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明白了》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22-02-21 12:26:16

  《明白了》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白了》读后感(一):《明白了》写个当下轻人的解惑之书

  《明白了》写给当下年轻人的解惑之书。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甘不可以浊。普通人的一生很难说哪些是“逆境”,只是一些小小的不顺罢了。面对这样的处境,我们的态度是什么,是屈服不抗争,是退而求其次,还是随波逐流。生命中的大跌宕、大苦难、大绝望,大抗争,只要秉持着真心,调整终于会过去,这路途中,可能会孤独,但这正是梁先生所说的,最打动人的孤勇。于困境中,我们也会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梁先生告诉我们,从现在出发,对将来进行叩问。虽然每次的回答都各不相同,但是,信任,责任即是意义。人生的意义,即是是卑微,对于,我们也被我们所爱的人而言,可谓大矣。人生的意义就好比甘蔗,是由它自身的某一小段生长出来的。面对这些,或许,最合适的,便是最美的。哪一个青年没有理想?谁甘愿度过平庸的一生?面对理想,说到底,无非是对某一种生活的主观选择。客观限制通常是强大于主观的努力的。只有极少数人的主观努力最终突破了客观限制,达到了理想的实现。那么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办。梁先生认为,有理想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放弃理想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有时候,后一种态度,最为一种活着的艺术是更明制的。青年的困惑许多,梁先生在这里一一做了解

  《明白了》读后感(二):每一个普通人的孤勇,都是一首史诗

  值得一读的解惑之书,教人适可而止的智慧。

  “如果某些人的欲望原本是寻常的,而人在人间却至死都难以实现它,那么证明人间出了问题”。如果愿望是平凡的,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那这也许并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所处时代的局限与阵痛。每天都在奔忙,疲惫,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做,一直缺乏成就感。

  更快,更多,更高,更优秀,在这些标准的评判下,我们就像一棵树只顾向上钻顶,像一条河顺势奔腾而下。走得太远,跑得太快,往往会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当所有工作的意义都被报表数字量化,当对人的评价用存款数字开头,工作的意义,生活的乐趣,一定会被没有温度的数字冲淡。

  年幼时总有许多愿望,认为自己是优秀的那一个,特别的那一个。想当科学家,想当宇航员,想当工程师,想有一天自己会让这个社会更美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梦想都可以靠努力来实现。不妨试着与自己和解,承认有做不到的事情,完不成的心愿,认识愿望与无休止的欲望之间的区别,在我能做与我想做之间找到平衡。关注生活中让人有存在感与价值感的“小事”,体会“在人间”的感觉,让向上生长的树长出枝桠。

  我们歌颂梦想,因为梦想的实现难能可贵。但是,定义的所谓“成功”不是人生唯一的价值,失败同样值得歌颂。

  愿读到这本书的人,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愿所求满愿。

  《明白了》读后感(三):明白了,更有尊严

  梁晓声先生是我十分尊敬的一位作家之一。在2022年“文学·中国”跨年盛典直播上,梁晓声等作家相聚北京,以长达5个小时的直播为文学敞开了浩大的天地,激发了深挚的热情与澎湃的创造力。在“文学的力量”对话环节中,梁晓声先生深情地回顾自己如何由一个“逃学”,却又因一篇意外被发表的作文走了文学之路,他坦言“作文给了我最初的小孩子的尊严”,之后读了大量的书,成为走上文学之路的一个营养。

  最新出版的《明白了》一书,是梁晓声先生写给新新青年的一本很实用的解惑之书。梁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现代青年答疑、解惑,作我们的良师益友。

  梁先生的一个叩问“人生有什么意义”,说是对自身命运的一种叩问,也是世界上只有人关心自身的命运,才会发出对将来怎样的冥想。人生的意义,是纯粹自我的感受,是爱自己和被爱自己的人的感受,也是社会和更多时候甚至是千千万万人的感受。让我明白了要珍惜之。

  梁先生讲,读书会让寂寞变成享受,阅读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的抵抗寂寞的能力。他希望年轻人要读一点历史书籍,至少要把近现代史读一读,了解一下我们的前世今生。读完书要多交流,不论是日常的交谈,还是隔代的交流,会将通过书中的内容、书中的智慧来做隔代的朋友。让我明白了要多读书。

  梁先生也在谈梦想。那个年代的梦想,在我们年轻人眼里是看不惯的,但最近热播的《人世间》是梁先生获得茅盾文学奖后改编的,年代感带我进入了沉思,一定要写父母一起来看这部电视剧,再尝试读一下梁先生的《我和我的命》,然后再想想自己、想想周遭、想想我们所处的年代……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梦想应该是什么样的。

