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是一本由张宏杰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18-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一):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圣人”并不生来就是“圣人”的。原来天资平平甚至天资愚钝也可以成为“伟人”,原来“伟人”也曾历经环境与自身的格格不入的痛苦与煎熬,原来“伟人”也曾为自己“爱热闹,好交际”而浪费了很多看书的时间而自责。
身在复杂的官场,曾国藩有自己内心的信条与追求,可是面对现实,却也不得不做一些适应和调整,不然,就会像他前半生那样,“一再受辱”。他做到了,努力协调内心世界与外界的“陋规”,并且严守自己的内心底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时甚至对于自己的兄弟过分失之于“宽”,这也是对自己家庭家人的愧疚的无奈之举。
这本书非常有趣,从中窥视到许多历史的细节,比如清朝末年高官的收入,政府如何运转,地方官员收入来源,从中窥视到清朝官场和社会的基本运转情况,十分接地气。同时,一个栩栩如生的、接地气的曾国藩形象也立了起来。我看到的不止是一个在战场上运筹帷幄的大将形象,同时他还是一个在经济上处处小心谨慎,关心家人,努力维持收支平衡的普通人。
“圣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到了几乎不近人情的地步,对家人的要求亦是如此,做“圣人”的家人是辛苦的,不能尽情地享受荣华富贵,反倒比普通人家还要努力、刻苦。今天的我们看来,曾国藩似乎有些太“迂”,失去了很多做人的乐趣,但也惟因如此,才使得他超出我们一般人的视界。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二):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
很庆幸在人生这个阶段读了这本书,于中年步向老年时。
很遗憾在人生这个阶段才读此书,早就该读了!在2012年就已做了标记,那时恰是盛年,那么营养那么有用,读了肯定少历曲折大受裨益。
有些人一出生就自带光源,到哪都是发光体,注定耀眼无比光芒万丈,比如左宗棠。有些人却从平凡中走来,就像一粒草籽需从贫瘠的土地里发奋破土而出,每一步都是困而求知、每一步都要艰难求索,没有灵光乍现,没有突然顿悟,而是靠着而拙而诚,而勤而恒,坚韧踏实的慢工夫,打造扎实的地基,一砖一瓦地砌成了摩天大厦。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个模范生的一生,它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净。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这一条路径,意味着不论以庸人或中人之资,人人均可有所作为。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这位被称为立德立言立身三不朽的半个圣人,却长相拙朴木讷如农夫,没有任何伟人或精英气象,衣着古旧,言行迟讷,一辈子严以克己俭苦无已,还几月不洗澡,动不动就长篇大论写很唐僧的家书。但就如柴静在序言中所说,他就是靠着一根穷骨头,养活的这一点春意思,却能在中国大地上渐流渐广,代代都有中国人,如梁启超、毛主席、蒋中正等人那样,从他身上得到建设之力。
曾国藩形容过这种力量,“风之为物”,试图把握它时,像是空无一物,试图钳制它时,像是很容易衰落,但是“及其既成,发大木,拔大屋,一动而万里应,穷天下之力而莫之能御”。
这是今年正月的第三本书,看完后感慨良多心绪难平,想买下多套送人,想重温一遍做读书笔记,想做成PPT在读书会分享给更多的人……于是熬夜记下点滴,提醒每个有缘的书友——错过真的很可惜哦!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三):第一册读书笔记
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谈到领导力的时候,多数人也会把领导力和权力混为一谈,甚至认为领导艺术就是权术,就是手腕。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曾国藩的名言“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个才是他领导力的源泉。 “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 毛泽东引用这个故事,……他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弱军通过诱敌深入可以后发制人,制胜强敌。…… 曾国藩的作战思想正是这样。他说:“两人持矛格斗,先动手戳第一下者为客,后动手即格开而即戳者为主。”他又说:“主气常静,客气常动。客气先盛而后衰,主气先微而后壮。故善用兵者,最喜为主,不喜作客。” 两个人打仗,在那等着对方进攻的是主,主动进攻的是客。 主占优势,客占劣势,所以打仗一定要做主,而不要做客,要善于变容为主。 古往今来,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处于昏睡或赖床状态。有的人,一生被物欲所禁锢,如同被困在圈中的猪,终生没能清醒,有的人,意识到醒来的必要,但终生处于一种“勤奋地懒惰着”的状态,一生想用力力不足,想振刷刷不清,在关键处突破不了。