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精装典藏版 董燕生译本 无删节足本)读后感摘抄
《堂吉诃德(精装典藏版 董燕生译本 无删节足本)》是一本由塞万提斯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20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堂吉诃德(精装典藏版 董燕生译本 无删节足本)》精选点评:
●从去年年底看新闻编辑室开始读,没想到大半年才读完。说实在的读不出来太多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理想主义,我更愿意相信它本质上就是个荒诞故事。现代社会里堂吉诃德式的人物还能存活下去吗?即便可以,那也是在他人的嘲笑与施舍之下达成一个他未曾想到过的目标吧。理想主义的鸡汤,偶尔喝一碗就够了——这足以让我不永远“像蛆虫那样在地上爬来爬去”。
●你在嘲笑堂吉诃德的时候 塞万提斯也在窃窃嘲笑
●如书后记,观念超前、行为脱俗、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者,总被冠以“狂人、疯子、傻子”之类的称号。
●我读的那个版本找不到出版社,书中的诗词翻译的很优美,读的时候就发现这小说历史好久远,不愧是经得起岁月洗礼的小说。看完有点如梦方醒的感觉~
《堂吉诃德(精装典藏版 董燕生译本 无删节足本)》读后感(一):你在我心里永远风度翩翩
将近一周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原以为要花更久,甚至会弃读,因为它着实有些长,我实在担心它冗长无趣。这大概是我目前读过的最长的小说。但就在翻开第一页,看到堂吉诃德本人,他的瘦马,他的长剑,他自制的滑稽头盔,他起的那些绝妙的好名字,和被他说服的沙丘,以及灰驴上路时,我就此被吸引。每次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就像开启了一段奇遇人生,我同他们总在一处,他的出游有多久,我的这段时光就有多久,甚至超越了现实,像很多年,我都在这段旅途上。从来没有读过一种辛酸,一种幽默,一种荒唐,一种悲伤,它们全部糅合在故事中,折射着时代的真理,是“我们人生的另一种延续”。在作为阿隆索吉哈诺时,他睿智博学,见识高明,在成为游侠骑士时,整个世界,颠倒荒谬,子虚乌有,风车,巨人,魔鬼,城堡,公主,他恪守骑士法则,勇敢无畏,匡扶正义,尊重女性,坚守爱情,正直善良,这些是所有时代,更是混乱世界,需要与稀缺的品德。他重整骑士道,去实现他心中的理想主义,纵使被嘲笑谩骂,戏谑欺侮,被挫的鼻青脸肿,遍体鳞伤,依然一次次踏上征程。那消逝的骑士精神,重新吟游于人间,让世人窥见荒诞与癫狂后的孤独的浪漫主义,和对于理想及追逐理想的纯粹。 在这个时代,苟且于物欲横飞与信念缺失,贫瘠,冷漠,失序的人类内心,需要精神自救与理想照耀。“堂吉诃德精神”,就如译者董燕生在后记中所写:在清一色的机灵人布满天下,未免过于单调而险恶,有几个“疯子”“傻瓜”混杂其中,兴许能在现实和理想两极张力之间求的某种平衡,免得整个社会被不可遏止的物欲拖进深渊。 翻到最后一页,摩挲了再摩挲。始终不舍与他们告别。他们鲜活在行走在的我的人生与世界中,早已成为我的朋友。有时合上书,在辗转的梦境里,竟也能看见在森林中穿行的骑士和他的瘦马,听见沙丘絮絮叨叨的饶舌般的妙语逗趣。我仍在想念堂吉诃德,沙丘,我想他们真正的存在着,并在世界上每一个需要他们的角落,“挥动臂膀,主持正义,迎接新的黎明”。 亲爱的狮子骑士(苦脸骑士)堂吉诃德,无论世人如何诟病于你,(你时常有闹剧发生也有时洋相尽出)但你在我心里永远风度翩翩,纯粹坚定。代我向杜尔西内亚问好,还有洛西南特真是个好名字。如果有一天我们再相逢,还请你在这本传记上签名。西班牙语即好。你立志恢复的“黄金时代”一定会到来,世人都在热切期盼。你赢过了自己,你是最好的骑士。 你的朋友 K
《堂吉诃德(精装典藏版 董燕生译本 无删节足本)》读后感(二):转载自百度百科:在下刀掌门人。
《唐·吉坷德》是塞万提斯的作品,他本人命运多悲苦,在贫困中挣扎,在监狱写书。
序言:活在这个社会,你必须低头,因为你不是唐·吉坷德。
