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彼得2.0》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2022-02-26 19:47:03

  《彼得2.0》是一本由[英] 彼得·斯科特-摩根(Peter Scott-Morgan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彼得2.0》读后感(一):为了他欺骗了死神

  这是一本伟大的书。“赛博格”这个名词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里的半人半机器,到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里的素子等角色,甚至有人说离不开电脑、手机的现代人也早已成为了赛博格的一员。但是本书里的彼得是一个现实中机械化最为彻底的赛博格,他的身体基本上已经成为一个容器,真正存活的只有大脑。

  彼得1.0是谁?

  彼得是出生于上世纪50代的英国机器人科学家,同时也是作家。他出身显赫,学业顺利,除了一件事:他的同性恋身份。他在二十一岁时遇见同性终身伴侣弗朗西斯,并且成为英国第一对公开举行婚礼的同性恋人。虽然因为这个身份他在学校和工作中都受到过歧视,但是彼得从未放弃抵抗,与这个世界抵抗。他的坚强意志也成为他患病后选择成为赛博格的重要原因。

  彼得2.0是怎样实现的?

  彼得在2017年被确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渐冻症。彼得的病情恶化迅速,从脚开始,他的身体逐渐僵化。如果这样下去,彼得只剩下两三年的寿命。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将自己做成赛博格,放弃肉体,让自己的大脑更好地继续存活下去。首先他说服医生给自己进行了“三重造口术”,即安装用于进食的胃导管、用于排泄的膀胱和结肠导管。此外他所做的包括保存自己的表情、更换电子眼球等,这是为了日后能够继续像人一样交流。在完成了音库录制后,他最终接受了喉切除和气管切开术,避免了唾液可能进入肺部带来的危险。这之后他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声音,依靠人工智能发声。这也标志着他最终成为全球首例完全的“半肉体-半机器”赛博格人。2019年11月彼得2.0正式上线。

  彼得3.0又是什么?

  本书的最后两章是彼得2.0写的。其中提到了彼得3.0。在前文中彼得提到,“有一天我们将能扫描碳基的人脑,并把数据传输到硅基的计算机大脑中,从此突破人类寿命的限制”。彼得目前六十几岁,他的身体最多还能维持十几二十年。因此彼得2.0在最后两章畅想了二十一年后自己的身体完全结束运转的情形,到那时他和爱人弗朗西斯或许可以靠着复制后的人工大脑继续生活。这也是彼得变身赛博格的重要目的。

  为了爱,彼得欺骗了死神。他也给我们展示了更多可能性。但是我们并非想要永生,真正的目的是继续爱下去。

  《彼得2.0》读后感(二):以血肉之躯,钢铁之心,以凡人之力,比肩神明。

  一看到这个书的介绍就决定入手。我对所有的“第一”都充满了好奇。许多“第一”的时代都已经与我们离得十分遥远,我们没有运气第一时间感受。彼得的故事,就和我们生活的年代同时存在着,2019年年底,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赛博格”(Cyborg)。 即“人类与电子机械的融合系统”。 “我将不断进化,作为人类的我已经死去,未来我将以‘赛博格’电子人的身份继续活下去”,彼得·斯科特-摩根博士(Peter Scott-Morgan)面对着世界,大声宣布了自己的重生。两年后的今天,他仍然成功的生活着,并且写出了这本自传《彼得2.0》。这本书的作者在生物学意义上其实是两个人,前面的章节是由作为纯生物人的彼得写作的,最后一个章节,是由已经成为赛博格的彼得写作的。 赛博格彼得不仅是历史上第一个将人类身体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相结合的赛博格,也是第一个赛博格的作者,第一个身份告诉我们,人类未来可以以另外一种姿态活着,第二个身份告诉我们,人类未来可以另外一种姿态高质量生活。这些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彼得的尝试,也许会改变整个世界的发展轨迹。 我们在各种科幻电影中,早已经习惯了关于人类的各种奇异的设定,钢铁侠、蜘蛛侠、超人、雷神、美国队长之类的,但是在生活中,人们还是不敢轻易地迈出这一步,这既有技术的难度,也有伦理的质疑。

