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有才便是祸
做历史的人都知道,有宋一朝,待士大夫是比较宽容的。文字狱这样的事儿,放在宋朝,出现的概率应该是很低的。多少人上书言事,说的非常出格,也没有什么事儿,可是,恰是这个朝代偏偏出了一桩文字狱,而且,大狱的主角,是北宋天字第一号的文人苏轼。这桩文字狱,又称乌台诗案,当事人被乌台,即御史衙门拿问,罪名是写诗诽谤新政,同时也诽谤朝廷。如果罪名落实,真的较起真来,杀了他苏轼的头,也不是不可能。在当时,苏轼苏辙兄弟,都感觉到了这样的压力。
案子的结果,苏轼没有被杀头,而是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许签公事。从繁华之地的苏杭知州,变成辟地穷壤,不能管事的军职官员,落差还是不小的。能有这个结果,固然有人为之说情,还是因为宋朝没有杀士大夫的传统,太祖誓言,还是管用的。一般士大夫都不杀,能得到太后赏识的大才子,当然更不能杀。据说,在苏轼被关押期间,皇太后不知怎么知道这档子事,跟宋神宗说,当年宋仁宗录取苏轼,原本就是准备给后人做宰相之用的。言外之意,这样的才子,怎么能杀呢?
然而,苏轼当年取祸,也就是因为他的才华。
苏轼是个浑身往外溢才华的人,无论诗文书画,他无一不精,人家费尽心力做的,他轻描淡写,就弄成了,而且还比别人的好。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好朋友馋肉吃了,骗他一幅字,就可以换几十斤上好的羊肉。
偏偏这样的人,却又不知养拙装傻,收着点。看到不顺眼的事儿,张嘴就是讥讽嘲笑。一支笔更是得罪人,稍不留神,就把人给捎带了。毕仲游是宋初名相之后,也是得到苏轼赏识之人,曾经为这事儿,特意写信给苏轼,劝他不要动辄褒贬人。不仅语言,而且诗文,多少要收敛一点。因为你这样干,固然有人高兴,但肯定有人愤怒(尤其是被讥讽之人)。高兴的,帮不了你的忙,而愤怒者则很可能坏你的事儿。你既非谏官,也非御史,动辄陷自己于是非之中,恐怕不是好事。
然而,苏轼根本就没听进去。结果,原本是好朋友的沈括,已经闻出来皇帝也不大满意苏轼了,于是特意跑到杭州,索要了苏轼讥讽时政的诗,回朝告了苏轼一状。事下御史台,好事的御史中丞正愁没事干呢。张开大网,罪状越收越多,大狱就这样锻炼成了。
以后事观之,当初热衷于治苏轼死罪之人,大多当年都被苏轼的言语和文字碰到过。好些人,连苏轼自己都忘了,或者当初并没有真的想讽刺人家,但人家却吃了心。小心眼的文人害起来人来,相当疯狂。这里头,不仅有报仇的初衷还有才华上的嫉妒。
自古以来,文人的舌头和笔,都是惹祸的根苗。更何况,是一个旷世才子的舌头和笔呢?
常言道,女子无才便是德,作为文人,赶不上好时候,有才便是灾。自古以来,都说要善于藏拙,但真的才子,哪个会藏呢?所以,该着苏轼一辈子仕途坎坷,总是被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