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初为人母》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2022-02-14 04:53:21

  《初为人母》是一本由[英] 安·奥克利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初为人母》读后感(一):也适合男同胞阅读

  初为人母,对绝大数女性来说,都会亲生经历,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但都有同样的心酸,同样的收获感,满足感。

  本书为外籍作者所著,但是你能感受到那份感情,母是跨越国籍,跨越山河,跨越时空,更久流传。

  强烈推荐男同胞阅读,本书是男同胞了解女性,了解妻子,了解母亲的一把钥匙。具体故事就不剧透了,慢慢咀嚼,慢慢品尝吧!

  《初为人母》读后感(二):初为人母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会对“生孩子”这件事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指大家都会觉得生孩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很普遍的事情,每天都会有很多很多的新的生命诞生;而陌生者是指很少有人真的了解生育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对于一个女性来讲。 当一个女性生了孩子之后,人们就会说他成为了一个母亲,然而其他人往往不会了解的是这个小生命会带给这个母亲多少的改变;不会了解的是这个母亲需要承受多少的误解和痛苦,当然也会获得某些成就感与幸福感;不会了解的是生育这件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最近读了《初为人母》这本书,才更加深切的了解当一个女性朋友成为母亲的前后会有怎样的经历和变化。 女性成为母亲的时刻,正是她第一次意识到“在我们目前的社会中作为女性会意味着什么”这一完整现实。成为母亲,随之而来的是成堆的家务活——照顾孩子、保持孩子身体与衣服整洁、备上可口的饭菜。逐渐地,这些工作就与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可分割。这是女人一生中的巨大危机。 在这本书中有非常非常多的案例采访,很多交谈都是非常贴近现实的,非常真实的想法,所以读来也非常的令人信服。 之所以说成为母亲,这件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是因为作为当事人,她需要考虑很多的问题,他会面对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在生育之前,人们需要考虑的包括是否想要一个孩子,怎样照顾自己的身体,夫妻自己是否意见一致……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否生育是一种个人的自由,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夫妻会选择要一个或者更多孩子。 生育也可能是为了更美好的家庭图景:由父母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或者婚后为人父母,祖孙三代同堂;抑或是感觉抚养孩子长大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尽管现在的医疗条件非常的好,你也可能听说过生孩子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这里说的痛苦,是指身体上所经历的生理痛苦,在生孩子后的一段时间里,也有很多的妈妈会经历情绪低落等抑郁的过程,那么又有什么力量可以使得他们很好的去度过这些日子呢? 因为有了孩子,有太多的母亲需要去放弃原来的工作,成为全职宝妈,这听起来也很自然,但是对于这个妈妈来讲,或许他并不想完全的放弃自己原有的事业。如何照顾孩子,如何去照顾一个家庭,都是这个刚成为母亲的人需要去面对的。所以我必须再次的强调,成为母亲这件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期盼成为人母,也是展望未知。尿布可以买,毛绒鞋可以织,但是如何应对新生儿、应对母亲的新身份,并不能完全预见,孩子的性格会是什么样也未可知。 “孩子是母亲的创造和财富,长出手指、脚趾,学会了笑:微笑,到快乐,到激动,再到大笑。就像拍摄花朵绽放的快镜头,依子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茁壮成长……… 孩子的诞生会给母亲带来非常多的复杂的情绪,在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母亲讲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能够让我们更加真切的去了解一个人成为母亲的改变与成长。

  《初为人母》读后感(三):当妈这件事

  前段时间,当2021的统计数据出来之后,大家都被48万这个数字震惊了。按照这个速度,今年,也就是2022年,将是中国人口最高峰的一年或者是开始转折的一年。也难怪各地都在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然而,我们必须所要关注的,还是广大的女性们,尤其是已经成为或者将要成为或者还未成为的母亲们。早在1979年,英国社会学家、作家、伦敦大学教授安奥克利女士就已经关注了这一群体,并出版了《成为母亲》这本访谈录,如今,在今年1月被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书系引入,并以《初为人母》出版。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采访了66位女性,其中60位接受了多次访谈,其发言在本书中刊登,另外6位接受过一次访谈,但后期离开了。她们的职业具有广泛代表性,店员、接线员、美甲师、记者等等,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31岁。结婚时间也从几个月到十年不等。她们的发言显然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本书共分为10个章节,几乎涵盖了初为人母的方方面面。从一开始的分娩与女性处境大环境开始探讨,从怀孕到分娩,再到育儿、家庭zz等等。都是作为母亲所会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当事人的口述,更是让人身历其境。

