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林中四季》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2022-09-15 21:23:51

  《林中四季》是一本由理查德·弗提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中四季》读后感(一):放弃吧,不要当翻译了。

  《林中四季》原文的相关段落是这么写的。

  原文说得很明白了。初春的山毛榉树皮灰白而平滑,经柔和的阳光一照,就把整个树林变成了大教堂。它们的树皮为什么有这种效果呢?因为阳光下的树皮(树干)会发光,那种光几乎就是银色的,山毛榉就成了整个树林的柱子,也就是大教堂的支柱,也就是教堂地上结构(superstructure)的支柱。由于太阳的心情有变化,也就是光线有变化,树皮的光也就有变化,山毛榉这种支柱也会随光线而变大变小,所以由这种支柱支撑的地上结构也会微微移动。

  1. 原译的“任性阳光”从而何而来?看到“任性”二字,我们会很容易地想到“光线的变化”? 2. “摆布”这么形象的词,如何跟shift subtly这么普通的说法联系起来? 3. “圣殿”似乎会让人产生敬畏之感,以及诸多其他联想。可惜原文就写了一个cathedral,并没有holy之类的词,“圣”殿又从何谈起呢? 4. “骄傲”如何跟原文的brilliant对应起来?原文一直在说光的作用,这里的brilliant自然用的是本义。另外,哪本词典说brilliant可以表示“骄傲”? 5. “正是”是从哪里蹦出来的? 6. 作者之所以说superstructure,意在说明教堂既有地基(foundation),也有地上结构(superstructure)。译者要是没搞懂这一点,就没法理清原文的逻辑。可不慎哉?

  批评别人容易,自己翻译就难了,哈哈。我只能给个初稿,供有缘人批评:

  树林是座天然的大教堂。其地上支撑结构闪亮而挺拔,还会随着太阳的心情而微微移动。

  饿死 榛莽中 20221月13日

  《林中四季》读后感(二):研,往细处走;究,往深处走

  上学时我的语文老师曾经给我们拆解过“研”和“究”两个字,她说,“研”就是往细腻处走,“究”就是往深处走,研究研究就是这两个方向。

  《林中四季》就让我充分理解了“研究”这两个字。 1.6公顷。这是作者所拥有的一块林地的面积,一公顷等于24亩,一亩等于666.6平方。看这本书之前,请你先了解这个概念。

  本书皆是作者在这1.6公顷的土地中观察所得,有观察笔记,也有历史溯源。我着重谈一谈观察笔记这个方面,我觉得这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方向。

  作者是英国博物学家理查德·福提,他将借由这本书充分让我们了解什么叫做博物,什么叫做研究。 看这本书最大的乐趣就在作者为我们展现的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和我们熟悉的世界是并存的,只不过过去我们从来没有关注过而已。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的世界豁然开朗。 你可能每天还是经过你原本经过的地方,但是你将会看到你原来看不到的东西。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当你具备哪方面的知识的时候,你就能比别人看到更多的分别。过去我不认识海棠的时候,我只知道那是红色或者粉色的花,当我掌握了海棠知识的时候,走在路上再看到海棠,我就能够分辨这是贴梗海棠,这是垂丝海棠,这是西府海棠,这是木瓜海棠。我甚至会疑惑,别人怎么就看不出这么明显的东西呢?无他,唯眼熟耳。所以我能理解作者在这片林地中所得到的快乐。那是建立在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啊。那些看似夸张的细腻和深入,都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作者在这1.6顷的土地上发现150多种不同种类的蛾,“轻轻地吟唱着生命之歌”,如果把我们放进同样的地方,我们即使能发现这些蛾子,估计也看它们长得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一样,无甚差别吧。

  作者眼中看到山毛榉,不仅能在生长的山毛榉树干枝桠中看到它们适合做什么东西,甚至还能从一小片山毛榉的碎片中分辨出山毛榉的树龄,甚至还在那些年轮中看到了哪些年份中出现了旱情,哪些年份中,适合生长。大自然把他们的秘密藏在了不会说话的树木、昆虫里,而作者就可以这样轻松与大自然对话。

  你可能会说这些需要这么专业的知识,这么厚重的底蕴,普通读者可能无法享受这种深度“究”的快乐,那么没关系,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往细腻处“研”的那些快乐吧,那可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作者曾经捡到了20多个被动物啃过的果核。这些小小的果盒上,每一个上面都豁着一个精细的小孔,原来这是森林里的木鼠,费心费力找到的营养丰富的果仁,做为自己的日常储备。 这些小孔,就是作者精细观察所得。 现在有没有一种欲望,想走出去找一片土地,想蹲下去,去和一个神秘的世界亲密接触呢?

