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土楼杀人事件》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2022-03-01 05:19:43

  《土楼杀人事件》是一本由青稞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土楼杀人事件》读后感(一):一点想法

  《土楼杀人事件》这个小说名字很符合推理小说一般命名规则,而好的推理小说有两点比较重要,一是逻辑要自洽,二是情节要独特。 土楼这个特定场所的选取很有中国特色,且特殊的建筑场景对于相对熟悉推理小说尤其是新本格推理的读者来说很容易想到一系列以奇特建筑为舞台的连环杀人案,后续情节果然符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 故事序章开始于几百前的宝藏传说,明末清初的时间设定以及土楼建成后凤两家的轮流掌权,且龙家多男,凤家多女,且两家有些深仇大恨、不相往来的开端以及年轻一代男女青年的相却不能相守的结局都为故事奠定了悲歌。而至此,推理小说中两个最常见的要素钱与情便都具备了。 故事核心诡计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土楼主体建筑构成的四重密室(祖堂上锁且三重大门俱有锁),第二个是禁闭室人消失之谜,第三个是泥地密室脚印问题(相当于雪地密室)。三个问题共同构成了本书的主要诡计,而书中几方势力也算得上是纷繁复杂:来调查宝藏传闻的侦探三人组、地产开放商、土楼研究专家以及本地村民,可以说悬疑感营造的还是比较到位的。 至于最后部分的解答,我个人是没想到,但是老推理迷可能会闻弦歌而知雅意,不过完成度还是很高的,可以说是一部比较不错的小说。

  《土楼杀人事件》读后感(二):青稞老师逐渐成熟的建筑诡计

  起床发现青稞老师关注了我,好耶! 那么就来推一推青稞老师的新书《土楼杀人事件》吧! 其实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来推荐。因为青稞实在是很特别,喜欢的人会每一部追,而不喜欢的人怎么都不会喜欢,所以就来随便聊聊 青稞老师就宛如北山和岛田的合体,宏伟瑰丽的建筑诡计,天马行空的不可能作案。(是我最爱的建筑诡计!) 说了那么多有点跑题,让我们回到这本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龙凤村的故事,一共发生了三起不可能作案。 第一起案件是多重密室,死者死在了三重密室之中,重重包围的土楼,反锁的大门,监视者的证词。 第二起案件是不可能消失,被反锁在小土楼中的人离奇消失。 第三起案件是泥地密室,死者死在了泥地之中,周围却没有任何的脚印。 虽然谜面看着平平无奇,但是青稞老师的解答可以说是天上的解答。堪称完美的建筑诡计,还如《双月城的惨案》一般讲好了建筑诡计的由来。故事和诡计结合得相当精彩。 美中不足的是,故事节奏还是有点拖沓,前1/3都过去了都还没有死人,看得人打哈欠。另外,我个人着实不喜欢古风推理,以至于中间隆武帝一出现我直接翻白眼 青稞老师越来越写实了,也不知道是不是一件好事?像从前《钟塔杀人事件》里那【倒流的时间】【逆行的人偶】都再也看不见了。系列作品下来,我最喜欢的还是九重解答的《钟塔杀人事件》 至于本书结尾的奇怪主线,我黑人问号。我生怕下一章就是【敬告侦探!聆听黑之呐喊】(弹丸论破雾切发来谴责)由此可见青稞也是北山的铁粉啊233

  《土楼杀人事件》读后感(三):确认过眼神,是我喜欢的本土推理小说!

  第一次读到青稞的作品是《钟塔杀人事件》,2019年9月在豆瓣标记的“读过”,当时读过之后确实惊艳了一把,《钟塔》这本里包含的要素之多,设定之邪典——变态教授的伦理实验,建筑之宏伟,虽然建筑的致敬意味很明显,不过《钟表馆事件》本就是绫辻行人“馆系列”的高峰,而青稞的《钟塔》在致敬的基础上也玩出了特色,可以说《钟塔》是当年读过的推理小说中的佳作了。

  2019.09标记“读过”

  同年10月读了《日月星杀人事件》,当时因为书中貌似关于天文学科普的内容偏多,建筑的设定也没有《钟塔》来的惊艳,阅读体验就稍微逊色于《钟塔》了。

  当然我也是在那时候知道了《土楼》和《巴别塔》。当时就非常期待《土楼》。

  两年前就期待《土楼》了

  去年读完了《巴别塔》

  去年9月读完了《巴别塔》,今年,距离读完《钟塔》两年后,《土楼杀人事件》终于来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封面设计的非常清新,封面上部有一个白色的女性的轮廓,下部分则是故事发生的场景土楼。当然如果将封面和封底展开看的话,两个大一点的土楼的造型略微暗示了故事里的建筑造型。

  整个故事读起来体验还是相当不错的,相较之前的作品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土风土味”,背靠一件虚构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边陲村落的杀人事件。