每个人都曾把世界当成游乐园,都曾相信邪不胜正,都曾有过骑士公主梦想。通俗点说,也可能表现成“我长大以后想做科学家”或者“我以后是上清华好还是上北大好”。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逐渐意识到这是假的,是我们幻想出来的。于是我们中的一部分人便拥抱现实,脚踏实地,在现实规则里活下去。而另一些人则在看清现实以后依然选择幻想世界,试图在虚拟中获得现实中得不到的乐趣。
《唐·吉坷德》是塞万提斯的作品,他本人命运多悲苦,在贫困中挣扎,在监狱写书。那时他已经五十多岁。在这部书里,写的是一个乡间骑士的传奇故事。他找了一个农夫做随从,出门游侠,妄想一生建功立业,一路笑话,吃了不少苦,最后回到家狼狈死去。
塞万提斯
《唐·吉诃德》中塑造了700个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性格的人物形象,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时代、反映现实,真实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关键是无论多少人看他笑话,嘲笑他,甚至当面指责他,他都不为所动。这位幻想着自己是骑士的老爷子总觉得自己肩负着改变这个罪恶浑浊时代的使命:"天让我生在一个铁的时代,就是要让我召回一个金子的时代,也就是黄金时代。"
然而最终梦还是醒了,和其它爱做梦的幼稚鬼一样,老爷子也无法避免被现实碾过的命运。切格瓦拉被打死在玻利维亚的丛林里,海子在铁轨上自杀,哪吒在父母面前被逼死,孙悟空最终还是戴上了紧箍,对着唐僧,菩萨,佛祖软了双膝......
时至今日,不少人还在嘲笑着堂·吉诃德的荒诞与无知。但反观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却是在嘲笑着我们如今大多数国人。
作者在对唐·吉坷德的形象的塑造上具有双重性,肯定中含有否定,否定中蕴含着鼓励。首先作品中对唐·吉坷德的荒唐举止和幼稚行为作了讽刺,批评他幼稚天真,认识现实不彻底不深刻反而是肤浅表面化认识世界,对唐·吉坷德思考问题的方式过于简单和认识世界的方式过于片面肤浅进行了嘲讽。指名他愚蠢荒唐的举止只会造成麻烦和带来问题,不能达到他理想的高度,这是对他的否定和批评。
作者在对唐·吉坷德批判的同时,又对他的精神进行了肯定。唐·吉诃德的精神是指一种忠实于正确的理想与信仰,并且坚守它们,一直尽最大的努力高扬信仰,追求理想,即使现实残酷又冷漠。作者肯定了唐·吉坷德的坚韧精神,褒扬了他勇敢坚强,不怕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定力量,肯定了塔吉克身上的闪光点。
“侠客”与“江湖”,永远都是让人热血沸腾的词。
每个人都做过侠客梦,唐吉坷德更是在梦中不愿醒来。他带着它的侍从桑丘,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冒险,做出了许多荒唐的事情。他挨过打,受过伤,却一直不知悔悟。虽然他做了很多荒唐的事情,但他却有着一个良好的出发点,他想要匡扶正义,扶危济困。
人们都将他视为疯子,把他作为取乐的工具,他的言行受到了极大的排斥,但我觉得他是一个善良而睿智的人,他不愿意接受安宁平静的生活,而宁愿去冒险,他时常会妙语连珠,不禁对他产生由衷的佩服。
如今的我们又在坚持着什么?为了一点点损失争执不休?还是为了一点点利益面红耳赤?
活在这个社会,有时候,你必须低头。因为你总是站在别人的屋檐下,只不过,偶尔从灰瓦换成白瓦。有时候,你全身心的倾入一件事物,甚至会放弃自己的曾经坚守的很多原则。因为,你只有这样,才会得到你所倾心的东西。
但是,狂风暴雨般的心情过后,你也会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慢慢思考。慢慢思考,价值以及其他的因素。
你也许曾经希望通过你的彻底付出,期望能够改变什么。可是,这是滑稽的思维,你能改变什么?改变这个社会?改变你的周围的生存环境?还是改变一个人?太愚蠢了。ok,只能去适应,只能去调整自己。如果这种调整换来的是不可遏制的郁闷,你也的确该思考一下。你在做什么?你在用整个生命作一个赌博。赌博,就有胜负,你能预测到胜负的成分?
