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今日宜逛园:图解皇家园林美学与生活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2022-03-03 05:15:54

  《今日宜逛园:图解皇家园林美学与生活》是一本由朱强 / 王钰 / 贾一非 / 高珊 / 张一鸣 / 林添怿 /著作,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裸脊线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日宜逛园:图解皇家园林美学与生活》读后感(一):非常好的科普书

  主标题起的妙,写作团队是带着对园林之美的欣赏和来写这本书的。 这本书其实很难写,打通清代北京各个园林的功用和历史只是基础。比如得懂水利学,比如清漪园的建设是伴随着对京西北水利的系统改造的,水资源供应,水上交通。得对中国各地名园有了解,清帝在修筑园林时简直就是把各地名园的精华复刻到北京,写作团队很认真的把景观的对比图,建筑历史,名字由来都呈现出来。得去凡史料,清帝不是只待在一个地方的,不管是日常还是节庆日,广泛的游园是很普遍的写作团队挑选了一些清代典型日子,把清帝在园子里的活动和交通展现出来了。得懂中国古典学,园林里各景观起名是很讲究的,往往溯源经典或者诗词,把这缕清楚并不轻松。 历代清帝对园林的设计、修筑都投入了大量热情和资源,园林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对美的极致追求,大自然和人工景观合一,人生活在自然中。有意的打造美,生活在美之中,这种生活真是棒啊。

  《今日宜逛园:图解皇家园林美学与生活》读后感(二):今日宜读《今日宜逛园》

  《今日宜逛园》是北京林业大学一支研究“三山五园”团队的阶段性成果展示。充满专业研究成果,但也是一本轻松好读的园林科普书目。

  “三山”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和畅春园。但是在这本书中,并不局限于三山和五园本身,作者将三山五园作为一个皇家园林的片区来看待,把三山五园以及周围的皇家赐园和附属建筑如政府机关、宗教寺庙、军营、水利农田、村镇等当做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不仅关注帝王和妃嫔,也关注整个系统之中的其他普通人,这使得这本书视野开阔,让人耳目一新。

  这本书拿到手的第一感觉是设计非常漂亮。在还没有拆塑封纸之前,第一印象是这个腰封很厚,有很多期待。的确没有让人失望。牛皮纸上印了三山五园的大地图,牛皮纸本身纹路让地图有了饱经风霜的感觉。因为地图太大把腰封对折了一次,这才显得腰封特别厚。也正因为是一幅地图,在腰封上没有太多哗众取宠的信息,显得低调清爽,讨人喜欢。装订是裸脊线装,可以180°平摊,方便查看跨页的插图。缺点是,有线头脱落。封面封底也漂亮,大面积的淡灰色上印有三山五园地图的暗纹,书名在右上角,字体选用的也非常具有古典气质。

  和裸脊线装相对应的是,书中有大量的彩色图片,从摄影图、复原图到设计的数据图表,整本书都是全彩印刷,使用的色调非常淡雅。全书一共四章,每一章的开头是两张彩页,采用了老黄历的设计方式,扣合书名《今日宜逛园》。左页是不同主题颜色搭配相同的老黄历版式,有“今日宜逛园”五个字和本章相关的一些关键词。“今日宜逛园”五个字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字号和字体,在视觉感受上和老黄历的版式更加相似,字体的选择上和封面标题的字体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同属一个系列,整体视觉效果相当协调。

  但本书的设计和排版并非完美无缺,相对于其他部分,在正文中,字体的选择和设计给人一种相对不舒适的感受,在阅读体验上不是特别好。此外,在书的结尾还出现了明显的排版失误,影响了阅读体验。

