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很难摆脱自己的出身吗?
“写完作业,天一黑就出门。四下无人的水田里,我一手举着煤油火把,一边蹚着水走‘之’字形。最怕刮风天,一片漆黑中,风吹着草丛发出沙沙的声音,也不知道是惊扰了小动物还是别的什么东西,非常瘆人。煤油烧完了,我就摸着黑,连滚带爬地逃回家……”
还有一处,则是他在这种困厄的环境里如何坚持读书:
“因为家庭环境,我从小学毕业开始,就一直被身边的亲戚劝说读中专或者职高,尽早工作,但我坚决不认命,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道路——要把书念下去,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最难过和低落的时候,是阅读帮我化解情绪的。我阅读的范围很广,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近现代散文、经典小说、中外历史都看。从《安娜·卡列尼娜》《水浒传》《论语》到《刑法》等,这些书籍,或让我认识到命运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或激励了我,或教给我忠恕之道,或让我学会了处理是非曲直。
“阅读是个人经历的延伸,它把我带到另外一个时空,暂时逃离现实的纷扰,也让我慢慢知道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
“中科院”“博士”“腾讯”“人工智能”,比起惨淡的童年,成年后的黄国平身上有很多让人艳羡的标签。
尽管黄国平本人一再表示,这不是一个逆袭的励志故事,只是一个寒门子弟负重前行、充满了矛盾冲突和困惑挣扎的经历,但我们还是不难看出其中鼓舞人心,甚至草蛇灰线导引命运走向的痕迹。
其一:黄国平的成长历程是极其孤独的。他身边的亲人、朋友不管有心无心,都无力给予他任何高屋建瓴式的帮助。
其二:上学和阅读这两件事,是改变黄国平命运的契机。一个给了他路径,一个给了他眼界。
其三,黄国平阅读的品位实在不赖。
第三是最让我意外的。一个饭都吃不饱,需要深夜抓黄鳝供养自己的孩子,靠着阅读这种相对“廉价”(和其他娱乐花费相比)的方式来抚慰内心的苦闷,居然没有选择那些情节激烈、内容浅显、更容易进入的武侠、网络小说,而是默默地读着近现代散文、中外历史。
不可思议,但他做到了。
试想一下,如果黄国平没有这样的阅读习惯会怎么样?
他会被自己苦难的命运困住。生活苦,上学也苦,放眼望去,绝大多数人都父母双全,不缺吃少穿,病了有人关心,只有他没有。因为没有超出生活圈子的见识,他可能也就草草毕业,听身边人的建议早点去赚钱,终其一生劳于体力。
但是阅读改变了他。在艰辛又漫长的成长中,是阅读让他知道,在他生活的仪陇县炬光乡小山坳之外,还有无限广博的世界。一个人只要坚持朝前走,总有一天会走出泥淖。
于是他从那个抓黄鳝的孤儿,一步一步,靠着自己,走到了博士,走进了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走到今天能够用科技反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