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读后感1000字
《独处》是一本由【日】诸富祥彦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0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处》读后感(一):独处的人并不孤独
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从小就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最开心的就是放假的时候,爸妈去上班,留我一个人在家。 记得网上有过一个孤独排行,版本很多,测试你有多孤独。等级最高的是一个人做手术,有过这种经历的着实是孤独界霸主了,不过一个人去医院做检查这种事我还是做过的。至于其他的一个人下馆子,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游乐场,一个人旅游,对我来说都不在话下。 在日本留学的一年,我基本都是一个人度过的。跟男朋友异国,还有将近十二个小时的时差,交流基本就是打个招呼,连视频的次数都寥寥无几。我还记得他抱怨过我不关心他,甚至怀疑我喜欢上别人了,其实我那个时候整个心都在玩儿上。去日本是我从上大学以来的梦想,那一年我自己去了不少地方,都是一个人,完全没觉得孤独,只觉得开心。当自己的世界足够充实时,一个人也能过得精彩。 这本书的中文名起得很好,日文名是“孤独の達人”,直译为孤独高手,而中文翻译成独处,一下子减轻了“孤”这个字中的悲凉感,变成了中性的意思。独处本来就不是需要同情的状态,还可以象征自由。 书的内容有些杂,总结一下,达到独处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是个人需要做出的努力,作者举了很多著名哲学家的例子,而我脑海中蹦出来的其实是去年很火的综艺,《再见爱人》里的郭柯宇。她让我认识了一个词,实心人,简单来说就是能一个人满足自己,不需要依靠别人的肯定就能活得很好的人。这样的人内心世界是那么丰富和强大,只是一个人站在那里就散发着魅力。 第二是社会的包容和理解。在大众眼中,开朗合群一直以来都是优秀的品质,而喜欢独处总是被当成负面的性格。我之前看过的纪录片《零零后》里有一个名叫一一(和我女儿小名一样)的小女孩,她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喜欢一个人玩儿,好在家长和老师开明,并没有逼她交朋友,而是给了她独处的空间。后来,她并没有变成一个自闭孤独的人,反而是一个内心世界无比丰富,对世界的认识远比同龄人通透,而且善良美好的姑娘。或许正是因为她喜欢独处,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面对自己和整个世界。 我很喜欢书里提到的,从京都大学开始,日本的大学食堂开始增设单人座位。这说明社会在接受独处,并且在逐渐给予包容和认可。书里提到的一组数据挺惊人的,预计到了2035年,将有一半日本人选择不结婚。就像书里说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社会的成熟和多元,能够接受更多种的生活方式,反过来说,更多选择非主流人生的人群可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能够过上很好的生活。 日本这几年一直在探讨越来越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比如新垣结衣和星野源的分居婚,这一季日剧中《无法相恋的两人》讨论的无性恋。同样是保守的东亚国家,不管是不是因为现实所迫,日本在这方面毫无疑问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希望当我的女儿长大时,会有一个更包容的社会在等着她。
《独处》读后感(二):学会享受孤独
这本书关于讨论孤独的小书非常的有意思,本书的一大看点是作者并不只是堆砌自己的观点,他还善于引用许多名家名著里面的观点来作证自己的观点。比如说作者举出的例子中有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歌德的《浮士德》,司汤达的《论爱情》等就使得文章内容没有那么的枯燥。尤其是当你看到举出的例子是自己所看过的作品时,你会有一种莫名的惊喜。
再有一个看点就是作者是用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孤独,作者有一个观点我是深有体会非常的赞同。就是“如果没有独处的时间,人就会与自己的内心分离而偏离中心。偏离中心以后,人的内心就会变得支离破碎。如果一直和他人共处,我们就会慢慢忽略自己的内心,因看不到中心而迷茫彷徨。”是的尤其是谈恋爱中的男女,恋爱中的某一方将对方看得非常的重要时时刻刻都想着对方,一有空闲时间就想找对方。一开始可能双方觉得都还好,但是时间一长对方就会感到厌恶而分手,另一方就会感到世界末日一样。所以说一定要给对方足够的独处时间,不仅是给对方独处时间,也是给自己独处的时间。