  稍微再把里面的元素提取一下,“偏僻的村落”、“一段历史”、“两个家族的秘闻”、“遗失的宝藏”,感觉还稍微有点横沟正史的味道。

  诡计部分是建筑诡计加物理诡计,如果之前读过青稞的作品,看到这种圆形建筑,自然而然地想到可能会转了,当然至于怎么转,不看到最后也确实想不到。多重密室和“一题多解”的部分也挺精彩的。

  至于“两大家族的秘闻”其实我是期待能有像横沟正史作品里的那种骇人听闻的丑闻,读起来辛辣刺激。《土楼》里只是单纯地交换子女。

  开篇的那个平叛事件跟主线也不能说完全没关系,但放在开篇就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不过没关系,篇幅很短,完全可以忽略掉。

  故事最后留了个坑,主角团接下来可能要面对更大的危机,这里期待一下!

  整体上来说,这本书相当本格,故事也非常本土化。其实个人更喜欢国产推理小说中作者能融入一些本土化或者民俗的元素,这点上《土楼》无疑做的不错。

  至于建筑诡计其实能逻辑自洽,自圆其说就无伤大雅。本格作品,看的就是个华丽,能想出来就很不错了!

  《土楼杀人事件》,推荐,期待新作!

  《土楼杀人事件》读后感(四):从不可能犯罪到逻辑流的转变

  小时候看圣斗士,对于漫画中有句话印象特别深刻:相同的招式不能对圣斗士使用第二次。在很多打斗场面中,圣斗士确实是靠着这条定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等到年纪大些之后,自己稍微有点琢磨出来,车田正美写下这条定律,大概是为了照顾读者的感受--敌人要真的能一招鲜吃遍天,那这本漫画还有什么看头呢?再后来接触到了更多的艺术形式,便能意识到创作这回事实在是要不断推陈出新才行。比方说《生化危机》这款游戏,123走的是恐怖解谜的路子,456则偏向于动作射击游戏,而到了7又借助VR探索第一人称视角。虽然过于激进的变化往往会引发老粉丝的争吵,但必须要注意到的是,那些一成不变的艺术,常常就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再也没人愿意去提起了。

  对读者而言,长时间看同一作者的同类型书,容易令人疲倦;而对作者来说,长时间写同样类型的书,恐怕到最后也难逃江郎才尽。所以有抱负的创作者,都会刻意让自己的作品具有新意,努力走出重复的桎梏。对于能够读完本书,看到这篇解说的读者,相信你们也和我一样,能够从这本书中感受到青稞努力创新的诚意。

  迄今为止,青稞的长篇推理小说都属于"陈默思探案"系列作品,按照顺序来说依次是《巴别塔之梦》、《钟塔杀人事件》、《日月星杀人事件(暂名)》,本作《土楼杀人事件》就是该系列的最新作。如果是沿着青稞的创作轨迹一路看下来的读者,那对于小说的人物设定想必已经非常熟悉。和很多推理小说一样,陈默思系列也存在福尔摩斯和华生两种角色,负责福尔摩斯角色的是侦探陈默思,而负责华生角色的是陆宇。实际上,基本系列作的时间都发生在大学生活到刚毕业工作的这段时间,所以两人的搭档配合颇有介于学生时代和教授时期的有栖川-火村英生组合,且跟充满设定bug的万年小学生柯南不同,青稞笔下的侦探,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而逐渐成长,比方说在本书中,陈默思已经打出了"沉默侦探"的名号,而陆宇也成了小有名气的推理小说家(是从《钟塔杀人事件》开始的),从设定上来说两人都算自带了遇上奇怪事件的"体质",所以这一次顺理成章地就从陆宇的学妹郑佳入手,将故事引到了福建的小山村中。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目前陈默思系列在人物和情节设定上,还属于比较中规中矩的本格推理小说,基本遵循人物引入--环境齐备--案件发生--侦探解谜的流程,在叙事方式上也采用最为常见的线性叙事。这种叙事方式是本格推理小说里面用得最多的,好处是一上来就能抓住喜欢本格推理的核心读者,而坏处则是很多读者在阅读到谜底之前,恐怕都要忍受前面17章的铺垫。为了让读者一开始就有兴趣,实际上作者花了不少心思来彰显侦探本人的能力。从《钟塔杀人事件》开始,作者都会在一开篇的时候就放入一小段逻辑推理,而且经常是以突然推理的形式出现,仿佛前一秒我们还在日常生活中愉快地喝着咖啡,但下一秒就马上进入推理小说的状态。这一段逻辑推理的成分不但吸引了读者,而且往往也和后续的案件主体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方便读者看完全书之后再回过头来仔细品味。

