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小丑自传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21-12-13 12:48:40

  《小丑自传》是一本由[法]朱尔·图诺 / [美]艾萨克·弗雷德里克·马科森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1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丑自传》读后感(一):“小丑竟是我自己”——新书预告——“欢迎来到马戏团”

  《小丑自传》读后感(二):夜是宇宙永恒的黑,星光是路灯对“永恒”的想象之形象化

  当十九世纪某晚后的下个清晨如约而至,因当时的闹钟不便宜也不可靠,一些存在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职业敲门人(Knocker-up),或者提着长杆子敲雇主的窗,或者把干豌豆射在窗户唤醒客户,一粒形状呈正十二面体的豆子路过二楼的窗时停顿两秒,恰好与屋内已经起床准备上班的人短暂对视。

  屋内的这位有条不紊地穿戴这天的衣裤,并兴致勃勃地望向窗玻璃之外,未完全亮起的天空充满灰蓝的雾气,迷蒙的雾带着轻微的化工气味,这味道对留意到其的人,尤其是情感细腻的人,会产生一点致幻作用——我,即朱尔的脸上,自然地浮现出因职业本能引导的笑,开始这笑容表现微弱浅显,而我同时也在慢慢消化捕捉到的灵感,我期望这由职业引起的笑容,它在经历漫长且可信的成长后表现得自然而然,当它在人们面前展现,人们被它自然地触动,人们那副仿若被疲劳、因为昨夜梦的碎片的困扰、由于弥久不去的混合工业味道的雾气所凝结的脸面被叩开,笑意若新芽破壳而出,重新的,我们又一起感受到生活的善意,身心的表层重又感受到,那天上最亮之星如亚瑟拔出石中剑,眨眼间划破重重暗幕,被捂住的双眼再度见识到光的明亮,清新空气又进入且流动在曾塞住的鼻子里。

  由我的笔触,上文里“小丑”的自述与朱尔的自述,味道完全不同。

  在我的认知里,二十世纪是享受工业革命带来的所有利益的世纪,且延续至今,对比十九世纪初,在二十世纪的马戏团帐篷里,是更目炫的灯照,更喧嚣的锣鼓,人们按照各自的财力和需要享受娱乐,与此同时,首先遭受工业污染危害的除人以外的生物面临更可怕的生存危机,富国将重污染工业移至落后发展中国家,直到如今塑料成为地球几乎所有水源的组成物之一。

  我不清楚别人会否对书中的小丑职业真的产生尊重,毕竟这个地方现今对于是否要对外卖员说声“谢谢”还要讨论,我自己不太敢直视马戏团的多数表演,人的表演大多觉得危险,动物表演不忍心看。朱尔的艰辛职业生涯、马戏团伙伴表演时发生的不幸,在朱尔的自述里,它们终究随时光流去,那么淀沉下来的是什么,是朱尔在北达科他州安度晚的家园吗,它们也会在时间里化为蜉蝣,即使知道自己所有的“创造”最后可能了若无痕,人们还是努力的在地球留下自己最终都不能评价褒贬的印记。

  喜欢第三章“加入帐篷马戏团”关于走夜路的短短两段话,依靠着大自然微弱的光线,更多的是人工的照明手段的帮助,窝在交通工具里的身体不时随着由旅途带来的颠簸而晃动,透明的凉夜,近在眼前的未来仍产生的迷乱,即使多年的安稳生活或许这曾经的一幕在记忆里依然鲜明,甚至几个世纪后,寥寥数笔仍会引人共鸣。

  《小丑自传》读后感(三):译后记:“我将永远流淌”

  在没有影视、手机和网络的年代,看马戏是人们最大的娱乐消遣。

  《小丑自传》里的朱尔,他最喜欢的作家是英国的狄更斯。狄更斯不仅在小丑之王格里马尔迪死后为其编辑了回忆录,而且也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马戏团和小丑,其中最重要的要数《艰难时世》了。