  《明白了》读后感(四):明白了,明白了。

  宅家不出门,看完了《明白了》,封面上写着,写给新新青年的解惑之书。人到中年,面对工作生活育儿,这正是我需要的。他说:不但要经常问自己,你到底要什么,还要经常问自己什么才是够。我觉得要把这些和自己的对话清楚之后,可能人生会相对变得压力减轻一些。 我想起自己今年年初一段情绪体验。近两年由于工作变动,一起从头开始,从部门负责人到零基础工作人员,虽然转岗前预料到这些变化,但真正身处其中才感到真正的焦虑。资深员工,但却从头做业务。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仅怀疑自己的能力,还对周围同事产生偏见,对领导不满,满满的负能量。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个月,但这几个月我为了证明自己也越发努力的工作。” 后来一件小事儿,我忽然就改变了这种心态。领导安排了一件工作,是配合其他部门作公开课,因为没有具体的时间内容,甚至活动也不一定办,我并没有放在心上。闲散了几天后我边缘人的状态又出来了。然后突然就接到通知两天后讲课。~ 临时突击了两天准备了课件和讲稿,课很成功。 这件事让我转变很大,一是领导自有安排,二是在无人问津时不如好好磨练自己。还有最近的一件事。由于工作需要,以前经常写材料。写的多了加上各种杂事,就为了写而写。最近时间充裕,正好完整了参与了一个项目,就从头到尾,为了记录写了一篇通讯,结果反响出乎意料的好。 我也好像从角落里再次被看见。 这两件事儿之后,我回家和我老公说,我现在心态变了,以前我总在乎别人怎么看,现在我终于被看见了之后的感觉反而是我不需要被看见了。以前我总想让别人看到我的努力,肯定我,现在我觉得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最重要了。 就像书里说的生活的大多数时候,我们应该自己拯救自己。 回到这本书,什么是明白了,我认为就是好好工作、认真生活,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一边寻找六便士,一边抬头看看月亮。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就好好享受小城的静谧。没有璀璨夺目的成就,努力工作,好好照顾家人,读点喜欢的书,追点喜欢的剧,也是一种幸福。

  《明白了》读后感(五):明白了

  明白了

  一本读起来很舒适的书籍,梁晓声先生是一位智者,他通过他的文字让我有了一些思考,读这本书,多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些故事和感同身受。读了本书,想着书名“明白了”应该是陈述语气还是疑问语气,作者希望我明白什么,我希望自己明白什么。读这本书,想到了人间清醒这个词语,古今中外有多少人能做到人间清醒。

  书的第一章从“最能打动我的,一直是普通人的孤勇”讲起,阅读体验很好,简单的故事给了我一些指导。我看到了作者和普通人之间交往的故事,作者通过和普通人的交往,被打动。我通过阅读文字描述的故事,感受到身边还有许多和自己一样在平凡中奔波的同类,当自己生病了,是否会有其他的人来接替自己的工作,此时自己应该操心的不是被剥削而是被取代,为了生计,对此刻的我而言,普通人的孤勇是独自一个人勇担家庭的重担。

  “愿意做的、必须做的、不愿意做的”“而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金钱文化”“其一生皆大致可分为如下阶段”,诸如此类的道理,作者笔下的文字为我总结、讲述,让我理解了自己,接纳了自己,也想试着改变自己。是不是生活应该去减去一些东西,是不是应该去找父母聊聊,是不是每个年龄段都应该明白一些道理。

  这本书很用心,页码在书页顶部,左上角文章名,右上角两个书页编号,在读文字时,看着文章的主旨,自己在“搜寻”文章标题的“答案”的过程中,加深了理解。书中简单的插图也让书本变的很美。

  《明白了》读后感(六):《明白了》:做一个三分欲望,七分理性的人

  这本梁晓声的《明白了》,是写给新新青年的解惑之书。在新新青年的生活里,似乎总是充满着矛盾和困惑,高不可攀的房价,永远也完不成的KPI,难以捉摸的人际关系,没钱没时间且穷且独立的无奈…… 梦想何其美好,现实却是骨感十足。 在漫漫人生的长途中,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我们乐于去做的,恐怕也没有人能够做到不想做就不去做吧,毕竟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还是没有谁能够避得开。 作家梁晓声,将自己生活里的感悟,对人生的体会,娓娓道来,细细说给我们听。 “最能打动我的,一直是普通人的孤勇。” 梁先生谈及逆境时,秉持着现实主义者的基本态度,当你面对不顺时,只是一种大多数人都会有过的短暂状态,这种不顺遂,在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另外一种人生里,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矫情和做作,在感叹自己罹患疾病,或遭遇意外时,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很多杰出的人,也难逃命运的折磨。 多数人会将有着更高的追求看作是人生的意义,可有时,承认自己的普通,才是生命的本源吧。这样的真相总是让人扎心,就像父母那一代人,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上学的时候比成绩,毕业之后比工作,结婚之后比家庭,期待他们能够出人头地,人中凤,却往往有很少部分的父母,能够去承认自己的孩子,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 去做一个普通人,看起来实在算不上哪门子梦想吧。 可是,普通人、平凡者才是社会最广泛的存在啊。 正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让一切制度有了根基,让人类的共同梦想有了可靠的基石。 “最合适的,便是最美的。” 梁先生在书中说到一个例子,是一个青年,考上了很有知名度的高校,但是因为热忱于创作,想要放弃校园生活,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去。梁先生苦口婆心去劝说,还是没能够改变他的决定,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学业半途而废,创作也一塌糊涂。 这里面有着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当梦想遭遇现实时,到底应该怎样抉择?是孤注一掷放弃所拥有的,还是可以换一种妥协的方式? “追求体现着一种自信,放弃也同样体现着一种自信。不懂得识时而放弃的人,其实是没有活明白的人。你不可能在你的一生中,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占为己有。你只能够获得其中的某一种而已。” 梦想,是想要做成某一件事,达到某一种状态,和人类最基本的“欲”一样,都是一种欲望,显然,那个辍学的青年并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反而被它吞噬了。 做一个三分欲望,七分理性的人,将生活的重心,放在看起来很细小很琐碎的事物上,你会发现,逆境和不顺遂都变成了很自然的事情,普通的生活也变得熠熠生辉,即使外面是汹涌的洪流,一颗平静之心,却如铜墙铁壁般,抵御着浮躁的纷纷扰扰,你想要的人生,便也在浑浊之中逐渐清朗透彻,这才是真的明白了!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