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幸福(深刻)
《菜根谭》有言:功名不求盈满,做人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的为人处世,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曾读到这样一段话:
“做人须知理、知趣、知足。
知理,是懂得做人道理,把握做人的本分;
知趣,是处事把握分寸,能张弛有度;
知足,即不为物欲俘虏,满足以无为有。
人要在知理,知趣,知足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保持进退自如的本真,才能把生活经营好。”
人生的好运气,永远都不是碰来的,那是用心经营后呈现的结果。
01
知理,是做人的本分
所谓知理,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有修养的人,一定会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不会无缘无故发脾气,也不会夸大吹嘘自己。
俗语说:知书达理。
书读得越多,人越会温文尔雅,谦虚谨慎,知人情,懂世理。
台湾大学兰心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提到:
在每次面试新生时,因为时间紧,很难通过短短的时间,全面了解一个学生。
她经过苦思冥想,想出一个办法。
面试过程中,一定会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
你最近在读什么书吗?
如果对方说他读过的书是世界名著,或者哲学之类的,就说明这个人的修养很高,被录用的可能性非常大。
相反,如果这个人说他读过一部卡通片,或者没有读什么书,那么这个人直接被淘汰。
兰心教授最后说出了她的理由:
因为一个人读过的书越多,就会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会越具有同理心。
医学院的学生,将来毕业要做医生。
一个具有同理心的医生,会懂得悲天悯人,会站在病人的角度体谅他的悲苦,会体恤病人家属的心情。
好的大夫,不能是个冷血的机器。
所谓“医者,医心”,一名优秀的大夫,一定要具备知书达理的素质。
知书者达理,因为人书读多了,会消除戾气,改变无知,学会尊重和理解。
正如雨果说的那样:
“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其实,无论我们身处何种职业,都免不了跟人打交道,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一个知理的人,不会把自己的观念和情绪,强加给别人。
真正的知理,一定具有深厚的涵养,通达人情,但不世故,心地善良,懂得换位思考。
网上看过一段话:
“有智慧又知道感恩,通达人情又明理,耳朵里听不到是非,眼睛里看不见争斗,嘴里说不出伤人的话,是一个知理的人。”
知理的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本分做人,拥有制怒的能力,善待他人,具有同理心,明理而通达。
03
知足,是快乐的根本
俗语说:知足者,常乐。
可是多少人都毁在不知足上,被名利蒙蔽心智,被无尽的欲望吞噬。
守着多大碗,吃多大的饭。
在能力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求,在不断精进自己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才是正确的选择。
明朝金溪有个叫胡九韶的人,他家境非常贫寒,靠在私塾教书,挣一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温饱。
胡九韶有个习惯,每天晚上,都会在门口焚香,感谢上天给他赐的福。
妻子不解,问:
“我们家要吃没吃,要穿没穿,过的这么艰难,你有什么福可感谢上天的?”
胡九韶微微一笑说:
“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
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
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什么?”
人活的是一个心态,对于知足的人,富有的不是外在条件,而是内心的满足。
苏格拉底说: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
知足的人,能够安贫乐道,不盲目羡慕和攀比,不抱怨,不气馁,心中常怀感恩,快乐而淡然。
香港某知名富商,有人问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刻,是什么样的?
他说:
“开一片临街小店,忙碌终日,日落打烊时,紧闭店门,在昏暗灯下,与老伴一张一张数钞票。”
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快乐就藏在懂得“知足常乐”者的心态里。
《五卷书》中有一句话:
“谁要是在内心里真正知足常乐,他就能获得一切幸福。”
知足的人,最容易找到快乐,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不为物欲所俘虏,活得自在且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