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蜜的读后感大全
《针尖蜜》是一本由辛夷坞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7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针尖蜜》读后感(一):失望
本来对辛夷坞的作品还有些期待。早期的几本还会找出来重看。听説这本新书出来也是赶紧找来看了,结果看着就觉得味道不对,以为会有反转。。结果发现并没有。。完全没有以往的风格啊,没有以往交错的人员背景架构,只有莫名的情节发展。若果真这样,娱乐圈也太简单了,这小説可以归类为架空玄幻小説。。真心觉得有失水准,怀疑OEM了。
《针尖蜜》读后感(二):无题
这些年言情小说不怎么看,辛大的招牌我还是认的。总体来说小说的故事性很强,冲突不断,也涉及了很多阴暗面,这些本来我都可以接受。
但是工具人的使用过多。逻辑不通,动不动就走失了死了爆炸了癌症了,与辛大以往的小说狗血程度大相径庭。
另外,人物设定不清晰。可以看出作者想塑造一个立体的有优点也有明显缺点的男女主人公,但是人物的心理独白几乎没有,很多承上启下的情节中,人物的心理仅靠几句对白草草了事,需要读者脑补很多来合理化人物的动机。
整体来说,略失望。当然了,如果不抱期待,通宵读完,作者的文笔还是值得认可的。
《针尖蜜》读后感(三):谈一些阅文过程观点
文学方面短评已经讲过了,就像微信书评有一部分读者说得好,虽然言情文学也是文学,但是这部作品已经达不到文学赏析的水平了,小说的三要素都很欠缺,最基本的人物到后期读者都不知道作者塑造的到底是个啥,逻辑更是混乱,后期强制逻辑自洽到离谱,实在是没啥好说的。
下面来谈谈文章的基本观。个人认为一部受众群体大部分为年轻人的出版小说有责任和义务肩负起正确引导青年三观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为了展现现实的一些东西强制逻辑自洽,为人物开脱。虽然文学的创作世界是开放自由的,但是对于有的错误基本观作者应当主动严明,不能一味的态度暧昧。黑暗面不能写吗?当然能写,但是你有责任描述黑暗面的时候,向读者展示时明确出这种观念的错误,而不是为其辩解和逻辑自洽。如果一味的为了迎合市场而展现一些猎奇观点我认为是不恰的。塑造人物不应当模糊视线去淡化一些错误观念,应当有鲜明的人物人格和观念,不是明着说他这好那好暗地干的却不是人的事,立人设时该是咋样就咋样,而不是说立的是洁身自好人设,干的是浪天浪地的事儿,立的事独立优秀女性人设,就不要精神人格是依附菟丝子,这不是暗度陈仓吗?为啥大家都说里面人物都太割裂了,就是因为干的事完全和文字表面叙述的人格是两个人,显得文字描述多么苍白!误导年轻人还以为这样做事就是独立优秀,智商高情商高,敢爱敢恨,洁身自爱呢!!!同时少一点无病呻吟疼痛感的叙事吧,好的作品应当展现一种积极乐观的观念状态,即使鸡毛蒜皮,身处低谷也有一份积极人生态度,而不是怨这怨那为惨而惨!!!许我也很黑暗疼痛,但是展现就非常好。
《针尖蜜》读后感(四):最好的爱情是:一切“顺其自然”,不要放弃,也不要紧握
记得上一次看辛夷坞的时候,还是好些年前,《原来你还在这里》《许我向你看》《我在回忆里等你》……辛夷坞的故事大多是有跨度性的,从校园到都市,不过倒叙较多,男女主角的相遇与纠葛,遇到那些比较现实的问题,是的,并不是哗众取宠的,或只是要单纯的写一份以爱情为主的曲折或深刻,但主人公除了爱情,还有生活。
辛大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本书是主角在其他书里是配角,这总让我想到一些比较老旧说法:没有谁应该是谁的配角,每个人都有是自己生命的主角。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我想起来那些生活在都市的一群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特别往事。辛大织了一张图,从一个人为焦点的青春,突然变成一群人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性格,都有展开着不同的人生,唯一的却他们自己的经历。
这次的《针尖蜜》,是辛大暌违5年的最新作品,依旧是爱情岁月,是陈樨和卫嘉的故事,但岁月里有的也不仅仅是爱情,爱情的平淡却曲折也侧面印证着生活的平静和偶尔起伏。
故事依然是倒叙,一个是曾光芒闪耀还带着前夫“大儿子”的退隐女明星,一个是充满爱心却沉默寡言的社区兽医。这样的反差设定,倒是很能吸引人的眼球。
辛大的小说里除了爱情中要经历的“苦辣酸甜”,生活中的人间百态也没有漏下,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活法,从娱乐圈的复杂到小村子的民俗风情,从豪门生活到市井烟火,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意外,也每个人都在努力活着。