  这是狄更斯的小说《艰难时世》里老葛擂硬的名言。他对子女的教育主张“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他们在学会走路时,就被赶进教室,终日和数字打交道,他们不允许阅读诗歌和故事,至于看马戏团更是连想都不用想。在小说的第三章里,当老葛擂硬发现自己的两个孩子,姐姐路易莎和弟弟汤姆正在马戏团的帐篷外如饥似渴地往里张望,他大发雷霆,不由分说,将两个孩子怒气冲冲地拖走了。在“只要事实”的功利价值观培养下的两个孩子怎么样了呢?讽刺的是,汤姆对这种单调乏味的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成年后沉湎于花天酒地,挥霍无度,到最后盗窃了他所供职的庞得贝银行的公款,而他的姐姐按照父亲的意思嫁给了庞得贝,却对他极为反感,在险些出轨的情况下几近精神崩溃,只得回到父亲的老家。汤姆的盗窃行为也败露了,最后是躲到马戏团里,扮演一名小丑的角色。——童年时无缘马戏团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拯救他的还是马戏团。

  无独有偶,《小丑自传》里朱尔也讲了一段小丑和孩子观众的故事。朱尔将一个没钱买票的小男孩领进了马戏团,实现了男孩的梦想。十五年后,两人再度重逢,已经成人的那个男孩现在已是一名电气工程师,他对当年的往事记忆犹新,一直在找小丑以表示谢意。这个故事极其简单,但也很感人

  马戏团传统起源于约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在最早的奥林匹克竞赛,每个比赛项目间的娱乐节目上,骑手单脚骑乘在两匹没有上马鞍的马以娱乐观众;马克西姆马戏表演场是第一个马戏表演场,其场地可以进行两轮战车竞技、马术、斗剑、追猎野兽,不管是人或是野兽,最终都被迫互斗求生死;公元404年角斗士禁止了,但是野兽的猎杀持续到公元523年,之后演化成为残酷的动物表演,就这样,动物与杂技演员、小丑一起挤在大篷车,兜兜转转,直到21世纪。

  罗马帝国时期流行哑剧,剧场上的哑剧表演者(pantomimus)在开演时戴面具出场,以肢体动作与富有节奏的姿态交代剧中人物特点与故事情节,他们佩戴的面具有多种,分别代表剧中人物,其中有头戴尖帽的哑剧演员,称为笑闹哑剧演员(mime),表演时靠夸张的动作哗众取宠,逗人发笑,这就是小丑的雏形,笑闹哑剧不流行后,纯粹逗笑的小丑职业仍在发展,由中世纪的弄臣小丑流落至街头又跃上莎士比亚戏剧和意大利剧场,其形象在19世纪基本定型。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小丑形象——奇装异服缤纷妆容的呆瓜小丑,白底花脸的悲伤小丑,还有卓别林的流浪汉小丑,可这些似乎都已经是昨日黄花,提到小丑,如今很多人首先想到的竟然是电影里连环杀人犯小丑了。

  那个车马都慢腾腾走路的时代,人们的消遣方式有限,马戏团的到来曾经是全村乃至全镇人的节日,而今,马戏团大篷车的车轱辘声已绝迹于曾经走过的城市与农庄,小丑则成为DC动漫最成功的邪恶角色,人们很难将小丑直接与生活轨迹颠簸的艺人联系起来。

  《小丑自传》由主人公朱尔从自己的出生开始自述。

  六岁的朱尔被父亲交给某马戏“家庭”,并签下十年的学徒合同,其中经历的悲苦,“艰苦训练、旅途劳顿、寒冷、饥饿,以及与父母骨肉分离的辛酸”,只是类似形式的两句话笼统带过;学徒期结束后一年,因为长期工作超过身体承受量,且积下的不可逆的损伤爆发,朱尔由柔术师改行成为小丑。(顺便说一句,译者在接触这本书以前对柔术一无所知,竟天真地以为柔术师是天生的身体格外柔软!读了这本书才知道他们自幼经过了何等严酷的训练,而稍有不慎,又会留下终生的伤痛。)

