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赶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2022-03-01 05:18:17

  《赶集》是一本由[法] 陈江洪著作,后浪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赶集》读后感(一):《赶集》传统热闹的集市氛围感

  小时候最喜欢的日子就是过的时候,“腊八一过就是年”,进入腊月后街上一天比一天要热闹。道路两旁摆满了各种摊子,有烟花爆竹和春联,有玲琅满目的小零食,有各种腊肉腊鱼腊蹄膀。平时宽阔的街道被挤的满满当当,家家户户都在办年礼。

  除了过年时的热闹,其实每个集市日常也会有固定的日子,街上的大商小贩们都出来摆摊,周边的很多居民统一在这一天来到集市上,我们把这样的日子叫做“赶集”。

  陈江洪老师的《赶集》用中国的文化方式“水墨国画”来再现了赶集市上的热闹场景。

  《赶集》里是中国最传统的街市,这里有最熨帖人心的人间烟火,这里有中国传统的糖画和喜剧,还有国粹皮影戏。集市上的种种正是我们平凡且热闹的生活缩影。

  《赶集》里小男孩彬彬可期待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集市了,爸爸妈妈要去集市上采购一些生活用品,但是对彬彬来说,集市意味着好吃的和好玩的。

  赶早来到集市上,彬彬和爸爸妈妈一起过早,看着面点的师傅像变魔术一样把面团变成了苗条,彬彬觉得神奇极了。

  街市上人越来越多,彬彬好玩的心越来越不受控制了,在街市里先是去看了戏台表演,精致的妆容,华丽的戏服,精彩的表演,彬彬看入迷了。

  等到戏曲表演结束时,彬彬才发现和爸爸妈妈走散了,彬彬害怕了起来,但是彬彬鼓励自己是个大孩子了,慢慢的适应了一个人在街市里,这下子彬彬闲逛的地方就多了起来。

  集市山有各种铺子,理发,牙医,修鞋匠,还有糖果铺,织布坊。这些种类繁多的商铺正是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是繁华生活的一个集中缩影。

  彬彬来到了糖人铺,吹糖人的老伯伯告诉彬彬“如果你想把事做好,那么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所谓是“高手在民间”,能在街边开铺摆摊的生意人那都是有一技之长在身的。

  彬彬一个人在热闹的集市里看到了很多好玩的,也吃到了不少好吃的,最后来到了小伙伴林林家的作坊里,等爸爸妈妈来找。两个小伙伴去了书摊,还去了花鸟虫鱼市场,用所有的零钱给妈妈买了花束。

  最后,爸爸妈妈来到林林家找到彬彬,他们一家三口满载而归。

  赶集,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是我们生活的一种缩影。

  在《赶集》里,这样热闹且富有烟火气的生活在水墨画的表现下更有一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浓墨重彩的舞台,黑白映衬下的色彩,就像是怀旧的图画一下子加上了颜色,变得生动鲜活了起来,和集市里热闹烟火的气息相辅相成。

  恰逢年关将至,可以和孩子一起讲讲我们小时候赶集时的趣事 ,带着孩子回溯中国的传统街市的场景。

  《赶集》读后感(二):《赶集》:唤起儿时你对赶集的记忆

  《赶集》是由陈江洪著、王秀慧译的一本绘本。封面上,有墨水笔墨组成大大的“赶集”二字;下面,是用水墨画着一位背着箩筐又挎着单肩包的小男孩,穿着白色的类似功夫服的衣裳,在他身边又有一只锦鲤般的竹编纸糊(猜测)的鱼,而在箩筐里,有两串糖葫芦、一只猴子玩偶、一个小人玩偶、一只黑猫,被猴子、小人和黑猫遮挡的还有一物,但看不出是什么。这似乎是从赶集回来满载而归的形象。

