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故国之妖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2022-01-02 13:30:33

  《故国之妖》是一本由盛文强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国之妖》读后感(一):“观器必也正名”——人和妖的相遇

  刘勰在《文心雕·铭箴》篇中解释“铭”时说,“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强调古代器物上镌刻的铭文旨在辨正名义,孔子也曾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尽管后者所强调的更多集中在礼法规制上,但这同样揭示了古人对“正名”的重视。

  书封

  这一点,在《故国之妖》首篇介绍《白泽图》时就已指出,文中所提到的“呼之则吉”、“不知其名则死”的古老巫术“呼名术”,不仅是先民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态度,更体现出古人观照万物的方式,事实上,无论是山川河海,还是日月星辰,抑或是精魅妖怪,都是在“正名”之后方才步入人间,成为与中国先民息息相关的一部分。这一点,在中国几千来驳杂的神信仰亦可见一般,各地的神灵崇拜、妖怪故事、风俗轶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背后免不了有古代识名而辨物这种文化的影响。事实上,从被刘歆描述为“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汉·刘歆《上〈山海经〉表》)的《山海经》起,记录就一直与中国古代妖怪有不解之缘,魏晋南北朝时兴盛的志怪小说亦是取“记述怪异之事”的含义,在后世小说中,妖怪则逐渐成为常客,并被不断赋予复杂的人性,显然就已经是“文学创作”的某种需要了。

  在《故国之妖》中,作者从“妖怪编年”、“舶来舶去”、“童年阴影”三个部分介绍了古今中外书志、故事中活跃的众多妖怪形象,其中既有久远的妖怪轶事,也有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亦有异域他乡的妖怪符号,在年兽、黄鼠狼、人鱼恋等妖怪轶闻之外,中国本土生长的妖怪形象通过转述,在异域他乡与不同的文化碰撞融合,获得全新的生长空间,成为一种鲜明的文化符号,足见人和妖的相遇不只是异类之间的相遇,更是同类之间的体认;尽管不可否认这一过程中免不了误读、拼贴、嫁接,但妖怪形象的不胫而走,或许终将可以唤醒古老的中国记忆。此外,虽然书中所记录的妖怪并非是中国古代妖怪谱系的全貌,但字里行间皆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诚如作者所说,“妖怪的世界自成体系,是对日常的超越,又是对日常的讽喻。”

  (日)《怪奇鸟兽图卷》和【日】葛饰北斋《北斋漫画》中的“貘”

  回过头来再看《文心雕龙》中刘勰那句“观器必也正名”,若是不拘泥于“器物”之见,将“器”推而广之,或许世间万物皆是如此,先民蒙昧,需要“正名”来辨物,今时今日, 有着久远的传统的中国妖怪却由于迷信的“袪魅”而遭到放逐,几近夭折,中国强调“子不语怪力乱神”,日本却将“妖怪学”列为显学,从中追溯远古,接续传统,并将之作为鲜明的本土文化符号,确实令人警醒。或许中国的妖怪们急需一次全新的“正名”,正如作者开篇所殷切期望的那样:“且愿妖怪们的命运,能少些蹭蹬,多些绚丽,正如我们对自身命运的期许。”

  《故国之妖》读后感(二):妖怪文化的余绪

  古今中外,对妖异怪诞之事的书写绵延不绝。“在没有电灯的时代,夜晚令人恐惧,山林草泽还是难以涉足之地”,对人类而言,身边存在大量的未知和危险。当时的书写者们相信妖怪是真实的存在,认为自己留下的是关于异世界的知识。正是通过他们的记录,人们集体无意识的想象流传至今。到20世纪,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祛魅”之后,人们不再以超自然力量解释自己的生活,妖怪日渐式微,湮没在故纸堆中。《故国之妖》搜罗了这些久已被遗忘的妖怪逸事,为我们还原了妖怪世界的一角。

  《故国之妖》分为三卷,各有侧重。

  第一卷“妖怪编年”,讲述了五千年来华夏的妖怪事迹,这部分是古代妖怪文化的杂谈。这里面有上古的《白泽图》,储备了大量灵异知识的孔子,自古以来流传的诸种僵尸,典籍中记载的各种人鱼,以至民国时代神童江希张所著的外星人图谱等等。其中《古代飞碟简史》一篇梳理了古人目击的奇异天象,很多酷似今天所说的不明飞行物,这是否是外星生命的造访,令人浮想联翩。作者在书中将这些搜罗来的逸事娓娓道来,点评分析,《僵尸简史》中还将民间僵尸故事与鸦片战争后清朝官员认为洋人膝盖不能弯曲的旧闻联系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传说与现实的奇妙碰撞。

