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先贤读后感100字
《品中国先贤》是一本由刘小川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页数:4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品中国先贤》读后感(一):一笑而过
【须叔试读】 中国传统文化与先贤们无疑是迷人的存在。人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益良多,对于中国先贤的事迹也颇感兴趣。孔子、庄子、李白、欧阳修、苏东坡、岳飞……无论学历高低或是工作差别,聊到熟悉的中国先贤们,多多少少都能说出点耳熟能详的事迹:“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可是真要细细琢磨,也不过是教科书上或口头传颂的片段,中国先贤的形象始终有些模糊,进一步说,可能大多是只知其型,不知其心。中国先贤在所处时代到底有怎样的经历、何等心境,着实是不甚了了。读懂中国先贤的精神,领悟中国式生活智慧,在任何时代都是有必要的。必要的途径,除去个人的了解与理解,还可以从别人的领悟或介绍中得到启迪,从而有所收获形成积累。
刘小川先生可能是对于中国先贤发自内心的喜爱与尊重,虽然身处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天天面对三苏的遗迹,却不甘局限一隅,对于大千世界几乎所有的先贤都敬重有加,心向往之。在他令人尊敬的创作表上,可以看到《品中国文人》《品西方文人》《刘邦传》《苏东坡》《李清照》等扥过的存在。在刘小川先生创作的《品中国先贤》一书的自序中,可以看到他从小就对古代人物感兴趣,觉得他们太有趣了。并且在人生的数十年之中,读了几百本写人物的书,脑子里面装满了各类先贤的生存细节。与此同时,刘小川先生也有个宏愿,通过“瞄准人物的细节,捕捉刹那间的生命火光,逼近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示其不可复制的丰富性”,自谦准备向司马迁的《史记》看齐,通过“寥寥几笔几笔就让人物活灵活现”。《品中国先贤》无疑就是努力的结果。
《品中国先贤》写于2015年,刘小川先生围绕十六个汉字,讲数千年的标杆人物。与类似作品的区别在于,刘小川先生长期拜读西方大哲,获得了一些异质性思维,避免了单纯进入中国历史的同质性尴尬。他认为当代人,尤其是青少年活得没劲,希望找到重返精神健全之路径,华夏民族大智慧或许就是出路。
《品中国先贤》以炼、食、色、智、勇、义、学、游、狂、饮、美、爱、德、孝、钱、逝这十六字为核心,每一个字对应三到五篇文字。在书中,读者可以看到,“孔子周游列国、状如丧家之犬”,“张子房的道家之智”,“陆游杀猛虎”,“李太白之最狂”,“曹雪芹:美得叫人心酸”等等提炼中国先贤特质的文章。文章内容见仁见智,但是创作理念与文字颇有特色却让人印象深刻,兼有夹叙夹议去引领读者吸收中国先贤的生命精华,达成运用先贤的智慧辨认当下的心愿,实乃文以载道的表率。
刘小川先生不仅知识渊博,同时文字也相当幽默,例如在庄子失业编草鞋一文中,刘小川先生认为漆园吏这样的肥差为什么会落在庄周的头上是因为庄子读书多又能说会道。例如陶渊明是是晋初大将军陶侃的重孙,其父不见与史,刘小川先生认为其父应当有一段仕宦经历。再例如杂胡安禄山的体重三百三十多斤……考据严谨自不必提,尤其是刘小川先生在文中还常常引用西方大哲的话,例如“人类致敬仍然是行动太多而思考太少”,“大海啊,大海啊,永远在重新开始”等等,融于文中确有中西合璧的和谐之感。
个人读后感觉,此书颇为有趣,看完回味悠长或许谈不上,一笑而过却是可以达成的。
《品中国先贤》读后感(二):你终将成为你理想中的模样
《说文解字》:“贤,多才也,从贝、臤声。”贤的本义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衍义为“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与贤人相识相处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他见识比你广,境界比你高,能力比你强,可以助你拔除心中的杂草,点亮前行的明灯,缩短现状与目标的距离,使你成为你想象的模样。 我们终其一生的实践,所求所欲难道只是食有米、饮有水、衣有袍、居有屋、行有车等物质性需求吗?一个怀有远大理想的人,他还应追求自我认同、价值实现。人类历史发展至今,少说也是上下五千年,谁才是你的偶像,谁才能给以力量与信心,需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
刘小川《品中国先贤》深入解读经典先贤故事,以“炼、食、色、智、勇、义、学、游、狂、饮、美、爱、德、孝、钱、逝”等十六个关键字提炼先贤特质,尽管不排除以点代面,未能使我们窥见庐山真面目,但至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以前所未有的横切面认清先贤、理解先贤。 《品中国先贤》延续了《品中国文人》的风格——以我手写我心,流连于字里行间的先贤不完全是正襟危坐的模样,他们也曾有凡人的小心思,也在时代的裹挟中做着艰难的选择。设身处地地思考,先贤也同样要面对柴米油盐的烦恼,他们远离名利,崇尚风流的精神值得我们深究——我们为什么还活着?