  自童年就被迫独立生活——精神上没有可以依赖的原生家庭的家人,身体也要尽快学习到所寄宿马戏团要求的技能。青年的朱尔,就因身体的伤痛,要与练习了十年多的柔术几乎告别,转投向既要求一定身体技能又需要灵活话术的另一个职业,其中的辛苦,朱尔只提到跌跟头,而整个过程中的艰难与痛苦,或许分散于每个仓促奔波的日子,自己细究起来,也不知从哪里提起,也或许觉得比起遭遇同样境况的却从此一蹶不振的曾经的杂技同行们,自己还算幸运罢,还能继续从事这份工作,能以对生活的自信为依靠坐上摇摇晃晃的公共马车,因为有明确的目的地可去,而不是为明天,甚至眼下的出路犯愁,于低低喘息中让自尊卷进胃里被酸楚搅拌,如此,自己这些伤痛相比于那些残废的杂技演员们此后绝望凄苦的生涯又算什么呢。

  载着马戏班子的车辆行进的路面,不太平整又静谧得有时令人入睡不易,“那时所有的马戏团都是坐在大马车上巡演……去下一城镇的出发时间通常是凌晨三点左右……大部分马车上都有火把,在夜色中闪烁不定,投下巨大的阴影。嘎吱作响的车辆,嘶鸣的马,有时还有咆哮的野兽,蜿蜒穿行于夜色中”,嘎吱作响的车辆,路过乡村的每一棵木屐树,也会路过由英国人发明的每一盏煤气路灯,在这未亮起的天空,还会点缀着两颗极耀眼的冷清的星,它们投射在路灯杆或栅栏上的光令暗淡的仿青铜质合金惭愧得快要折断,而挤在公共马车上的人们与动物们,都不知道自己的这一程下来会遭遇什么样的运气。

  小时候,曾有外省的杂耍戏班进到乡村,表演刚开始就因为卖票的纠纷被村里的痞子们闹上了,戏班的人被痞子们围殴,最后被打伤的艺人们纷纷跑进玉米地里躲藏,后来再来村里的杂耍戏班,在表演前需要先找到村里有头面的人使钱来保证顺利卖票和演出;再后来大马戏团已经不见踪影,只有一些小班子还会偶尔来乡下演出,他们没有大帐篷,而是找一处空阔的地方露天演出,当然也就没法卖票。而是在表演结束后挨家挨户收钱,近似于乞讨。母亲过后说,“虽然没去看演出,可是看他们那么不容易,也给钱了,给的比去看的人还多。”而今,杂耍戏班早已不再光临我生长的乡村,村里的年轻人大都搬出农庄,邻里的面孔衰老且陌生。至于杂耍戏班,不但见不到他们的踪影,也很少听到有关他们的消息了。

  《小丑自传》里的朱尔不仅热自己的职业,而且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自豪和自信,他说:“然而小丑依旧是,并且将永远是,马戏团真正独特和持久的特征,就像那位英国诗人诗中所写的那永远流淌的小溪……小丑表演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么多年里外表始终保持不变的艺术了……除非我大错特错,否则它还会持续一百年。”

  这里提到的英国诗人,指阿尔弗莱德?丁尼生,他写过一首题为《小溪》的诗,其中有一节是

  非常遗憾的是,历史的发展并没有像朱尔乐观预言的那样,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虽然小丑表演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无可避免地衰落了。早在互联网大潮出现之前,在电影电视的冲击下,马戏团就已经风光不再。以朱尔最后供职的林林马戏团为例:林林马戏团曾是全球最大的巡回马戏团,鼎盛时有上千名演职员,主帐篷可容纳上万名观众,哪怕在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四十年代的二战时期都没有中断演出,1944年那场悲剧性的火灾(足足卷走了160条生命)也没有打垮他们,然而到了1956年,由于票房收入一减再减,他们只好放弃了户外的大帐篷演出,改成室内表演。到了2017年5月,历史上最出名的马戏团最后终于关闭了。