  第二卷“舶来舶去”,讲中外交流中妖怪文化的传播。譬如中国妖怪文化对外传播时,《山海经》中的怪兽被如何翻译;再如中日妖怪文化的互动,日本妖怪中七成来自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舶来品”,但之后落地生根,在民国时期,日本井上圆了的《妖怪学讲义》又被译介到国内,影响了中国;又如郑和下西洋带回的长颈鹿,被明代人认为是麒麟,长颈鹿的形象就这样与神话产生了互渗。这种跨文化交流涉及观念的交流碰撞,既有误解、也有融合,别有一番趣味。

  第三卷“童年阴影”,主要是讲民俗中的妖怪文化。这部分由于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通过交口相传依然在民间保有活力,或许是妖怪文化在生活中最后的残余。譬如清明、端午、重阳、过年等传统节日有关的妖怪传说,其中尤以“年”的传说最为耳熟能详。还有对狗血可以对付鬼怪、黄鼠狼能成精等等的民间信仰,至今仍有残存。流传于安徽一带的虎外婆的故事,更是我年幼时的童年记忆,外婆给我讲述的惊悚细节始终铭刻在我脑海里,在这里读到对其源流的分析,不由令人感慨民间传说的生命力之强。

  本书的一大亮点是选配了大量插图,以图像化的形式呈现了妖怪世界。实际上,日本妖怪学有悠久的图像史传统,江户时代画家鸟山石燕绘制了《画图百鬼夜行》等绘卷,葛饰北斋、歌川国芳、月冈芳年等浮世绘大家也都是妖怪画名手,这些画至今看来仍能带来视觉上的震撼,让人觉得仿佛魔物现世一般。国内很多妖怪读物是单纯文字,就不如日本妖怪读物来的有趣味。本书的大量插图出处繁多,包括古墓壁画、敦煌经卷、刻本插图、桃花坞年画乃至国外书籍的插图等等,多少弥补了这一遗憾。

  当我们仔细翻阅这些故事,就会发现妖界何尝不是人世的投影,志怪终究书写的是人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妖怪文化中也寄托着我们的精神故乡。