还记得唐·吉坷德吗?他挥舞着长矛,在自己的世界里勇敢的战斗,但是,它注定是个悲剧!我们很多人总是陶醉在唐·吉坷德情节中,并且以此为荣。若这种情结给你带来无比的快乐,那么,做个唐·吉坷德,也是一件幸事。
可是,我们无法成为唐·吉坷德,因为我们还没有那样的境界,所以,我们永远也找不到那种淋漓。
最终,我们还是一次次循环在被自己导演的悲剧中。
小时候的天真,父母灌输给我的都是“骑士精神”,一般不适于这个社会的“善良的梦”。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一世活在一个梦里其实挺好的,想来小时候,自己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害怕,幸福。
我所做的一切与世界的对抗无意义,是否就应该放弃。如果世界的理想主义都死亡,我们所有人都一直平庸乏味、黑暗堕落下去吗?
不能还没活过就老了,还没受伤过脊梁就弯下去了。就算有一天梦都要破,也要苟延残喘再醒过来。
《堂吉诃德(精装典藏版 董燕生译本 无删节足本)》读后感(三):每天一章《堂吉诃德》,包治社会百病杂难
星期五言:被称为旷世奇书的《堂吉诃德》,其伟大之处应是覆盖纵向时间线和横向地域线的。木心在谈及文学史的时候曾说:从世界历史来看,从堂吉诃德骑着瘦马出来,“近代”开始了。艺术家此话足以可见此书对时代乃至整个人类的价值。
而在本人看来,“近代”自文艺复兴开始至今,人类所走的路也就不过堂吉诃德离开家门走的那一小段路,甚至还没到其最后打道回府那个阶段呢。而到他回了家,也就离见上帝不远了。如此说来,《堂吉诃德》无疑能覆盖人的一生。
当然,本文不是来跟着骑士堂吉诃德一起吹牛逼的。星期五要想提醒大家的是,此书几乎能帮我们解释当下身边社会的所有光怪、荒诞、离谱的事情,不止如此,它还能帮我们治好各种疑难杂症式的“社会病”呢!
来跟“星期五文艺”一起品书吧!
一、每遇嘲他人,先从自嘲开始
写《堂吉诃德》的塞万提斯是个“独臂侠”,那是在战场上失去的。听说他在战场废墟被人救醒发现自己的左胳膊没了时,竟笑着跟旁人说:太好了,这下我的右胳膊就更有力量了!
通读过《堂吉诃德》的人不难看出,全书都在暗中对整个社会针褒时贬(从对庸人的贬斥到对富人的冷嘲再到对伪艺术的抨击……)。然而,就是这样一部书,作者却把主观视角搁在了骑士堂吉诃德和侍从桑丘潘沙身上。
众所周知,这俩人一个疯子一个傻子,他们所到之处,什么好事坏事恶事善事都被他们的荒唐事抢了戏。换句话说,作者要通过主角嘲讽别人,那是从主角的自嘲开始的。要知道,这种“嬉皮风格”可不比莎士比亚来的晚。
▲堂吉诃德与侍从第二次出门远行 - 图书插页(以下皆是,均略)
非但在主观视角上自嘲,书中但凡牵涉到的穷人、圣人、绅士、官员包括上帝都在被嘲之列,作者甚至还时不时地跳出故事对书中那个假托的《堂吉诃德》翻译者讥讽自嘲两下,真够极致了!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抱怨这抱怨那,抱怨多了你会发现:这些人个个在给别人挑毛病的时候都是能手,但对自己,呵呵,那就半点玩笑开不得了(天知道他们是缺乏幽默感还是怎么的),长此以往形成一种气候,那就是围在这种人身边的都是说好听的“好人”,坏人则都被自己踢出“朋友圈”了。这种人往往忽略了一点:社会和别人的缺点往往会影射到自己身上。没准别人就是自己的照妖镜呢。
那么,抱怨也好,给别人找瑕疵也罢,这些行为能解决问题吗,哪怕那能让自己心理上舒服点、过得开心点吗?好像现实并不是那么乐观,反倒抱怨多了自己更烦躁了,行为言语更偏执了,心情也更坏了。
面对如此,我们的老朋友“堂吉诃德”又给出了些许办法——
如果说《堂吉诃德》什么地方最让本人佩服,那就是它能让观者在“一千多页”的故事历程里一路笑到底——甭管是好事、坏事、悲事、丧事;甭管事情是公平的、不公平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也甭管是堂吉诃德掉了满嘴的大牙还是桑丘潘沙被裹在被罩里乱打一通……总之,作者总能让事件以一种娱乐荒诞的方式收场,贻笑大方。
▲堂吉诃德把风车挡车妖魔,决定与其大战一场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似乎有点“啊Q”,它绝算不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但在找不到最好的方式之前,不失也是个办法。
再回到我们的现实世界。我们总在面对种种不公平的,不合理的,无解的事情,而作为一个个体,在我们没有能力为一些事情做出实质性帮助的时候,围观、抱怨、气急败坏甚至辱骂、嗔舌、网络暴力相向真的可取吗?
