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开始的地方读后感精选
《世界开始的地方》是一本由[美] 杜鲁门·卡波特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开始的地方》读后感(一):事情其实一早就开始了
很多令人不解的情况
都有着不难理解的开始
随着欲望、情绪、爱的发酵
最终让看似孤独的人
在一些时刻爆发开来
或者
在一些时刻悲伤下去
而这样的结局
总让卡波特的文字
在结束时令人震撼且难以忘怀
或许
在多年以后
我们会忘了那些文字
但我们忘不了树上的人
忘不了杰米送出去的狗
忘不了含泪离开学校的女孩
忘不了恐慌而内疚的指路女孩
更忘不了令人毛骨悚然的那位太太
他们或许并不孤独
而只是在沉寂中述说自己的心声
《世界开始的地方》读后感(二):有的人生来孤独
《世界开始的地方》是杜鲁门?卡波特青年时期写的短篇小说的合集,文字和故事初露锋芒。书中的十四篇故事,在我眼里,有的如同平地惊雷突然在心头炸开,有的如刚在花丛中穿行而来,闻之仍然留有余香。 在此我想聊一聊我个人印象最深的三部作品,剧透警告,介意者请止步于此。
盛开、凋零:美丽的山茶与曾经美丽的贝尔小姐 第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贝尔·兰金小姐》,开头的沉郁与结尾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让我既觉得感动,又觉得悲凉。 在开篇,贝尔小姐的形象并不美好,她是个小混混口中“古怪的巫婆”、贫穷到“快饿死了”的老姑娘,在混混们看来,贝尔一定愿意为了钱卖掉家中种的好看的日本山茶花。但是在后来的讲述中,她居然拒绝了,“一棵树也不会卖”,哪怕一棵价值两百美金。在贝尔看来,虽然自己如此贫穷,但是那些日本山茶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因为这是自己女儿莉莉最爱的花。看书的时候,我就忍不住猜测,莉莉怎么了,是生病去世了,还是因为意外不得不在医院治疗,或许这些开得芬芳的日本山茶花是仅有的能够让贝尔看了就想起和女儿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的物品,所以才会意义如此重大。作者没有给我解惑,但是我看到了贝尔在山茶花中带着微笑去世,她既不幸又幸运,至少生命最后的时间段,她看着美极了。 除去通过他人的讲述和“我”的第三方视角刻画的贝尔小姐,最让人感触的莫过于两点,而这两点都借“我”之口道出。那些普通人对一个老人的态度,仿佛自己永远不会老去,可以肆意嘲笑她的苍老与贫穷,“我那时太年轻了,从没想过我也会变老,也会死去”。年轻时的卡波特原来已经有了这样深刻的感悟,我们很多人会劝自己将心比心,像这样的俗语世界各地都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put yourself into others' shoes”,但是真正在生活中做到的人实在有限,更多的人人云亦云地谩骂或者鄙夷,然后在丧礼上又随波逐流地悲伤或者怀念,“在我看来这真是怪事一桩,正是这群人过去常常拿她取笑”。 怪人贝尔小姐年轻时在丈夫眼中是最美丽的姑娘,但是她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丈夫的爱,或许还失去了留下来的可爱的女儿,在最后,她紧紧握住的只有女儿最爱的日本山茶花,到死也没有失去。
温暖、死亡:扑火的飞蛾与撒谎的埃姆 《火焰中的飞蛾》让我的心情有点低落,因为在品味细节的过程中,我总是忍不住为自己想到的内容感到深重的悲哀。 萨迪是个疯疯癫癫的从监狱逃走的老女人,从前的她那么漂亮。我看着萨迪前后的对比还只是好奇,可是听到萨迪对埃姆说的那句“是他们对我做出这种事情,是他们把我变成现在这样的”,我的心中总是免不了产生最坏的联想——如果这一切不是萨迪在说谎,那么当年她入狱背后另有隐情,或许就和现在一样,有男孩想要抓住她然后伤害她,却被受到巨大刺激的她失手打死或者打伤,而她就在其他人的闲谈中成为疯疯癫癫的女人。又或者,因为萨迪某些方面的特立独行,所以有人认为她发疯了,必须绞死她,就像对待中世纪的女巫那样。 埃姆对萨迪指绝路的时候,我不知道她心中在想什么。或许是觉得杀人就要偿命,或许是觉得不能相信疯女人的话,或许只是突如其来产生了一个疯狂的念头,也或许她甚至觉得这是萨迪最好的归宿。我不能理解她,但是这样的结局让我产生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我能看出萨迪是那只扑火的飞蛾,误以为奔向光明却原来是加速奔向了死亡,但我不知道撞倒灯的埃姆是那个点火人,还是另一只孤独的飞蛾。