  《故国之妖》读后感(三):从妖怪看人类

  作为一个看西游记和听灵异故事长大的人,我自小对妖精鬼怪怀有强烈的好奇心,看到这本书的目录便被吸引了。 本书内容丰富,虽书名是妖,但并不只是介绍妖来历或是讲妖故事,全书分为三大卷,第一卷是妖怪编年,第二卷是舶来舶去,第三卷是童年阴影。 第一卷侧重讲妖的故事,从记录万妖卷帙浩繁的白泽图说起,到对妖怪很了解的孔子到驱鬼之书,转身开始讲妖,其中穿插了一则古代飞碟事件,一个神,一个僵尸,一本被晚年的神童拒领的幼年己著外星人图谱。 难得的是,妖鬼外星人这样的排版并没让人感到混乱,原因其一可能是想象的世界元素大多相通,其二内容不是严肃的科普正史风,它更像是一种随谈,大家搬了小板凳坐在一起听故事和交流。 作者在序中道,对他而言,搜罗久远的妖怪逸事,类似于拼图游戏,在残损的碎片中,复原整体的样貌。对我而言,在不同的作品、地方听闻同妖精鬼怪的不同故事,都让我有种与老友会面的惊喜。 我曾在一个地方听到当地流传的水鬼的故事。当地有一条很长的河,横跨了数个村庄,其中有一段又特别湍急而深,即使在久不下雨的夏天,也没干涸过,更奇怪的是,这段河几乎每年都会淹死一个附近学校的学生。 水鬼的事不胫而走,渐渐大家也接受了这个存在,传说水鬼全身长满了长毛,静止不动时像一簇水草,等你碰到水之后就会猛地把你吸进水里。水鬼可以不伤外表隔空吸干人类的血液,曾有个小孩在河边写作业,被水鬼拉入水中吸干血液,尸体被发现时浑身泛白,浮肿却很轻的样子,仿佛棉花。 但水鬼也是有缺点的,水鬼没有手,拉人靠吸力,在水中力大无穷可以拖动一艘船,上岸却手无缚鸡之力,甚至打不过一只猫,遇到的时候千万不可以沾水,等它离开水面时再抓捕就可以了。 看完本卷第五章的我下意识想起这个故事,那么这个水鬼,会不会也是无支祁的衍生? 另一个我比较喜欢的故事是人鱼,作者提到,人和鱼相恋的故事绵延不绝,从上古时代面目可怖的半人鱼精怪,到美貌勇敢的女性形象,鱼精走过了漫长的演进道路——世间有太多的不堪,对美好人性的诉求也开始在鱼精身上层层叠加,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在鱼的身上,得以豁然洞见人类的龌龊。 古时的各式崇拜中,大多有生殖崇拜的影子,特别是妖精,无论是生命力顽强的植物或是繁殖力强的动物,都在人们的想象中套上神秘的外衣,成为超脱自然的存在。随着文明的发展,它们更是从供台跌落人间,在书生的笔下化身美丽女子,或祸国殃民,或与人类生儿育女,人类把自己得不到又想要的另一半的样子套在妖鬼仙身上,使得志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传神。除却情方面,人们还会把很多锅给他们背,或是以此为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妖怪身上,足以窥见当时人类的心思。 第二卷舶来舶去讲述了国外的妖以及各方神秘力量的会面,比如通过他人口中和《山海经》等书籍了解中国的基歇尔,著作了《中国图说》。对于他来说,中国是一个超越经验之外的神秘国度,让他感到震惊无力的同时也给他带来狂热的向往。 还有疑似欧洲曼德拉草传说变体的我们的“大食国”,明代后传到日本,又被称为“人面树”。 第三卷的童年阴影主要讲一些民间俗信。 用一些妖怪和“坏人”逗小孩,大概是中国家长最爱做的事情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节日里的吉忌也会被家长耳提面命地强调,吉忌之事每个地方、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皆不同,书中挑选了年、清明端午等节日,上吊、虎外婆、黄鼠狼等童年故事为我们介绍。 其他方面来说,书本的纸张和设计让人阅读起来很舒服,内含插图,对于对妖有兴趣的人来说,还是很值得入手的。

  《故国之妖》读后感(四):那些童年阴影们……

  历史长河中,人类虽有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在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差异,但关于妖怪这一方面却有出奇的一致性。中国妖怪在山海经里有大量记载,人们口口相传的那些妖怪,又逐步融合在民俗文化和街边想象中,背后的民俗和文化意识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日本妖怪形象多受中国影响,但百鬼夜行的传播,却打响了日本妖怪的名号,再加上动漫和漫画的传播,日本甚至有了妖怪文化,动漫作品、周边以及游戏,都在全世界风行。欧美的妖怪似乎是魔鬼和天使的斗争,往往在宗教体系中体现得非常之多,如恶魔撒旦。

  都说是妖,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神话体系。

  不同神话体系和试图传播的含义不太相同。之前读过一些希腊神话,会发现在西方神话形象更“接人气”,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甚至有一些人类最后成为了神,但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他们要么是极善,要么是极恶。这样看来,中国体系中,被赋予的教化意义更多一些。

  当我们开始读神话……(希腊神话全书(典藏版)(全8册))书评 (douban.com)

  希腊神话全书(典藏版)(全8册)

  9.4

  〔希腊〕莫奈劳斯·斯蒂芬尼德斯 著 〔希腊〕雅尼斯·斯蒂芬尼德斯 绘 / 2021 / 中译出版社

  作者在书中讲了很多妖魔鬼怪的故事,有些是从上古时期流传的神兽形象,有些是民俗文化中自行创造的鬼怪,比如厕所神、黄鼠狼神等等,还有一些就是聊斋志异里面写到的僵尸啊女鬼呀什么的。我本身是完全不敢看恐怖片,在妖魔鬼怪中,最讨厌的是鬼。或许需要学习一下打鬼技巧:书里提到一用桃木,二用狗屎。说到这里就有点同情当年人类,生了病不仅要被泼狗屎,还要吃狗屎……

  有一天晚上,我看了这本书,讲的是《聊斋志异》里女僵尸吸人阳气的情节,哇塞,当天晚上我就做了一场噩梦,梦到一个女僵尸,最后倒在了血泊中(虽然僵尸应该没有血,但梦毕竟没有逻辑)。第二天起床我就发誓读一定要在白天读!!!