  刚刚在描述时,我便犯了难,我想,这些竹编纸糊的鱼、猴子玩偶、小人玩偶应当是有名字的,会有一个独特的叫法,但是我已经不知道,甚至在我小时候,也已经看不见了。这似乎预示着,《赶集》中所赶的集,也已经挺久远了,我这个年代出生的孩子,似乎没有赶上。 《赶集》的故事很简单:在赶集这天,斌斌和父母一起去赶集,但是斌斌和父母走散了。于是斌斌在寻找父母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很多赶集的新鲜玩意。最后斌斌到了朋友林林家,和林林一起玩,等到了爸爸妈妈来找他,一家人回家了。 故事虽然简单,但是跟随着斌斌的移动,集市上的花样可真不少。一到集市,在绘本的第五、第六页便是集市的一个小全景,仔细一看,大多是卖早餐的,有烤饼、鲜鱼汤、四川辣面、炸麻花、甜糕、肉包子、冰糖葫芦,还混入了一个报刊零售亭,且可“代售邮票”。在画面中,多出是白烟滚滚,看着都香。

  接着第七、第八页便切到了斌斌所在的近景,他们选择在“四川辣面”吃早饭,但是斌斌没吃几口,就被旁边的唱戏表演的响动吸引并且参与其中。在第九、第十,画着近十位戏剧演员,认得出来的便是孙悟空,似乎还有关公,但终究不知这些演员演地何身份,但也无伤大雅。热闹,已经跃然纸上。 沉醉其中的斌斌回过神才发现自己和父母走丢了。在斌斌寻找过程中,一幅幅集市图展开,卖茶水的,卖纸糊灯笼的,卖西瓜、烤白薯的,卖糖果的,卖眼镜的,还有修牙的、修鞋的、针灸的、理发的,眼花缭乱,但斌斌没有迷路,依旧找到了好朋友林林的家。 斌斌和林林跑到了书摊,这一下更是花了眼,绘本书大半是书和书名,清楚的有《语文》《书法》《大金鱼》《花猫》《熊猫的故事》《太阳》《月亮》……书摊旁边还有一个写对联的摊位。斌斌和林林看着《孙悟空》看入迷了。

  看完书后,斌斌在“花鸟虫鱼”店想给妈妈买花,但是钱不够,好心的老板娘送了他一束。在林林家,斌斌等着爸爸妈妈,起先左等右等等不到,斌斌有点难过,最后爸爸妈妈终于赶到了,一家人快快乐乐地回家了。 在这本绘本中,故事并不太出彩,图画的意义其实是大过文字的。但是不得不说,儿时与父母走丢的经历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但是否像绘本中如此“勇敢”我已经忘却了,只是很可能,眼前的新奇事物确实会吸引孩子,同时孩子也会奔向自己所熟悉的地方,比如自己朋友的家。我说图画的意义大,是因为图画所承载的一些传统事物意义是大的。这本绘本从头到尾充斥着浓郁的中国味,水墨的画风、属于中国集市的事物,书本借“赶集”试图唤醒读者们儿时的记忆,作者也借《赶集》来唤醒人们对传统的关注和护。 值得一提,陈江洪是“法”籍,但他祖籍江西,生于天津,长大在巴黎深造,有着“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对中国文化的透彻理解以及对西方文化大胆接纳的气魄”,因此,这本《赶集》也是作者的回忆,同时也是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巴黎或是其国外出版之处开出的一朵小花。

  《赶集》读后感(三):《赶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充分信任是关键

  学生时代既盼望周末的到来又最怕过周末。盼望是因为周末可以睡个懒觉,美美地吃一顿,还可以和同学玩耍……好处多多。最怕的应该写一篇周记了。这不是摆明了要抓耳挠腮,啃咬铅笔头才能勉强完成的事吗?

  《赶集》的作者是法籍华裔画家陈江洪。这本书是他的绘本系列第一本书。他长期以中国文化故事为创作源泉,他的作品《钟馗》《幼鹰》《虎王子》等深受西方孩子的喜爱,曾多次获得国际奖项。绘书的故事非常简单,像极了学生时期那些一日游所见所闻的周记。可绘本中水墨的画风和集市所呈现浓浓的时代气息,虽然早已在现实生活中消失殆尽,仍旧让人眼前一亮爱不释手。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如今的年味早已失去了当初的味道……”追踪溯源,我们究竟怀念从前的什么呢? 或许,我们能从《赶集》里找到答案。

