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22-02-12 14:27:07

  《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是一本由[日]富田升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读后感(一):作为读者,大概做不到作者那样的冷静

  首先让我按照中学学语文的习惯,为这本书书写一个中心思想。中心思想的格式你们还记得吗?等你们看完这本书之后,再来看看我总结的对不对哦。 本书以中日交流史和中国美术相结合,运用详尽的贸易资料为研究基础,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再现中国国宝文物外流的历史原貌,同时,也研究了日本人近代审美意识的变化过程及其精神史的意义。

  本书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一个切入角度,和作者本身的身份和以前的研究方向有很大的关系。作者本身是一个日本人,所以这本书的研究主体虽然是中国国宝文物,但是作者对于这些国宝文物的流失过程,并没有感觉出特别的痛心,他用一种邻居家的冷眼旁观的态度,为我们解读了这些文物的流失渠道甚至这些文物流失之后给世界文化带来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影响。这些切入角度,大概是中国作家绝对不会去写的,面对着我国文物的流失,任何中国人可能都做不到如此之冷静。研究者都是人,是人就会带有必然的情绪。 说实在话,作为一个读者,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完全无法沉浸于作者作为一个日本人去分析的那些文物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我在作者的冷静之中,慢慢点起我的怒火,对这些文物的流失痛心疾首,即使这些文物流失出去之后,也会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也仍然无法接受这些。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方法有很多,我希望这样的一种残忍的被迫的方法,永远不再重复。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物流失的内忧外患,清朝末的时候,王朝的没落,大批宝贵的文物沦落民间,外国人的铁骑硬生生踢开中国大门的时候,中国文物大量流入国外,古董商人们拿着他们以各种非法手段取得的古董,用文化去征服世界。 再野蛮的武力征服者,他们在文化面前也必须向着更高的文明低下头。这让我们一边为我们的文化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又为我们居然会如此被迫的文化输出而痛心。 作者在研究这个话题的时候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作者研究了文物流失的脉络,这在无意中为我们记录下了侵略者在我国进行掠夺的真相,让我们永远牢记国耻。作者研究了中华文化之美,中国国宝之美,并且梳理了这些国宝对于国外文化尤其是日本文化的征服,这让我们培养了民族自信,如果这些遗失出去的不成系统的东西,都能发掘出如此之作用,我们本土的东西好好利用好好研究好好挖掘,前途会更加光明。

  书中有大量的图片,看到每一张图片的时候,我都会先悸动一下,看看这些国宝现在在哪里。希望有一天这些有形的国宝回归,更希望有一天我们能打造无形的国宝,培养我们的民族自信。

  《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读后感(二):中国的艺术大河终归要汇入世界的大洋之中

  五味杂陈与苦涩尴尬的阅读经历,简单说说种种感受:

  F38 感觉八国联军是在优哉游哉的心态之下,居然将北京城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这可完全与当年柏林的被占领是两样,柏林可是经过推倒一切的战争,而北京更多的时候看到是荒诞与可怜。

  F41 需要注意的是:八国联军没有进紫禁城进行抢劫,应该还是怕国际影响,毕竟真抢了皇宫与抢了皇家花园的性质还是有所区别。书上说是列强顾及各种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达成了某种不可思议的平衡,亦或是产生了某种空白。也就是说:谁也不敢先下手,担下这个罪名,都是想有一国先扛下来,估计也是都盯着俄国,俄国不动,弄得其他列强拉不下脸来,弄得自己更“野蛮”。后来对天坛之地的洗劫,可能也是因为欧美国家没有天坛这个东西,国内舆论对此概念比较小,不像皇宫这个,众人皆知。

  F50 原来《四库全书》有八部,七部在文渊阁等七兄弟阁里,还有一部在翰林院。说起《四库全书》,总感觉这书是弊远远大于利,就好比官方指定一个教材给小朋友去读是一个道理。

  F62 蛮厌恶粗暴的俄军的(特别是哥萨克士兵)极低的艺术品味,只对金银、珠宝饰品、皮毛有兴趣,完全不懂陶瓷类艺术品,不懂就算了,他们还非常喜好破坏这些珍宝,恐怖至极。最无耻的是,俄国的最高司令官也亲自下场抢东西,一点绅士风度都不要了。