  但书的核心仍然在于内容,内容过硬才是这本书能够立住的原因。

  本书把三山五园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再以这个系统为基础,试图打通历史。这部作品并不只是单纯地组织材料,综述前人的观点,也积极表达出对历史的反思。这种对历史的反思时不时地在文字当中或是几笔点拨,或是花费笔墨。在“前朝后宫”部分,作者梳理了从康熙开始的在三山五园办公的事务,肯定了乾隆帝和雍正帝本人治国理政的水平并不因为在紫禁城还是在三山五园而改变,但也敏锐地指出他们留下的制度会导致日后国家行政的松弛。但本书毕竟不是一本很正统的历史书,在从园林相关的角度切入历史时显得新鲜可爱,但是单纯地叙述历史就显得呆板宛如中学历史课本。

  好的故事多以细节动人,本书也充满大量的细节,并以此还原出皇帝在三山五园中的日常生活。在第三章“皇室成员的园居生活”的“山水巡游”部分,作者详尽地还原了弘历的四种“巡游”动线模式,每一种模式都会有几条典型的路线并标注日期,还列举了一些相似路线。作者对每一条路线都进行了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种模式进行解读。在解读的时候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出发和目的地,更结合了出行方式、出行目的、道路旁的风景、行程中的行为等更加详细的内容,使得整个动线的塑造更加真实和细致。你可以看到,乾隆帝喜欢在各种时间去喂鱼,会在母亲去世后常常前往母亲生前所居住的畅春园缅怀母亲。

  在“以水利为初衷的园林建设”部分中,写到乾隆帝没有克制住自己“点缀湖山之胜”的冲动,因此自我惩罚不得在夕佳楼欣赏傍晚美景。这样的事件是打动人的,还原出一个帝王在享乐和克制之间的犹豫和挣扎。而正是通过这样细小的举动,才能塑造出具体的人物形象,充分展现出本书的趣味性所在。

  本书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作者对于公众阅读的体贴和关照。在书中很多部分都可以看见“原文阅读”的插页,用颇具古籍风格的排版方式呈现出文中提到的一些古籍内容,并加以注释和翻译。数量众多的图表贯穿全书,给出了很多简介的补充信息。此外,在每个小节标题下,都有一句摘要和“在本节中您将了解到”的模块,在文前阅读前设置问题,引导读者去关注本小节中的重点内容,借此,读者可以带着问题来阅读本章节的内容,在关注到书中大量填充的细节的同时也能抓住主干内容,帮助读者对本小节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强化这本书的“科普”效果。

  本书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科学性和趣味性并存的特点,在数据和图表的展示上尤甚。本书中不仅仅有细致专业的复原图,更有充满新意的图表呈现方式。

  本书开头就给出了一个特殊的专题“如何看懂园林的复原图”,并配以清代三山五园和北京城复原全图以及清代三山五园地区复原全图(咸丰时期),展现出本书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同样,书中插图除了精美的摄影作品,还有其他的复原图、地图、示意图、古籍中的相关插图等。

  新鲜的图表展现形式也是本书引人注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书中的十个专题,用形式不同但是创意共同的图表来刻画出三山五园的某一个横切面。专题八“圆明园的上元十二时辰”在左侧以日晷形式标出时刻表,从日晷的刻度上拉线到右侧,在线上写时间地事件,在右侧注明餐食的菜式以及不同身份之间用餐的区别。指着每一道菜读来,好像是自己也在饭桌上,看着面前的琳琅满目。专题九“图解《御制耕织图》中的23个步骤”也让我非常喜欢。用流程图简单清晰地解释耕图和织图中的不同步骤,把流程分成三个大模块,配上《御制耕织图》中的相应部分,还为每一模块写了结构整齐的四句七言,读来清晰明了,仔细玩味更是可爱。

  我想我会过了很久还能记得读这本书时候为精美的内页和涨知识的内容而打动的感觉。

  《今日宜逛园:图解皇家园林美学与生活》读后感(三):青敢为,为沉下心来做古典园林研究的他们惊叹

  我与朱强认识有两年多的时间,看着这本书诞生。拿到书之前,听他信誓旦旦地说:“这本书肯定不水”。当我亲手从他手里拿过书的时候,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说“不水”简直是太谦虚了,是相当有干货!书中的资料统计和地图绘制详尽无比,填补了古典园林研究界的很多空白,即可学术又可科普。而他还是个在读博士生,90后,才27岁,就带领着十几位更年轻的研究生、本科生写成了这样的专著。青年敢为,为他们点N个赞。

  因为本书有45万字及众多图片、地图、统计表,之前几个月间忙,看得不够细。直到这次疫情期间赋闲在家,才认认真真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写下的读书笔记都有1.6万字。我人生的第一篇书评,也就写给这本书了,它值得,它需要。

  首先我想简单讲讲我们认识的过程,再分类来说说这本书到底好在哪?