  显然,成为母亲在女性的人生轨迹中十分重要,它可以说是一道分水岭。至此,女性的精力不可避免地被吸引到家庭中。被禁锢在男性所主导的世界中的一个特殊位置。然而,女性的社会功能显然不会只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某种程度上,成为母亲限制了女性的发展。成为家长,会影响女性(却不会影响男性)接下来的工作和升职加薪的机会。

  除了职场,女性还会面对自身的困境。大量的母亲陷入产后抑郁中。这并不完全只是她们自己的原因,诸如荷尔蒙分泌以及精神压力之类的东西,还包括社会情境使得她们倍感压抑。对另外一个生命负责,显然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很难不会生出孤独感和筋疲力尽的感觉。

  女人没办法左手事业右手孩子,这是一个无奈的现实。她们不得不在两者中间选择一个。在生育的时候,父亲/丈夫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能为力的,作用微乎其微。为女则强,为母则刚是刚成为母亲的姑娘们不得已的选择。照顾孩子是很单调的工作,有时候不会有留给自己的时间。她们真的想投入、想集中精力做的事,往往会因为孩子的原因在实际执行起来大打折扣。不得不承认,孩子会逐渐成为一个背景,深远地影响着母亲的生活。

  尽管距离这本书初版以来,已经四十多年过去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然而最核心的一些东西并没有改变。分娩、母亲、哺育等等,依然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话题。感谢南京大学出版社引入本书,也期待奥克利博士的后续作品继续引入中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初为人母》读后感(四):初为人母,令人痛苦,但是......

  做母亲,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这大概是我初为人母的第一感受。不管是顺产失败转为剖腹产的疼痛和体力耗尽,还是喂奶堵奶和睡眠不足的生理折磨,都让人精疲力尽。但想不到的还有身份上的转化困难,好像大家伙觉得孩子一生下来,母亲就应该立刻能上手当个好母亲。周围人的只言片语,都让初为人母的女孩手足无措,好似一下子,自己就从独立女性沦为孩子的附属品。

  “你怎么这么矫情?”爸爸抱着女儿不屑地说道,“每个女人都生孩子,就怎么你事这么多?”

  看,这就是没生过孩子的男人说出来的话,还是自小疼爱自己的爸爸。而生过孩子的女人,未必说得就比他客气。

  这一度让我感觉是不是自己真的有毛病,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初为人母》。

  这本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伦敦生产第一胎的女性的口述资料,让人直观地感受到生育对于女性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影响。

  正是这本书,让我看见了,原来我的想法并不奇怪,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女人苦于生育的痛苦,困惑为什么孩子给女性带来了这么多变化,但是社会却熟视无睹。

  这是在20世纪70年代啊,可是50年过去了,社会还是习惯于把母亲的痛苦掩埋住,一代又一代地告诉未婚女子,婚姻是每个人的归宿,孩子是人生必经之路。

  可是,真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一开始看到的就是谎言,那么为什么诱骗别人进入,就值得深思了。

  所以我觉得未婚的女孩子,或者已婚但是还没决定何时生育的女孩子,都要看一看这本书。

  看一看历史上这些怀孕女性发出的真实声音,我们要知道自己生娃后要面对的是什么生活,才能更好地应对它,不是吗?

  遮遮掩掩只能让人更加不想去做这件事情罢了。

  生孩子和带孩子固然会让女性陷入痛苦和孤立无援之中,但是孩子同样是希望,是生命的延续,是爱情的结晶(也可能是考验)。

  当我们知道了原来怀孕会孕吐,身体不适,体力下降,那么我们可以及时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做出调整,来适应这一时期的状态。

  当我们知道了会有产前抑郁这种可能,就能积极地去了解还有和家人沟通,以防出现之后无法应对。

  当我们知道了有孩子的女性在社会上的工作情况,我们能够提前决定生不生,生几个,生后如何带,如何和家人配合,如何把家务外包,如何找一份更适合这个时期的工作并且提前准备。

  也是有了孩子之后,我才发现,原来重男轻女不是说一说而已,是真实存在这个世界的。原来女性主义是这么回事,这和开眼看世界是一样的。

  站在围城外面,无论别人如何说,都只能靠想象而已,都隔着一层玻璃。而进入围城,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的真实样子是怎么样的。

  这是一个更不一样的世界,但是却能激发我更多的动力,为了孩子,为了自己,也为了更多的女性。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