  不过,小丑的艺术并没有消亡。因为人们对于娱乐的需求永远存在,正如朱尔所言:

  当今社会的男女老少,最热爱的娱乐可能是短视频、大电影、网游,没人会对马戏团小丑感兴趣,甚至也不曾怀念过他们,然而“娱乐风潮来来去去,一个想找乐子的人的口味是善变的。他总是渴望新的东西。”作为一种职业的小丑淡出了公众的视线,但“在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是干净的”的小丑艺术还会以多种形式存在,也许不再使用“小丑”这个名字,但就像丁尼生诗里的小溪,“汇入江河、海洋”,小丑艺术也融入了艺术的“江河、海洋”,它失去了原有的模样,但“正因如此,它才会经久不衰。”

  《小丑自传》读后感(四):春天,十个小丑复活——热爱小丑的编辑手札

  去过罗马吗?

  去过巴黎吗?

  去过监狱吗?

  去过马戏团吗?

  《小丑自传》不穿“要疯”

  这是法国小丑朱尔·图诺所说的,小丑表演中常常用到的逗趣梗(最后一句由笔者自己添加)。

  这也侧面说明了世人对于小丑的两种印象:居无定所地流浪、怪诞与反常地捣蛋。

  你小时候进过马戏团吗?你的记忆中有马戏团的戏班子外放着喇叭环城张罗看戏的场景吗?你还记得在进入马戏团排队时候那雀跃又害怕的心情吗?空中飞人、小丑、杂技演员、红色的气球……马戏团栖居的城市一角永远灯火通明。

  2020年,具有“永不落幕的演出”之誉的太阳马戏团,也因为疫情无情,迎来了它的落幕告别演出。

  人们对于这项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上百年的嘉年华活动的戛然而止并不感到意外。在2017年,曾被誉为“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拥有146年传奇历史的玲玲马戏团的落幕,已经向世人宣告了“马戏”这项活动正在这个时代黯然落幕。

  玲玲兄弟马戏团海报:地球上最伟大的演出

  一种说法认为“马戏”最早起源于古罗马角斗士斗兽场残酷血腥的角斗,野蛮的开端,诞生了满足人们猎奇心理的欢乐马戏团,也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充满迷人矛盾的悲喜形象——小丑。

  小丑的笑脸形象,可能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弄臣”,他们的任务就是以滑稽的扮相、搞怪的才艺,在幽闭沉闷的宫廷中把贵族逗笑。大臣不敢说的话,小丑可以编进他的逗趣“段子”中说,但伴君如伴虎,如果开错玩笑,也会送命。

  格里马尔迪的小丑扮相

  “喜剧的核心是悲剧”。诡异笑容笑着的小丑,这一亦正亦邪的形象充满感染力,历来被深剖人性的文学大师、导演、编剧所喜爱。

  “小丑”在近代的文学艺术舞台史上的形象也经历着变迁。

  电影大师伯格曼与费里尼终身热爱小丑。在年近中年,他们不约而同通过小丑与马戏团寄托内心的滋生于童年的恐惧、孤独、故乡。35岁的伯格曼执导了《小丑之夜》(1953),次年,34岁的费里尼拍摄了《大路》(1954),马戏团的宗旨是带来欢乐,其背后却是残酷与落寞,伯格曼与费里尼没有通过马戏团躲避现实,而是透过小丑那带给人欢笑后不为人知的眼泪投射现实。

  《大路》 费里尼,1954

  所有扮演小丑的演员、导演中,最有名的当属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默片最后时代,卓别林自导自演《马戏团》,这部影片也一直被誉为卓别林最“爆笑”的电影,并且卓别林凭借此片获得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戏中,他扮演一个阴错阳差成为马戏团演员的流浪汉,台上他的喜剧天赋使他成为最观众追捧的演员,台下,他对马戏团的老板的女儿求爱不得,默默离开,成全爱人所爱。

  《马戏团》查理·卓别林,1928

  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在《笑面人》中就讲述了一个被人毁容的王室后代,脸部永远只能呈现灿烂的笑容,充当小丑,颠沛流离,四处卖艺谋生。

