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裁缝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裁缝》是一本由禹风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4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裁缝》读后感(一):十里洋场上海滩
“羞辱与荣耀,身份与混同,时运与停滞,贸易与战争,兴旺与死亡……乔百祥觉得:这一切对立景象之间,无非只差一套精工裁剪、能陪着人抛头露面的好西服。”
——节选自《大裁缝》
每一段家族史的兴衰都见证着历史的走向,我们无法穿越时空感受那曾经的悲凉与沧桑,可一代代的家族传承不仅见证参与了过往的一切,更让我们在秋风萧瑟感受不一样的喜怒哀乐。新锐作家禹风的历史长篇小说《大裁缝》带我们重回过去,感受那一段孤独隐秘的刀尖之舞,见证三代洋装裁缝家族的发展史。
众生,有众生相。而身处历史漩涡的人们,他们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是抗争还是随波逐流,这一切似乎都已经不在重要。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上海滩是冒险者的乐园,而本书《大裁缝》则是讲述了宁波乔家三代人在上海滩创业的故事,三代人见证了百年上海滩的兴衰,故事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到抗战胜利前夕上海滩的故事。本书时间跨度一个世纪,作者搜集了大量近代史,以及上海租界史料写就。在这个故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大势也可以感受小人物的悲欢。
1860年,乔家茄生随着舅舅走出了奉天到达了外面的世界,他一路磕磕绊绊的走过了宁波、上海、长滨,在大势的选择下最终成为了第一代宁波洋装裁缝。当然历史的进程依然在继续随着茄生在宁波有了自己的裁缝铺子,乔家注定在这乱世随波逐流。1919年,乔家的第三代乔新吾和乔百祥兄弟分道扬镳,理念信仰的不同导致两兄弟各自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一个悲上一个南下,两兄弟的选择重要吗,或许不重要。但现下来看,他们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际遇和经历。他们所追求的仿佛突然间南辕北辙,而彼此的命运仿佛早已在岔路口埋伏着行踪。
百年前的租界上海是十里洋场,那里灯红酒绿,表面的歌舞升平掩盖不了水下的波涛汹涌。然而身处上海的乔百祥在这里如鱼得水,他一方面把自己的家族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一方面又长袖善舞和外国达官显贵交好,上海是名利场同时也是角斗场,在此地的人们都被大势所裹挟。外国大班、洋装裁缝、市民、买办、革命者……他们都是那个大时代的缩影。
在禹风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乔家的变迁,也可以看到历史的发展与脉络,当个人命运被大势所裹挟,一切的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某个人的头上的时候无异于是一场灭顶之灾。而在军阀混战,解放之前上海的乱象让众多的人无能为力。沧桑岁月中的家国变迁,乔家三代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最后全部融入了那个时代。
乔百祥说过,这一切对立景象之间,无非只差一套精工裁剪、能陪着人抛头露面的好西服。当所有的一切复归平静留给人们的只有物是人非。
《大裁缝》读后感(二):莫言敢为天下先,谁知背后多少辛酸
禹风的这本《大裁缝》以宁波商人家族三代人在上海滩敢为天下先创业的事迹来讲述中国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上海洋场历史,其中还穿插讲述了伍连德博士在东北抗疫的事迹,同时还展现了作者对一些历史现象的独到观点,着实让人耳目一新。 本书的故事时间跨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屈辱时代,半殖民半封建到军阀割据日寇入侵,内忧外患就从来没有断过,很难不让人去想国家危难人民水深火热。然而本书却让人看到了在那样的环境之下,有人依旧凭借技艺与诚信在上海租界打拼出一番红火的事业。
