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南宋沙场》》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2022-02-16 10:56:31

  《《南宋沙场》》是一本由陈胜利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3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宋沙场》》读后感(一):南宋沙场:坐断东南战未休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书中引言提到了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私以为「坐断东南战未休」 这句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南宋沙场的真实面貌!

  未完待续

  《《南宋沙场》》读后感(二):《南宋沙场》—西夏、金朝和欧洲战场

  风起于青萍之末。。。 1200年,时值南宋第四位皇帝赵扩在位,理学宗主朱熹去世,韩侂胄发动“庆元党禁”。皇室更是流年不利,赵扩的双亲先后去世,皇后殁。皇帝心情大坏,下诏明年改元嘉泰。 金朝,金章宗当政,耗费巨大的金长城终于完工。金长城和明长城一样,它的功用都是为了防御北边蒙古游牧民族的入侵。然而并没有卵用,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轻易的略过了它,并在野狐岭关键之战中以少胜多(10万战40万),金军损失几十万精锐,金朝自此由盛转衰。 历史又一次证明,天才的指挥与猪队友的差距有多大,尽管有着燕山这等天然屏障,有着耗资巨大的长城防御,一代天骄照样视若无物。 13世纪是一个刀光剑影的世界,古今中外学者莫不把它称为蒙古人的世纪,这个生活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密林中的民族开始了他的征服之路。 蒙古铁骑的战力毋庸置疑。1258年,旭烈兀领军一路直如破竹,横扫亚欧,一直打到埃及,留下的一支军队最后被忽都斯*贝尔巴斯和巴赫利亚第一勇士拜巴尔联手击败,这是蒙古铁骑第三次西征唯一一次败绩(出自《帝国与文明》)。

  巧合的是,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之战战死(一说死于瘟疫)。为了争夺汗位,各路蒙古大军都领兵回撤,旭烈兀的回撤等于蒙古结束了第三次西征,忽必烈接到消息也立马结束了第二次宋蒙之战。 蒙哥的死,直接导致了征服非洲的计划夭折,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征服退潮。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微妙,不经意间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同样的,提及南宋常常为偏安的代名词,而本书作者却要为其平反鸣冤。以蒙古铁骑战力为参考标准,论到在同样面对蒙古冲击的亚欧大陆各国,只有南宋坚持的最久(半个世纪),欧洲诸国常常经不住三五年的围攻,并给出了以下数据加以支持: 蒙古帝国的南下 灭西夏用了22年,前后兴兵六次。相对被灭的国家,这个割据一方的西夏可能是一个一流强国。 灭金用了23年。金朝人口五千万,为蒙古的40倍,拥兵百万,蒙古第一次伐金只有十万铁骑。 蒙古帝国的三次西征 成吉思汗西征。灭花剌子模,用时5年。花剌子模占据伊拉克、伊朗、河中地区和大半个阿富汗,有兵力40万,称雄中亚。 长子西征。几个月击败罗斯联军,占领罗斯(俄罗斯)全境,简直轻而易举也不为过。控制了波斯帝国、高加索、以及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拔都的一支军队甚至打到了西欧的奥地利维也纳附近。大汗窝阔台病死,第二次西征结束,西欧各国逃过一劫。 旭烈兀西征。攻占巴格达,灭掉阿拔斯王朝,结束了它503的历史。扫灭木剌夷国,击败巴尔干诸国联军,地中海诸国震动。 党项人灭族(西夏)之因李遵顼要负重大责任 1、好战。金夏之战打了13年,李在位的11年最为激烈。一味附庸蒙古,耗尽了钱财兵力,为他人做嫁衣。 2、投机、贪婪。企图借蒙古之力攻金,获渔翁之利,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3、反复无常。对金朝,屡次进攻又议和。本来好好的盟友,结果反目成仇,再想修复困难重重。对蒙古,即不彻底服从,又不坚决抵抗。以致成吉思汗连吃饭都要念叨,告诫手下,一定要杀掉、杀光他们。最终导致几千万党项人被杀,消失在历史长河。 4、内讧。最高统治集团极不稳定,李安全、李遵顼、李德旺都是使用极端手段夺得大位。 金朝的覆亡 1、军事一败涂地。关键之战的失败,野狐岭之战金朝由盛转衰,三峰山之战由衰转亡,且都是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失败。这点就和他的后代满族八旗一样的遭遇,白山黑水渔猎农耕的艰苦生活,过渡到城市糖衣炮弹后侵蚀的必然结果。当然也和成吉思汗、拖雷、速不台的高超指挥离不开。 2、内斗不止。 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皇室内斗,后妃干政,权臣擅政。卫绍王无能,完颜亮政变,金熙宗乱杀,zz黑暗化,人人思变。 3、四面树敌。对蒙古的高压政策,这点《射雕英雄传》已经人尽皆知了。处理契丹遗民失策,竟然失掉了崛起之地,导致大量契丹人投入蒙古阵营。蒙古征伐西夏,不发一兵一卒,友好关系转恶。这些斗还算了,被蒙古攻击,居然脑子秀逗了,想出一个“取偿于宋”的战略方针。