  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彼得无疑是勇敢的。《复仇者联盟》里面 称赞钢铁侠的一句话,我想挪过来用在彼得身上:“以血肉之躯,钢铁之心,以凡人之力,比肩神明。”当年因为有了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当众吃下了10个西红柿,这个曾经被视为毒果的东西,才揭下了神秘的面纱,登上了人们的餐桌。我们今天看起来很普通的“西红柿能吃”的常识,当初也是由勇敢者用性命验证的。

  第一代表着未知,代表着可能要面对的彻底的失败,代表着一切都必须摸索前行。 当我们看到第一的荣耀的时候,我们也要知道第一的背后所经历的一系列的苦难和恐惧。 《彼得2.0》用第一视角给我们讲了这个勇敢者的故事,我们首先看到了这个勇敢者过往的人生,没有一个成功的偶然是真正的偶然,成功的偶然必然藏在无数个必然的后面。我们看到了,彼得在自己过往的人生中一直都是直面人生挑战的那种人,所以当他遇到最大的困难的时候,他才能够毅然决然。 然后我们看到了这个勇敢者在接受挑战的时候遇到的一个个问题,这部分读起来令人惊心动魄,过程的艰难,战友的离世,世人的质疑,让我们不由得想到那句歌词: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最后一个部分是属于未来的浪漫: 是已经成为了赛博格的彼得2.0写给自己同性恋人的浪漫情书,也是他们共同未来面对未来的一封战书:“永远记住,独自一人,我什么都不是,但如果我们一起,那就是不可战胜的,无论这个多元宇宙向我们扔来什么。” 我仿佛已经看到了彼得2.0,将来会以什么样的姿态继续他的挑战,让我们期待彼得3.0,彼得4.0,彼得永远。

  《彼得2.0》读后感(三):勇气与爱

  作为人类第一个赛博格(Cyborg),彼得·斯科特·摩根将自己的故事汇入这本《彼得2.0》,把那勇气与爱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本书的前3/4由改造前的彼得所完成,最后一部分是由成为赛博格的彼得所完成,不管对于他自己,还是读者来说,《彼得2.0》是一本意义非凡的传记,也是一座里程碑。

  《彼得2.0》介绍了彼得的学生时期、患病的日子、成为赛博格的历程……其中,学生时期的回忆与患病的日子交替叙述,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这两部分的记忆都是痛苦的,但又是勇气十足的。

  彼得在学生时期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当然,他的同学们也遭受到了折磨。那时候的学校,压抑又闭塞,残忍的体罚给彼得留下了隐隐作痛的回忆,但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记忆,也许是校方对他的歧视。关于彼得性取向的流言蜚语把他害惨了,他失去了许多发展机会,同时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可憎的烙印。最令人怜惜的是,他在家庭里找不到这方面的支持,也正因如此,他勇敢地戴上面具,默默地与世界为敌。

  也许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彼得百炼成钢,勇敢地直面生命中的苦痛。这也反映了他在病痛时期的抗争与不放弃的精神。

  学生时期的回忆与患病的日子都是痛苦的,但又是勇气十足的,两段回忆有着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彼得的坚韧品质。

  不管是在成为赛博格前,还是成为赛博格之后,彼得对自己、对心爱的人、对世界的爱意,从未停歇。

  他是一个极具天赋的艺术家,他浪漫又充满“魔力”,与此同时,他也热爱科学技术。对他而言,科学技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这也为他成为赛博格的历程埋下了伏笔。也许,对他而言,科学的历程是“魔法”,探索那未知的领域,浪漫又动人。