恐惧、坚强:恐怖的沼泽与“小屁孩”雷米 故事又发生在沼泽,并且依然因为死亡给我带来深深的震撼。 初看《沼泽恐怖事件》,我们或许会和选择继续追踪逃犯的杰普一样,觉得选择提前返回的雷米是像是一只吓破了胆的兔子,是一个小屁孩,不应该带上他。 甚至在文章中段,雷米被逃犯抓住后,也确实胆小到哭了出来,被打后开始歇斯底里地尖叫。但是与之对应的,是雷米一直不肯透露其他前来搜查的人的信息,被打哭也不背叛队友,甚至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我看到逃犯把雷米面朝地摁住,他一动不动时,心里还在期待奇迹的发生,期待这是雷米伪装的,其实只是用假死护住自己,但是这样的奇迹并没有发生。或许是国产剧大团圆结局看多的后遗症,这时候我真的很希望给雷米安装上主角光环,让他成为打不死的小强。但是如果这样写,这篇文章也不会带给我这么深的触动,瘦小的、年轻的、甚至胆小爱哭的雷米,也是勇敢的、正直的、坚持保护同伴的雷米,人类就是这样又脆弱又伟大,并且正因如此那丝伟大才如此可贵。 在《世界开始的地方》,已经可以看到杜鲁门·卡波特的写作功底,他的文字似乎如同非虚构写作时一般冷静却有棱角,起承转合间我们可以看到动态的立体的人,还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有温暖的,有伪善的,有反差的,也有始终如一的。不是所有的文字都能触动我,但是我佩服他,就像佩服所有愿意认真观察、坚持写作的人。
《世界开始的地方》读后感(三):有的人生来孤独
《世界开始的地方》是杜鲁门?卡波特青年时期写的短篇小说的合集,文字和故事初露锋芒。书中的十四篇故事,在我眼里,有的如同平地惊雷突然在心头炸开,有的如刚在花丛中穿行而来,闻之仍然留有余香。 在此我想聊一聊我个人印象最深的三部作品,剧透警告,介意者请止步于此。
盛开、凋零:美丽的山茶与曾经美丽的贝尔小姐 第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贝尔·兰金小姐》,开头的沉郁与结尾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让我既觉得感动,又觉得悲凉。 在开篇,贝尔小姐的形象并不美好,她是个小混混口中“古怪的巫婆”、贫穷到“快饿死了”的老姑娘,在混混们看来,贝尔一定愿意为了钱卖掉家中种的好看的日本山茶花。但是在后来的讲述中,她居然拒绝了,“一棵树也不会卖”,哪怕一棵价值两百美金。在贝尔看来,虽然自己如此贫穷,但是那些日本山茶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因为这是自己女儿莉莉最爱的花。看书的时候,我就忍不住猜测,莉莉怎么了,是生病去世了,还是因为意外不得不在医院治疗,或许这些开得芬芳的日本山茶花是仅有的能够让贝尔看了就想起和女儿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的物品,所以才会意义如此重大。作者没有给我解惑,但是我看到了贝尔在山茶花中带着微笑去世,她既不幸又幸运,至少生命最后的时间段,她看着美极了。 除去通过他人的讲述和“我”的第三方视角刻画的贝尔小姐,最让人感触的莫过于两点,而这两点都借“我”之口道出。那些普通人对一个老人的态度,仿佛自己永远不会老去,可以肆意嘲笑她的苍老与贫穷,“我那时太年轻了,从没想过我也会变老,也会死去”。年轻时的卡波特原来已经有了这样深刻的感悟,我们很多人会劝自己将心比心,像这样的俗语世界各地都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put yourself into others' shoes”,但是真正在生活中做到的人实在有限,更多的人人云亦云地谩骂或者鄙夷,然后在丧礼上又随波逐流地悲伤或者怀念,“在我看来这真是怪事一桩,正是这群人过去常常拿她取笑”。 怪人贝尔小姐年轻时在丈夫眼中是最美丽的姑娘,但是她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丈夫的爱,或许还失去了留下来的可爱的女儿,在最后,她紧紧握住的只有女儿最爱的日本山茶花,到死也没有失去。
温暖、死亡:扑火的飞蛾与撒谎的埃姆 《火焰中的飞蛾》让我的心情有点低落,因为在品味细节的过程中,我总是忍不住为自己想到的内容感到深重的悲哀。 萨迪是个疯疯癫癫的从监狱逃走的老女人,从前的她那么漂亮。我看着萨迪前后的对比还只是好奇,可是听到萨迪对埃姆说的那句“是他们对我做出这种事情,是他们把我变成现在这样的”,我的心中总是免不了产生最坏的联想——如果这一切不是萨迪在说谎,那么当年她入狱背后另有隐情,或许就和现在一样,有男孩想要抓住她然后伤害她,却被受到巨大刺激的她失手打死或者打伤,而她就在其他人的闲谈中成为疯疯癫癫的女人。又或者,因为萨迪某些方面的特立独行,所以有人认为她发疯了,必须绞死她,就像对待中世纪的女巫那样。 埃姆对萨迪指绝路的时候,我不知道她心中在想什么。或许是觉得杀人就要偿命,或许是觉得不能相信疯女人的话,或许只是突如其来产生了一个疯狂的念头,也或许她甚至觉得这是萨迪最好的归宿。我不能理解她,但是这样的结局让我产生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我能看出萨迪是那只扑火的飞蛾,误以为奔向光明却原来是加速奔向了死亡,但我不知道撞倒灯的埃姆是那个点火人,还是另一只孤独的飞蛾。