  2017年9月30日,那时候我还住在地安门内的胡同里。正巧那时办北京设计周-遇见什刹海分会场的活动,住的近就顺道遛弯去看看。朱强带领他的团队参与了这个活动,在后海边的一个小房子里办三山五园的展览。“北京林业大学三山五园研究团队”这个落款最先吸引到我。通过这个小展览,我看到了他们初期的研究成果就很棒,展览既有干货又有颜值。而他又正好是我的直系学弟,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我一直很喜欢古典园林,但苦于行业里喜欢这个方向的年轻人特别少,一直很难找到人交流。在之前做园林设计时,我做的大部分项目也都和古典园林有关,之后也是想做古典园林的科普。于是我主动去跟他搭讪,加了微信。几天后又去听了他的一场论坛。

  再之后,我了解到他是北京人,从小就喜欢历史和传统文化,会写书法,在北林园林专业读完本科后,开始了六年的硕博连读。因为他想研究古典园林,而学校里的老师都很少研究这方面,所以步履维艰。他带着更年轻的学生们,通过申请“四名汇智”的小额基金,以三山五园的研究为题,开始办展览,办讲座,再渐渐写成这本书。明年他将博士毕业。

  我们常常在微信上探讨专业问题,也一起去踏查过圆明园。我知道,这是很难遇见的一个志同道合的同行。我关注他们的微信公号,也关注他们写这本书的进程。关于这本书的标题,当时我们也有所讨论,Pass掉了之前的备选标题。三山五园那么庞大的议题,很难用一个词概况。那么最后选用的书名《今日宜逛园》,也正好一语双关,既指当年的皇帝们能天天游园,也指如今的我们,可以在逛园中感知这伟大的文化遗产。

  2019年9月20日,我们当面拿书的那天约在了颐和园的谐趣园,他当时还给我讲了一个多小时这本书的内容。对,就是粗略一翻看,都知道这是多么庞大的工作量。一方面,我感叹终于诞生了这么本好书,另一方面我也感叹,这样庞大的信息量,是不是普通人和行业内的普通工作者读起来有困难?毕竟我已经有了很多古典园林知识基础,读起来仍旧很慢。可是我仍然要说,这本书值得慢慢读,仔细读,读完后也可以做一本工具书来使用。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

  一、通盘分析,重构园林研究体系

  三山五园指清代在北京西郊营建的大型园林宫苑区,面积超过北京古城。其中圆明园、颐和园的书籍较多,而香山·静宜园还罕有园林专著,玉泉山·静明园和畅春园更是连论文都寥寥无几。整体写三山五园的现有书籍可能不超过5本,而这一本是最全面最有深度的。

  研究三山五园是个大课题,不仅要研究这五座主要的园林,还要研究其他小的附属园林、寺庙、行宫等等,更需要整体看待这个区域。园林史研究一直以来的弱项都是比较局限在园林内部,较难跳出圈。而本书起于园林但不止于园林,将三山五园称之为一个西郊特区,也就融合了历史、地理、城市规划、建筑、水系、商业、农业、宗教、军事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是三山五园的独特之处,它不仅可以供皇室享乐,也能兼顾国计民生的建设,实际上已上升到城乡规划的层面。大尺寸全视野来看待这个区域,亦城亦乡,亦山林亦郊野,是园绿化的城乡规划典范。

