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在野》读后感摘抄
《如花在野》是一本由宽宽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花在野》读后感(一):如花在野,顽强生长
偶然遇到一本小书,很喜欢这个书名《如花在野》,日本茶圣千利休“茶道七则”中的第三则,就是“如花在野”,意思是“花要插得如同在原野中绽放”。
我同意这个看法,但是我理解的字面的意思是,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灵魂,每一朵花也一样,如花在野是说这朵花长在野外,任由其生长,无人照料,生成个什么样子就是个什么样子。
意思也是说这朵花不再受人剪裁,回归了自由,生活得自在。
仔细一想,现在的我还真的有点像这朵花,无人心疼,无人观赏,就像一棵野草一样,任由自己的性子去生长。
一个下午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作者宽宽,一个热爱生活的女作家,她选择了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去走,她是幸运的,因为大多数人没有选择的机会,其实我觉得并不是没有选择的机会,而是要权衡成本和收益如何。
每个成年人都不容易,职场难、带娃难、生活难,夜里的心酸,还有生活的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懂。无一人理解,无一人帮忙,甚至无一人爱你,就像那朵生长在野外的花儿。
但是因为没有人理解,它就不生长了吗?它依旧生长,依旧绽放,依旧灿烂,在阳光下开得煜煜生辉。
但是因为没有人爱,我就不爱了吗?我依旧爱,依旧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依旧笃定的相信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文字很美,美得让人沉醉,也让我思考良多,选择怎样的心态决定了怎样去生活,不依靠别人,不指望他人,别高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位置,你会快乐很多。
乐观当然是美好的,就像太阳一样有能量,但是生活无常,并不是仅仅用客观就可以对待,偶尔的悲观更能让我们看清真相。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真正的乐观主义者,是从来不去回避人生中最消极的那一面。
无助的时候很多,真的很难,但是谁又能帮你呢。眼泪帮不了,软弱帮不了,心酸帮不了,能帮你的只有你自己。
父母都尚且不能成为你的避风港,又怎会去要求别人为你无条件的付出,人总在看清一些事情之后,无奈的长大。
我希望我们都能怀抱着这样的心态,如果你爱一个人,试着去理解他人,我对你的一切都是心甘情愿,你若投桃报李,我会十分感谢,你若无动于衷,我也不会灰心丧气。
的确,有很多你以为撑不到的明天,感觉心已经死了,但这些都是暂时的,你并不会一直被困住的。
人生还有一种境界,那就是要与自己和解,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有情绪都是正常的,去正视你的情绪,然后去爱那个不堪的自己,再不堪,也是限量版。
这本书,也是探寻自己的心,在通往成长的路上,都会遇到挫折、失败、悲伤,为了内心的那个终点,我们努力奋斗着,哭过笑过,流下无数的汗水和泪水,但是我们不能止步不前,因为前方还有更好的路在等待着我们。
《如花在野》读后感(二):久违了,真实的自我
生命中有很多偶然,在不确定的时间与地点,与相识的或陌生者擦肩而过,空气散发着未名的分子组合。捧读宽宽著《如花在野》,且作双休日”无休”的补偿吧!很想对灰黄的城市夜空说一句报歉,宁静的风景总是不属于这一代年青人。我始终相信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个人无论学历阅历性别,都不妨来做做这道题,不为别的,只是关注我们的呼吸与心跳。
花只有开在田野里,寂寞的更佳,才能拉长与观赏者的距离。正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时间的长河中,宽宽只能有限次地看到花开花落,伴随着自己的青丝成为白发。你我与宽宽的分别无非是她从破而立,而我们破而不立或者立而不破。莫经他人苦,难劝他人善。代沟不是年龄造成的,而是经历使然。我们终其一生,愉悦轻松的片刻正因为稀缺,才显得珍贵,以至五年十年对于当时的情景念念不忘。
年轻有锋芒、气势、腔调,对于很多很多的看不惯,只有说出来,心里才好受。可是,听者有心,他会认为你有强烈的针对性。即使不会拍案而起,也少不了在心中咒骂久久。你伤害了别人的情感,侮辱了自己的智商,却一笑而过。换位思考,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你可能如同野外怒放的生命一样被人记住又忘却。作为自自然然、孤孤单单的生命,时光中它的印象聊胜于无。
宽宽渴望在生活中修剪自己,期望自己偕同这个无从找到源头的星球变得有趣,只是希望越大,绝望越大。人生半熟的另一种表达便是人生半生。生,为什么?熟,又为什么?活得越久就越会发现自己与星球的关系是如此疏远,可自己就是狠不下心放弃。野花与阳光打招呼,并不需要阳光的回应,因为野花还有风雨可以成为朋友。