  本书的案件主体从书名中就可以看出,是以福建土楼为原型。福建土楼的特色在于环形的建筑结构,本书的主诡计就是环形结构上的变形。从单纯的环形结构土楼到螺旋形的结构土楼,是本书诡计上最大的谜团。实际上,土楼当中的密室杀人案件--雪凤之死,就必须依赖于土楼的特殊结构才能成立。作者给出的解答是凶手完成案件后沿着螺旋形的结构逐渐走出土楼,所以才避开了上锁的出口。为了让主诡计更具说服力,对读者更公平,作者还通过水龙头漏水、灵牌散落在地上等前提条件,通过排除法确定了最后的真相。如果说螺旋形结构的土楼是作者灵光一闪的话,那么对于土楼密室杀人凶手的推断,则是作者新对于逻辑流的大胆演绎。实话说这点应该是系列作的新突破,毕竟作者此前的小说诡计大多数都能够用一两张图来泄底。但是这一次,就算作者明明白白把前提条件放在读者面前,读者也需要经过复杂的逻辑演绎,并配合土楼的环形结构,才有可能意识到真相。所以本书相比系列的前作,是更加耐读的。当然在这里,个人对于此诡计的可行性仍然抱有一定的疑问。因为凶手通过螺旋通道的时候,会逐次经过两家人为设置的隔断大门,这些大门上想必都放的是古代的门锁。虽然前提条件中作者已经说到,门锁看似合上,实际并没有其作用。但是中国古代的门锁,基本都应该是放置在门外的一侧,如果凶手从门外的一侧走到门外,应该很难再把门锁放回原位,案发之后勘察现场应该能够发现端倪。除非门锁的设置是按照这一次凶手螺旋形出来的路线而设置的,凶手一路上都是从门内走向门外,这样才能够在门外把锁再合上(但是不锁)。但这又会引入一个问题,几百年前两家的前辈为何能够预知几百年后的凶杀案,从而刻意创造门锁的条件呢?

  当然,对于整个诡计来说,这点不合情理的地方只是小瑕疵,但这也表明了作者本身写推理小说的思路,一定是先有构思好的一个灵光一闪的主诡计(螺旋形的土楼),然后寻找将主诡计可实现化的故事(两家人将土楼分割成两个部分,人为构造诡计),再根据故事推演案件发生的动机(家族世仇),然后编写故事背后的铺垫(南明隆武帝藏匿财宝的传说),构思完整个故事后,计算篇幅,如果还不太够的话,就再加两个诡计(泥地无足迹杀人事件、密室内的不可能消失),以此来让故事变得更丰满。如果要严格说起来的话,整个陈默思系列,甚至于很多国产推理作家的小说,基本都是按照这个套路来写成。书,是作者向读者传达想法的载体。想写出一本书的冲动,就是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东西,不管在书中加入多少铺垫,只要这种冲动能够清晰地传递到读者心里,那就至少是一本合格的小说。毫无疑问,陈默思系列都是侧重于不可能犯罪的本格推理小说,这也和作者本身想写的idea一致。但是在这本《土楼杀人事件》中,虽然也有不可能犯罪案件,但很明显地看得出来,作者也加强了逻辑演绎的成分,这是本书的突破之处。也许在青稞未来的小说中,他可能不局限于不可能犯罪,而会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写推理小说,带给读者更好的体验。

  《土楼杀人事件》读后感(五):青稞是一种草

  这是推理作者青稞的微博名,根据百度百科显示,青稞确实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它耐寒性强,生长期短,高产早熟,适应性广。嗯 ,像是青稞在推理小说创作道路上的一种定位。经过了《巴别塔之梦》有点儿歇斯底里的故事,《钟塔杀人事件》的3*3重解答,《日月星杀人事件》的双线叙事和炫学,青稞的新作品会是什么样子呢?

  翻开《土楼杀人事件》看到“龙凤楼结构示意图”的时候,我脑子里第一反应是“快跑!那个理科生又来嘲笑我文科生了!”《日月星杀人事件》中计算玻璃板通过大气压强贴合在一起之后的承重的画面卡在我的大脑里,几乎使人“当机”。非文学专业出身的人写推理小说,经常会带上自己专业的东西,这很有意思。比如森博嗣,这位名古屋大学的工科博士,实验室、科研人员、高科技产品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成为标配;做过很多年程序员的陈浩基,写起有关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网内人》也轻车熟路。理科生在诡计设计上好像真有那么点儿天然优势,尤其是毒理啦、机械啦、建筑啦之类。所以,青稞这位香港城市大学机械系在读博士,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放过”理科诡计的,如果说《日月星杀人事件》里的诡计庞大华丽岛田流超乎一般人的理解范围好似在“天上”,那么《土楼杀人事件》,如它的名字一般,脚踏实地。