  《《南宋沙场》》读后感(三):“憋屈王朝”还能顽抗一百多年?南宋明明坚韧得很!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宋.辛弃疾

  看到《南宋沙场》,让我不禁想起辛弃疾的这首诗,阅读陈胜利的这本《南宋沙场》,我像是魂穿到南宋,亲眼见证了这里的每一场战役,感受到了沙场的恢宏、战争的惨烈,又像是站在这些历史人物的身侧看到了宋朝背后的阴谋与阳谋,看到了一代武将岳飞如何功败垂成,看到了一个帝国如何没落,看到了被历史上称为“最憋屈王朝”是如何顽抗一百多年,又是如何陷落在历史的漩涡之中。不得不说,宋朝的战争跟历史一样丰富而有趣

  有人说,看懂了南宋了军事史也就看懂了南宋历史,这本书其实就是一部简明的南宋军事史,以南宋自建立开始到灭亡152年的战事为框架,一方面呈现了一个以守为攻、在夹缝中生存发展南宋王朝;另一方面,秉持着“历史不止有一个见证者”,将南宋战史纳入蒙古世界大征服的宏观视野下,以金、蒙、西夏的视角来再现宋朝历史,使得南宋历史更加丰富饱满和立体。

  这本书从南宋时期的军事zz出发,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故事来揭示宋、金、蒙古之间的战争、战役、战略、装备、官员等,虽说是沙场之事,却从侧面展现了南宋时期的兵力、经济、官员等情况,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通俗历史读物。

  而阅读完本书之后,你可能会对南宋有一点点改观,它既不憋屈,也不弱小,而是强韧的。当南宋军民抗金、抗蒙的卓越战斗力是不容小觑的,在那个时代下的每一个将士都有为报效国家战死沙场的血性,否则一直夹缝中生活的宋朝小弟又是如何战胜金国大哥的呢?甚至连钱穆也说:“蒙古的兵力震铄欧、亚两洲。在蒙古骑兵所向无敌的展扩中,只有中国是他们遇到的中间唯一最强韧的大敌。”

  这本书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清晰的南宋王朝,见证了它的兴替,那么,南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的一个朝代?正是这一场场的战斗、一个个帝王、一个个武将、一个个名臣、一个个奸佞、一个个阴谋、一个个事件更替才造就了南宋如此尴尬而完全的朝代。当然了,还少不了金、蒙古、西夏等的一次次推波助澜。

  人们都说偏安临安的南宋是最憋屈的朝代,实则不然,南宋“兴于战,王于战”,在历史滚轮上留下了多少著名的武将、名臣,如岳飞、朱熹,而又因为战争,留下了多少千古诗句。

  那么,如何看待这一段南宋历史?如吕思勉所说:“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我觉得极有道理,我们学习历史,探讨历史,就是为了发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背后藏着的“理”,然后以史为鉴。

  阅读这本《南宋沙场》这段历史,可给了我们无数的借鉴,比如说千万不要找个小地方做首都,否则一个偏安小城的名号绝对让你遗臭万年;打仗的时候,笨重的武器只能防守,还容易把自己困死,毕竟最好的防守就是攻击;喝酒误事,韩在醉酒后,听而不信,喝酒把智商和判断力都喝没了,设计被活活打死也是自认倒霉了;千万不要得罪有权力的女人,看杨皇后一个阴谋就把大臣弄死了,又是如何把太子储君害死;最后,所有的朝代都离不开英雄难过美人关,太子之死除了杨皇后还有琴女功劳,美人啊,总是英雄冢。还有许多许多的经验之谈,敬请大家去书中寻找了

  可叹,宋朝的战争告诉我们太多太多的教训与故事。于是乎,南宋历史随着《南宋沙场》的最后一个篇章,在我的心里落幕了。

  《《南宋沙场》》读后感(四):它被称为最「憋屈」的王朝,却抵抗了整整半个世纪!| 南宋沙场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水木国学堂