《如花在野》写出了中年人的无奈,回望过去,方向在深浅的足迹中形成。至关重要的是要把当年的错误印在白纸上,好待年岁稍长时自己还有回忆。恭喜自己在不断地犯错误走弯路中懂得人生半熟的价值。一切尽在掌握中,还来得及。对自己的目标心中有数,不但不会简单地把别人的希望当作自己的目标,而且学会了比较与甄别。所谓名利,更多是生命的外包装,让身处其中的追逐者轻易放弃真正有价值的修行。
《如花在野》读后感(三):无论生活如何 有颗“无拘无束 自由浪漫”的心就是良药
插在室内的花儿,若也能如同在野一般,那才能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吧?即使在室,也有在野的状态,才阳光,不容易枯萎。
宽宽在她的这本新作《如花在野》里写道,“如花在野”的本意是茶室里的花,须插得如同在原野中绽放,不迎合,不招摇,有着宁静、朴实的意味,也隐含面对“天地不仁”时的坦荡与自得。
其实我们现代很多人的生活就像是被困在室内的花,至于要成为什么样的花,更重要是看自己的态度。作者宽宽从北京移民大理,也许正是想要抛离那些烦忧与困扰。大理的生活是她追求的理想。她在《如花在野》里记录了自己寻找到理想生活后的状态。全书分“怀尝”和“惜今”两部分。前一部分写的是那些她对人生的思考,探讨传统美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后一部分,是记录她在生活中遇见的那些人和经历的感悟。
她的文字优美又朴实,在对生活哲思的过程里,也将对美的领悟渗透在对女儿的教养中。潜心于东方美学与传统中医学研究的她将二者融入于自己的生活中。书中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某天她和女儿吃早餐的时候,孩子看了外面的细雨诵了一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方。”接下来,在女儿的连环发问里,她以适宜的诗句回应了女儿的问题。诗情画意间,我想到的是中华诗词之美,也许每个人从小学过的那些诗词不一定会在生活中去应用,但是倘若也像宽宽这位妈妈一样,能在生活中为孩子营造诗词的氛围,将中华民族最美的这些语言,结合到日常里,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东方美学里的这一部分,也能用诗词传达自己的心境。
人很多时候的心情很难用一言两语说得清,可是那些美妙的诗句就是这么地奇妙。想来当时的诗人吟诵那些佳句时也恰好有那样的心情,所以,不谋而合了。
除了诗词,她对古画也很有很深的情感。她说自己十年前装修房子把《虢国夫人游春图》制成壁纸贴满客厅一面墙,由这幅入门,她逐渐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为了搭配客厅里这幅古画的意境,买一些具有古雅东方感的物件摆置。由喜好慢慢地变成一种习惯,也许这就是那些爱“美”爱艺术的人的生活状态。
我挺羡慕她的这种状态,能选择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别人看来平淡无奇的日子里用她的眼睛和心灵去发现和挖掘那些美,这是对生活认真的态度,这样的生活态度,指引着她用力且用心地去生活。而她的这些状态,也会影响着身边的人以及读这本书的读者。
如花在野,也是一种诗意人生。不管在哪里生活,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心态才是最关键的。假如能像宽宽一样多去感受和领悟生活里的美,相信即使我们困在室中,也能活得像原野里的那些花儿,自由自在。
《如花在野》读后感(四):活成一朵花,开的肆意或是优雅,开的辉煌或是短暂,都是由我所想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
“如花在野”出自“利休七则”(原文:花は野にあるように,。花存在于在野外的样子),出自茶圣千利休的茶道七则里,是茶席中装饰插画作品时的规范。本意是说,茶室中的插花,应该如同原野中,不招摇,不突兀,宁静而朴实,没有什么能够比在原野种盛开地野花更美了。宽宽选择将这本书命名为《如花在野》也是经过仔细琢磨。正如作者所说,这本随笔集是她在年近不惑、穿过生活迷雾后的笃定与从容。
《如花在野》收录了23篇随笔,记录了作者在大理的日常生活,分为“怀尝”和“惜今”两个部分——“怀尝”主要记录作者自身的阅读心得与文艺感悟;“惜今”部分主要记录作者身边人的生活冷暖与自己的生活感悟。宽宽的文字纯粹而美好,犹如邻家大姐姐一般款款道来,作者将个人的经历与自身的感悟转换成潺潺流水灌溉着读者,无论是幼时生活碎片,还是个人感情经历;不论是身边人的成长分离,还是自己的思索成长,整本书都传递出精神文化富足自在与物质生活返璞归真的双重美学理念,让人神往,值得细读。
生活本就一地鸡毛,唯有珍惜那点可贵的天真
李白曾写道:“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这种闲适洒脱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好像作家们都很喜欢到大理生活,好像那边的时光确实慢一些,让我们可以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抽身。但实际并不如此,无论在哪里,关键的是找到自己的内心。梭罗曾在《瓦尔登湖》旁独自生活、爱德华·艾比在《沙漠独居者》中静坐。当我们从生活的一地鸡毛中抽身,就算只是静静的看着天边的云彩,也会有“荣辱不惊,漫看天外云卷云舒”的乐趣。