  作为“沉默”侦探系列的第四部,陈默思和陆宇这对“理科生 文科生”的侦探组合再次踏上查案之旅,目的地是福建土楼。龙凤村世代由两大家族轮流管理,沈家只生男孩,温家只生女孩,这是“龙凤”名称的由来。两家一直共同居住在当地最大的土楼“龙凤楼”里,圆圆的温和平静的土楼看上去并没有表面那么和谐,一堵厚厚的红墙在物理和情感上隔开了两家人。在陈默思和陆宇入住土楼不久,就目睹了一场罗密欧和朱丽叶式的为爱赴死的故事:沈星龙和温雪凤是一对背着家长偷偷相爱的情侣,不管如何努力都逾越不了两人中间横亘着的斗了几代的两个家族,温雪凤无奈下以死相逼,被救了下来,沈星龙也因此被他父亲(现任村长)关在了一个小小的密闭的土楼里。这一段“有惊无险”的波澜之后,村里人又都忙于准备来自客家古老习俗的大型仪式——“成人礼”,“龙凤楼”亦处在即将与开发商达成旅游项目合作的节骨眼上。成人礼仪式按照既定时间举办,雪凤死在了祠堂之中,被囚禁的星龙也消失了,关于“隆武财宝”的传闻似乎是命案背后的关键。

  青稞讲故事的能力在这部作品中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有关隆武财宝和古代传说和龙凤楼的现实案件之间的切换自如流畅,历史知识以故事的方式呈现,不枯燥。故事的叙述为诡计增添了可看性,对动机进行了很有效的铺垫,有突破。最重要的一点,这次陆宇没上来就爱上什么人,没有变得昏昏沉沉,谢天谢地!

  青稞的推理小说一直以诡计为先,这一次的诡计如何呢?记得曾有人评价青稞的诡计是“模组式”,有人说他是岛田流,也有人说像北山猛邦,在青稞把他的物理诡计和土楼结合的时候,青稞就只是青稞了。这本书里依然有他擅长的多重密室和无足迹杀人密室(本作中是泥地)。

  先说后者,无足迹杀人密室是一种广义的密室,发生杀人事件的现场(一般是中心)有尸体,四周被雪、沙滩或柔软的泥土围绕,却完全没有留下凶手的足迹,有时有死者的脚印。状况单纯一目了然,所以更难解决。在黄金三大家中,只有卡尔将这个问题认认真真写成了长篇小说,《三口棺材》中就有一个雪地密室,《扭曲的铰链》《女郎她死了》里面也有类似诡计。可爱的青崎有吾在《敲响密室之门》里也有一篇《所谓的“雪地密室”》,就不是那种老老实实的类型,虽然有点儿滑头但提供了一种对开放密室切入点的新角度。青稞算是原创作者中特别爱写“雪密室”的一位,《钟塔杀人事件》中有两个,《日月星杀人事件》更是有三个之多。他更加侧重于“密室形成时间”的探讨。死者在密室形成前遇害、凶手在密室形成前逃逸、凶手没有逃逸、凶手在密室再次打开时逃逸、死者在密室打开后遇害,或者,密室干脆就不存在。这一次泥地密室的解答是把微小的实验放大后得到的,像刘影昙在本作解说中写的一样:“提出一个一般尺度上很容易验证或实现的原理,再将该原理的装置等比例放大,直到不容易被读者察觉的尺度为止。”好吧,看上去还是有点儿为难文科生,不过如果你看了,一定会信服这种说法,

  书中另外两个诡计——从密室中逃脱和在密室中被杀死,都与土楼本身有莫大的关系,并且毫不突兀!这一点真的为青稞老师鼓掌。老实说《日月星杀人事件》的装置庞大复杂到容易让人怀疑建筑师的精神状态。而以土楼为基础实施的物理诡计,是大胆中透露着扎实可靠,“为何要造出这种东西”的疑虑也会随着故事的进展而消除。(再说下去我就要泄底了!)

  《土楼杀人事件》依然是一种大胆的创作。大概本格推理作家都具有一颗勇敢而浪漫的心,将不可能之事、无法想象之事落到“地上”。仿佛是野草,总是在令人意想不到之处长出生机,纯粹而朴素的奇迹。青稞就是这种草。

  P.S. 我们惊喜地发现,世界上有另一个“青稞”。他已经造出了令青稞快乐的屋子!