  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中写到:“在人类历史中,没有一个时代是完全没有战争的,也很少有一代以上的人是不经过大型战乱的。” 的确,在中华民族波折起伏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朝代的更迭十分频繁,所以各民族之间的权力争夺早已屡见不鲜。 而南宋,就是这样一个生于忧患,亡于战乱的悲催朝代。 仔细想想,我们中学时期记忆深刻的南宋诗词中,是否随处可见战争的影子? 从抗金名将岳飞笔下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到一代文豪辛弃疾笔下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些曾让我们惊呼豪气冲天的文字背后,记录的,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1.南宋,一个生于忧患的朝代 公元1127年,金军南下,直捣北宋都城开封,将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任皇帝同时抓走,还一并俘虏了他们的家眷和很多王公贵族。 原本,宋朝应该随着徽、钦二帝的被俘宣告灭亡,可当年金军抓捕不够彻底,让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得以侥幸逃脱。 因为不甘心国家就此毁灭,所以在一批仁人志士的帮助下,赵构在当时的应天府(今天的河南商丘)称帝,后迁都临安,正式开启了南宋长达152年的统治。 世人不解,为什么繁盛一时的北宋王朝仅仅两年便被迫亡国,可生于忧患,且建国时已经失去半壁江山的南宋竟然可以在外敌的强势进攻下支撑一百五十多年呢? 对此,《南宋沙场》一书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南宋的军事地理环境其实优于北宋。 北宋京师开封四面旷野,易攻难守,其北方是一马平川的河北平原、利于北方骑兵突击、野战。 南宋退守江南后,其北边不再是广阔平原,取而代之的是秦岭、大别山及江淮密集水网、沿线城池,利于步兵、水军作战。 南宋以高山、坚城、大江大河为屏障,置重兵于川陕、荆襄、两淮地区前沿,将整体防线前移,有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意味,大大增强了防御能力。 因为易攻难守,所以金军仅用两年时间就灭掉了北宋,而因为易守难攻,善于排兵布阵,所以南宋得以在金军的强势追击下为自己在史书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2.忧国情怀,造就了南宋的“武学热潮 北宋重文轻武,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当时,北宋经济繁荣、国家安定,所以比起外敌,帝王们反倒更担心武将作乱。 为防止武将在军队中权势和威望过高,皇帝会经常调换不同军队的将领,这直接造就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 凡事皆有两面性,尽管重文轻武让北宋帝王不再担心武将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但北宋的灭亡,与其军事实力的削弱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关系。 好在,“靖康之变”激发了人们的忧国情怀,上到君王,下到百姓,都开始意识到武学的重要性。 所以,南宋建国后很快便兴起了一股武学热潮,并涌现出了岳飞、韩世忠、吴玠、吴璘等熟悉兵法,精于韬略,攻守兼备,善于带兵的著名将领。 《宋史·岳飞传》曾有记载:岳飞嗜读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而吴璘更是编写了《兵法》二篇,指出了金军的优势、宋军的劣势,以及宋军应当如何反制金军的具体方法。 不仅擅写文章,吴璘还擅长在用兵实战中融入各类阵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和兄弟吴玠发明的“驻队矢”和“叠阵法”。 “驻队矢”是一种全部由弓弩手组成,主要用于防守的弩阵,而“叠阵法”则是由弓弩手、长枪手、骑兵组成,宜攻宜守,较为灵活的混合阵法。 除了这些专注兵法的将领,在武学热潮的影响下,南宋很多文人也纷纷期待能有朝一日上阵杀敌。 北宋著名词人陆游就曾在大雨夜触景生情,挥毫写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在武学热潮的带动下,南宋一度在沙场上战绩赫赫,颇有一番逆袭架势。 倘若南宋只有金军一个对手,可能真的有机会完成反杀。 只可惜,当时对南宋政权造成威胁的不仅有金军,还有蒙古军。 相比于金军以重骑军为主,战术单一的情况,蒙古军在战术的运用上明显更具优势。 蒙古军的主力是轻骑军,而且战术灵活多变,让人难以捉摸,所以导致南宋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