  由导演保罗·莱尼导演的这一版维克多·雨果的《笑面人》,其中出现的狰狞“小丑”,是在影视上将“小丑”面孔符号化为惊悚元素的开山鼻祖之一,也影响了后来华纳《蝙蝠侠》系列电影中的小丑形象。

  《笑面人》,导演保罗·莱尼,1928

  “与魔搏斗者要小心自己在搏斗中也变成魔鬼。当阁下注视深渊,深渊也注视着你。”

  ——尼采

  小丑在大众的印象中越来越不再是一个滑稽的,以逗人笑为目的的喜剧演员,而成了一种攒聚着人世间迫不得已的邪恶与压迫的邪灵反抗者形象,它那五颜六色的面具之下,如同暗藏着邪灵的死亡咒语。

  搜索“小丑”的电影,近半个世纪几乎都是被用作“恐怖、惊悚”的元素。不知有多少人记得童年,还没有剪刀手、马赛克、“老伙计”的国语配音年代,中央六套的“小丑”阴影?“小丑”这一经典邪灵形象已成为“恐怖”的符号,在欧美文化中深入人心。1990年的《小丑回魂IT》问世,直到三十年后拍续集,依然是收获高票房。

  《小丑回魂IT》汤米·李·华莱士,1990

  “没有所谓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

  ——弗洛伊德

  当电影已经将“小丑”这一原本具有游戏精神的职业扭曲为积聚了人间怨灵的复仇邪灵后,克里斯托弗·诺兰升华了“小丑”悲喜形象的双重人格。

  “没有迫不得已的时候,谁不想正义凛然?”

  DC系列的《蝙蝠侠》中,与正义对立的邪恶操控者小丑秉持的逻辑:人性本恶,恶的展现源于别无选择。“只要轻轻推一下”,使用金钱、名利、亲人作为威胁与诱惑,谁都会自甘堕落掉入恶的深渊。《蝙蝠侠》中的小丑体现了对于人世间的沉闷与不公彻底死亡后,走向了极端“游戏人间”“博得欢乐”的另一种马戏团精神。这种不疯魔不成活的恶之花伴随着令人感同身受的悲哀。

  戏里的“小丑”入戏极深,成就了难以磨灭的小丑一角色,而戏外希斯·莱杰在电影上映同年猝死于公寓之中,他的死众说纷纭,只留下无限唏嘘。

  《蝙蝠侠:黑暗骑士》克里斯托弗·诺兰,2008

  而“小丑”这个角色的塑造远远不够,小丑的笑逐渐从扑克牌上的“微笑”、黑白默片中的廉价颜料背后无奈之笑,转变为邪魅一笑,挑逗着观众,挑逗着所有创作者。

  而“小丑”这个角色的塑造远远不够,小丑的笑逐渐从扑克牌上的“微笑”、黑白默片中的廉价颜料背后无奈之笑,转变为邪魅一笑,挑逗着观众,诱惑着所有创作者。

  希斯·莱杰之后,对小丑的塑造最为成功的当属华金·菲尼克斯。这部上映于2019年的《JOKER》引起全球轰动反响,当之为当代所有与小丑相关的作品中的“小丑前传”——一个被社会遗弃的底层小丑是如何变为小丑的。

  《小丑》讲述了一个贫穷、口吃、梦想成为脱口秀演员的小丑,与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相依为命,他牢记妈妈所说的使命教诲——带给世人欢笑与们欢乐。而他面对屈辱与挫折一次次忍耐,生活的铁拳却一次次重重砸在他的身上,而他最终无力失去了一切,这促使绝望的小丑异化与转变,并在癫狂与廉价的颜料背后重获新生。

  《小丑》托德·菲利普斯,2019

  “我曾以为,我的人生是场悲剧。但现在我意识到,它原来是场喜剧。”