人的生命有且只有一次。尽管阅读先贤的典型事迹,可以使我们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渊远流行,但这毕竟是外在的机遇或挑战,而非内在的修炼与奋发。《品中国先贤》旨在使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工具,去觉察自己与历史、与时代、与社会的关系,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觉悟去拼搏、去开拓。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于先贤,我们油然而生的情感是“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可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我们无法在踏入同一条河流,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添油加醋地修饰贤人的美好,掩饰贤人的丑恶。
假使我们刻意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那结果无非是缘木求鱼、事倍功半,以今日的价值观去衡量先贤的性格与品行,不仅不公平,而且也会令比较者灰心丧气。在我们追随先贤时,首先要做到的是给自己一个定位,思考“我是谁”,否则,最可能发生的是邯郸学步、神形俱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历史寓示的深刻道理。我们有权利去选择与自我内在气质相融洽的先贤,作为我们的偶像,回顾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明白是哪些性格与品行使之在同时代的年轻人中脱颖而出,进而思考今天是否还仍然有类似的发展环境。结合内心的答案,决定是“见贤思齐”,还是“见不贤而内省”。
《品中国先贤》读后感(三):小人物与素心人
大约是十多年前,我上大学时,在网上找到了刘小川《品中国文人》的电子书——好像还是iebook之类的,在电脑上如饥似渴地阅读,还为此写了半读书笔记、半创作的随笔。多年后,有机会读到刘小川的新著《品中国先贤》,读起来却有些物是人非之感。
“物是”,是说这本书承接前著,以关键字的形式,漫谈先贤故事,还是“原来的配方,原来的味道”,“人非”却是说我自己,已经不满足于这些“老生常谈”的叙述,更希望能读到一些有趣的新材料和发人深省的新观点。从这一方面来看,这本书终究是文人笔墨,在考据严谨、自出机杼等方面,做的并不那么到位。
老张的故事藏在先贤之中。
老张是刘小川在眉山印刷厂工作时看守厂门的师傅,老师傅手不释卷,甚爱读书,而且看的还不是闲书。九十多岁时,老师傅每天登高楼看书两三个小时,然后下楼谈古论今,长年坚持,非比寻常。
陆游
对老张师傅来说,看书是件幸福的事,刘小川说到同样八十多岁每天看书的陆游:“这与‘坚持’毫无关系,对未知世界的巨大热情、永远好奇,学到死……”所以陆游暮年时,家里已成“书巢”,而《老学庵笔记》,就是“书巢”里的成果。
有网友抨击“笔记”不过自娱小道,但真正的读书人,应当会从笔记中,读到前辈读书人的身影。刘小川或许从老张师傅,从陆游身上感受到了阅读的力量,也将自己的阅读笔记汇编成书——也就是《品中国文人》和《品中国先贤》。
不过话分两头,老张不读闲书,但毛主席读。少年毛泽东喜欢读《精忠传》《隋唐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当时的学堂老先生说这些是坏书,是禁书,但少年毛泽东和同学们都喜欢读——一如曾经的我们读武侠和言情小说,读韩寒和郭敬明,今天的少年们看网络文学。
少年毛泽东阅读的部分书籍
但少年毛泽东读着读着,读出了问题,1936年,他和斯诺说:“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情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
这一“忽然想到”,或许对于毛泽东的人生轨迹,甚至对于中国的命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忽然想到”,让少年毛泽东为农民问题郁闷了两年,思考了两年。农民们是小人物,是无关紧要的小人物。但毛泽东为此不断思考,思想的火花因而绽放。
陶渊明有一句诗:“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素心人”是说没有欲望杂念、心地纯洁的人。刘小川笔下写了好几个素心人的故事,大都与苏东坡有关。
一个是小和尚卓契顺,他是苏州定慧院守钦长老门下的小和尚。一日,守钦长老的朋友、苏东坡的至交钱世雄来访,提到苏轼长子苏迈有家书想送到惠州,但须托付可靠的人。小和尚卓契顺闻言便说:“我去送吧。”
“你知道惠州有多远吗?”