  《林中四季》读后感(三):林中的四季,生命的欢歌

  在19世纪的欧洲,诞生了两位驰名世界的博物学家,他们分别是英国的进化论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和以《昆虫记》闻名于世的昆虫学泰斗法布尔,时至今日,他们观察细致、钻研求真的科学精神依旧是我最为钦佩的世界级科普类大家。十分幸运的是,近日我读到的这本《林中四季》,也是出自于一位博物学家之手的自然科普类作品,十分具有大师们的余韵,让人看的不亦乐乎。

  基于这本书给人一种舒适的阅读感受,我还专门查阅了关于该书以及作者的相关信息。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科学家理查德·弗提,他是剑桥、牛津的地质和古生物学的专家,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寒武纪到石炭纪的海洋动物化石,尤其是三叶虫。他不仅是一位学术严谨的自然科学家,更是一位致力于科学知识传递的科普作家,可以说他既有深厚学养,又能深入浅出科学表达。他的作品跨度非常广泛,包括地质学、古地理学、进化论,考古学、文学等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可谓是真正的学识渊博、融会贯通,这在这本《林中四季》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作者坦言,这本书的问世是巧合更是某种必然。作者在退休前主要研究的是地理学、古生物化石等尘封无生命的对象,他在退休后更倾向于自己一生的学识和好放置于五彩斑斓的“鲜活生命”的身上。一次机缘巧合,他购置了一片1.6公顷的林地,在此基础上开始了他的自然观察。作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如一地细致观察这这方小林中的动物、植物、地表、气候、微生物等,这数年间这篇小林中的几乎所有的生命和环境一一作者记录、归纳、整理和总结,严谨的数据、优美的文笔、深厚的哲思让人不得不为之折服和惊奇。

  这本书的写作题材,颇像是日记或笔记类型的,其实这也是十分容易理解的,作为一名严谨的科普作家,作者首先要保持其的科学严谨性,作者很多时候是根据自己每天的观察和记录,及时的以美妙的文字真实又抒情的叙写下来,他力图第一时间保持书写对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阅读本书,我们明显能够感觉到作者没有刻意布局谋篇,很多的篇目存在片段化、记录化、犹如一颗颗遗落的珍珠,虽然独立却又光彩夺目。当然,这种写作方式正合我们对于散文的一贯看法,“形散而神不散”正是这本书给人的强力阅读感受。

  当然,无论作者如何自由游走书写,但总是不会跑题和凌乱,这其中始终凝聚主线,给我们提神的就是作者运用四季的轮回变化为记录点。作者依托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科研精神,将这篇小林中的生灵们的发展变化全部浓缩于四季的时间变化之中,同为北半球的英国纬度和我们的北方气候相似,真正的万物回春之际颇像我们的农历,所以这本书的是从四月份开始着手写春季的。本书依托作者对自然界学的深入了解,以四季中每月的记录书写揭示小林中树木花草、飞鸟走兽、地表菌类等生灵们的生存智慧,虽然他们是静态或笨拙的,但是它们终其一生也在努力生存着,本书将它们的生命活动中潜藏的秘密揭示给我们,我们也能够通过本书探究不同季节中各种生命的活动轨迹的原理和意义。

  《林中四季》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与尊重。作者以其瑰丽丰富的内涵,在书中呼唤人们对万物生命,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的一种深思,他将小林中四季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博物和人性去看待生命的本真,以及折射我们人类以及整个自然界的关系。每一章节的叙写,作者都能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与情愫的语调娓娓道来,让读者在翻阅这一篇篇美文时,感受四季的交替变化和大自然与人类唇齿相依的关系。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