  《赶集》蕴含了简单的快乐 家住乡下的斌斌为了能和爸爸妈妈赶集,激动的一夜都没睡,他起了个大早穿上新衣服。对他来说去赶集就意味着能看见一大堆新鲜的玩意儿,还能遇见很多的小伙伴和好吃的糖果。果然,他看见了陆师傅“变魔术”式的拉面、戏台上剧团演员们的精彩演出、正在给病人针灸的中医、修理自行车的师傅、补鞋的修鞋摊、吹糖人的老伯伯、卖童书的小人书书摊……他所见到的一切景象驱散了他和爸爸妈妈走散的恐惧心理,孩子的好奇心和爱玩的天性跃然纸上,让人读来不由得黯然失笑。

  《赶集》彰显了淳朴的民风 斌斌在看演出的时候与爸爸妈妈失散了,爸爸妈妈找到巡逻的保安,保安说:“不要慌,孩子不会走太远的。”斌斌独自逛集市,吹糖人的老伯伯给了他一个可爱的糖老鼠,包子铺的老板给了他一个包子,花店老板娘送给他一束牡丹花,林林妈妈为他和爸爸妈妈烧了一桌香喷喷的饭菜……这些质朴、热诚、互助的优秀品质,一直是我们内心渴求的温暖。 斌斌和爸爸妈妈相互间的信任和默契,让他们团聚在一起再也不分开了。

  《赶集》让人想起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和那些渐行渐远的传统手艺人。《赶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图文优美,更多的意义应该是架起亲子之间互动的桥梁。对父母而言,可以例举书中斌斌走失后的系列举动,引导孩子养成主动思考和行动的好习惯,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而言,可以发挥想象力描述书本中集市场景,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赶集》值得家长和孩子们在一起细细品味。

  《赶集》读后感(四):一个绘本,连接三代人的温情

  “赶集”这两个字蕴藏着时代的变化,体现着人与人间的温情。可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集市慢慢退出了舞台,一起被淡忘的还有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

  对于集市的印象,我作为90后也已经渐渐淡忘,而现在大部分的小朋友更是不知道赶集是什么概念:在选定的日子里,生活在小镇或者村庄的人们,聚集在特定的场所进行生活必需品的买卖,这里更是好吃好喝好玩的聚集地。

  当我读过这本《赶集》,把它放在桌面上后,我母亲路过,主动伸手拿起它,随着翻开的声音,我似乎更加听到了属于她的年代声音。

  那时的集市包罗万象,那时的集市充满了市井的风情,那时的集市一定发生着一些有趣的故事。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浪花朵朵出品的《赶集》,是由法籍华裔画家陈江洪著,王秀慧译的作品。

  作者出生于天津,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其绘画题材多取自中国民间传说、神话等。 而《赶集》则是“陈江洪绘本系列”的第一本书,他用传统国画的风格绘本,讲述了独特的中国式故事。

  《赶集》主要讲述了,让小男孩斌斌心心念念的大日子终于到了,他今天专门起了一个大早,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赶集。

  集市上好吃的、有趣的玩意儿可真多!斌斌最爱吃陆师傅家像变魔术一样的面条,喜欢技艺高超的吹糖人老伯送的糖老鼠。集市上还有热热闹闹的戏台子,精彩绝伦的皮影戏……一切都让斌斌眼花缭乱,可等他回过神来,爸爸妈妈却不见了,他在偌大的集市迷了路……

  1??淡淡的乡愁与热闹的回忆

  绘本封面做旧效果,古朴的类似宣纸痕迹搭配低饱和度的中国红,还没翻开,一股历史感已经从封面扑面而来。

  小男主角斌斌背篓里的黑猫,糖葫芦,泥娃娃,手中的……让我们回归传统文化,跟随斌斌一起去赶集,一起感受那份期待与喜悦。

  ??绘本以水墨国画为主,配以淡彩,上色有主次,流畅的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市井形象,笔触既有粗犷大气之感又蕴含着细腻温柔之风。