“又不是在天上,走,总能走到的。”
于是,卓契顺带着这份家书上路,一路上风餐露宿、托钵化缘,自不多说,最要命的是言语不通,又无地图,小和尚走了不少弯路,中途还一度病倒,稍好些又上路。
苏轼
走了三个多月到了惠州,终于见到了苏东坡,虽然伤痕累累、浑身破烂,但家书包裹完好,苏轼一家为此恸哭,苏轼问小和尚:“这么远来惠州,想要些什么?”
小和尚回答:“我要有所求,就去汴京城了。”
此一问一答,可谓经典。
后来苏轼写了《归去来兮辞》手卷送给卓契顺,应当是暗合“闻多素心人”之意。苏轼一生,结交素心人很多,有道士吴复古、虔州处士王原,眉山巢谷……苏轼宦海落魄时,他们专程来陪伴,吴复古和巢谷甚至都驾鹤在寻找东坡的路上。
苏轼
都说人以群分,苏东坡自己同样是古道热肠的“素心人”,他的好友文与可去世时,苏东坡遇到乌台诗案,出狱后几番央求,在贬谪之路上改道,先帮文与可张罗后事,归葬四川,自己再去黄州。
以赤子之心待人,他人亦以赤忱之心相报。
《品中国先贤》读后感(四):就算被生活逼到墙角,你的人生亦能拾级而上
点击右上方,关注@库小七站长,和你一起实现个人成长!
文/芳菲(库小七站长团队成员)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活得越来越像个APP,即插即用,即用即走。
越来越多的人活得浅薄且无畏。他们只认识奢侈品包包的牌子、只记得当红流量明星和最新款网游的名字,只喜欢短视频中,那些藏在屏幕后永远开着美颜滤镜的小哥哥小姐姐们。
而那些久远的孔孟周游列国,老庄探索个体存在的价值,竹林七贤竹林之下酣畅喝酒、肆意纵歌背后的辛酸与无奈,又与他们何干?