  ——小丑

  小丑已经不再只是马戏团中逗趣的小丑,细数“小丑”的文学荧幕黑化史,我们发现,“小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但是在当代生活中,也有人如此理解与延续小丑的面具。秉持着“每个人心中都有小丑”,现代“小丑关怀”“红鼻子医生”的医学团体、心理治疗机构,会装扮成小丑,去陪伴孤独自闭的儿童、病友,让他们疲惫的心灵重拾信心与欢笑,解放自我天性。

  台湾“小丑关怀”——红鼻子医生

  马戏团已落幕,小丑永存。小丑以各种各样的样貌致世间予欢笑或者眼泪。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马戏团与小丑,小丑可以是任何人,小丑也可是我自己。

  小丑不是天上会飞的神,小丑也不是下水道的恶灵,小丑就是小丑,它曾经是一门表演艺术职业,四处流浪,画着怪诞的妆容,以逗笑观众为使命。

  而我们看过了那么多小丑,称“小丑竟是我自己”,但对真正的“小丑”了解却如此的匮乏。

  或许正是基于对“小丑”这个职业的无限遐想,所以当法国著名小丑表演艺术家朱尔·图诺在《星期六晚邮报》刊登自己以小丑为职业的传记时,满足读者对于小丑的种种遐想,获得巨大读者反响。被《星期六晚邮报》评为最好的传记之一。有读者称这是TA所读过的最好的传记!

  《小丑自传》穿上“要疯”

  小丑是谁?小丑有何稀奇?最动人的传记有何奇妙?

  这一切都源于享名世界的法国小丑朱尔·图诺说起。

  朱尔图诺在传记中放言:马戏团将永久长存,小丑将永远存在下去。然而,他生前曾经供职的玲玲马戏团如前文所说,在2017年传奇落幕。

  不过朱尔·图诺有资格放出这样的豪言,因为在马戏团风靡不衰的时代,他曾经是全球最知名的“小丑”之一。

  哭泣的小丑:朱尔·图诺

  不同于一些电影中为谋生而不得不画上小丑面具,无奈成为小丑的演员,朱尔·图诺骄傲地认为:

  “自己天生就是要做小丑的!”

  他的母亲曾是马戏团最优秀的舞蹈演员,甚至父母后来经营起了一家马戏团,小耳濡目染,他对马戏团滋生由衷的热爱。这其中也有人生的沧桑,职业的悲哀。比如他最开始所学的柔术,对演员的身段要求极为严格苛刻,他也险些丧命,而在经年累月的表演后,他大病了一场,医生宣告他再也无法表演柔术了,此时,他才20岁,这对原本立志修习柔术的朱尔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福勒波夫与赛尔斯兄弟马戏团海报

  不能进行柔术表演没有击倒朱尔,朱尔站起来,拍拍屁股,愉快地决定成为一名杂技演员。当偶然别人问他:“嘿!朱尔,你不是很擅长模仿吗?怎不不试试做个小丑?”

  小丑的诙谐、滑稽与装疯卖傻曾在朱尔的童年时代俘获了他作为孩子的童心。他曾经非常仔细地观察过马戏团舞台下的小丑,发现与舞台上的逗笑状态不同的是,台下的小丑都是极其严肃、清醒的人。

  “为什么不呢?”于是,朱尔成为了一名小丑。

  我天生就是要成为小丑的!

  艰难年代,生活更大的玩笑接踵而至,他的父亲去世了,母亲的马戏团破产了,朱尔此时不仅需要独立,还需要养活自己在巴黎的母亲,在流离失所的流浪生活中,朱尔彻底失去了与家庭的联系,当他辗转穿过大陆,来到纽约,颤抖着按响一户门铃,老妇人打开门,问道:“您是哪位?”