  F70 满吃惊的是唐代摹的王羲之的《游目贴》千转百回,最终到了广岛,1945年毁于原子弹,千年的珍品,终化为尘埃。

  F110 没想到明治三十四年(1901),日本的《万朝报》报道了日军的抢劫行为。这也说明了明治维新为什么能够成功,他的民间是有自己的监督力量存在的。再想想中国现在,媒体尚且不能独立发声,就知道不同的声音对于一个文明社会是多么的重要。《万朝报》的记者幸德秋水等人犀利的笔锋得罪了桂太郎与山县有朋之后,不久之后便诱发了大逆事件,幸德秋水等12人被执行死刑,令人唏嘘不已。

  F208 义和团运动带来了中国大量文物与艺术品进入欧美世界,反而重创了日本艺术品的商业价值。欧美人想要收藏东洋美术品一定会先去中国,来日本只是些浅薄的外行罢了。

  中国的艺术大河终归要汇入世界的大洋之中,虽然这一步走的比较卑微与尴尬,但是还是迈了出去,总比还再关门自嗨的强。

  《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读后感(三):文物流失之殇

  近代中国在西洋坚船利炮威逼之下被迫打开国门,风雨飘摇的清帝国屡遭列强宰割。在割地赔款之余,大量国宝惨遭劫夺。这一悲剧过程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圆明园之劫,造极于清末,无数记录了中华文明和艺术发展的国宝流失海外。日本历史学者富田升教授撰写的《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以义和团事件为焦点,分析了近代国宝的外流规模和渠道,并揭示了其影响。

  1900年,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由,英、俄、日、法、意、美、德、奥等八国出兵中国。 8月15日,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和光绪仓皇出逃。之后,联军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各国士兵大肆抢劫,洋人、土匪也纷纷趁火打劫。皇家宫室、宗室宅邸、富人家宅无不蒙难。到1901年8月联军全部撤离时,京城已经满目疮痍。被劫夺的战利品有些被就地拍卖,有些被运回本国。《女史箴图》《平定西域战图》等流失海外,甚至钦天监的天文仪器也被德、法两国劫走。大量珍贵文物被劫被毁,其中不得不提的是1900年6月23日,位于东交民巷附近的翰林院遭遇火灾,保存于此的《永乐大典》损失307册,《四库全书》烧毁46000-47000本。其他散佚古籍珍本、密藏文书无算。许多不知这些书籍文献之珍贵的西方士兵甚至将书页当作厕纸。

  清室逊位后,社会动荡,很多国宝再度外流。如恭亲王感到时局不稳,将大量藏品出售。清朝高官端方在辛亥革命中被杀,其收藏的青铜器随即流失海外。为维持宫廷开销,仍居住在紫禁城的废帝溥仪也抵押或出售蓄积的宝物,内府甚至在紫禁城内举办拍卖会。至于太监监守自盗,夹带文物出宫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曾经深藏宫中,秘不示人的诸多文物面世,大量出现在市场上。《清明上河图》《寒食帖》《韩熙载夜宴图》等珍宝就是这一时期流出宫外,为世人所知的。

  此外,20世纪初,甲骨文、青铜器、唐三彩等大量文物出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这些文物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研究,而是大量流失海外。

  本书并非对所有近代流失海外国宝的罗列和介绍,而是侧重讲述晚清到民初国宝流失的方式、渠道,及其影响。通过运用100余篇亲历者证言、90余幅图片、20多张文物交易数据表,本书再现了当时文物大量流出的图景。

  这一时期,日本古董商瞄准商机,进入中国,在国宝外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尤以山中定次郎、茧山松太郎等人为翘楚。他们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大量搜罗文物,然后销往日本和以美国为主的欧美市场,获利丰厚。以山中商社为例,其1906年到1909年间,各年度进货量在130到180件左右,有陶瓷、佛像、书画、玉器等,品种繁多。通过日本古董商为中介,大量国宝被海外收藏。书中分析了这些古董商的交易额、运用大量图表展示了流失文物出口、收藏、展览和拍卖的情况,系统梳理了国宝外流的过程、渠道,呈现了当时国宝流出规模之大、数量之多。

  在一片混乱中,随着宫中秘宝的现世,其中很多甚至连普通国人都不知晓的文物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而编织出了中国古代美术的全貌。对于日本来说,明治时代之前接触到的并非中国传统主流美术,与按中国审美意识流传下来的正统中国画性质截然不同,更不曾接触到造型古朴的青铜器。由此形成的审美价值观壁垒使得中国正统书画一度难以进入日本。因此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曾三次被带到日本却没有买家。直到在古董商推动下,中国国宝大量流入才让日本近代鉴赏美术发生了转型。因此这一过程也是日本对中国正统美术的接受过程。