  《土楼杀人事件》读后感(六):暴风雪“土楼”中的三个密室——不涉及核心诡计的微泄底

  最初接触青稞老师,是他的《巴别塔之梦》入围2017年的“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继雷钧老师之后,第二次有来自我国“大陆”的作家入围决选。而之后的青稞老师也算高产,这部《土楼杀人事件》,已经是其第六部长篇推理了。

  青稞老师曾在采访中,直言推崇“岛田流”,读他的作品,也的确容易让人联想到绫辻行人、北山猛邦等新本格作家的作品。本书《土楼杀人事件》中的“客家土楼”,很有我们本土的文化特色,当然也是为了诡计而存在的“馆”。

  本书正文之后,竟然还附了一篇解说文章,分析了青稞老师的作品风格和创作变化,详尽且深入。故对此方面不再赘述,浅谈一下本部作品本身。

  本书开篇第一章,有关于咖啡的一段推理。在推理小说中,一些类似日常推理的“小试牛刀”很常见。但这里我认为作者可以处理得更好一些。

  推理的线索对读者并不公平,当然,线索公平也并非什么必要条件,但如果能以讲述者“华生”的视角,事先把咖啡店的“推理主题”、“广告牌”等信息共享给读者,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类似的的地方还有,在凶案发生之后,通过“左撇子”排除黄教授嫌疑的这一点,同样可以通过一些线索给读者加以暗示。

  对于这些无关核心诡计的推理,处理得当很是能锦上添花。

  进入正题后,情节推进比较平淡,是属于需要读者主动耐住性子读下去的类型。行文至约40%处才开始发生命案。案件发生后,行文则开始推进迅速,直奔诡计和解谜而去。

  首先在“动机”方面,微微吐槽一下。

  本书明显立足现实,并不涉及超自然力量。那么沈家一直生男孩儿、温家一直生女孩儿,这种“龙生龙、凤生凤”的设定,明显是有“问题”的。再结合两家父母都坚决反对书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交往,作者用“他们都露出来一种像是见到的表情”来形容,其中“见到鬼”还加了强调符。真的很难想到是什么原因吗?

  因此发生案件之前,Whydunit(动机)的阅读体验直线下降。

  在诡计方面,本书涉及到三个“密室”:多重密室、密室消失、泥地密室(雪地密室的变形)。

  三个密室都属于“机械密室”。相较于“心理密室”,本土的推理作家似乎更偏爱“机械密室”。

  按照“解谜”的顺序,先说泥地密室。

  死者缢死的那棵“奇怪”的树,和土楼存在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诡计。

  诡计手法,很反常识,的确出乎意料。

  但泥地密室被解开后,涉及到一个对部分读者来说很尴尬的问题:嫌疑人已经被缩小到了两个人身上。

  而这一点作者并未提及。能制造泥地密室的凶手,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年纪不大且身体素质不差;第二,受过高中或以上的教育;第三,在“多重密室”的案件中,土楼出口处沈家老太太愿意“包庇”凶手,这里还要再结合前面吐槽过的“动机”一同考虑。

  嫌疑人直接被缩小成了两个,到这里,Whodunit(凶手)的阅读体验也直线下降。仅剩下Howdunit(手法)了。

  另外,制造“泥地密室”的动机,我认为有点牵强。作者称,凶手制造“泥地密室”的动机是为了“炫耀”……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吗?

  制造“泥地密室”的动机就是伪装成自杀,而主动向目击者传递信息,又暴露了凶手的存在,和伪装自杀的动机相矛盾。如此一来,凶手为什么还要枉费心机地制造密室?如果放任不管,至少还不能排除自杀的可能。

  因此,用“炫耀”来解释动机实在是“偷懒”,给人为了诡计而诡计的违和感。

  接下来的“密室消失”,这个诡计比较容易解开。

  虽然诡计本身设计得很巧妙,但“线索”也同样明显。

  线索就是,两个通风口尺寸的不协调:两个通风口如果都是锥形,为什么不都是外宽内窄或者外窄内宽的统一制式?而是一个外宽内窄、一个外窄内宽,如此不协调?言尽于此。

  而这点的“不协调”,作者在安排侦探“解谜”时,压根儿就没有提到。因此解谜过程看起来很像是拍脑袋一般的“脑洞”。

  最后是核心诡计“多重密室”。不得不说,这个“机械密室”设计得很既恢宏又精巧,很新本格,很是惊艳。

  虽然提供给读者的线索和信息仍然不多,相呼应的伏笔也较少,但“密室”诡计的出色也就足够了。

  最后说一下推理的部分。本书除了诡计,最出色一段的推理我认为是关于——凶手为何带走了一块灵位。

  三个密室接连出现,读者的注意力都被三个密室吸引,反而忽略了一开始灵位掉落的谜团。

  而最后,叙述者“华生”则是通过这一推理,锁定了凶手。

  这一段推理相当精彩,只有一点令人不能完全信服。凶手心思缜密,如果不小心在物品上留下了血迹,哪怕是不寻常的物品,与把它带走相比,凶手会选择用水清洗、然后承担可能被警察验出血迹的风险吗?

