此界人间的佛法僧,而偏重他方,天国、龙宫,无疑地会落入於死亡与鬼灵,永生与天神的窠臼,埋没了佛法的真义!
5. 人间与天上∶从三宝出现於人间说,佛为创觉的立教者。佛住世时,生活起居,与一般人相彷佛。既不是神,也不是神的儿子或使者,他是真挚的人类导师。
6. --如佛在天上成佛,说法,那一切都不是你我──人类能知,也只能适应於天上,而无关人间的教化了。我们是人,需要的是人的佛教。应以此抉择佛教,使佛教恢复在人间的本有的光明!(
7. 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麽,就为他说什麽。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8. 世间悉檀,以引起乐欲为宗。如对初学而缺乏兴味的,佛必先使他生欢喜心。随顺众生的不同愿欲,给他说不同的法。如遇到农人,可先谈些田园的事,然後即巧便地引入佛法,那听众一定是乐意接受的。从他性欲所近的,引入佛法,不使格格不入。如佛在印度,适应印度民情,於受施後,也为人说呗赞。如印度多信天(神),佛也就称「天人师」,为梵天、帝释等说法。佛说∶天神等不可归依,如随顺世俗,也不妨供养他等。大乘的「先以欲钩牵 ,後令入佛智」,也只是这样的巧方便。 —— 印顺导师名句
9. ---为人悉檀,以生善为宗。如不肯布施的,就将布施的功德说给他听。为说持戒,为说忍辱等功德,总之,应机说法,以使他的善根滋盛为目的。这与世间悉檀不同的∶这不是为了随顺众生愿欲,逗发兴趣而说法,是为了增长善根。这不一定是世间所熟识的,但必是佛法所认为合於道德的。
10. -对治悉檀,以制止人类的恶行为宗旨。如贪欲重的,教他修不净观;嗔恚重的,教他修慈悲观;愚痴重的,教他修因缘观;散乱多的,教他修数息观;我执重的,教他修界分别观。有的能行许多慈善事业,却不能遏止自己的恶行;也有人能消极的止恶,却不能起而积极的为善。所以生善与息恶,在应机施教中成为二大宗旨。止恶,不但是制止身体与语言的恶行,还要净化内心的烦恼。如有人祗肯布施,不能持戒。毁戒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为说布施功德是有限的,祗感得身外的福报。学佛最重要的是持戒,持戒才能感人天报。这就是以持戒对治毁犯的恶行。
11. 以人间正行,布施、持戒等为方法。如不能循人天的正道,损人利己,杀、盗、邪淫、妄语,那是要堕落的。如存此增进心,那无论学什麽高深佛法,结果也不出人、天道中。
12. ---声闻、缘觉乘为一类,二乘的根性相同,仅稍有差别。他们的发心,与人天乘不同。他们深刻地感觉到三界生死是太苦了,就是生在人、天道中,到头来也还是一切皆苦。所以,不追求现生乐与後生乐,於世间一切生起无常故苦的感悟,发「出离心」,想息除三界的生死,以证得涅盘为目的。修行的方法,也重於调治自心的烦恼。如但存此出离心,即使修行大乘法,也还是要退证小果的。
13. 菩萨发心,又与二乘不同。他也见到三界的生死是太苦,可是他又见到三界众生与自身一样的受苦,於是发「大悲心」为本的菩提心。对有情所受的苦迫,生起同情心,怜愍心,以自利利他的方法为修行,以度生成佛为目的。佛法虽无量无边,归纳起来,不出此五乘法。学佛法,不出此五乘法,而五乘中以菩萨乘为高胜。如学佛而离开了此五乘的发心与修行,就是虚伪的学佛,不能免离恶道的苦难。
14. --人天乘,本不是佛法的宗要,佛法的重心是出世间的。人天乘法,也不但是佛法的,像中国的儒,道,西方的耶教,与中东的回教,动机与行为,大都是契合人天乘法的。就是世间的zz学术,也很多是符合人天法的。所以人天乘法,是共世间的,显不出佛法的特殊。佛法的特质是出世法,即是三乘法。 —— 印顺导师名句
15. 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的差别,上面已约略说到。一乘,即一大乘。三乘中也有大乘,与一乘有什麽差异呢?如说∶三乘同入无馀涅盘,声闻,缘觉的无学果是究竟的,这即是三乘说。如说∶不但菩萨决定成佛,声闻与缘觉将来一定要回心向大,同归於唯一大路──成佛,这即是一乘说。
16. 开始就发菩提心的,叫直往大乘;先修二乘,再回心向大乘,叫回入大乘。从学菩萨行,成如来果说、大乘与一乘,并无实质的差别。佛法中一向有三乘与一乘的诤论,根本在二乘的是否究竟?