  本书分为4章:第一章讲“三山五园的万千景象”,以时间为轴讲述五座园林修建的前因后果;第二章讲“京西特区通盘设计”,整体分析这个区域;第三章讲“皇室成员的园居生活”,窥探他们在这里如何兼顾工作与生活;第四章讲“皇家园林的后勤管理”,展现了建园之后的运营情况。作者没有采用平铺直叙,而是将所有信息重新组合为这四大板块,是很赞的结构。

  二、详尽而有趣的文献收集、整理、统计和重现

  你会发现书中引用的文字和图片非常多。对古籍的整理,门槛低却做好难。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要挑出最有价值的部分,从科普的角度看,又要挑出最有趣味的部分。本书中引用了很多古籍文献,不仅有原文,还有白话文注释,生僻字也有注音,细致周到。同时还配有很多古画、古地图、现状照片,帮助大家了解和想象。

  最赞的是本书中原创绘制的地图和图表,如“三山五园复原图、三山五园清代皇室日历、影响三山五园的十六位古人、三山五园的千年发展轴、三山五园写仿景观分布、圆明园的上元十二时辰、图解《御制耕织图》中的23个步骤”……“三山五园复原图”这张总图,使用了名画《千里江山图》中的元素,用青绿山水P出三山五园的意境,同时又严格参照现状的比例尺,于是兼顾了实用性和美观度。而像畅春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颐和园),这些重要的皇家园林,都绘制有单独的平面图,甚至是不同时期的多张平面图。其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这几张图可谓是填补空白,因为之前一直没有较为准确的平面图。再细化到园中一些有特色的单体建筑,也参照样式雷的图样绘制了平面图,或在古画上标注出建筑名称。

  除了常规的表现方式,本书的一些图表展示模式也很有新意,如“三山五园清代皇室日历、圆明园的上元十二时辰”。书中还有各种数据统计,诸如每个园林的面积、管理者的人数、御制诗的数量、皇帝驻跸的天数等等。

  综上所述,这些成果都能看出巨大的工作量。

  三、发掘亮点,填补空白

  相比之前的古典园林书籍,作者也发现了不少新的内容。比如说第三章讲到皇室成员在三山五园中的生活,具体举例了圆明园的一天会怎样度过。普通工作日、上元节日或者出游时,皇帝到底去了哪些地方?做了些什么?都用文字和图片表现了出来。你会发现,原来皇帝会故意绕路,只为了有夜游的机会;或者会争分夺秒抽空去喂个鱼;还有来回路上故意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以便体验不走回头路的旅行。这么细致而有趣的统计,还未在之前的书籍中见到过。

  从填补空白上来讲,看到了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较为详细的平面图,感到热泪盈眶。另外本书封面的书衣展开就是一幅三山五园地图,可以按图索骥游览现存的景点,这是学术研究与科普之间的良好桥梁。已经写进北京总体规划的三山五园,值得被更多人熟知。

  四、敢于表达史观和己观

  关于园林历史的书籍一直有一个薄弱的地方,就是大多数内容仅仅是陈述,缺乏分析归纳和评价。作为年轻学者,敢于在书中写下一些自己的分析与评价,是需要勇气的。比如怎样看待三山五园的功过?对于乾隆这样精力旺盛的皇帝,可以兼顾国政与游山玩水,而他的后代道光、咸丰未必能做到这样,坚持园居的祖制反而就变成了行政部门懈怠的隐患。

  另一方面,因为一些历史事件的敏感性,书籍中常会语焉不详,比如圆明园为什么会被烧?而本书,用了7页的篇幅详述火烧圆明园的前因后果,以及这些珍贵的宝物到底毁了多少?留存在世的又被收藏在哪里?