其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根本原因是对自己下不了狠心,不能毅然横起,扫绝一切罗网。 曾国藩后来曾以培养“恕”德,来说明如何通过坚韧不屈的努力,将一项外在的美德变成自己内在的品性。他说,人的本性是争强好胜,不愿意宽恕体谅别人:“凡有血气,必有争心,人之好胜,谁不如我。” 所以即使不愿意,也要耐着性子强迫自己这样做。“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强恕之事也。” 我们当然有充分的理由将曾国藩的“迷信”归入”愚昧”。… 而曾国藩要面对的世界却是复杂的、宽阔的、流动不息的。…他要指挥战斗,治理地方,修身齐家,内圣外王。他要恢复社会的秩序,指引国家方向,重建世道人心。对于这些,仅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空疏教条是不够的。 曾国藩不得不上穷碧落下黄泉,去寻找一切可能的精神依傍。他以最广阔的胸怀、最勤苦的态度去对待古人留下的智慧。…… 神秘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凡事都愿亲身尝试一遍的曾国藩仍然要榨取一下,才能放心。 也就是说,世上万物是千差万别的,亲亲与爱民不同,仁民与爱物有别,亲疏有差,贤愚有等。如果不加以区分而去妄加施舍,就会过仁,这样会导致墨家偏执的兼爱之弊;如果不加以区分而统统厌恶,就会过于义,则会导致杨朱极端“贵生” “重己“之弊。 ——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第一册 摘录 2021.8.3—2021.8.9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四):凡人成圣的现实参考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第一次如此清晰的了解曾国藩,以前一直以为他只是地摊上的成功学和厚黑学大师。
有几点让我很有感触,且记下来:
1.关于中国近代以前的思维模式,特别是宋儒,他们所希望的是那种一旦豁然通达的绝对智慧,感觉就是一个点突破了,然后万事万物都可以通晓。所谓的无上智慧,所谓的成圣,所谓的成佛。我觉得这其中包含了一个中国人思维中很大的一个隐患:没有逻辑思维的习惯。习惯性的从一个宏观的,一个大的,角度去总结一件事情,但是这种总结往往是从直觉去考虑的。
2.成大事者都需要经历一些磨难。当然,不能被磨难磨死。磨难可以去磨练人的心性和意志力。磨练可以把人内心中最最强大的精神力量,挖掘出来。顺境中的人是不会有很强的意志力的。人做成事情必然会遭遇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和打击,这时需要人坚韧的毅力去面对。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重新来过。从不服输,遇到困难,打起全部精神,打得通的,才是好汉。这是品质。
3.接着上一点说,曾公一直认为精神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但是韧性是从哪里来的?是志向,是内心中最最真实的,自己一辈子最想完成的一个目标,只有有这种目标感在心中,才能支撑起失败以后一次次的再战。这是志向。
最后需要的是方法,光有热情是没用的,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去学习去调查。 所以要完成一件事。志向,品质,方法。缺一不可。
4.这一点是对于曾公关于第2点的延伸。曾公的韧性其实是他为人,他性格的一种延伸。他不聪明,所以从不取巧。所以对于一个困难,他的方法就是两个字:死磕。打仗也是一样,用最笨的方法,一步一步,扎营,挖战壕,整个军队就像是一个工程队。但是这种步步为营的方法,为他一步一步取得了一小点的胜利,这些胜利加起来,就是大捷。
军事中的战略思想也同样不会以主动出击为主。在双方对峙中,其往往先让敌方现出手:主动进攻的是客,等待对方先进攻的是主。这种思维在其辨人时也一样,曾公识人,用的是观察,感觉他的精气神,所以他见人时,从来都是先盯着别人几分钟,听别人讲话。
5.关于初建湘军时候的用人,曾公用的竟然是没有经验的农民。没有经验意味着没有习性,这一点其实在我们开拓新市场时也可以借鉴。而农民意味着朴实。
在军队中,不仅要用好人,还要给他们高待遇,特别是一线的兵。基层部队才是组织力量的来源,千万不可以去亏待基层。
6.关于曾公的执行日课:1.心念专注 2.静坐半小时每天 3.黎明早起 4.坚持读书 5.慎言,每天记下自己言语上的过失。
这是曾公执行力的表现,是每天都必须做的事情。有了志向,还需要有执行力,中国大有大志向者,而没有执行力的。我认为这和曾公的钝的性格,也有关系,认定一个理,就执行到底。
一个人只有把理念执行了以后,才能真正的对其理念有认识,不然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只有从细节上抓起,才叫真正的执行,大部分人是遇到细节就轻松的滑过去,到了大的方向上,就没有斩钉截铁的力量。这是执行力,细节和理念志向的认知这几者的关系。
7.在改变自己的路上,只有慢慢的去磨,去修正,才会有一些改变。曾认为,戒烟这种看得见的事情是容易的,但是性格的改变,是难的。性格上的改变是非常缓慢的,要文火煮,才能慢慢的化解。不要气馁,意识到一次就是一次进步。习性的改变是非常难的,同时也是非常缓慢的。
8.曾公的金钱观是:自己要勤俭,孩子的钱一分不留。
他认为,富人家的孩子,如果懂得约束自己,才有可能成大器。如果从小锦衣玉食,肯定没有大出息。要是没出息,多一分钱,他就会多造一份孽。
总的来说,奢侈的生活不利于子孙的发展。