  此外,19世纪后半期,欧美对日本美术品和物品曾显示出极大兴趣,印象派中诸多名家如莫奈、梵高等人都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但随着中国文物大量外流,欧美艺术界逐渐发现日本美术工艺品的源头在中国,并惊叹于中国美术品的发达程度,于是欣赏趣味也转向了中国,这导致了此后中国美术风靡全球。

  文物流失是中国文明的创口,大量海外流失文物至今仍令国人扼腕叹息。但诚如书中所说,大量珍品的散播,客观上带来了世界对中国美术、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了文化交流。正如富田升在书中感慨的那样,中国美术“达到一种真正的普世之美,其魅力甚至使掠夺者臣服,连近代西方都毫不例外,这就是中国文明,这就是其魅力所在。”但终究,我们还是期待有朝一日,这些文物能重归故里。

  《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读后感(四):这是一部流失海外国宝文物“回家”的备忘基因库

  2012年上映过成的一部探险动作影片《十二生肖》,他以寻找“圆明园”十二生肖中失散的兽首为故事主线,成龙扮演的杰克由国际文物江洋大盗最终演变成国宝兽首的忠实守护者,影片这一脱胎换股的心灵蜕变,使得近代流失海外的珍贵国宝回归祖国这一历史遗留史实问题被全世界所广为关注。

  其实,关于近代文物流失海外这一痛及每一个国人灵魂深处的民族伤疤,对我印象最深刻、最具震撼的莫过于高中时期语文课本上那篇余秋雨著名的《道士塔》,敦煌莫高窟农民守门人王圆篆麻木无知,亲手将敦煌文物断送给海外文物大盗的丑陋、可耻行径让人痛心疾首,悔不当初。伴随着年龄渐长,阅历见识日增,我认为以敦煌文物为代表的中国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的历史根源,不因归咎于任何个人。当时敝落凋零的社会民族风气,已经无心无力甚至是无意识去保卫那些本属于自己祖先遗留下的民族精粹,正如余秋雨所发的千年一叹:与其如此践踏,还不如宁肯存放于外国博物馆里!而延期续命、苟延残喘清末王朝,就连康乾时期积存的皇室珍宝也是屡遭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中日甲午海战后的疯狂瓜分,也就更别提身处西北边陲大漠深处的孤独的敦煌莫高窟了。

  世纪之交,八国联军侵华,清廷岌岌可危,内忧外患的乱世中,数不尽的国宝流失海外。究竟有多少国宝,经谁人之手,以何种方式,以多高的价格,流落于何方?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是21世纪以来外国研究中国文物海外流失的一部重要学术论著。日本历史学者富田升从一位日本学者的角度,以义和团事件为焦点,考证了当年中国文物是如何外流到世界,以及文物外流如何影响了流入国的传统审美意识,又如何参与了传统审美意识的近代化转型。

  作者富田升教授埋头于日本各机构,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到的当年中国古董交易方面的信息格外珍贵,在填补学界研究空白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而这些史料是唯有作为“当事人”、作为“当时人”才可知晓的实情,是洞察事件本质的重要证言。通过这些史料,我们中国读者了解到日本正式开始青铜器收藏是源于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朝宫廷内外的流出品。通过阐明文物、特别是青铜器的流出及其产生的文化涟漪,揭示流失在海外的中国国宝是如何让日本近代鉴赏业界发生了转型,让世界形成了中国艺术鉴赏的热潮,让中国国宝民粹的魅力在世界范围内熠熠生辉。

  在这本书中,作者充分运用100余篇亲历者的证言、80余幅图片和20多张表格,细致入微地追查了近代国宝外流的踪迹。重点关注日本人、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古董商是如何参与了这些文物外流过程,并通过分析历史留存下来的买卖记录和拍卖目录等,试图厘清文物外流的具体真相。这些都对于流失海外的中国近代珍贵国宝文物的追查、鉴定、收藏、回购等文物保护工作有着深远的国际社会影响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甚至毫不避讳的可以说,《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一书是真实记录流失海外的中国近代国宝文物的流失备忘录,尤为难得的是作者还建立起了一部文物追索的基因库,历经百年沉浮,这些流失漂泊海外的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宝,它们都在期待着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本书就是指明它们回家的路!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