17. 因为菩萨不但求自己成佛,也愿一切有情得度,为大智、大悲、大愿、大行的合一。对人天乘说,大乘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统一,到达更高的完成。
18. --因为菩萨不但求自己成佛,也愿一切有情得度,为大智、大悲、大愿、大行的合一。对人天乘说,大乘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统一,到达更高的完成。
19. 佛灭後初五百年,即正法时代,以声闻道为中心,而即是以声闻行果趣人大乘。那时候的学佛者,多分是先学声闻乘,修行证果,然後再回入大乘。 —— 印顺导师名句
20. --二乘一向重智,悲心不够,精勤禅观,切求悟证。先断烦恼,了生死,再回心学佛,即是智增上菩萨。因为他本重智慧,久久成为习惯了,虽然回心向大,也还是悲心不深,在菩萨道中,进程不快。
21. 现在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我们是人,应以人为中心,应摄取印度初中二期佛教的人菩萨的慈悲与智慧,特应从悲起智,而不取後期佛教的天菩萨法。传到中国的佛法,唐代也还是印度後期佛教的开始,所以还不像传於西藏的完全天化。中国所传的佛教,天神化本来不深,也许声闻的倾向要浓厚些。提倡纯粹的人菩萨法,即由人发菩萨心,以悲智普济一切有情,直趣无上正等菩提,应著重中期佛教,而脱落天化的倾向。
22. 如果我们也能悟解这缘起的寂灭性,就接触到佛陀的本质,就能正确窥见佛陀之所以为佛陀。这是佛教的核心,有它的详细正确的内容,可不许你悬想。
23. 说一个浅显的比喻∶一个庞大的东西,把你我隔在两边。这个巨物,本是缘起的和合相,但我们都把它看成实在的。实在,才隔离了你我。假使你我的慧眼,比爱克司光更强,那就能透过这好像实在的巨物,显发它的真相。不但彼此慧眼的光芒,在这共同的对象上接触,融成不二;还能互相觌面相见。这就叫「心心相印」,「与十方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出气」。凡是佛弟子,能在听闻思惟中获得这缘起正法的正见,就是信解见佛。能在定慧的实践中通达,就是证悟见佛。
24. 从前释尊在世时,有一次广大的集会,大家都去见佛。须菩提在山边考虑,我也去见佛吗?佛说「见缘起即见佛」,我为什麽不观察缘起呢?他观察一切从缘所生,都是无常演变;从无常的观察中,通达法性空,契入寂灭的圣境。当时释尊对一个最先见佛的弟子说∶你以为先见我吗?不!「须菩提先见我身」。这是佛陀之所以为佛陀的一面。
25. 经上说∶「解脱戒经,是汝大师」。又说∶「能供养僧,则供养我已」。这是佛陀的慧命,是佛陀生命的另一侧面。佛陀的存在,存在於佛教大众的集团中 ,有僧就有佛。这点,决定了佛陀的伟大,伟大到超越我人的意想以外。
26. 缘起法性,是宇宙人生的最高法则,那末我们的身心修养,自它共处,一切的一切,都不能违反这缘起法性。也就是说∶世出世法不能打为两截,要在这一贯的法则中建立。佛教的本质,是平等而非阶级的,自由而非压制的,集团而非个人的。 —— 印顺导师语录
27. 从佛陀的本质──正觉缘起的内容中,展为活跃无限止的生命,都表显在僧团,因僧团的存在而存在。僧团的组织,可说是法性具体的显现。
28. 佛法的存在,并不以殿宇、塑像、经典来决定,在有无吻合佛陀本怀与法性的僧团。「佛法弘扬本在僧」的僧,不是伟大的个人,是一个推动佛教的和乐共存的自由集团,不是深山中一个一个的隐者。那家庭化、商业化的,更是「出佛身血」,与佛无缘。
29. 释尊是迦毗罗的王子,陷在五欲享受的重围中,这不是尊荣幸福。在释尊悲智的意境上,这是人生的大不幸,是悲哀。他离开王宫,完成最高的牺牲──弃世,才真正的走入人间。自然属於自然,一切还於一切;在自我私有的占领形态下,能有圆满的真理与自由吗?这种精神,贯串在一切中。
30. 在释尊教化弟子的时代,虽受著弟子的推尊敬礼,但释尊却这样说∶「我不摄受众」。不愿以统摄者自居,是佛陀正觉缘起正法完满的实践。他服事病比丘洗涤;给盲比丘!8 针;向小比丘忏摩(意思说请你容恕我)。他不再单是王公宰官与政客学者的朋友,他是一切人的安慰者,诚挚的劝诫教诲者。
31. 释尊的弟子,有王公、大臣、后妃,也有屠户、妓女、土匪与奴隶;有读遍四韦陀与十八大经的名学者,也有三个月读不熟一偈的呆子;有威仪庠序的耆年大德,也有嬉笑跳跃的童子。他的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你说他出家是消极,弃离人间吗?释尊为了真理与自由,忍受一切衣食上的淡泊,但他以法悦心,怡然自得。他受著教敌的毁谤、毒害,但他还是那样慈悲无畏,到底在恬静中胜过了一切。在入灭的时候,他还在教化须跋陀罗,谆谆的教诲他的弟子。他为著什麽?抛弃了人间吗?比那些称孤道寡的统治者,更消极吗?一切属於一切,唯有为众生特别是人类的痛苦,为人类的真理与自由,为使人类向上;此外更不为自己,没有自己。在这人类所知的历史中,有比释尊更在人间的吗!