本书的第一个时间点是1860年,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那年,火烧圆明园那年,太平天国南京之围那年。禹风在书中将这些大事儿全讲出来了,甚至还让书中三代人的第一代——茄生跟着外国牧师去了趟重围之中的南京,成了历史的亲证者。在随后的故事中,茄生的子辈和孙辈也成了某些历史时刻的亲证者。 在书中的第一章里,茄生还只是个少年人,但已为国民深受鸦片之害而苦恼,因为他亲眼看到父亲的身体遭受鸦片的摧残。中国人对鸦片的痛恨是由来已久了,进而痛恨那些将鸦片带入中国的西洋人。但作者在书中通过陈述一些事实让我们看到鸦片的另一面。 有些话,作者在书中不便于说得过于直白,所以在开篇写了茄生在老家奉化的时候。村里的那一大片棉花田地中间悄悄地种植了一片罂粟,因为种这个可比种棉花经济效益高多了,还可以留一部分供自己村里人吸食。 刚读本书,读这部分也没有太多感受,直到第一章快结束时茄生和牧师关于鸦片进行讨论,方才悟过来,当时中国人吸食的鸦片里头,殖民者带来的只是少数一部分,市场上流通的鸦片大部分是中国人自己种的。书中就说了云南昆明等地是种罂粟主要地区,倒是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本书里头,大概也是那个时候,写到甘肃也是成片成片种罂粟。如此说来,当时中国不少农田都种了这能赚钱却毒害人的东西。 历史书上可没说中国人自己种鸦片毒害中国人,固然是西方列强为了贸易逆差将鸦片带到中国,可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也未免太过显著了。作者就将同样被西方列强开国的日本来进行对比,为啥日本人就没有吸食鸦片,为啥偏偏中国人对鸦片就那么无法抗拒。 在后面的内容里,书中在说到纸醉金迷的上海滩时,说到了林则徐,那位历史书上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如果不是林则徐出手,就不会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就不会有南京条约,上海也就不会成为西方列强的租界,也就没有东方巴黎上海滩。这个问题,虎门销烟确实是导火索,但就算没有虎门销烟,也会有别的导火索,西方觊觎东方的富饶财富几个世纪了,早已是等不急了。 本书主人公们活动的主要舞台是在上海滩的十里洋场,因此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上海租界那百年间的繁华。虽然那百年间中华大地战乱不断,但租界因有着日不落帝国的庇佑,一直都处于相对安宁的境地。而且正如书中乔家的人所总结的那样,每次战争虽然会让上海滩的经济一度停滞甚至倒退,但只要战争结束,上海滩就会迅速复活,复活之后会变得更加兴盛。禹风在书中则将其中的渠渠道道娓娓道来。 除了上海滩的历史,禹风在书中还穿插讲述了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两次淞沪会战,九一八事变。孙文黄兴张学良孔祥熙汪精卫等等历史人物都漏了个脸。要说最惊喜的,还是伍连德博士的出场,也是这次的流行病让百年前的抗疫斗士被更多人知晓。吴博士的事迹这次再被传颂,伍博士也与乔氏家族的裁缝们产生了友谊。谁还不要做几件衣服,特别是要出席重要场合的时候。 在书中读到茄生漂泊创业一生最后落叶归根,回奉化老家办学授业。每每读书至此,不免思绪乱飞。茄生感叹老家地少人多,只能去外面找事儿做。有些人去了外面,就不再回来,有些人漂泊了一世,终究落叶归根。百年前的农业社会如此,现在的百业齐兴的社会依旧如此。都说宁波人做生意厉害,在外面创业厉害,这个人的辛酸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这本《大裁缝》并不是仅仅是在讲经营店铺裁剪服装,更多的是在回忆那段历史,让人想起在那风起云涌的岁月,依然有人在为敢为天下先,闯出属于中国人的风格。
《大裁缝》读后感(三):一口气看完!你永远可以相信上海滩的故事
上海滩是冒险家的乐园,长江入海口百年租界。羞辱与荣耀,身份与混同,时运与停滞,贸易与争战,兴旺与衰亡……
多少人忘不了发哥在《上海滩》里礼帽下的迷人一笑?多少人因为主题曲“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 不休”而荡气回肠?
3月初,在倒春寒来临前的这个温暖周末,我一口气看完了新锐作家禹风的这本长篇历史小说,顿时心潮澎湃,眼前如电影回放般地掠过一帧帧大上海滩开埠百年的沧桑镜头。
大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这颗东方明珠在这近百年的岁月中绽放过迷人绚烂的色彩。
它纸醉金迷夜夜笙歌过,也在各种硝烟炮火中顽强抗争过,荣华富贵与苟延残喘曾经突兀又和谐地共生共存过。
而这填海口岸从开埠到解放这近百年的宏大画卷,被作者通过三代洋装裁缝的家族秘史,巧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看完直呼,快快改编剧本搬上大荧幕收割票房吧!
