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聘网CEO戴科彬:创业是为生命留一个记忆
发布时间:2019-02-01 08:29:08
1月初,在北京建外SOHO一间办公室里,当年轻的戴科彬谈到这个广告创意时,仍不免有些小小的得意。
他就是猎聘网的CEO,一个80后创业者,正在为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高端猎头平台而奋斗着。
创业源于个人的困惑
三四年前时,戴科彬还是宝洁公司市场部大中华区品牌经理,那时候事业小有成就,生活富足,衣食无忧。
但对于仅用了3年时间就做到市场部品牌经理的戴科彬而言,前面的路似乎有些凄迷。他说,“对宝洁的每一个工作流程,每一个环节我都了如指掌,而且大公司循规蹈矩的发展模式,让我感觉职业要有一个更大的提升很难,必须要在本职位再等4到5年,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实在是付不起时间的代价。”
他像众多拥有强烈事业心的同龄人一样,一度陷入了困惑和彷徨。然而环顾四周,似乎没有人能帮他解决这个困惑。一位老上级建议他找猎头聊聊,说不定就能遇到更好的机会。然而他跟猎头聊过之后发现,国内猎头的水平大多参差不齐,而像一些有些规模的招聘网站,其实并未紧跟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而有所创新,它们更像传统的猎头公司,根本谈不上个性化地服务。
这时候,他的直属上司一位新加坡人要回国了,他跟戴科彬说,“以后我们可以在linkedin上联系。”当时,linkedin在国内还是一个新鲜名词,它是一家面向商业客户的社交网络(SNS)服务网站,目的是让注册用户维护他们在商业交往中认识并信任的联系人,俗称“人脉”。对商业人士而言,身边的圈子很重要,大家在这个平台上交流信息,甚至还互相介绍工作机会。但戴科彬尝试着去应用后发现,这个平台的确很不错,但是在中国似乎很难被应用,因为有很大的文化上的障碍。于是他心里想:既然职场需求存在,那为什么不去摸索出一个对中国职业经理人而言更好的服务平台呢?
此前,58同城的CEO姚劲波一直鼓励和支持他出来创业,戴科彬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十分的把握,便从宝洁辞职,到北京闯荡。
公司是他和姚劲波共同投资创建的。刚开始时,尝试了很多模式,但终归摆脱不了传统B2B盈利模式的束缚。2006年,猎聘网在原始的“猎头网”基础上,重新做战略调整,开始将猎头的模式复制到互联网上,做实体生意,开展线下服务,重新运作。
戴科彬说,“其实我们后来发现,在线产品对企业而言就是工具,它们最终要的是效果。此前的网络招聘网站大多数是在做广告,充其量是个资讯发布平台,但近两年电子商务的拓展告诉我们,互联网也在配搭服务,今时今日的互联网,已经不仅是通过信息互通赚钱,而是要用服务赚取更大的利润。而更多的互联网使用者,也正在通过网络获取更好的服务。”
为客户创造价值
就当一切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时候,2008年的金融海啸不期而至。对戴科彬和他的猎聘网而言,那一年是最最艰难的。当时员工走了一半,剩下七八个人苦苦支撑着。为了给员工发工资,戴科彬甚至把自己的爱车都卖掉了。
不过,危机并不全是坏事,危中也有机。戴科彬说,“这场危机迫使我们学会用低成本的方法运作一个公司,而当别人都在渐少投入、收缩战线的时候,我们却进入市场,渗透到不同的公司理。危机让我们找到了拥有标准化流程的工作模式。”
日常生活中,戴科彬是个待人热情、事无巨细的领导者,身边的同事说,他是做事极其细致的一个人,甚至天天都会去接客服电话,天天要看用户反馈,还亲自去客户公司拜访。他信仰一句话:谁为客户创造价值,谁就能赢得市场。
我们谈起猎聘网最近的那个广告冲击波。他说,点子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整个片子的制作也是他主导完成的。“对一个职业精英而言,最重要是是信任。只要解决了信任问题,很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作为行业内领袖级的人物,如江南春和邵亦波等,本身形象健康、又有影响力,他们的成功,本身也是一部奋斗史。因此,他们作为猎聘网的代言人,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目前,国内中高层以上人才将近3000-4000万人,虽说高端人才招聘市场很大,但猎头水平参差不齐,很多猎头公司过分注重企业自身发展,而忽略用户体验,也存在高度信息不对称,求职者处于弱势地位,而猎聘网开拓的社区平台将求职者和猎头置于一个平等的地位,相互选择。
戴科彬表示,“猎聘网的模式是一个全球创新的模式,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我们结合了做SNS的特点,并应用于网络招聘。将“企业-猎头-个人”三者的招聘关系通过互联网服务的模式运转起来,是一个更高效的高端人才服务模式。”
而过去猎头对求职者个人隐私的保护不够,从而猎头网采取了13种私密措施,如:可以屏蔽掉某些公司,如果怕电话太多可以题让猎聘网400转接,如果漏掉了哪些重要电话系统会提醒等。
现在的戴科彬一如既往地充满创业的热情,每天考虑的是用户是不是又满意了一点,网站的服务是不是进步了一些,团队的执行力是不是又有了提升。
谈到对财富的态度,他说,“创业时千万别想着创富,很多今天已经很有成就的企业家每天也是忙忙碌碌的,我想他们也不完全是为了单纯赚钱而工作。我原来在广州工作时,可以说生活非常富足,物质财富上也有相当的积累,但跑到北京来吃苦受累,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看自己是否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其实你在帮助别人创造财富的同时,自己的财富也在不断累积。选择创业这条路,无论成功与否,是我人生的一个经历,我就是要用精力、时间和毅力,支撑起一段属于自己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