  赶集是一种大的场景,而这个绘本横跨的场景也非常多,但一点不乱,从斌斌一家到达集市为起始点,横向发展,场景连贯。

  远景处,镜头拉远,非常充分的营造出了赶集的热闹氛围,我们的耳边仿佛能听到阵阵吆喝声、讨价还价的买卖声、孩童的笑声。

  近景处,画面上各人物的视线或多或少聚焦在斌斌身上,对于画面而言有重点突出,且各个人物的表情生动,仿佛能听到他们的窃窃私语。

  且如果深入解读,人物和人物间都可以形成有趣的小故事。

  ??作者除了对场景、人物的把握到位,对于时间的刻画也非常真实,从出发时的清晨,旭日东升。到故事发展的白日喧嚣,再到傍晚灯光起,集市收摊。

  随着故事的发展脉络,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起跟随着主角斌斌脚步,一路浏览,一起经历这一天的大起大落。

  ??相对于现在流行的绘本元素,艳丽的色彩,美好故事的贯穿,画法平面化,现代化,这本国画风的绘本相对更小众。但它更加接近我们的生活,更加真实。

  2??读这个绘本让我们一起感受时代的变迁。

  我们享受现在,也怀念过去,让我们一起找寻逐渐消逝的传统集市,体会从前慢的生活气息,欣赏充满烟火气的市井风情,体会生活的来之不易。

  同时,让孩子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大戏台,皮影戏,吹糖人等等,感受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3??连接三代人,拉近父母与我们,我们与孩子的距离。

  对于90后的父母而言,赶集或多或少已经是模糊的记忆,可是对于我们的爸妈而言,赶集那是段美好的回忆。

  当我第一遍翻过,和小朋友一起读绘本时,更多的是按照画面和上面的文字按部就班的进行。而当我母亲读过后,才发现她更加有发言权。

  我母亲看着绘本,找寻熟悉的场景。她不时用手一指,边看边说着她的故事,而当她看到绘本中的木匠时,她忽然感慨万千的说道:“我前段时间看到有人用好木板烤火,这要是让木匠看到了,他们一定会很心疼,木头对他们来说都是宝贝。”

  就这样,我们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孩子听祖辈讲故事。

  《赶集》读后感(五):走啊!我们一起去赶集

  文/文小妖

  “妈妈,什么是赶集?”5岁的女儿歪着小脑袋,一脸认真地问我。

  “赶集是一种民间风俗,就是很多卖东西的人聚在一起,然后又有很多人会去买东西。”我解释道。

  “哎呀,不就是逛超市嘛!”女儿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我开始有点着急了,该怎么解释呢?

  突然,我脑海里灵光一闪而过。最近,豆瓣上浪花朵朵推出的最新绘本中,就有一本绘本叫《赶集》。立马下单,不带犹豫。小朋友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翻开绘本《赶集》,一场丰富的视觉盛宴,吸引了我们母女……

  那些渐渐逝去的古老民俗——赶集

  由知名画家陈洪江创作的绘本《赶集》,将六七十年代那些逝去的中国传统街市逐一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仿佛沉浸在那如梦如幻带着泛黄色彩的日子里,变成为了绘本中的一员。

  《赶集》不仅呈现出了旧时人间烟火的温暖,还呈现出了乡下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

  故事还是要从赶集讲起……

  乡下小男孩斌斌在盼星星盼月亮的日子里,终于盼到了和父母一起去赶集的那一天。因为交通不便,一家人只能靠步行几个小时才能走到集市。

  到了集市,熙熙攘攘的人群,吆喝声不断的各种买卖……一下子出现在斌斌一家三口面前。斌斌立马被眼前的一切吸引了,凡事都带着新鲜感,满足了他那颗小小的好奇心。

  同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斌斌边走边看,把爸爸妈妈全都抛诸脑后。

  一路上,他看到了戏台,看到了盛装打扮的演员正在唱戏,看到了修牙补牙摊铺、街边茶水铺、猪肉铺、中医针灸铺、理发铺以及吹糖人的老伯伯……回过神时,斌斌才惊恐地发现自己与爸爸妈妈走失了。