  我平时经常做噩梦,太需要这样的一个真实存在了!!!突然就理解在非科学年代时,人们为何如此封建迷信——他们并没有相应的知识来支撑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为了继续生存生活,一定要创造合理的体系和概念去解释这些现象。就像小时候经常听到的天狗吃月亮,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月相变化。作者也提到,我们听故事、看神话、传播开来,并不能简单归类为封建迷信以至于大加鞭挞,而是应该放在社会学、人类学的领域,从而主动理解民俗文化中流传下来的形象。不得不感叹人类的想象力创造精神,在信息传递如此艰难的过去,凭借口口相传创造了如此多有趣的故事。

  从《山海经》到民俗故事看开来,会发现妖怪形象最初离人类生产生活比较遥远,那么这些形象如何进行增值和传播呢?就是进民间故事的文化体系中,电视剧里的说书人场景多么有趣,现场的互动感和参与感确实令人不由得投入到故事之中。发展到现在,妖怪进入了影视中,倒是显得更加形象和可视化了,有的是惊悚类,还有许多反而是非常可爱的角色了。

  现在市面上似乎有很多类似体裁的书籍——每篇文章独立,整体看是一个系列。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看的法律博物馆,它就是以法律相关的器具在历史中的沿革而展开整本书并书写的。好处是简单明了、信息丰富,同时章节与章节之间连贯性并不很强,于是可以随时拿起来阅读,碎片时间读一两篇会觉得非常有趣。但如果写不好呢,就会变得像百度百科一样,很无聊。幸运的是,《故国之妖》并非如此,妖怪话题的书写可能容易触到zz不正确或者是审核机制,但除了丰富详细的考证之外,我们也能明显看到作者自己的观点,真是值得一看。我要是有小孩的话,我会把书里写到的妖怪传说讲给他吓一吓他。hhhhhhh大人的恶趣味。

  《故国之妖》读后感(五):如何想象中国妖怪?

  《故国之妖》

  一谈到妖怪,总是不由自主地令人联想到日本的妖怪文化。京极夏彦的《百鬼夜行》系列、水木茂的皇皇巨著——《妖怪大全》,或以文字或以图画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奇绝诡异的妖怪世界。当我们为大海彼岸的那个神秘的妖怪国度而感叹不已之时,却也忽略了妖怪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古已有之”。

  妖怪大全

  8.3

  [日] 水木茂 / 2016 / 南海出版公司

  妖怪大全:中国·世界篇

  8.2

  [日]水木茂 / 2020 / 南海出版公司

  事实上,在中国的文化当中,书写妖异怪诞之事,是一种古老而又隐秘的叙事传统。从早远的《山海经》、《白泽图》,到《搜神记》《玄怪录》,再到清代的《聊斋志异》《子不语》,这一疏离于的叙事传统一直以另一种方式在延续着,或是因为部分文人雅士的奇诡意趣,又或是中华文化的空白之处尚需怪诞之事加以填补,以至于志怪这一传统一直香火不绝

  古本山海经图说(上下)

  9.1

  马昌仪 著 / 2007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搜神记·搜神后记

  7.9

  干宝 / 2012 / 上海古籍出版社

  最开始接盛文强的著作,是他的那部《海怪简史》,将中国沿海居民口耳相传的海怪一一勾勒出来。这部《故国之妖》延续了之前的风格,但以各个微小主题的方式,将中国历史上的妖怪串联起来,以断片和截面的古老方式,带领读者们走进中国故事的神秘之地。

  海怪简史

  6.8

  盛文强 / 2016 / 中央编译出版社

  妖怪从何而来?它是凭空产生的吗?还是来自某个不为人知的世界呢?或许从更深层的人类心灵来看,“妖怪是来自未知的幽暗世界,其邪魅狂狷正与世间的理性划清了界限,妖怪是来自精神深处的古老敌意。”这种敌意或许更多地是某种感性和恐惧,对未知事物和未知世界的崇敬与畏惧,这种敌意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而逐渐消退。然而,科学永远有尚未触及之处,在那尚未被科学的理性之光所照耀的地方,奇谈怪异,仍旧以某种隐晦的方式存在着。