32. 「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为身忘世间」。为身不是为一人,忘世也不是隐遁山林。为身忘世间,是比为国家民族的生存而不惜破坏更为高级的。为自我的解脱与真理的掘发,有割断自我与世间爱索的必要。这样的为身才能为大众,忘世才真正的走入人间。
33. --释尊是一位慈和诚挚的教师,他称呼那断惑清净的比丘与自己一样是阿罗汉,何尝有意把自己提高到一切之上。但在释尊大悲大智大精进的伟大活动中,事实上超过了一切。伟大高洁的德性,深邃的智慧,因定慧而获得超越的能力,特别在溯述过去自利利他的本生谈中,露出佛陀的本来面目。这无限生命的伟大活动,不断的投入弟子的心目中,使声闻弟子不能不承认佛陀的崇高伟大,而意识到自己的渺小。释尊之所以被称「十力大师」,与声闻弟子是有所不同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弟子心目中的佛陀,是有著不同观感的。 —— 印顺导师名言
34. 在佛教中,有不同的佛陀观,但正确的佛陀观,到底是佛在人间,即人成佛。「如来在世间,不言有与无;如来涅盘後,不言有与无」。
35. 凡真能获得正见者,接触到佛陀的生命者,必然有深刻正确的体认,而离却俗见与拟想。但庸俗者,忘却了「佛身无漏」,以为佛陀的饥渴寒热,与自己一样。
36. 从本生谈的启示中,佛陀的因地,修行菩萨道的菩萨,并不与俗见者所见一致。菩萨早已断了烦恼,具有超越声闻弟子的能力。所以正确的佛陀观,是证无生法忍菩萨,断烦恼已尽;成佛断习。这无生法忍菩萨,虽然随机益物,但成佛还是在人间。「
37. 「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阿含经』如此说,初期大乘经也如此说。正确的佛陀观,是不能离却这原则的。但中与正是难得把握的,或者又开始拟想∶证无生法忍的菩萨,就是成佛。有的以为不然,释尊是成佛久矣,现在不过是示现。「如来寿量无边际」的见解,小乘部派中早已存在。早已成佛的佛陀,在何处成佛?在人间,这似乎太平凡。那末在天上,在天上身相圆满广大的最高处──摩醯首罗天上成佛。天上成佛是真实的,人间成佛是示现的。起初,天上佛与人间佛的关系,还看作如月与水中的月影。再进一步,在人间成佛的释尊,修行六年,不得成佛 ,於是非向摩醯首罗天上的佛陀请教不可。在佛陀的本教中,释尊是人天教师,现在是转向天上请教了。这一思想的反流,我领略到异样的滋味。
38. 缘起性,是佛陀的法身;和合众,是佛陀的慧命。在佛陀之所以为佛陀中,佛弟子的整个身心,成为佛陀之一体。
39. 《杂阿含经》是佛教界早期结集的圣典,代表释尊在世时的佛法实态。”“在流传世间的原始圣典中,这是教法的根源;后来的部派分化,甚至大乘‘中观’ 与‘瑜伽’的深义,都可以从本经而发现其渊源。这应该是每一位修学佛法者所应该阅读探究的圣典。
40. 释尊住世时的佛教,我也承认比较上接近巴利文系的佛教。或者觉得它既然接近佛教的原始态,佛教徒只要忠实的依着它去行就得。……在我看来,他们只是依样葫芦的形式崇拜。他们根本的缺点,是忘却佛教是哲者宗教之一,哲者宗教应怎样去信仰它,从来没有理会过。……真正的理智信仰者,看来似乎比形式崇拜者远离了创教者的理解与制度,其实却开显了完成了创教者的本怀。
41. 佛陀「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何必执著?是的,不过我们现在人间,我们得认识人间的佛陀。佛陀是人间的,我们要远离拟想,理解佛在人间的确实性,确立起人间正见的佛陀观。佛是即人而成佛的,所以要远离俗见,要探索佛陀的佛格,而作面见佛陀的体验,也就是把握出世(不是天上)正见的佛陀观。这两者的融然无碍,是佛陀观的真相。在大乘佛教的发展中,如果说有依人乘而发趣的大乘,有依天乘而发趣的大乘,那末人间成佛与天上成佛,就是明显的分界线。佛陀怎样被升到天上,我们还得照样欢迎到人间。人间佛教的信仰者,不是人间,就是天上,此外没有你摸棱两可的馀地。请熟诵佛陀的圣教,树立你正确的佛陀观∶「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 —— 印顺导师名言