  3.南宋沙场,远比诗词中更加残酷 尽管南宋的军事实力比北宋强了很多,但连年征战无论对百姓还是军人而言,无疑都是极其残酷的。 一场战争,两方厮杀,无论胜败,都必定有流血牺牲。 由于宋朝连绵不断的战事,使得国家兵役一直处于短缺状态,所以,当时很多年轻男子都不得不背井离乡,拜别妻儿父母,进入军队服役。 这些人,有的直接战死沙场,真实演绎了什么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而侥幸存活下来的人,则辗转于不同的战场之间,从鲜衣怒马的热血少年,熬成了两鬓斑白的花甲老者。 思念家人时,这些人只能在战场上面向故乡,遥寄相思。 很多年幼的孩子,直到长大,都不知道父亲的样子,很多年迈的老人,直到故去,还不曾等到子的回归。 过去,我们读南宋的诗,只是钦佩于创作者们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认为诗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这类描述是作者为渲染气氛而夸大了事实。 可随着对历史了解的深入,我才发现,真实的战场,远比诗词中更加残酷。 尽管南宋生于忧患,亡于战乱,但其在本质上却又是“幸运”的,因为它是史学上公认为“忠义辈出”的时代。 据元史学者陈得芝统计: 在晚宋328名进士中,以身殉国者占21.65%,入元不仕者占53.05%,归降仕元者仅占25.3%。 也就是说,后来的南宋虽然亡国,但民心未亡,这无疑是极为难得的。 南宋百姓这份誓死卫国的崇高情怀在历史上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它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坚韧和强大! 据说,当年蒙古军队的实力空前强大,它曾向西发起三次进攻,所到之处,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与其抗衡。 但在中国,蒙古军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抗击。 为了灭掉西夏,它用了整整二十一年,灭金用了二十三年,而灭掉南宋耗时最久,前后长达半个世纪。

  如今,那段烽烟四起的残酷历史早已随着南宋的灭亡被淹没在历史深处,但南宋百姓的家国大义和抗争精神却值得后世铭记。

  《《南宋沙场》》读后感(五):星辰剑履有神州

  新华每日电讯2021.11.12

  陈胜利先生并非宋史专业出身的职业研究者,也不是单纯的宋朝历史的票友迷粉,他善于非虚构的历史文化写作,连续出版《弱宋:造极之世》《当改革遇见王安石》,以及最近的《南宋沙场》。这三部作品都具有公共史学的性质,以历史为主题,以大众为对象。

  关注兵的文化,是公共史学题中应有之义。宋代的兵、兵制及战争,广为人知的是北宋杯酒释兵权和南宋岳飞抗金这样的故事,而品读《南宋沙场》,我们会发现,宋代军事史不仅影响宋人,更加重要的是,它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某些我们对于历史的固有看法。

  一般的南宋战争史论述多对蒙古南征浓墨重彩,而对其西征史实一笔带过。本书则用了较大篇幅梳理了蒙古的几次西征,并试图在比较中展现南宋历史的独特之处。蒙古西征迅速取胜,与此同时,蒙古在东方战场上花了22年出兵6次灭掉西夏,花了23年灭掉金国,蒙古与南宋之间的战争则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作者采取了一种世界史的眼光重新考量12世纪到13世纪的中国历史,以历史不止一个当事方为主要立论点,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就能看到,南宋的抗战即便没有实现历史的胜利,但已经是相当的不易了。

  通俗性是公共史学的首要特点。所谓通俗性质,并不是降低写作的技艺来迎合市场的需要,更不是为了某种需要故意迁就某些人,而是要在史实的考订、故事的安排和文字的打磨三方面相结合,为一般读者提供可读且可信的历史著作。史学家张荫麟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提出了通俗写史的三点原则:一是融会前人研究结果和作者玩索所得以说故事的方式出之,不参入考证,不引用或采用前人叙述的成文,即原始文件的载录亦力求节省;二是选择少数的节目为主题,给每一所选的节目以相当透彻的叙述,这些节目以外的大事,只概略地涉及以为背景;三是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兼顾并详。《南宋沙场》自觉地实现了张荫麟的写史三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极佳的南宋历史读物,不单单是谈南宋的军事文化,更是在谈如何重新认识古代的战争问题,即谈战略,不用后见之明来苛责古人;谈战事,切入具体人物,让事实说话;谈战术,考察战争双方实力及时空环境,让历史检验。