  《彼得2.0》记录了彼得的爱情,他是多么细腻的人啊,坚定不移地相信爱情,为爱痴狂。这种痴狂,何尝不是一种性格坚韧的体现呢?这种毅力,造就了彼得2.0,也造就了《彼得2.0》。彼得在书中提到,他对爱的力量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人类的爱虽然脆弱,但却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之一。他对爱的理解与追求,令人感动,也给予人们力量。

  彼得和所爱的人共同造就了斯科特-摩根基金会,以现代科技的方式为人们提供健康领域的帮助。这是他对世界的爱,他作为人类第一个赛博格,告诉世界生命的延续有很多种可能,他也努力地为世人提供帮助,给予绝境中的生命以希望。这种希望,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科学的崇高致敬。

  这本《彼得2.0》让读者看到了一位艺术家、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赛博格,他的生平经历让人感受到了力量无穷的勇气与爱。

  《彼得2.0》读后感(四):在生与死的边界,人与机器之间,你选择死亡还是成为一个赛博格?

  2018年3月14日英国当地时间凌晨3时46分,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去世,享年76岁。

  斯蒂芬·威廉·霍金

  夺去霍金生命的,是他21岁时患上的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当初医生断言的两年生命时间,霍金不仅打破了魔咒,还在五十多年的患病生涯中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事业巅峰。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也叫运动神经元病(MND),夏科病、卢伽雷病、渐冻人。英国常用运动神经元病(MND),法国又叫夏科(Charcot)病,而美国也称卢伽雷(Lou Gehrig)病。我国通常将肌萎缩侧索硬化和运动神经元病混用。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球部(所谓球部,就是指的是延髓支配的这部分肌肉)、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百度百科

  无独有偶,前两年一位前同事也不幸检查出患了这个患病率在(4-6)/10 万的罕见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我们再见到他,曾经意气风发的一个中年人,头发花白,神色憔悴,看起来像个老年人,再想想这个病的治愈率,真的让人难受。

  疫情期间无意间在网上刷视频刷到了英国电视四台的纪录片《彼得:人类赛博格的诞生》,我对纪录片中的信息感到无比的震惊!

  彼得·斯科特-摩根

  英国科学家彼得·斯科特-摩根(Peter Scott-Morgan)在2017年被诊断患有运动神经元病(MND),和霍金一样,他也被医生断言或许只能活到2019年底。

  纪录片中记载的是彼得在2019年开始的对自身的改造,他决定把自己的所有器官替换为机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赛博格”(电子人)……

  赛博格(英文:Cyborg),又称电子人、机械化人、改造人、生化人,即是机械化有机体,是以无机物所构成的机器,作为有机体(包括人与其它动物在内)身体的一部分,但思考动作均由有机体控制。通常这样做的目的是借由人工科技来增加或强化生物体的能力。英文“Cyborg”是“cybernetic organism”的结合,实际上表示了任何混合了有机体与电子机器的生物。——百度百科

  金刚狼剧照

  喜欢看科幻电影的小伙伴对赛博格自然是不陌生的,比如《星球大战》中的格里弗斯将军,《金刚狼3》中的唐纳德·皮尔斯,《正义联盟》中的维克托·斯通,《美国队长2》中的阿尼姆·佐拉和詹姆斯·布坎南·巴恩斯等,都是经典。

  科幻电影中的手段真的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吗?

  《彼得2.0》

  2021年的十一月,距离彼得最后一次的改造手术时间两年后,当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彼得2.0》(原名《Peter 2.0: a Human Cyborg》)出版后,我第一时间就入了手,想要读读这个人类第一个赛博格的自述,更多的去了解他的故事。

  这是一本让人惊叹的书,充满着爱和感动——书中记录了彼得非凡的生命经历,一个关于爱、希望与勇气的人类故事。

  目录

  《彼得2.0》全书分为四个章节,前3/4由彼得完成,最后一部分是彼得2.0完成。书中的讲述,就是从人类彼得1.0进化到赛博格彼得2.0d的彼得和他的伴侣弗朗西斯经历的一切。