  除了这一前提存疑,后面的推理都很精彩。

  总的来说,本书关于“密室”的诡计设计还是相当精彩的,尤其是核心的“多重密室”。推理的部分也很不错。与诡计和推理相比,作者在围绕动机、线索、伏笔等内容的叙述描写,则稍显单薄。

  退一步讲,即使就冲着“诡计”,青稞老师的书也是值得一读的。

  期待本土推理的早日崛起。

  《土楼杀人事件》读后感(七):《土楼杀人事件》解说

  《土楼杀人事件》是推理作家青稞的第六部长篇小说。除去在黑猫文库出版的《溯洄》之外,其余五部作品均属于同一系列“陈默思系列”。因为种种原因,陈默思系列的出版顺序同创作顺序略有出入。以完稿的顺序来说,青稞的首部长篇小说是《巴别塔之梦》(2017、2020),其后是《死愿塔》(2019)、《钟塔杀人事件》(2018)、《日月星杀人事件》(2019),最后是各位手中的这本《土楼杀人事件》。

  和同系列的前几部相同的是,《土楼杀人事件》最初版本的创作时期同样处在青稞创作欲望最旺盛,也是诡计灵感频发的17-18年。因此对本书的解说,几乎就等同于对青稞的创作风格和作品流变的分析。

  尽管陈默思系列的创作时间相当接近,但每完成一部作品,青稞都会在之后的创作中积极地寻求新的情节结构。这种求变的心态让他很好地从初期的“致敬”心态过渡到了属于青稞自己的道路,在《钟塔杀人事件》出版时青涩地表示自己尤为喜欢绫辻行人和北山猛邦的那个青稞,现如今也可以昂首挺胸,传递自己的创作理念了。

  在《土楼杀人事件》中,故事发生的地点被安排在居住在福建土楼里的客家人村落“龙凤村”,由龙凤村的宝藏传说为引,讲述了一桩因贪念和爱恋引发的,持续数代的悲剧故事。相对于将几名只是相互认识的人邀请到同一栋建筑物,并引入外部因素,强制他们共同生活的舞台背景而言,以相对闭塞而又有血缘关系的村落提供了可以从容展开情节的条件。以往作品中略显突兀的人物背景介绍以及强烈的情绪转变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就诡计而言,由于三起案件和一个谜题分别被安排在不同的场景,本作并不存在一个能够同时解释所有案件的手法的诡计设计。这样的安排和鸡丁的《凛冬之棺》(2018)的模式有相似之处。

  然而,在故事叙述的节奏,以及日常对话的安排方面,青稞依然沿袭了前几部作品的风格套路。产生这种相似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叙述节奏、文笔和日常对话是身为理工科学生的天然弱项,青稞在写作时难以改变这种熟悉的套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青稞为了持续高产,而将重心放在了诡计设计和情节安排上。在中国推理作者不断增添新成员的当下,在系列作中预设一种叙述节奏的范式,再向这个框架里填充情节、人物、诡计,这种行为是应当被批判的。

  当然任何事物总存在不同的侧面。叙述节奏的范式或许暴露了青稞在小说技法方面的弱项,但当另一类范式在陈默思系列的创作过程中逐渐成型,读者也应该欣喜地发现,青稞在推理创作方面已经逐渐风格化,而这种风格化则体现在了谜题和解答方面。

  在青稞的处女作《巴别塔之梦》中出现了一系列诡计,包括胶带密室和众多不可能犯罪。案件和谜题的密度之高,以至于得到了“诡计模组化”的评价。因其在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中脱颖而出,也有读者认为青稞正在掀起中国推理作者的第二轮岛田流的波澜。然而岛田庄司的评语中给出的意见“用之前曾经出现过,而且获得好评,由前人所构思的诡计或机关加以模组化(部分完成品),加进自己制作的装置中,并扩充其数量,亦即以量取胜,以此说服读者的一种作风”解说也相当透彻。那时的青稞并没有吸收岛田流的创作理论,但由于致敬对象是大型建筑诡计,且抛开诡计设计,其文本值得分析的部分稍显不足,故而作品给人以强烈的岛田流的印象。事实上,这样的印象在其后出版的作品中已经有了改观。随着个人风格的形成,在《日月星杀人事件》中,除了宏大诡计之外,岛田流的其他直观特征也荡然无存。

  此后认为青稞的作品流派为岛田流的依据,一方面是因为青稞每作必有大型建筑为装置的诡计,即支持者口中的“宏大诡计”,另一方面着眼于青稞所给出的谜底的科学性。但这两点理由并不能将青稞的作品与岛田流联系起来。岛田流区别于其他作者之处,并不单单是谜题的特点或者解答的特点,实则应当是包含着谜题的故事和解答两方面相互对照的的特征:表层的故事和相关联的谜题带有幻想成分,如《奇想天动》、《螺丝人》中手记所描述的经历,单独来看足以构成一个浪漫气息浓厚的幻想故事;而相对应的解答则纯以科学的方式挖掘出与故事相对应的事实。所谓的宏大诡计,其实是在保证谜底的科学性的前提下,为了符合幻想故事而自然形成的诡计特征。