“人生有往复,圣贤不退场。”我想告诉你的是,如果你觉得历史先贤事迹和你无关,那是你还不知道中国先贤们的精神张力有多大。只要读懂先贤故事,你的人生定然能够拾级而上。
而了解先贤故事,体会先贤们的生命态度,感受他们的精神风采,阅读刘小川的《品中国先贤》是个不错的选择。
刘小川是眉山人,是苏东坡的“近邻”,现供职于眉山三苏文化研究院。刘小川著有《品中国文人》系列、《汉刘邦》《苏东坡》《李煜》《李清照》等作品,他的《品中国文人》系列一度被认为“代表了目前国内历史人物传记的最好水平”,他本人经常到各地做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报告,颇受广大读者和青年学生的喜爱和追捧,也因独到的笔锋被称为“中国传记文学的革新者”。
最近,在【库小七站长】共读营,我有幸读到了刘小川的新书《品中国先贤》,沉浸在与智者交流,与贤人对话中,思想沉浮,不能自拔。
在《品中国先贤》一书中,刘小川深入解读经典先贤故事,用“炼、食、色、智、勇、义、学、游、狂、饮、美、爱、德、孝、钱、逝”十六个关键字提炼先贤特质,引领读者吸收中国先贤的生命精华。只有读懂先贤的生存细节,才能真正领悟民族先贤们的传世智慧,了解他们活得精彩的根本原因,吸纳营养和能量为己所用,以此来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让自己的人生实现跃迁。
书中,刘小川为我们举办了一场先贤云集的读书盛会:李白、杜甫、苏东坡,刘邦、项羽、张良、竹林七贤,李煜、曹雪芹等等诸多先贤好似我们的经年老友,撩起袍子席地而坐,或放浪不羁、豪情满怀,或心思细腻、婉约惆怅,我们一起把酒言欢、诗词歌赋,一起畅聊时事、头脑风暴。
他们每个人文采出众,故事精彩,每个人都精神闪亮且自带光环,他们每一个体都是一个满满的能量场。我们与他们聊天,其实是一种时空和思想的双重穿越,他们的思想给予我们强大的能量冲撞,激发我们的感情融合,让我们与他们同喜同悲、同惊同叹,同声唱和、同气联动。
刘小川讲故事,有趣、有料、有干货,可读、不枯燥,没想到一度被我们神圣化和标签化的文化先贤们还有这么多不为我们所知的可爱的故事,这些故事拉近了我们与先贤的距离。让我们听故事,涨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我的一位朋友是景区接待,刚好接待过刘小川老师的研学团,她有幸和刘老师交流过,说老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还特别幽默。老师大约是深受这些文化先贤们的影响很深,所以如他们一样随性豁达通透无褶皱。
通读刘老师的《品中国先贤》一书,我感触很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他笔下的先贤们的赤子之心、挚爱之情和磨砺之苦。
海德格尔再三强调:人类不可失掉与简单事物打交道的能力。简单如樱花之所以比桃、李、杏、梨都美,是因为它无叶,很纯粹。人不能失掉与纯粹的事物打交道的能力,因为纯粹和简单,是美的代名词。
刘小川在《品中国先贤》书中写道:鲁迅先生羞涩单纯得像个大孩子。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萧红说:“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不管任何时候,做人都要如鲁迅先生一样保有最简单最质朴的赤子之心。
通览《品中国先贤》一书,发现全书满满的都是一群赤诚真性情的人。不管对读书,对学习,对写诗,对考试,对为官,对为民,对百姓,对君王,他们都是质朴的,可爱的,是满怀接近大自然的赤子之心的。竹林七贤、鬼才李贺、词人陆游,包括晏小山、李太白、杜子美,哪一个不是有着梦想的痴心之人?
联系我们自身,日日面对外界的诱惑,日日见到不平之事,日日生出不平之心,日日眼中只见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但还要日日消化消解,日日充满正能量,去爱自己、爱家人、爱生活、爱工作,爱社会,将爱当做抚平万事万物的无痕水,让其轻柔地流过温暖,去抚慰更多需要爱和温暖的人们的心。
让我们每个人都笑起来像个孩子,永葆赤子之心。在书中,刘小川说人活着,像树根抓紧芬芳的泥土,根须强劲伸展,年轮圈圈扎实,树梢向天空永久致敬。
我想刘老师是想告诉我们,活人要像树,把根扎入土里,越深越好,把枝伸向天空,越远越好。扎下去的是初心,伸出去的是博爱。人只有深度地活着爱着,凭借简单的阳光雨露和不多的物质需求,一根筋地顽强生长,才有可能收获一树不一样的果实来。