  人类彼得1.0,在2017年患病前,是博士,拥有帝国理工学院文凭、工会学士,认证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特许工程师,英国计算机学会会员,移动机器人系统,伦敦城市行业协会会员和大英帝国勋章等一系列的头衔。

  内页

  16岁就读于英国公立学校的他,家世显赫,原本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是下届击剑队在,是戏剧学会会长,是级长还是下一届学生代表的有力人选。

  可是这一切,从严苛的校长得知他的同性恋倾向后戛然而止。

  16岁的彼得,一帆风顺的生活到此为止。

  内页

  青春期少年的叛逆,远不是被校长拿走的那些名誉所能遏制的。他开始用和以往完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回绝了牛津和剑桥的录取后,彼得固执的选择了英国唯一一所开设计算机科学全日制本科课程的大学——帝国理工。

  16岁少年的作文里,关于人工智能的寓言,在人类彼得1.0的生活轨迹中,从大学生活开始。

  大学生活对于人类彼得1.0而言,是自由放松的,是终于摆脱了之前陈旧压抑的生活环境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彼得1.0被压抑的爱得到了释放,也是在大学生活的某一天,人类彼得1.0无意间遇到了他的爱人弗朗西斯。

  彼得和弗朗西斯是英国同性恋合法婚姻的第一对恋人,这段一见钟情的爱恋,他们持续了一生。

  而彼得的生活,注定会有许多的打破规则。

  打破规则

  比如他工作后坚持的“不成文规则”技术,并且在没有获得领导支持和赞同下用五周的周末时间写下的《游戏的不成文规则》畅销书,再比如在不适应公司的新领导后辞职开始单干……

  面对让人类彼得1.0的生物肌体逐渐失控的疾病,彼得不得不逐渐适应自己成为残疾人的情况。基于他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了解,以及他对这一领域未来发展的见解,他决定将这次绝症视为一次机会,把他对机器人技术的迷恋付诸实践,将自己改造成世界上第一个赛博格。

  内页

  这项改造需要经历一系列极其复杂和危险的手术,手术完成后,作为人类的彼得1.0正式转变成作为赛博格的彼得2.0。

  从未改变的性取向让彼得在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后一度遭遇到诸多的怀疑和打击,可是他最终也没有放开自己和爱人弗朗西斯的手,两个人相伴携手一生——如果这都不算爱,我不知道在这个高离婚率的当下,什么才算爱?

  爱

  正是基于爱,人类彼得1.0在自己生物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和他的伴侣弗朗西斯成立了斯科特-摩根基金会,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其他高科技系统,来改变那些受年龄、健康问题、残疾等限制的人的生活——这样的故事,让无数知道他的故事的人燃起了重新生活的希望!

  彼得2.0所著的二十一年后

  《彼得2.0》的最后一个部分,是赛博格彼得2.0所著,描绘了二十年后,当弗朗西斯的生物体即将告别人世时,两人在云端的某个地方,以人工智能的形式永生……

  从古到今,人类对于永生的话题从来都是痴迷不断的。

  内页

  手术后,斯科特-摩根博士与外界的交流通过一个类似于“阿凡达”的外挂大脑来进行,他的生命形态也是通过AI与大脑神经的互动得以延续,这对于人类生命的定义,生与死的边界,都是一次彻底的改变。

  彼得·斯科特-摩根

  而科技发展的今天,的确还有很多尚未攻克的疾病让我们人类束手无策,谁能说斯科特-摩根博士的这次尝试就不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呢?

  暂且不去讨论伦理,在生与死的边界,人与机器之间,你选择死亡还是成为下一个赛博格?我是宸妈,2020年读书160本、一周至少读3本书的读书人。关注青少年教养和自我终身学习,分享我的读书、教育和心理知识。喜欢我的原创文字欢迎关注、点赞、转发和评论!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