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永乐大帝》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2022-07-11 10:00:48

  《永乐大帝》是一本由云石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0,页数:9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乐大帝》读后感(一):小说痕迹太重了,而我竟然当正史看

  现在很多号称基于历史事实基础上创作了历史小说真的让人很迷惑,到底哪部分是真,哪部分为作者为情节需要而创作的,真是分不清楚啊。

  同样一个历史人物,白莲教主唐赛儿,在这本书里和朱瞻基谈恋,在马伯庸的《两京十五日》里是个老妪。永乐十八的运河决堤在这本书里是朱高燧干的,在《两京十五日》里唐赛儿干的。作为普通读者我真是分不清楚啊,能不能不要写这种让人分不清真假的小说啊,历史就是历史,不能被这样戏弄好吧。

  而且这两件都不是小事,能被这样随便改吗?

  《永乐大帝》读后感(二):什么人在骂永乐帝?

  虽然这书写的也跟小说似的……不敢当真。但是,算是不多的关于朱棣的传记里比较好的了。

  关于朱棣,褒贬不一。尤其是文人对他恨之入骨,夸得不多,用笔泼脏水的事倒是干了不少。

  但是不幸的是,这些文人能力太差,两大诬陷手段,用的都不好。就连其母马皇后这么事实明显不容置疑的事,都能瞎说成庶出………失去了诚信。所以再以道德要求朱棣,就更显得不合时宜了。

  不过话说,我倒是很喜欢,诟病的对文人的残忍,我其实很理解的,人家提着脑袋保家卫国,你们一帮啥也不懂的在后面给小皇帝出昏招刺激他,离间叔侄,人家不恨你们恨谁?

  那四年的仗打的……也是诡异之极,南明武官就没几个真正抵抗的,倒是偶尔几个文官就能让塞外大将们闻风丧胆的朱棣攻不下来……而且攻不下军事重塞,人家能绕道取南京,这事不诡异吗?就这水平,四年,元兵都不说来收复失地可能吗?

  瞧着就是双方都没认真打,家务事。

  倒是那些啥也不会的硬骨头,以为自己读了点书就能瞎拥王了?确实没啥用捣乱第一名。

  所以啊,骂永乐帝的应该都不是什么好鸟。

  《永乐大帝》读后感(三):值得一读的帝王传记

  明代的所有帝王中,唯有太祖与成祖敢于开万世之功,负天下骂名。 成祖旗曰靖难,实则篡逆;号称周公,却是炀帝太宗之流,昭然之心惶于世人。然而其以殚精竭虑之心,以开昌盛繁茂之盛世。其在位期间,汉人王朝文治武功再创巅峰:修书著册,迁都北京,六下西洋,五征漠北,师出东北,威服西南,踏平交趾.....尤其是将京师北迁于边境亲御国门,给王朝定下了不畏胡虏、勤于武功、天子戍边的基调。纵览历朝历代,明代武功之盛、名将之多、军队之强、立功之隆非其他朝代可比,就此一点,成祖无愧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而明之鼎盛,即于永乐,经蒙古统中华之后,汉人王廷重现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举。永乐一朝,无愧为盛世。 胜地不常,盛宴难再。一则史书往往由后人所著,其对君王之溢美亦超出其作为;二则盛世之下,往往溃像百出,汉武帝北征匈奴,虽为中华开疆拓土及文明传播有重大意义,但却引起民怨沸腾,晚年不得已以《轮台诏》自省。成祖之征伐开拓之举确实远迈汉唐,但民资之耗费却也令人叹为观止,一将功成尚且万骨枯,何况帝王!三则无论其功绩如何光照日月,成祖篡位之实无可更改,其登基后特务之风更甚,明代内官干政之举亦起自永乐年间。尤其是建文永乐交替交替之际,无数士大夫或因威逼利诱,或为迫于权威,一改洁身自好立于天地之正气,而成为鼠首两端奸佞谄媚之徒,虽然前朝历代不乏此类,但永乐之后士大夫品行风骨堕落如斯,影响后世之久,实在令人磋俄。 最后点评一下此书,作者笔法细腻,正史野史交织,引经据典,在细节描绘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明初物资匮乏,贵金属稀缺,有关钱粮资费的描述尤为精准,值得肯定。但此书名曰章回体演义,实为通俗小说,引读者一读尚可,难以引发回响与深思。但只要观者有意,绝不至于贻笑大方。明代之复杂黑暗从此书中可见一斑,作者的思考和评判也有所体现。值得推荐一读。 我对明代的了解和兴趣,始于《明朝那些事》,读过不少关于明代的书籍,但要真的去深入了解明这一最后的汉人王朝,借古溯今,还需更多地去品位和学习。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