《如花在野》用质朴静美的文字,简单而真实的故事,包含着生命沉甸甸的果实面对生命中的挫折与诱惑,告诉我们要始终坚持本心,珍惜已经拥有的事情,逃离不必要的欲望,努力去过自己选择的理想生活,选定自己的路后,坚定地往下走,你会发现,生命如花般绽放。
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
到底人的目标是什么,这仿佛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话题。书中宽宽讲述了一个女孩子从电视台离职去做幼儿园教师的故事,让我印象很深刻。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选择不同,但是那份对梦想的执著与坚持正是人性的力量。仔细想想我也已经而立之年了,生活的压力汹涌而来,未来该何去何从却也不太明朗,虽然焦虑但我也并不揪心。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洪流中的颗尘土,被裹挟着奔腾下去,但是我依然可以旋转跳跃唱着歌,大骂那些追不上我的邪恶。生活有时并不如意,但是这些不如意并不会影响我的自得与自乐。
《如花在野》读后感(五):“唯有功夫不负人,它是个人最后的安顿"
“如花在野”是作者宽宽在大理开的一间咖啡馆的名字,也是作者欣赏的花道艺术中呈现的一种作品状态——如在原野般自如奔放,又不失其本真的宁静朴实。
如花在野
8.9
宽宽 / 2022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说到大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憧憬中的世外桃源,宁静自由。其实这关键在于心态,如果你只是跟着旅行团去大理古镇逛一圈,这宁静自由的浪漫很难品出。就算是淡季立足于洱海旁吹风,所见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美好。还有一堆人邀请你去她们圈起来的景里拍照,我疑惑的是如果这景还没打动人,照片里刻意呈现出的美又有何意义。
可如果是住下来,迎着朝霞和炊烟去感受海风,却是另一番境界,静谧悠扬。可见景与心的适应需要调频。品读宽宽笔下的文字,你可以感受到作者为这份情景交融所作的孜孜不倦的努力,其中包括读书、品画、艺术、运动、写作等等。当然作者迁居大理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此。
生活在快节奏的大都市,我欣赏这份怡然自得的内在修养,但换一个城市生活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挺不现实的,取得全部家庭成员的认同首先就成了个大问题。不过,闹市中也有求静的小群体,于纷杂之外仰望星空。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唯有功夫不负人”这一篇总结。
宽宽说:
无怪乎我们平日手头所作的那些“给自己充电”行为,总掺和着一种不痛不痒的虚幻感。我喜欢看书,常常一买就是一箱子,又不是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家人难免会提出质疑。以至于有时候我也会忍不住心中质问自己:我读的这些到底有没有意义?
意识到功夫的修炼有别于爱好,我联想到今年自己对瑜伽的学习,那份身心的愉悦和坚持的确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从来没有觉得难,也没有想过会放弃,偶尔中断了一些时日之后继续练习,很惊喜地发现身体很快就能柔软适应。
在作者的文字点醒下我才意识到,原来还有很多的方式,可以把自己带入这种美好的状态中。只是首先我们要找出功夫的门道,选择适合己的一条去付诸日以继夜的坚持。
*功夫是格物致知,由知生智。是客观世界由眼入心,再心手相应的修炼。
比如画家能画出引人入胜的作品,首先必定是阅尽天地山河,进而内化成胸中丘壑。书法家笔下的风采,也出自空间和时间的交互律动。所以,认真参与客观世界,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是修炼的源头。
*功夫的终点是生命的大自在。
也就是说,我们在修炼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专注的心流体验。这种体验让人随时随地进入忘我、安定的世界中去,获得自在的大满足。这是修炼功夫和培养一种可以打发时间的爱好之间的差别。
*功夫可将生平遭遇化为滋养。
避难期间的张充和,几个油桶上搭上木板,照样可以品茶;空袭警报拉响了,也可以写写小楷。无论逆境喧哗,当人怀揣着对功夫的执着,总能自如面对,境随心转。这是多么有力的心灵武装。
作者感叹名声怕诽谤,财富怕动荡,权势美貌无持久,亲人怕无常。唯有功夫不负人,它是个人最后的安顿。
诚以为然,我希望自己也能修炼获得这种安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