看到这本小说的人,一定记得因年幼时发高烧而烧坏脑子的卫乐,她是卫嘉的双胞胎妹妹。虽然心智停在五六岁,但可可爱爱的,总有语出惊人的天真。其实,父亲不要她,周遭的村里人待她也总是同情中更多鄙夷,这样不能保护自己也更容易被蒙骗。
卫乐被亲戚欺负了,不过还好,懵懵懂懂的卫乐只能复述,并没有感知到自己的遭遇悲惨;也还好,她是想法简单,永远有五六岁的单纯;更还好,陈樨和卫嘉发现了这些事,并打算为她讨回公道。
辛大在故事里大胆地写出了这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私认为作者也是在披露某些社会隐疾。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呢?先不剧透了,总是让人失望的。应该怎么说呢,有很多人是这样的,愚昧的自私的却依然是善良的,他们很容易被人情世故或家庭利益牵绊住,便不顾原则,一味妥协。卫嘉的父亲便是这样的人。想到很多新闻,也想事到如今,我们还是没有活在公平与正义之中。
如果更多的人都像陈樨和卫嘉一样面对侵犯,勇敢的站出来,是为妹妹更是为女性,那这个世界上也会少些女孩子受到伤害。这是从故事的这个事件里我联想的,也是我们可以去思考的。可能也是辛大要说的。
母亲已经早逝,要照顾生病的妹妹和母亲留下的马场,利己世俗的已再婚的父亲忽远忽近,还得面对一些的观念落后的亲戚……其实爸爸曾想要把他们带去城里的,但是以为卫乐在乡下更加快乐,还是没能摆脱被别人嫌弃嘲笑。只有卫嘉才是妹妹的保护伞……这就是卫嘉的生活,他把妹妹当做是自己的责任。哪有少年是这样的,十多岁的他便能一个人撑起一个家。而只有独自和母亲曾最爱的马在一起时,他才是最自由的;那正好是陈樨记忆里的少年的模样:“蓝天、白云、青草、野花、微风和马背上小白杨一般的少年”。
好喜欢这样的少年,他是被岁月里的无情打击却依然在努力生活的少年。年少老成,为家庭付出一切,深深感动着陈樨还有读者们。
也喜欢陈樨。
勇敢的陈樨,面对爱情和生活总有一股子积极和可爱,虽然父母离婚,可她生活在比较健康温暖的环境下,母亲是知名演员,父亲是教授,都是开明的人。也使得陈樨是那么的灿烂美好。从小就照顾妹妹照看马场的卫嘉有着超出年纪的老成,而他所经历的和陈樨是天差地别的生活。
那么,为什么陈樨一眼就看上了这个苦寒少年呢?反正她觉得这张脸就是为她的审美而生的。即便身边也有那么多不错的男孩子。偏偏他是那个一眼望去想要去爱的人。拉近距离,是真实的巧合的,他陪她,一个洞里一个洞外,一起看月亮;她住到他家里去,陪着他妹妹说话,为他生病的妹妹出头。这样的方式相处并不刻意,而卫嘉妹妹一口一个嫂子的喊着,两个人的不反驳,也许正是暧昧的开始。
之后,热情勇敢的陈樨,把感情诉出于口摆到明面,卫嘉沉默中带有自卑,将这份感情压制在心中并拒绝了陈樨的表白。可是私下里,他记住了陈樨的很多话,记得她名字的意思,也暗搓搓的从表弟那里了解她的情况……
有一种人。“他要是会喜欢别人,是他本来就看上了那个人,与她是个咄咄逼人的狠角色还是柔弱小白花无关。”很显然,卫嘉就是这一类人,总是带着忧伤,内心敏感,把字封锁得紧紧的。也很难轻易去接受别人的感情,但他一旦喜欢上谁,便是喜欢上了。即便他出于种种原因不让自己深陷,但其实呢?
相比之下,陈樨虽然也一见钟情迷恋着牧马少年,但其实她对卫嘉的坚定的爱情是自己一步步肯定出来的,并不一定是先认定的那个人。卫嘉却不同,怕是早就招架不住热烈明媚的少女,只是他不敢说出自己的感情,直到被陈樨再次逼到墙角。
毕竟陈樨的表白总是那么真诚。卫嘉问她为什么喜欢自己,她说不明白,但不是同情,是由心产生的喜欢。尤其再次遇到之后,发现自己的眼神仍然离不开卫嘉……一两年前的感觉没有消失,是存在的。
她在意卫嘉的怯懦以及对她的无视,不想被他误会,也在发现自己误会他之后及时释然。
面对爱情,卫嘉说:我不知道喜欢一个人我能做什么。
可聪明如陈樨却看透了他在想什么。“拿得起,放不下,所珍视的都将成为负重,所以拒绝再伸出手索求”家庭的负重造就了他这样的性格,因为不知道害怕成为彼此的负担,所以不敢承诺。看到这里,我又有点心疼陈樨,她是那样的懂卫嘉,所以她才说:我喜欢你,可我什么都不要……我不会刻意等你,遇到更合适的人我可不会错过。
我想很难有人不喜欢陈樨这样的姑娘,也很难不认同她的爱情观。坦坦荡荡,不拖泥带水。爱就勇敢说出来,有点苗头就不留遗憾。被拒绝之后,欣然接受,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不会淤泥于一份没有希望的感情。
她知道卫嘉,尽管她用尽办法希望卫嘉为自己的生活和爱情争取一次,但她知晓卫嘉的性格和过往,所以对这份感情不强求,让它顺其自然。至于往后许多年的分分合合,大概也是一些“顺其自然”的选择吧。
对于爱一个人,书里说“爱情就像针尖取蜜,每一分甜都伴随刺痛。”爱情很好,但要记住它是会刺疼人的,所以留一点余地给自己和对方,才不至于在失去爱情的同时失去更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