  国内对于岛田流的看法几乎是随着“宏大诡计”性质的作品的出现而不断转变的。在岛田庄司作品正式引进国内出版时期,岛田流自然是以这些引入的作品为代表,此后则开始产生分歧。一类是在故事中带有强烈幻想要素的作品,如《魔法妄想症》(2004)、《杰克魔豆杀人事件》(2008);另一类则相对抛弃了能够贯彻表层故事的幻想要素,如《冰镜庄杀人事件》(2009)、《岛田流杀人事件》(2009)等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前一类幻想要素的岛田流作品逐渐衰微,后者在国内反而有成为正统的“岛田流”的趋势。直观来看,在读者看来的岛田流作品的出版年越是靠后,作品的浪漫感便越稀薄。

  这微妙的差别,也被岛田庄司本人在对《巴别塔之梦》的评价中给出了原因:在喝咖啡的咖啡厅前,降下一台UFO,走出外星人,并用光线枪攻击,对于写下这种内容的作品,如果因为只因为这样的状况不写实就给予负评,这种评论愚不可及。若真的发生这种情况,幽浮是伴随着什么样的飞行声响?咖啡厅里的人们又是如何因应?光线枪的发射声响如何?墙壁和玻璃是如何遭到破坏?要巧妙描写这些细部,读者才会相信这种状况。也就是说,问题不在于写实,是否有可信度才是评价一部作品的最大关键。

  细节描写作为幻想与现实之间作为桥梁,同时也是对作者创作能力的考验。若在幻想之中加入的细节不足,其后用科学的解答来解释故事中幻想的部分,便显得相当突兀,或者对应之处并非严丝合缝。中国的岛田流作品数量不增反降,其中一个原因即为其细节构思的难度,要远高于偏谜题化的作品。说回陈默思系列作品,以青稞在作品后记中,以及讲座分享创作方法时所提到的“先构思诡计,后创作故事”的构思顺序来看,青稞所构建的宏大诡计其实与幻想故事并不构成紧密联系,细节自然处于缺失状态。或许正是察觉到了平衡幻想与现实的难度所在,在陈默思系列的后几作中,读者已经看不到青稞在初期创作时加入的带幻想要素的谜题了。本作更是如此,名为土楼的少数民族风格建筑、有关宝藏的传说、村中连续死亡的离奇案件,其实很容易勾连出一个幻想风的谜面,但青稞却选择叙述一个更为现实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有的是当下村民的恋情,以及当下围绕着宝藏的多方势力——这些元素都和真正的岛田流相距甚远。

  那么,青稞是怎样的风格呢?以《土楼杀人事件》中出现的广义密室为例,死者挂在树梢,大树周围无其他障碍物,同时以树根为圆心的一片区域为没有脚印的泥地。单看谜面并没有特别之处,仅仅构成了一个不可能犯罪,而解答则利用绳索绕树的旋转,以一种有些反直觉的巧妙手法实现了这个广义密室。在作品中陈默思给出解答的片段,其实包含了实验和理论计算的过程。这类诡计的构成,相较于岛田流,应当更接近于北山猛邦等作者偏爱的物理诡计。

  “物理诡计”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因其特点,又被称为“机械诡计”,是推理小说中较为兴盛的一个分支。推理小说中常见的元素即有“密室杀人”,即死者被害于被门锁锁住,无法随意进出的房间内的事件。纵观早期的密室杀人案件的构造手法,不少与门锁的特有结构和房间内的陈设有关。而藉由作者描述,在读者的想象中的这些形状、大小、结构以及物理性质固定的物品,一般都满足“机械诡计”的公平性,从而被本格推理作家所偏爱。

  而与物理诡计关联最为紧密的,则是能够实施诡计的机关——也就是所谓的“装置”。藉由装置,在一切都安排妥当后,实施者只需要在起始处完成一个输入——例如推倒什么、拉动什么或是输入什么指令,其余的步骤便无需他的干预。从输入的那一刻起,直到诡计完成,一切均由装置精密而准确地施行。这也是物理诡计的优势所在。装置作为早已设计好的机关,不需要在实施犯罪时做出任何调整。那么当启动装置的输入变量便于控制时,整个诡计是完全可控的。正如上文提到的泥地无足迹密室中,缠在树上的绳索就是这样的一个装置。

  作为推理作品,作者一般要保证作品的公平性,那么在引入了构成物理诡计的装置之后,自然也要对装置做出一些限定。例如,推理作品的公平性要求所有线索必须给出,因此装置必须在解答之前的故事中介绍完毕或出场。分解成部分的装置,也不得遗漏某个部分。又比如为了不让作品流于冷知识推理,那么装置的运作原理也不得超过日常所接触的常识,或者无需长篇大论解释其原理的知识。在确定了以上两条原则之后,物理诡计的构思难点也暴露了出来——让装置在故事中出场,读者便会认识到装置这个客观存在;令装置的运作原理简单化,读者便能够意识到装置的作用。当读者能够立刻由装置联想到诡计的前提下,想要创作能够瞒过读者的诡计,就无法在装置——诡计的链条做手脚,而是要在更前一步,对实施物理诡计的装置做出一定的包装。