  公共史学坚持历史的真理,探寻历史的智慧。在军事面前,一切历史虚无主义都无所遁形。南宋先后与金朝、蒙元作战。他们曾主动策动北伐,试图收复失地,但更多是在被动局面下的防守反击。这时,他们主要依靠城池进行防御。守城不利,则战争失败。然而守城不单单是一个个单独的城池的战斗,它是一个系统的战争,既有一个城的正面防御,也有四方之间的相互救助,还有机动部队的应急救援。早期,南宋在与金人的抗衡中,守城之战还能多倚靠不同城池之间的相互支援以及政府军的及时救援,为南方诸城迎来一次又一次的喘息机会。所以,当时有名的战术就是围城打援来消耗敌对方的有生实力。而在冷兵器时代,不论宋朝、金朝,还是蒙古,相互之间的长时间拉锯战一旦开始,在围困与被围困、救援与被救援之间,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还是人。南宋守城作战中,不仅官军、守将战斗到最后一滴血,城中平民也多主动参战,全城皆兵的情况并非孤例。从蕲州之战、钓鱼城之战、鄂州之战等一系列战事看,广为流传的“南宋只是一个投降乞和的朝代”的说辞并不恰当。正如作者所论:“那些在史书中寥寥数笔写下的诸如‘城破’‘城陷’等字样,其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忠臣烈士的故事。不了解这些历史及其细节,想当然地将这个王朝定性为投降、苟安的一朝,实在是对不住古人。”不苛责古人,同情地理解古人,让那些英烈的骨气和士气通过现代的文字传承下去,这大概也是作者在写作中不经意间的文化自觉。

  作者写道,金人来攻,知州李诚之与他所驻守的蕲州共存亡,坚守了20多天之后城陷敌手,李诚之带领士兵与敌巷战,在儿子战死、士卒不堪再战的情况下,他拔剑自刎,大义殉国。据当时目击者留下的记录,听闻金兵即将兵临城下,州城文官们惊慌失措,有人向李诚之报告说,他们都不曾拿过刀剑,也不曾上过战马,这一仗该如何打?李诚之说:“吾辈何事鞍马,亦要相与画策。”即便没有军事训练,也不能弃城投降。这里,作者说:“这个细节令一个临危不惧的守臣形象跃然纸上。它同时也在不经意间点出了南宋武力不振的根由,地方州府长官及其僚属多不知兵,猝遇强敌,如之奈何?”南宋的兵与将,和文人官僚集团虽然都在一个阵线上作战,但他们并未取得一致的认同,更不用说基本一致的训练了。又如,作者提到了真德秀在宋金问题上提出的所谓三策,真德秀以大儒形象载入史册,但他对军事几乎一窍不通,比那些战死的州县长官更缺乏战争的严肃思考,以书呆子的想法提出的对策,也就理所当然文不对题了。由此可见,在兵的问题上,南宋的那些士人们的确并未真正引起重视,而南宋之所以能够在金、蒙古的强力冲击下维系了150余年,更多的是依靠人民,而不是其他。

  除了对南宋的惨烈战争故事进行全景扫描之外,该书还为我们介绍了当时的战争装备,主要包括水军、陆军和攻城三个方面。其中,水军有战船、车战船、楼船、多桨船、海鳅船、无底船,舰船装备有火箭、火蒺藜、霹雳炮。陆军有骑兵、重甲骑兵、弓骑兵,装备有步人甲、棉甲、纸甲,以及大刀、长刀、麻刀、斧头、重斧、麻扎刀、铁锤、战车、拒马、床子弩、弩机、强弩、三弓弩、强弓、神臂弓、平射弓、破敌弓、长枪、飞火枪、竹火枪。攻城设备有洞子、石炮、投石机、七梢炮、九梢炮、五梢炮、旋风虎樽小炮、铁火炮(震天雷)、鹅梨炮等。张荫麟说,“历史不是一盘散沙,众史事不是分立无连的;我们不仅要注意单件的史事,并且要注意众史事所构成的全体。”上述这些武器装备在作者的军事史论述中有序展开,让我们能够透过具体的历史故事看到这些装备的性能、使用情况和他们在战争中的作用,这样,军事装备就不再是一些枯燥的名词,而成为历史的组成部分变得鲜活了。作者还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珍藏古籍中,精心挑选了这一时期战争装备以及战斗场景的图绘,让我们能够以图识史,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兵、兵器和兵法提供了便利。

  公共史学,通俗史学,说到底是人民的历史学。《南宋沙场》引领我们从不同的方向理解南宋的历史,理解历史上的人民,理解人民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人民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激荡绝非舞文弄墨的画卷,历史的真实绝非虚无的想象。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