  五、优秀的制图、排版、装帧设计

  本书的平面设计也是值得称道的,字体、配色都严格把控。每一个章节的标题这页,采用了类似老式日历的排版方式,与“今日宜逛园”的主题呼应。内页有很多拼页图,另有两个可拉长的折页。因内容庞杂,本书排版的工作量很大,还能有精致的图文设计,我很喜欢。

  书籍采用锁线装订,可以摊平,方便阅读拼页图文。封面的书衣展开就是一幅三山五园地图,可以取下单独使用,方便出游时携带。

  六、古为今用

  研究历史,是为了古为今用。而三山五园的历史如何能古为今用?这是值得探讨的议题。这本书积累了如此多的基础资料,也就提供给了不同人群以不同的接口。对于园林专业人士,可以借鉴三山五园的设计理念,来升华其他的园林项目。对于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可以借鉴本书的理念,探索更中国化的城乡规划模式。对于普通的爱好者,可以在这曾经的特区中游览,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作者团队如今正在编著英文版,以后此书还可以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七、青年学者的表率

  最后,需要赞叹的是这个团队的年轻。写成这本书时,团队中最年长的朱强仅27岁,还在读博士,其他成员更为年轻。

  按照我们的固有思维,会认为写学术著作是工作以后才会干的事,特别是老教授们的职责。敢于在读书期间就出版学术专著,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我也20多岁开始写书,很能理解年轻人写书所面临的挑战:想找资源时鲜有人应和,想找顾问咨询时容易被轻视。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沉下心做研究,写出了这样扎实的一本书,是多么不容易。所以更希望这本书是青年学者们的表率。只要有学识有毅力,就不要怕,你也可以自主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

  最后,就点上10086个赞吧,推荐园林专业学生及历史、城市规划、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学者、爱好者阅读此书。

  《今日宜逛园:图解皇家园林美学与生活》读后感(四):北方有嘉园

  本书可以说是对三山五园的一个大综述,既有对园林本身方方面面的介绍,也关注到了园林当中的皇室生活以及园林背后的维护营建,视角独特,内容丰富。下面是本书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几个内容,分为避世园居、移天缩地、水脉勾连和管理维护共四个部分。

  避世园居

  提到园林,一般人想到的多是清雅的江南文人园林,而少给北方皇家园林贴上“园林”的标签。文人园林与皇家园林是中国园林两大主脉,三山五园继承历代皇家园林的风格,在多数人心中的形象更接近紫禁城,一座“宫殿”,而迥异于素雅恬静的江南小园。这样的认识未免有失偏颇——除去那些金碧辉煌的佛寺宫观、殿宇楼阁,三山五园里还隐藏着帝王们精心构筑的避世园居。

  香山碧云寺秋景

  所谓“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本书第一章介绍了在山水俱拥的西郊中三山五园的布局位置,并用精美的复原图勾勒出各个园林的结构和山水关系。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立地条件为山林地,是为最佳,且仅作为行宫御苑供短暂游赏使用,故建筑布局和园林景观最为贴近文人园林。香山·静宜园山林景色尤美,其中深山古寺,泉池散布,风格疏朗自然。今天游览香山,除了可以去新复建的香山寺(又名甘露寺,天王殿后台地上有“甘露”牌楼,《甄嬛传》爱好者必打卡之处)体会皇家气派之外,山北侧保存下的僻静水院——见心斋也值得一游,大致可以领略到这座皇家园林的幽静。

  静宜园·见心斋

  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亦属自然山水园,但因为前后山分别有两座大型佛寺作为主景,整体更显皇家气派。尽管如此,深藏后山的谐趣园、澹宁堂、绮望轩(已毁)等依水而据的院落依旧雅致天然。前山佛香阁排云殿左右,也有邵窝、云松巢等小山水园,可惜大多未开放。

  静宜园·香山寺,复建后的“甘露”牌楼

  圆明园与畅春园所在位置原本是一片自然湿地,其中地形均为人工改造而成,属人工山水园。康熙在前代清华园园址上建成畅春园,闻名后世的圆明园则是雍正在自己皇子时期的赐园基础上改建而成。这两者均作为离宫别苑兴建,因为皇帝需要长期居住于此,故功能较静宜、静明、清漪三园复杂完备,包括理政办公、编纂书籍、养育皇子、宗教祭祀、颐养身心、观稼验农、检阅校射等,相应地分布了部分体量大而布局集中的建筑群,但园中并不缺乏幽深质朴的园林景观。无数尺度宜人的小水面与小地形围合处出一座座园中之园,他们多数仅有一两进院落,或临水或环水,分布在园中各处,例如杏花春馆、水木明瑟、廓然大公等等。至今我们仍可通过残存的地形骨架,想象游览其间时,景色不断涌出的情景。