42. 契理与契机∶佛法所最著重的,是应机与契理。契机,即所说的法,要契合当时听众的根机,使他们能於佛法,起信解,得利益。契理,即所说的法,能契合彻底而究竟了义的。佛法要著重这二方面,才能适应时机,又契於佛法的真义。
43. 我在香港,遇见某居士还说∶「学佛就是学死」。一般的学佛修行,动机每每如此,即为了将来死得好。禅宗的「腊月三十日到来作得主」,也只是死得好的证明。大师曾为此写了『生活与生死』一文,认为佛教的本义,是解决生活,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死的问题也就跟著解决了。其实,佛教的了生死,并没有错。生死是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洪流,包含了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的一切。解决这生生不已的大问题,名为了脱生死。如不能了生,那里能了死!这那里可以偏重於死而忽略於生!
44. 中国学佛者,由於重视了死,也就重视了鬼。中国传统的宗教,是人死为鬼。虽接受了佛教的轮回说,相信鬼可转生为人,但他们只知道人与鬼的互相转生,而每忽略了人死不一定为鬼,可以人死为人,人死为天。所以学佛者,甚至往生净土的信仰者,也还是不愿为鬼而又预备做鬼。
45. 死了,用种种的饮食来祭祀他(依佛经说,惟有饿鬼才需要祭祀),烧冥衣给他穿,化锡箔、冥洋给他用,扎纸房给他住。佛教中,不但应赴经忏,著重度亡;而且将中国的一些迷信习俗,都引到佛门中来,这完全受了中国「人死为鬼」的恶影响。其实一人死了,不一定生於鬼趣,或生地狱、畜生,或生到天国,或仍来人间。即使想到死亡,也不应预备作鬼!无锡的丁福保,以为信佛先要信鬼,大师以为这不免加深了鬼教的迷信!为对治这一类「鬼本」的谬见,特提倡「人本」来纠正他。
46.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儒家还重视人生,何况以人本为中心的佛教!大师的重视人生,实含有对治的深义。 —— 印顺导师名句
47. 大师从佛教的根本去了解,时代的适应去了解,认为应重视现实的人生。「依著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方是时代所需,尤为我国的情形所宜。由此向上增进,乃可进趣大乘行。使世界人类的人性不失,且成为完善美满的人间。有了完善的人生为所依,进一步的使人们去修佛法所重的大乘菩萨行果」
48.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即人生而成佛,显出了大师「人生佛教」的本意。
49. 人生佛教是极好了,为什麽有些人要提倡人间佛教呢?约显正方面说,大致相近;而在对治方面,觉得更有极重要的理由。人在五趣中的位置,恰好是在中间。
50. 在人的上面有天堂;下面有地狱;饿鬼与畜生,可说在人间的旁边,而也可通於上下。鬼趣的低劣者,近於地狱(有些宗教是不分的),所以阎罗王或说为鬼趣的统摄看,又说是地狱的王。而鬼趣的高级者,即低级的天(神)。
51. 佛教是理智的宗教,自然不能离却这人间的导师,转到玄秘的信仰。但是,单在种姓清净、相好圆满、出家、成佛、说法、入灭的形迹上建立信仰,也还不能算深刻正确。凡是纯正的佛弟子,必需把握佛陀的崇高伟大点,要窥见佛陀之所以为佛陀。唯有在这即人成佛的佛格上,才能奠定坚强的信念。在理智信仰的生命中,去为真理与自由而迈进,完成佛教出现世间的目的。
52. 佛陀之所以为佛陀,就是佛陀的体性与生命。经上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这是佛陀的法身。苦行沙门瞿昙,为什麽被人称为佛陀?这并不因他是王子出家,修苦行、或者说法,是因他体悟了人生的真谛──缘起正法。
53. 缘起的本质,是说∶凡是存在,没有无因而自然的;没有常恒的、独立的;一切的一切,是关系的存在。因关系的和合而现在,因分离而转化。
54. 佛陀在定慧的实践中,观缘起的如幻而证悟缘起的寂灭。具有这样的正觉内容,才称为佛。 —— 印顺导师名句
(www.telnot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