9.曾公的为人比较油滑,但是他的油滑只是外衣,以前的耿直给他带来很多的麻烦,让他无法成事。他必须圆滑,这样才能在官场中生存,让他能够调动可以调动的力量,来帮他办成他志向中的事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过去柔弱,含蓄退让的人。
海瑞相比之下,就没有这么大气,只是为了廉洁的一个名号,没有发挥出一个做官的真正的用处。
10.晚年的曾公,更加的相信命运。我自己总结的是:
作为人,我们对于大的事件的结果的影响是很小的,远没有时机 运气这些因素重要。这些果,并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人能左右的是现实中能看到的 小于等于 自己维度事情。但是对于一件很大的事,人能做的,就是对过程负责,至于大事的结果,确实不归人管。就因如此,我们才需要更加努力更加坚韧的去做我们能改变的事,不求结果,但求过程,求不愧于心。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第一次如此清晰的了解曾国藩,以前一直以为他只是地摊上的成功学和厚黑学大师。
有几点让我很有感触,且记下来:
1.关于中国近代以前的思维模式,特别是宋儒,他们所希望的是那种一旦豁然通达的绝对智慧,感觉就是一个点突破了,然后万事万物都可以通晓。所谓的无上智慧,所谓的成圣,所谓的成佛。我觉得这其中包含了一个中国人思维中很大的一个隐患:没有逻辑思维的习惯。习惯性的从一个宏观的,一个大的,角度去总结一件事情,但是这种总结往往是从直觉去考虑的。
2.成大事者都需要经历一些磨难。当然,不能被磨难磨死。磨难可以去磨练人的心性和意志力。磨练可以把人内心中最最强大的精神力量,挖掘出来。顺境中的人是不会有很强的意志力的。人做成事情必然会遭遇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和打击,这时需要人坚韧的毅力去面对。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重新来过。从不服输,遇到困难,打起全部精神,打得通的,才是好汉。这是品质。
3.接着上一点说,曾公一直认为精神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但是韧性是从哪里来的?是志向,是内心中最最真实的,自己一辈子最想完成的一个目标,只有有这种目标感在心中,才能支撑起失败以后一次次的再战。这是志向。
最后需要的是方法,光有热情是没用的,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去学习去调查。 所以要完成一件事。志向,品质,方法。缺一不可。
4.这一点是对于曾公关于第2点的延伸。曾公的韧性其实是他为人,他性格的一种延伸。他不聪明,所以从不取巧。所以对于一个困难,他的方法就是两个字:死磕。打仗也是一样,用最笨的方法,一步一步,扎营,挖战壕,整个军队就像是一个工程队。但是这种步步为营的方法,为他一步一步取得了一小点的胜利,这些胜利加起来,就是大捷。
军事中的战略思想也同样不会以主动出击为主。在双方对峙中,其往往先让敌方现出手:主动进攻的是客,等待对方先进攻的是主。这种思维在其辨人时也一样,曾公识人,用的是观察,感觉他的精气神,所以他见人时,从来都是先盯着别人几分钟,听别人讲话。
5.关于初建湘军时候的用人,曾公用的竟然是没有经验的农民。没有经验意味着没有习性,这一点其实在我们开拓新市场时也可以借鉴。而农民意味着朴实。
在军队中,不仅要用好人,还要给他们高待遇,特别是一线的兵。基层部队才是组织力量的来源,千万不可以去亏待基层。
6.关于曾公的执行日课:1.心念专注 2.静坐半小时每天 3.黎明早起 4.坚持读书 5.慎言,每天记下自己言语上的过失。
这是曾公执行力的表现,是每天都必须做的事情。有了志向,还需要有执行力,中国大有大志向者,而没有执行力的。我认为这和曾公的钝的性格,也有关系,认定一个理,就执行到底。
一个人只有把理念执行了以后,才能真正的对其理念有认识,不然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只有从细节上抓起,才叫真正的执行,大部分人是遇到细节就轻松的滑过去,到了大的方向上,就没有斩钉截铁的力量。这是执行力,细节和理念志向的认知这几者的关系。
7.在改变自己的路上,只有慢慢的去磨,去修正,才会有一些改变。曾认为,戒烟这种看得见的事情是容易的,但是性格的改变,是难的。性格上的改变是非常缓慢的,要文火煮,才能慢慢的化解。不要气馁,意识到一次就是一次进步。习性的改变是非常难的,同时也是非常缓慢的。
8.曾公的金钱观是:自己要勤俭,孩子的钱一分不留。
他认为,富人家的孩子,如果懂得约束自己,才有可能成大器。如果从小锦衣玉食,肯定没有大出息。要是没出息,多一分钱,他就会多造一份孽。
总的来说,奢侈的生活不利于子孙的发展。
9.曾公的为人比较油滑,但是他的油滑只是外衣,以前的耿直给他带来很多的麻烦,让他无法成事。他必须圆滑,这样才能在官场中生存,让他能够调动可以调动的力量,来帮他办成他志向中的事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过去柔弱,含蓄退让的人。
海瑞相比之下,就没有这么大气,只是为了廉洁的一个名号,没有发挥出一个做官的真正的用处。
10.晚年的曾公,更加的相信命运。我自己总结的是:
作为人,我们对于大的事件的结果的影响是很小的,远没有时机 运气这些因素重要。这些果,并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人能左右的是现实中能看到的 小于等于 自己维度事情。但是对于一件很大的事,人能做的,就是对过程负责,至于大事的结果,确实不归人管。就因如此,我们才需要更加努力更加坚韧的去做我们能改变的事,不求结果,但求过程,求不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