  但是,胆大的斌斌很快镇定下来,一边去寻找旧识的朋友家,一边继续逛集市。在集市上,斌斌看到了许多自己从未见过的事物,比如皮影戏、吹糖人等。

  很快斌斌找到了朋友林林家,两个小伙伴一起去卖书摊上看书,去花鸟鱼虫店,之后,便等着爸爸妈妈寻来……

  最后,着急寻来的爸爸妈妈找到了斌斌,一家三口团聚。然后妈妈带着满满的物品,爸爸用自行车带着斌斌伴着日落归家了。

  给读者留下了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

  绘本《赶集》借着小男孩斌斌的视角,向读者如实地还原了六七十年代时的市井生活。同时,斌斌走丢后,一系列的遭遇,都显示出了那时的民风淳朴和善良。

  而现如今,随着各种超市、商场和电商的崛起,古老的民俗赶集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有很多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是赶集,比如我女儿。

  因此,偶尔怀念旧时光,是有必要的。

  至少要让孩子知道每一代人是怎么样生活的,那时的街市、商铺、娱乐等是什么样的。就像我们看到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会对北宋时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同理,绘本《赶集》也是一幅小型的《清明上河图》,把我们带进了那个年代,让我们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感受着不同年代的美好!

  独具中国特色的插画VS诚意满满的细节

  翻开绘本《赶集》后,惊喜不断。

  绘本中的插画非常极具中国特色,陈江洪将水墨国画演绎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斌斌一家三口赶路去赶集的那一幅跨页,可谓是将国画中的写意和具象进行了巧妙的融合,让整幅插画看起来大气磅礴的同时也不失细腻。

  紧接着对集市的构图也是很有章法,采用了鸟瞰式全景,再慢慢地向局部推进的画法,如实而又集中地将当时赶集的整个场景呈现出来。整个画面让人觉得热闹非凡,繁而不乱。布局紧凑严谨,有疏有密,一气呵成。人物形态万千,流畅娴熟的线条给画面注入了动感,一切变得栩栩如生。

  你看!大至一整条街道,场景错落有致,铺面各具特色,安着大喇叭的街景很有年代感;小到陆家师傅面馆里的面条和食客吃态的各异,各类招牌,摊贩上的货物陈设以及火炉上吐着白气的水壶,画家可谓是丝毫不松,全力刻画,使得整条街景生动有趣且极具人间烟火味。

  与此同时,当我们的视点从整条街景慢慢向局部的推近,我们能寻得斌斌与爸妈走失的路线的时候,也能感受到斌斌为什么将爸爸妈妈抛诸脑后的缘由了。因为赶集实在是太有趣了!在画家的笔端下,最有趣的那些画面以及人物都被定格成了永恒,也成为了绘本中比较经典的一幕。然而,这样的画面在绘本中,比比皆是,让读者享受着不同的视觉盛宴和美的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陈洪江对色彩的把控,真正的做到了浓墨淡彩相辅相成,和谐统一,让读者从插画中,一眼就能看到画中的中心和重点。特别是在众多的人群中,我们总是能很快就找到斌斌,并知道这一页插画中的主角是哪些人物。比如在看戏的这一跨页中,所有演员都是绚丽多彩,而观众大多都是一众的素雅淡色,两类人的色彩浓淡泾渭分明,突出了层次感。

  绘本里,年代感都隐藏在插画的很多细节中,比如招牌上的繁体字、各种水果的价格、街头的茶水摊、补牙摊、中医针灸摊和卖童书的地摊……这些都是曾经那些边角泛黄的六七十年代的老照片里的真实场景。

  而今,这些场景大多已消失,只存在于绘本的插画和照片中,成了不少人的怀念。

  最后,斌斌的经历也给小朋友和家长提了个醒:如果外出,孩子与父母不小心走失,一定要让孩子站在原地不要乱跑,或找就近的公安局、银行和店铺,向警察或工作人员道明原因,请他们帮忙联系父母。

  翻完绘本《赶集》,女儿惊叹:“原来,这就是赶集啊!好热闹,好好玩啊!”

  “对啊,那赶集还是逛超市吗?”我故意逗女儿。

  “不是,不一样呢!我也好想去赶集。妈妈,再读一遍《赶集》吧,我们再去赶一次集。”

  于是,星光温柔的夜里,我们在纸上又开始了一次带着一点冒险性质的赶集,感觉真好!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