  青稞在陈默思系列作品中构思了数个物理诡计,而北山猛邦正是以“物理的北山”为名号的推理作者。就《土楼杀人事件》的物理诡计而言,青稞在作为诡计核心的“装置”的构造上,与北山猛邦的部分诡计有着相近的构思方式。这个方式既能保证作品的公平性,又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提出一个一般尺度上很容易验证或实现的原理,再将该原理的装置等比例放大,直到不容易被读者察觉的尺度为止。例如之前提到的广义密室的解答,包括伪解答在内,其本质都只是一个课桌上的小小实验,但当它的尺度增加到20米的大树和半径20米的一片泥淖,读者多半不会将二者简单地联系在一起。又比如土楼内的不可能犯罪,落在纸面上只是一个标准的错觉画,但青稞却将小尺度上任谁都可以看清的图案放在了土楼的设计上。土楼的装置、粮仓的装置、土牢的装置均以“放大”的思想进行包装,反而让读者难以看穿个中奥秘。

  这种处理方式还有另一个好处。装置本身除了作为装置之外,若存在别的用途,那么就可以将另一重用途加以强调,让装置之为装置的事实掩藏在它另一重用途之下。青稞正是将装置化进“建筑”里,成为建筑的一部分,才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而北山猛邦的城系列,则是让“装置”的不同组成部分,分别存在于不同的整体里,在此不作赘述。但可以断言的是,两位作者的设计思路大抵是贴合的。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青稞走上了北山猛邦的创作道路?答案依然是否定的。青稞与北山猛邦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北山猛邦在使用物理诡计的同时,作品中刻意引入了“虚构”的部分作为调和,而青稞则使用他所拿手的“理论”来代替虚构部分,从而起到了故事与诡计间的调和作用。

  早在创作《爱丽丝镜城杀人事件》时,北山猛邦便借书中角色之口,提出了他对于物理诡计的看法:问题是物理诡计的脆弱。推理小说中,犯人欲洗脱嫌疑,通常会使用诡计,却反而留下疑点。推理小说之物理诡计的脆弱,首先就是和现实的差距,永远无法填埋这条名曰‘虚构’的鸿沟,永远具有非现实性。物理诡计本身是立足现实的,但几乎被用竭了,而且用过一次就很难用第二次,这是一条很残酷的规则。在这里,北山猛邦所担忧的,其实是当运用物理诡计的一般范式被用尽之后,应当更偏重于现实性还是虚构性。而答案也在他之后的作品中给出:少年检阅官系列构建了反乌托邦社会、《人鱼公主杀人事件》、《千年图书馆》等作品也多少加入了传说和童话等幻想的要素。为了使物理诡计显得可行,就必须借由虚构的世界观来挖掘出“装置”的全新的用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掩盖“装置”作为物理诡计的真实用途。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非常绝妙的处理方式。在虚构逐渐侵蚀现实的设定下,物理定律归于现实,世界设定归于虚构。读者要在虚构的故事中理解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动机,但得到这样动机的基石,是不管在何种世界都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读者挑战的是who和how的现实存在,并欣赏虚拟情境下的虚拟动机why。

  但正如前文所述,青稞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抛弃了幻想的成分。《土楼杀人事件》除了故事是虚构之外,其背景和设定全都基于现实中存在的事件,并做出了一定的改编和加工。幻想故事是青稞的弱项,这一点已经在他的新作《溯洄》中暴露了出来。反过来看,青稞的强项其实在于他理科的身份。因此青稞在作品中应对物理诡计与故事之间鸿沟的方式,则是依靠他最擅长描绘的细节来进行填充。在本作的最后一章,陆宇和学长在复盘时将此前故事中未解开的谜团一一说明之时,两人的态度就像在解题一般——与故事割裂感最强的谜题被抽象化了。在抽象的数学谜题解开之时,读者便产生了谜团解开的满足感,从而对这个解释产生正向的观感。如岛田庄司所说,在细节的补充下,读者才会真正相信作品的描写——这里的细节,正是对抽象问题近乎详尽的解释说明。

  不可能事件越是夸张,在解答上就越难令读者信服。“天上的谜团”往往只能得到“地上的解答”。造成这种困难的矛盾点在于谜题和故事天然的割裂。从世界观开始引入幻想要素的设定,加上机械诡计就成了北山流;从故事上引入幻想要素,给出能自洽的一种解释,再加上宏大诡计便成了岛田流。面对以上两种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道路,青稞毅然踏上了他最舒适,却也少有人同行的现实故事 多重不可能诡计的道路,以实验和公式作为细节,填充作品观感上的割裂之处。在本格推理领域,青稞的确做到了一个死忠粉的倔强和坚持。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