复旦大学朱刚教授说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苏轼的一生穷尽了士大夫的一切可能,但却一直让爱与自己的人生反复温存。
传说中的北宋科考试是最难的,要写50篇论文,比现在的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的毕业论文难多了,但是苏轼硬是拿下来了。
苏轼一生大小官做了无数,但始终与宰相无缘,他在朝哪怕是得到重用,却总是在申请外放。他流落四野之时,所产作品最多的。他在被贬的路上,并未自怨自艾,而是将爱和温情作为养分,和民众一起疏浚西湖,修缮完固徐州的水利工程,他还喜欢探寻美食,东坡肉,烤羊蝎子,牡蛎就是苏轼无意间发明的。
相传,苏轼仕途不顺,屡次被贬,囊中羞涩,而当时因猪肉价格比蔬菜便宜,所以苏东坡只能天天买肉,为此研究出了东坡肉。后来他被贬到沿海城市,把羊脊骨拿来烤着吃,就成了现在有名的烤羊蝎子。
强大如苏轼,身体上遭流落,但同时精神上他永远不屈服。
生活都是大剧本,有爱才是小人间。一个特别有爱的人,才是一个能把爱给予更多的人的人。
宋代欧阳修过生日,苏轼醉酒插花起舞,想想,这是什么样的场景,文人的可爱之态尽显,文人之间真挚之爱尽显。
梵高一生充满了世俗意义上的不成功,事业不成功,画画不成功,未婚未育,精神苦闷,行为出格,割耳甚至自杀,但是,他用爱与自己喜爱的艺术反复温存,画下了举世闻名的向日葵、星空,他引领人类的精神抵达一个普通人无法触及的带着神性的领域。
伟大如梵高,伟大如苏东坡,他们都生活在自己的爱里,作为凡夫俗子,我们应该也必须在自己的爱里执着地活着,将爱的事情坚持到底,用更大的爱来回报自己。
炼字从火,一般指锤炼金属。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中国历代大贤,几乎都是千锤百炼而成的。
锤炼是一个生命个体成长的必由之路,中国的文化先贤大多都是生命张力、强度极其丰满的人,他们成长的过程,充满了种种磨炼的痛苦和艰辛。
让我印象极深的是曾国藩所经历的那些生命锤炼。“结硬寨,打呆仗”是曾国藩的特色,他把湖南人“巴蛮”的品质发挥到了极致。他所率领的湘军在与太平军死战的过程中,就像是缠绕在悬崖边上的藤蔓一样,死死地巴住太平军不放,慢慢耗尽太平军的力量。
1859年冬的安庆保卫战。曾国藩弟弟曾国荃带领湘军兵士,在安庆城外围挖掘了两道五丈宽、两丈深的壕沟,靠近安庆城的壕沟用来负责进攻城池,外面一层用来阻止支援安庆的援军,而后湘军继续通过挖掘地道逐步渗透到安庆城周边,城内的太平军曾经尝试出城消灭堑壕里的湘军,但是往往一场仗打下来就会造成太平军几千人的伤亡,而湘军一般只会牺牲数百人。最后渗透到安庆城下的湘军利用炸药破坏城墙,攻陷了安庆城池。
安庆保卫战结束后,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西大门被打开了,湘军也从抗击太平军的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攻克天京,彻底平定太平天国的核心力量。
曾国藩凭借“结硬寨,打呆仗”这种笨办法最终战胜太平军。曾国藩“巴蛮”的性格的确让他克服了自己不懂军事的难题,屡战屡败的磨炼,让他不断汲取作战经验,完善军事思想,成就了一场传奇的成功。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人生之路上,磨炼无处不在,大凡成就人生功业的人,都是“狠”角色,曾国藩、苏轼、王阳明哪一个不是对自己特别狠的人,哪一个不是经历了诸多磨炼的人。但是所有的磨炼换来的都是成长,人总会以自己不喜欢的方式成熟,因为磨炼出英雄,磨炼出名士,磨炼出贤达,一个人,不经历足够多的人生磨炼,难成大事。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无论世事如何不堪,能自己扛的时候,就别声张。要努力地磨棱角,退优越,沉下心,才能抵达别人抵达不了的化境。
在非凡一般的阅读体验中,刘小川老师就像一个探秘者,一个引路人,在《品中国先贤》一书中,悉心带领着我们靠近先贤,了解先贤,理解先贤,学习先贤。反观自己的人生,每当自己被生活逼到墙角,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的时候,先贤们就像神灵从天而降,用一副热肠和三两句话语,救我脱困,解我出围;用一双双智慧的眼睛注视着我,给我无尽的勉励和信心。
愿你常常倾听先贤,洞明世事,坦然持续,精进自己。
( 图片来自网络,请联系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