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人生哪能全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特约文稿 | 卢娜原创,转载注明来源:儒风大家
杭州灵隐寺内,挂有这样一副对联:
人生哪能全如意
万事只求半称心
儒、释、道三家早已合流,悬挂在佛门清静地的这副对联,却道尽儒家“中庸”的人生哲学。此外《道德经》也有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可见道家亦借此警醒世人,做人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则是贪得。懂得知足而不贪得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
1
知足常乐
佛家认为人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前四苦在生命轮回中不可避免,后三苦却是人心不足招致的祸患。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万事如意,然而这终究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景。拜年时当成吉祥话说来讨个采头倒也无妨,假如非要事事做到圆满,那也只不过是在跟自己较劲。
《周易》有言:“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日上中天,随后必然会渐渐西沉。就连《红楼梦》里煊赫一时的贾府,也是盛极而衰,走了下坡路。可见世间兴衰荣辱周而复始,非人力所能左右。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意识到这一点,就要学会知足常乐、随遇而安。须知欲望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欲望越大,烦恼就越多。若能按照“半称心”的标准,给欲望打个五折,转变事必争先、锱铢必较的人生态度,许多烦恼和负担也就随之迎刃而解了。因此知足并非被动消极,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
2
切莫贪得
南朝故事集《殷芸小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趣闻:从前,有四个人聚在一起,谈论各自的志向。头一位入仕,有志做扬州刺史;第二位从商,渴望家财丰厚;第三位修仙,惟愿乘鹤飞升。
轮到第四人讲述其志向,他居然说:“愿‘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第四种人从古至今比比皆是,硬是要占尽天下所有好处,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型。
上苍不会让世间全部幸福都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就未必能拥有金钱,得到金钱未必能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能拥有健康,拥有健康也未必一切都能得偿所愿。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这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可谓深谙此道。他常诵的格言是“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为此甚至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阙斋”,意为持满戒溢,知足自省。曾国藩一生战功显赫,却在平定太平天国后自裁湘军,这种功成而身退的做法,既保全了自身又打消了朝廷的顾虑,最终成就其千古英名。
▽
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的学问无处不在。林语堂就曾在《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一文中转录了清代学者李密庵所作的《半半歌》,并盛赞歌中所表达的生活态度是“中国人最健全的生活理想”。特收录在文末,与君共勉:
半字歌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廓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子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