恐惧、坚强:恐怖的沼泽与“小屁孩”雷米 故事又发生在沼泽,并且依然因为死亡给我带来深深的震撼。 初看《沼泽恐怖事件》,我们或许会和选择继续追踪逃犯的杰普一样,觉得选择提前返回的雷米是像是一只吓破了胆的兔子,是一个小屁孩,不应该带上他。 甚至在文章中段,雷米被逃犯抓住后,也确实胆小到哭了出来,被打后开始歇斯底里地尖叫。但是与之对应的,是雷米一直不肯透露其他前来搜查的人的信息,被打哭也不背叛队友,甚至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我看到逃犯把雷米面朝地摁住,他一动不动时,心里还在期待奇迹的发生,期待这是雷米伪装的,其实只是用假死护住自己,但是这样的奇迹并没有发生。或许是国产剧大团圆结局看多的后遗症,这时候我真的很希望给雷米安装上主角光环,让他成为打不死的小强。但是如果这样写,这篇文章也不会带给我这么深的触动,瘦小的、年轻的、甚至胆小爱哭的雷米,也是勇敢的、正直的、坚持保护同伴的雷米,人类就是这样又脆弱又伟大,并且正因如此那丝伟大才如此可贵。 在《世界开始的地方》,已经可以看到杜鲁门·卡波特的写作功底,他的文字似乎如同非虚构写作时一般冷静却有棱角,起承转合间我们可以看到动态的立体的人,还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有温暖的,有伪善的,有反差的,也有始终如一的。不是所有的文字都能触动我,但是我佩服他,就像佩服所有愿意认真观察、坚持写作的人。
《世界开始的地方》读后感(四):你好,欢迎来到孤独患者的世界
五十年前,还是一个高中生的村上春树偶然读到一位美国作家的小说,忍不住赞叹:“这么好的文字,我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啊!”
这位令村上春树自愧不如的作家,就是杜鲁门·卡波特。
杜鲁门·卡波特
以《蒂凡尼的早餐》闻名文坛,又凭借代表作《冷血》成为非虚构写作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杜鲁门·卡波特在世时已经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大作家。
而他成名之前的许多短篇小说,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档案中沉睡多年,于近年才被发掘出版,一经面世,便收获无数惊叹。
创作于少年、青年时期的十四个短篇故事,犹如万花筒般锋利而炫目,已然展现出一个正在绽放的天才。这些短篇小说的结集,就是《世界开始的地方》。
城市是什么?在露西眼里,是明亮的灯光,是人群熙攘的剧院,是琳琅满目的糖果。对她来说,城市还意味着她终于能“像一个人一样生活”。
露西是个生长在南方的黑人女孩。她离开家乡,来到纽约的一户人家当佣人。她满心欢喜地以为,从此以后再也不用见识残酷的种族隔离了。
她喜爱唱歌,又最终放弃。她坠入一场恋情,又重新变得孤独。日落时分,她在窗前注视着都市里白昼消逝的壮观景象。但这一切,她都无法与家人分享。
父亲病了,弟弟离家打工。露西读完母亲的信偷偷哭泣。她说,城市容不下大地的孩子。
城市是什么?不过是一片浩瀚的孤独。
——这是卡波特《露西》中的故事。在不到两千字的篇幅里,他把一个女孩对城市的憧憬与幻灭展现得淋漓尽致。情感的感染力,足以跨越种族、地域等因素,触达我们的内心。
自认为“局外人”的卡波特,对同类怀有深深的共情,那些世人眼中的怪人、疯人、畸零人,他统统都爱。
因此,女性、儿童、穷人、移民等边缘人群成为他一以贯之的书写对象。他致力于用文字呈现出离群孤独者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冲突,为他们留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
《贝尔·兰金小姐》中,孤僻的老妇人在山茶树下静静死去,一向受人取笑的她,却在死亡来临时变得出奇地美丽年轻,脸上所有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若我忘记你》中,少女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去见即将分别的恋人,只要道别还没有说出口,她就仍然拥有他。
同名篇目《世界开始的地方》脑洞大开。在数学课上走神的女学生,脑袋里正酝酿着一个斑斓的宇宙。现实中,她是无药可救的差生,被老师嫌弃,被同学嘲笑,而在白日梦里,她却可以成为光彩夺目的女明星,优雅地接受掌声,无畏地面对死亡。
……
孤独、分离、欺骗与死亡是多次出现的主题。哪怕是《希尔达》《露易丝》这样以校园为背景的故事中,也弥漫着阴郁的气息,使我们看到光鲜的表面之下,两个高中女生怀揣着黑暗的秘密。
不过,年轻的卡波特为我们构筑的世界里并不完全是黑暗和厄运,还有淡淡的温情。
你会和一个从未见过面、说过话的人建立友谊吗?