故事讲述了从奉化走出的裁缝世家,历经三代人,足迹辗转宁波、上海、横滨、北平、哈尔滨,蕞终汇集于上海滩,发展为大上海本土洋装定制第1号的家族产业。
上海滩是冒险家的乐园,长江入海口的百年租界。通过作者白描出的1860-1943年间上海租界的众生相,诸多历史事件和大人物在这裁缝世家的命运中偶然交集,悉数登场。
1860年,爷爷茄生走出奉化,怀着隐秘的家族传承,长成为第1代宁波洋装裁缝。1919年,乔家裁缝第三代乔新吾和乔百祥兄弟俩一个在北,一个在南,虽血脉同源,脚下的道路却正通往无人知晓的分叉,而命运似乎早已在注定之处埋伏着行踪。
乔百祥在别人眼里是上海滩的名小开,他审时度势左右逢源的本事,让他在租界的复杂名利场上如鱼得水,既传承了家族产业,也得到了各国权势之人的真诚相助,使得乔家的产业在他这一代达到鼎盛;
而堂弟乔新吾在北平参加过青年运动,接受着爱国思 潮的灌溉,深知底层百姓的疾苦命运,一腔热血只愿为国贡献,立志于抗敌救国。
然而,在时势的洪流中,时局铸造的租界上海,究竟是坚不可摧的热血堡垒,还是摇摇欲坠的海市蜃楼?外国大班、洋装裁缝、市民、买办、革M者,裹挟进哪一重身份才不会被浮世漂流?从乔家三代人的家族史中,也许你会看到更孤独隐秘的人性抉择。
《大裁缝》读后感(四):三代成衣匠,一部华亭史
随着新媒介的兴起,人们被淹没在海量讯息中,真实感变成了稀有品。虚构文学虽然生命力仍旧旺盛,却更多体现在类型多元化上。而近年来盛行的非虚构写作体现了大众阅读取向的变迁。如果将读者进行划分,不难想见那些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的书单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几本历史书。
然而,当越来越多有专业研究背景的作者开始熟练掌握通俗读物的写作套路之后,一些作者在试图保持这种专业的精神的同时,一方面写出更加“接地气”的读物,另一方面试图将“人物”与“历史”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新锐作家禹风就认为:“作家的三观和见闻。没有真正的理性认识或缺少人生体验的写作终归死水微澜。”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说,“文学史上素朴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倒是强调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
禹风就是用朴素做底,写活了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滩的一群挣扎,生活的人。禹风故事的语言更通俗易懂,更白描,更像一位娓娓道来的讲故事的人在你面前讲述过往,沧桑,人情,事态。用安稳踏实地绵密扎实让读者读下去,浸进去。
《大裁缝》则就是基于真实历史背景下的合理虚构,有分析,有逻辑,更有作者自己的反思。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实则最难写好的白描手法,更是抓住了读者的心的佳作!
贪心如我,能一读再读的书,近年已经少有,但《大裁缝》一定还会出现在我的重读名单里。
相较于看客对上海的旧印象:珠光宝气、香水梧桐,其实最上海的还是市井里的一衣一饭、琐碎家常。即使身在老上海,先入五感的不是百乐门的舞曲,而是“风里一丝丝苏州河潮气,咸菜大汤黄鱼味道,氤氲四缭”。《大裁缝》则是对日常世界的从容还原,有情致,有余韵,有值得反复咂舌的好味道。
丝丝缕缕的生活气息实则就是一个时代最为真实动人的地方。特殊年代带着破茧之前的阵痛袒露国人的生存哲学。小说用一种宛如成长的缓慢的洞见方式,赋予整个故事知性的美感,道出一个时代绵长隽永的演变,
禹风是个说故事的好手,他的文笔如一幅幅水墨画,黑白色彩,白描似的笔触,却使文章充满了浓烈厚重。历史,命运,民族,人性,权力,欲望,亲情,等级,战争……血泪以薄纸托着,不腥气,不辣喉,温吞吞,小口小口咽下,不知觉已沉醉其中。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三代人的人生是由从落魄和辉煌堆砌出来的,有热血洒脱得让人佩服的乔新吾,也有长袖善舞,左右逢源的乔百祥。北上的人,南下的人,终归应了血统里的民族骨气。
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尽情地演绎着生死与离别的哀愁,权力与金钱的角逐,鲜血与泪水的挥洒。他们如同一颗颗微不足道的尘埃,在上海这片天空下曾快乐过、痛苦过、爱过、恨过、拥有过、也失去过,当另一个时代来临之际,这些尘埃便逐渐消散,最终归于沉静。
滚滚时代潮流,恰似了这一针一线,浮浮沉沉,最后终究都隐藏在成衣中。
时代的车轮是单行的,轧出的车辙却是双向的。以奉化裁缝入沪之事一窥中国近现代史。乔家三代的命运与历史的车轮紧紧的纠缠在一起。以一针一线之微,见历史之宏,以一家之脉,现国家之承,以个人之纤弱,彰民族之顽强。以小人物现大框架。
复线的叙事结构交织着讲述,有一种时光交错的恍惚感。在时间的递进中,两条线逐渐的靠近,又有一种碰撞火花的期待感。
上海,依旧是似软声细语的欢迎这每一个去的人,也似乎粗暴着对待着它不欢迎或者不适合哪里的人。落定书中最后一页,最后一个字,我不响,没有想要大声疾呼推荐给别人的急切心情,也没有想要迫切合上,就是不响,默默回忆起书中每一个人的生活,每一个人的宿命,每一个人的一生。
一本大裁缝
一部家族史,
一个围绕三代人展开的故事。
说的出的是发生的点滴的故事,
道不尽这蜚短流长,
文字给人生以缩影,
每个缩影中又隐匿着无尽的滋味。
怀念着里面蕴藏着的人情味道
和生命里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