  严格来说,作者在《故国之妖》一书当中所谈及不仅仅是妖怪,还有数量众多的奇珍异兽、鬼、僵尸,而统一以“妖”而概括。总体来讲,中国之妖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是“大”。在遥远的东方,凤凰的双翼切割着薄暮时分的弧光,致使黑夜提前降临。想象中的古老帝国,其疆域仿佛无休无止,在绵延几万里的广袤空间中,那些未知之地正被各种珍禽异兽们所填满。如作者所说:“他们的个头,几乎都像吃了酵母,松鼠也变成了骇人的巨兽”,只有在帝国这样广阔无垠的国度,我们才能想象出如此庞大的怪物,庄子笔下的“鲲”,身长几千里之巨,这种想象的肆意与豪壮,是我们隔海相望的邻居所难以企及的。

  其二是“拼接”。在浩如烟海的古籍当中,其所描绘的数量众多的妖怪形象,都存在各类动物之间或动物与人之间的“拼贴”这一特点。动物之间的拼接,对典型的当属“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口旁有须,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这类描述很难让人不认为这是由许多动物拼贴而成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拼接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人首动物身,这一类怪兽占据主要的数量,最典型的如女娲,人首蛇身;一类是人身动物首,如东海龙宫里的虾兵蟹将。这两类妖怪所出现的频率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明清的神魔志怪小说当中,兽首人身的妖怪较多,其外形更接近于人,人的比例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动物的痕迹正在逐渐退去,这也意味着,山林草泽之间的怪兽正在逐渐踏入市井红尘之中,也沾染上了人的气息。

  其三是妖怪叙事存在隐性的接续和互文。妖怪形象的接续,以山魈为例。山魈其原型出自《山海经》中的枭阳国人,在三国时又被称之为夔,有牛形、龙形和猴形三种,其中猴形山魈与中国古代另一个妖怪“巫支祁”有关,山魈、巫支祁与猴妖的形象共同构成了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妖怪叙事的互文,以姑获鸟为例。郭璞《玄中记》记载了一个故事,姑获鸟化身为女子在河边洗澡,脱下的羽衣化作衣服放在岸边,一男子因藏起其中一位女子的羽衣而得以娶其为妻,后来妻子生下两个孩子,并找到了丈夫藏起的羽衣之后,便带着两个孩子飞走了。这个故事与牛郎织女的故事存在众多雷同之处,有可能是后者是从前者故事当中衍生出来的。

  妖怪的特点当然远不止如此,中西妖怪文化之间的碰撞也颇有意思。以龙为例,西方龙与中国龙之间就存在着各种差异。其一是外观上的差异:中国的龙是由多种动物的特点拼接而成的一种神兽;而西方的龙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麟。其二是象征上的差异:中国的龙向来被视作是帝王的象征,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形象是神圣、威严的;而西方的龙则是罪恶与堕落的象征,相传为撒旦的化身,其特点为善淫、狡诈,会喷火。随着帝国国力衰落以及皇权的消亡,中国龙的形象也变得模糊起来,甚至夹杂一些西方龙的特征。以网络玄幻小说为例,许多玄幻小说中常常将“龙”视为妖兽中最强大的存在,其外形是中国龙的形象,以爪子的数量来鉴别龙族的地位,其内核,亦即其习性设定,则照搬了西方龙的特点:阴险狡诈,残暴善淫。于是,在我们读到的大部分网文当中,龙族的形象大多呈现出这么一种中西混杂的“混血龙”。

  妖怪与人和自然的关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没有电灯的时代,夜晚令人恐惧,山林草泽还是难以涉足之地,人类的活动范围有限,许多秘境未能抵达,趁着夜色作乱的妖怪,或许是未能命名的生物,如山魈,有可能是猿猴的一种,昼伏夜出,趁着月色觅食。如今灯光闪耀,山林萎缩,亮如白昼的夜晚,月光的魔力也为之消退,与之相关的众多妖怪,也难觅踪迹了。人的活动在不断地扩张,而自然在不断的萎缩,介于人与自然之间的晦暗地带正被不断地压缩,那些妖怪也就逐渐失去“生存之地”了。

  然而,即便众多的妖怪故事被认为是无知和迷信,可是,直到今天还有那么多人坚信妖怪的存在,这就不得不促使我们去考量一个族群的风俗与习惯,并正视集体记忆的深远影响,以及妖怪在当下的意义所在。毕竟,古老的认知方式直观、混沌、率真,在科学理性的工业时代,仍然在内心深处的隐秘角落潜伏,成为随时可以退守的最柔软的部位,这是妖怪负隅顽抗的最后防线,也是我们人类在理性之外的一个心灵的补给站。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