独处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在这段独处的时间里,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你可以使自己越来越优秀。像我就是属于热闹的时候非常喜欢热闹,独处的时候又非常喜欢独处。其实独处挺好的,没有那么的令人讨厌。
作者书里的有几个观点我觉得对于现在的人来说非常的有用,首先就是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不成熟的人就会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但是成熟的人会这么想“只要懂我的人懂我就好了,其他随他去吧”。毕竟人无完人嘛,不可能任何事情都做的很好。还有一个就是不要太在意手机上的点赞了,我觉得现代人生活有一种通病,就比较在意朋友圈的点赞人数,其实这也没有太大的必要,还不如做一些有利于提升自己的事情。总之就是不要太在意那些有的没的东西,多多关心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些时候是需要自己有个人走过的,所以不要觉得这些独处的时候不好,要学会享受孤独。除了最后的后记有点打鸡血的感觉之外,其他章节关于孤独的讲述还是挺有用的。
《独处》读后感(三):“越过山丘,才发现是自己在等候”
如果我们的生命里有这样一段时光,只能独处不能外出,你会做些什么?当你一个人的时候,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还是感到一种充实和满足?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独处不是与世隔绝,而是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在可支配的时间里,不断靠近理想中的自我。这本日本学者诸富祥彦所著的《独处﹒安顿一个人的时光》就是讲述关于一个人独处的妙处和秘诀,作者主要从社会外在环境因素和人的精神世界入手,主要通过孤独的类别、孤独的内涵、个人独处的能力、独处的本质、独处的障碍、独处的方法、独处的条件、独处的内心疗法、独处的天才名人等九个方面进行,囊括了心理分析、情绪管理、日常习惯、社会交往、婚姻教育、精神治疗、性格养成、身心净化和成功案例等多个方面,向我们集中全面的讲述了独处对于我们个人的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觉得独处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它既是一种行为,又是一种心理需求,更是一门科学。人生和心灵的许多奥秘都深藏其中,当你能够理智明晰地对待独处时,你也就开启了通往心灵的大门。人的孤独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由低到高代表了一个人的身心的修养和境界,它共有积极独处和消极独处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效果反馈:积极独处中的个体对独处具有渴望,并对环境有很好的控制,自己从独处中体验到的快乐、放松、自由、乐观等良好感受也更多,并更能集中注意力,情绪创造力、自信心等都有明显增加。而消极独处中的个体更多地表达出非自愿性,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在转移注意力上,并且普遍认为独处是悲伤、孤独和抑郁的,他们对自己的满意度、对生活的满意度都会随之下降。
独处,是在内心为孤独寻找一个出口。当今社会处于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变革时代,自由丰富、便捷快餐式的文化娱乐和生活节奏使得很多人都误入歧途,踏进了与自己冷静独处的对立面。每个人都梦想能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空间,既自由又亲密。在这个到处充满了竞争和躁动的社会里,很多人由于工作、情感、压力、学习、生活等种种的缘故不得不或无意或有意的远离自我,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紧跟他人的节奏和步伐,倾尽所能地去融入外界的纷纷扰扰之中,仿佛稍一懈怠,就会被时代和潮流淘汰和抛弃。在这个喧嚣世界的背后,涌动着无数暗流。逃不出人际的网,躲不掉窥私的眼,避不开邻居的纷扰,骨肉亲情是我们柔软的羁绊。我们在声色娱乐、光怪陆离的城市孤岛漂浮不定。这本《独处》就是斩钉截铁地告诉在生活在喧闹嘈杂、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的我们,如何平静理智温暖地独处使我们每一个人必需和必备的能力和修养。