  移天缩地

  写仿是皇家园林造景的重要手法,本书第二章及专题七便细致罗列了三山五园中各个写仿景点及其原型,侧重介绍了三山五园中对于西湖十景的写仿,并将寄畅园、谐趣园和圆明园廓然大公三者的平面图进行了对比,梳理了它们建筑及山水布局之间的对应关系。由此可知写仿并非完全照搬,而是师法其造园意匠,再以自己的独特风格或手法将之再现。除了江南风光,三山五园的写仿对象遍布全国,甚至包括西欧(西洋楼景区)、印度(圆明园舍卫城)和缅甸(静明园妙高塔)的景色。

  颐和园·谐趣园

  水脉勾连

  三山五园每座园林皆有大量水景,这在北方缺水已成共识的现在有点难以想象。支撑起皇家园林用水的是西山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浩大的水利工程,本书第一章清漪园部分和第二章就此进行了梳理。贯穿三山五园的主要水脉共三条——东侧的万泉河水系(畅春园、圆明园),西侧的西山-玉泉山水系(静宜园、静明园)和南侧联系京城的长河水系(清漪园);而这三条水系又与北京城的城市水利息息相关。在兴修清漪园时,乾隆命人疏浚金代开凿的长河,并且架槽引水,将西山一代的泉水连同玉泉山之水一起引入新拓宽的昆明湖,最后通过长河将泉水源源不断输入北护城河,保障京城用水的同时,使得海淀与京城的通航成为可能,也为后两章园居生活的交通提供了叙述背景。

  清漪园·昆明湖,水利枢纽工程

  园居维护

  除去以上能在各本研究书籍中找到的内容之外,本书第三、四章堪称亮点,是最有趣的部分。这两章聚焦于皇室成员们的园居生活以及园林的管理维护,与稍显枯燥的前半部分形成呼应。皇帝怎么从紫禁城前往御苑?陆行还是泛舟?在园子里的生活轨迹又是如何的?这部分里有养鱼狂人乾隆的忙碌生活,上元节宴会时各位妃嫔、王爷、朝臣各吃什么菜品,以及居住在九州清晏的妃嫔们如何依位份高低分配住所。园林贵在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依托皇家对于帝王生活的详尽记录和有关园林的无数诗句,我们很大程度上可以还原出园居生活的整体面貌,这对皇家园林的研究意义重大。它能帮助我们从另一个维度理解园林,而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意义上的轴线或空间。

  眺望宏伟的佛香阁

  园林管理维护是非常重要却常被忽略的一方面,它决定着园林景观是否能长期维持下去。植物修剪,水体清理,建筑修缮等等事物,繁琐复杂。即便是江南小园,管理不当也会迅速荒颓,更何况占地面积广阔的皇家园林。最后一章从管理机构,经费来源以及工程建造三方面对园林管理维护进行了大致叙述,篇幅不长却揭示了园林长期被忽视的一面。

  在香炉峰远眺

  以上只是本书的一小部分片段,书中还有许多其他内容,相信无论是专业人员或是爱好者都能从中获益。也因为探索角度很多,导致许多内容仅能浅谈,例如水系问题、园林的具体赏析、园林中的写仿现象等等,每个方面单独拿出来都可独立成书,这也侧面说明了作者团队工作量的巨大。特别赞扬书中附带的园林复原平面图和现状平面图对于旅行大有帮助!特别是香山·静宜园和万寿山·颐和园,完全值得按图索骥游览一番,可以探索到平日里忽略的有趣小地方。希望以后能看到三山五园团队更多的研究成果,证明北方亦有嘉园。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