  此时,朱尔如泣如诉,这是他19年后再次与母亲重逢,母亲已经不认得她的儿子了。

  充满欢笑的马戏团时刻伴随着危险与死亡,朱尔图诺感恩于神灵总是眷顾于他,使他一次次死里逃生。

  就跟每个马戏团的艺人一样,我有很多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我身上、胳膊上,很快就布满了伤疤,每一个都是一次事故的纪念品。

  在圣彼得堡,我在一排马背上表演小丑跳跃,这时跳板滑了一下,我脑袋着地摔下来。人们抬我出去的时候都当我死了,结果几天后我又活蹦乱跳地干活去了。

  甚至,因演出而错过与最亲爱的孩子的最后一面。

  有一年,巡演开始得比较早。我们在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小镇上演出,只演一晚,大帐篷里人满满的。我有一个全新的节目,非常滑稽,在这个节目里我从保姆怀里抢过一个破布娃娃,搂着它百般爱抚。正当我在过道里等待上场时,一位同事过来跟我说,垫具室有人找我。有 人递给我妻子发来的电报上面说:“朱尔(朱尔图诺之子)快要死了。”他在纽约,我在几百英里外,根本没法过去。这世上我最亲近、最宝贵的人就这么悄悄离我而去了。

  在那边的大帐篷里,乐队在演奏,鞭子甩得啪啪响,笑声此起彼伏,整个马戏团都在欢腾。而我穿着傻瓜小丑带给朱尔图诺家人般的友谊、流浪、爱情、财富与名誉,当然最宝贵的是观众的掌声、儿童的欢笑。一样的小丑服站在那儿,热泪从我化了妆的脸上流下

  来。这时我听见一个兴高采烈的声音在呼唤我: “来啊,朱尔,我们都在等你呢。”我不得 不走入那拥挤的场地,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在那里玩闹嬉戏,好让观众笑逐颜开。我爱抚着一个破布娃娃、一个假的孩子,而我自己的孩子要死了。

  艺术家:Marco Ortolan

  如果说小丑是没有灵魂的玩世不恭者,或者说迫不得已带上面具的受诅咒怨灵。那朱尔·图诺的存在是对所有坊间传言与邪典故事的反证。

  柔情小丑朱尔·图诺也曾身陷爱情,不可自拔。

  这时候,我见到一位年轻女子也在等待上场,她穿着紧身衣和褶边裙,手里拿着一根马鞭。她看上去柔软、修长、优雅,有一双我所见过的最动人的眼眸。我的喉咙里就像堵了什么东西,一种如针刺般的尖锐感觉迅速传遍全身。这是一种在别处、在别人身上前所未有的感觉。她站在那儿,活力四射,简直就是优雅与美的化身,我意识到她散发的魅力令我无法抗拒。当她上场时,我目不转睛地跟随着。她走起路来,就是一首运动的诗;她向观众行礼时,是那么的轻盈、飘逸;她跳到一匹高贵的白马背上,就像一只飞翔的鸟儿。我站在入口处,目瞪口呆,心里暗自赞叹,这是我见过的最优美的骑手。我都忘记该自己上场了。

  最终,舞台上的成就就留在舞台,舞台下,朱尔寻到了“小丑”之外的幸福,热爱他的家庭,他的妻子——

  我在西部某地演出时,邂逅了一位坚强、高洁的女子,和她成了很棒的朋友。她不属于任何马戏团,但在这一行里有好多朋友。第二年,我回去和她结了婚。从此往后,她成了我的人生伴侣。每年冬天我回到她那里时,都会得到最温柔甜美的慰藉。要不是有她,可能我今天还是茫茫大地上的一个流浪者。

  在朱尔·图诺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自怨自艾的小丑。而是一个持之以恒、志存高远、严肃活泼的艺术工作者;是一个在快乐匮乏的时代以制造快乐、享受他人的换了为自我信念的哲人;是忠于家庭的丈夫;热爱家庭的父亲。

  当今,大家似乎对“小丑”这个称呼避之不及,或是自我嘲弄

  但是真正的小丑用一生告诉世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小丑,快乐的小丑。朱尔图诺说,一日为小丑,终身为小丑,小丑至死,是最好的归宿。

  但是真正的小丑朱尔图诺说,一日为小丑,终身为小丑,小丑至死,是最好的归宿。

  “做个小丑真好。”

  把《小丑自传》带到当下真好。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