我特别喜欢有关独处的一句话::“生活是一支灰色的大笔,不管你原来是什么颜色,最终它要把所有人都涂成同样的颜色。独处是一块橡皮,擦去生活的灰尘,灵魂才能显露本来的样子”。独处,不管是被迫还是主动选择都不是悲剧。一个人的独处并不会让你成为患者,它侵蚀你,不过是为了让你多一种抗体,好让你对抗黑夜,对抗时间,在潮水涌来之际保持自我的完整,然后扪心自问自己身在何处、走向何方、动力在何处。如果我们可以在孤独中生出一种坚定的直面内心的力量,就能开辟出生机盎然的心灵花园。学会独处,就是学会自己如何审视过往;学会独处,就是学会自己如何过好当下;学会独处,就是学会自己如何更好地把我未来和人生。一个人真正的独处时候,恰如李宗盛的那句著名歌词所唱:“越过山丘,才发现是自己在等候”。
《独处》读后感(四):独处,是一种选择
文/叶小禾
非常喜欢这句话:独处,安顿一个人的时光。
没有喧嚣的干扰,无需被迫的应酬,一个人静静地享受当下美好的时光。可以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逛街,甚至一个人生病。
然而,这种生活方式在别人的眼里也许是另一种感受,好可怜的影单行孤,连个朋友都没有,说明这个人要么性格孤僻,要么人缘太差。
于是,拼命往人堆里扎,努力表现自己的热情,让自己看起来很合群,不特立独行,忙活一阵下来,身心疲惫。
虽然你也知道自己喜静不喜闹,喜欢安静的生活,但是,面对别人的邀请,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拒绝,只能勉为其难地去应付。
长此以往,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性格是否健全,为什么喜欢孤独,而不能像别人一样选择热闹的生活呢?
非常赞同诸富祥彦关于孤独的观点,他在《独处》中把孤独按照不同的方式分成了三种。
第一种是被迫型的。因为没有遇上合适的伴侣,可交心的知己,只能被迫选择独处。其本质是希望与人交往,不喜欢一个人待着,喜欢与人共情。
第二种是享受型的。既然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共度美好时光,与其沉浸在悲伤的情绪里,不如好好享受这份独处。
不被束缚在各种人际关系里,可以放飞自己的心情,把一些不愉快的人和事摒弃在外,充分享受难得的独处时间,保持一种好心态。
这种“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生活方式,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既不脱离集体的归宿感,又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独处时光。
第三种是敢于直面自己内心的“存在的孤独”。这也是最高级的孤独方式,内心强大到足以对抗外界的诱惑,不会被外力所干扰,专注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威廉·凯恩说过,独处和专注可能是成为一名成功作家的两个先决条件。对大多数作家而言,不论是通过意志力、冥想还是偶尔服用增忆药等方式,都必须达到这两个条件。
这段话不仅适合作家,也适用于普通人的生活。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人际交往方面,都需要给予对方或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便于想内探索真实的自己,感知自己的存在。
同时,看清一些无用的应酬,白白浪费掉自己的精力和财力,而忽略了真正的亲密关系的交流。
当然,你也许会说,我就是喜欢热闹的生活,害怕独自的寂寞,那么,你可以去选择这个快乐的人生,只是不要有喧嚣之后的落寞。
独处就像一把巨大的梳子,迅速地梳理世间纷纷扰扰的人与事,把你最真实的内心,从迷途中唤醒。
我们独处,就是为了看清自己真实的内心,了解真正的需求,过好充实的生活。喜欢一个人独处,那就独自待着好了,捧一本书,沏一壶茶,在袅袅茶香中,感受不同的人生。
或者背上行囊,独自踏上旅途,欣赏美丽的风景,不再惧怕别人异样的目光,沉浸在大自然的无限风光里。
沈从文曾经说过,孤独一点,你会发现,原来有十个你自己。
独处虽然不能令人欢欣鼓舞,却能让你直面自己的内心,找到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真实的世界,这,大概就是独处的真正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