在《这是给杰米的》中,卡波特的回答是:会的。至少,有个名叫泰迪的八岁男孩乐意这么做。
泰迪拥有数不清的玩具和漫画杂志,还有个保姆专门照顾他。每天早上在公园玩耍的两个小时,是他最快乐的时刻。
他真的快乐吗?卡波特没有明说,但一些细节足以暗示我们,泰迪是个孤独的孩子。父母流连于各种聚会,无暇陪伴孩子,甚至不曾认真聆听他的心声。
所以当公园中出现了一只小狗,和一个忧伤的女人时,泰迪的眼睛一下子明亮起来——他多么想拥有一只小狗啊。
小狗真正的主人始终没有出现。从女人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了解到,那是她卧病在床的儿子杰米,和泰迪差不多大。在跟女人聊天的过程中,泰迪开始想象这位未曾谋面的朋友——是的,他已经把他当成朋友了。为此,他愿意把自己珍藏的漫画杂志分享出来。
泰迪与这位母亲之间也建立了一种超越年龄的惺惺相惜。在冷冰冰的世界里,两个孤独的人偶然相遇,对明天多了一丝期待。
忧伤的母亲再也没有出现,只是托人将小狗送给泰迪。“杰米会希望你养它的。”
她去了哪里?杰米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公园中只剩泰迪孤零零地坐着,望着小径、树木、草坪,还有在晨光中闪烁着的水库。
言犹未尽之处,是卡波特式的温柔。纵然这世界充满心碎,也总有温柔光亮偶然闪现。
实拍图
出名要趁早。卡波特的文学之路的确开始得够早。
十一岁开始文学创作,中学时期就在当地的报刊上崭露头角。十七岁的某一天上午,他接连收到了他的第一份、第二份、第三份稿件录用函。“哦,让我来告诉你吧,‘欣喜若狂’可不仅仅是个成语。”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卡波特这样说道。
在《世界开始的地方》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卡波特标志性的行文风格:机智、凄美、晶莹剔透。他熟练地调用多种感官,为读者带来不可思议的阅读体验:
《洛杉矶时报书评》评价此书:“许多作家根本无法做到的一些事情,卡波特却做得很完美。他以其令人眼花缭乱的、取之不尽的丰富性召唤着感官世界。”《纽约客》也赞叹其具有“使抽象事物具体化的天赋和惊人的观察力”。
如此才气逼人。难怪《月亮与六便士》作者毛姆称他为“现代文学的希望”,难怪村上春树读了他的小说后迟迟不敢下笔创作。
杜鲁门·卡波特最为人所知的身份是作家,但又不仅仅是个作家。
他出没在艺术圈,穿梭于名利场。
奥黛丽·赫本为他作品改编的电影饰演女主角。
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为他创作画像,和他一起扮成圣诞老人,登上杂志封面。
玛丽莲·梦露、马龙·白兰度是他书写的对象。和梦露共舞的照片中,你看不出他究竟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好莱坞明星。
遗憾的是,这位不拘一格的跨界明星,在59岁那年骤然陨落。而他不羁的一生与丰富的作品,多年之后仍在被人谈论。
如果你也曾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如果你也曾感觉自己身处世界边缘,请接受来自卡波特的邀请:欢迎来到《世界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