大的帮助咱不说,气多了自己还伤肝伤肾呢!如此不如学学作家和他笔下的堂吉诃德,讥笑、苦笑、冷笑、淫笑……终归还都是笑,总归对身体的伤害不大。而有些事情,笑着笑着,身体好了,没准办法还出来了呢!
当然,要做到“一路笑到底”的境界,首先得先甘心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把自己当成疯子和傻子。
疯子和傻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周围人在笑的时候,他们会一脸懵逼,不知所以然;而当他们大笑起来,就成周围的人懵逼了。我们书中的两位主角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便是这种选手。
你比方说:书中一群上流人士想要拿堂吉诃德取乐,让一个女仆假装爱上了堂吉诃德。结果,堂吉诃德还真是当了真,在自己的忠贞与欲望之间矛盾的团团转,逗得大家(包括读者)乐开了花。
再比方说:当一群人假装把侍从桑丘潘沙捧成海岛总督,以此取乐的时候,桑丘潘沙却在惦记着自己当了官怎么能让老家的老婆和孩子也沾上光,怎么能安抚好百姓,不辜负提拔者和自己主人的堂吉诃德。这种反差也足以让人笑掉大牙了。
▲主仆二人试图从官兵手中解救囚犯
不过以上两例也完全可以反着看:堂吉诃德虽被别人耍,但自己是入戏了,他真正地沉浸到了爱别人和被别人爱的幸福之中,哪怕这种幸福带着痛苦和矛盾,但那对他来说是真实的。反倒那群看戏的人是在空虚中为自己“造戏”,为自己没乐找乐,尽管明知道那是假的。
桑丘潘沙更不用说了,他打跟上堂吉诃德那一天,自己就时时刻刻幻想着自己能当官发财,能让老婆孩子过上体面的好生活。它甚至傻到根本没注意到别人在笑自己傻,或者说他压根也不在乎那些。他只知道一件衣服、一盘肉、一块黄金是的的确确真实存在的!
如此看来,两位在外闯荡的主角活的都是幸福的,都是健康的,他们唯一付出的代价就是被别人笑成疯子和傻子,可这又何妨呢?
看看我们身边的社会,再看看我们自己,大部分人别说自甘当疯子傻子了,就连自己有一刻没被别人当成聪明人,都生怕生怕的。当然,人各有志,你想要面子就得装,想要真理就得被骂被鄙视。
不过针对那些真的想让自己过得健康幸福的人来说,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的作风不妨借鉴下,他们的作风很简单——
面对庸人:记得他严肃时你就笑,他笑时你继续疯
说到这不得不提下《堂吉诃德》的一些写作手法了。
作者是怎么让洋洋洒洒的一千多页(中文翻译版)变得如此荒诞离奇,又是怎么让这位大骑士一路的探险啼笑皆非的?
方法很简单,他通篇事件素材用的都是“下脚料”,通篇主题都在走偏跑歪,它绕来绕去就是不跟你说正事(或者说事儿不正经说、不正经说)!
这话再具体解释就是:如果书中说到堂吉诃德要跟另一个骑士决斗了,那么接下来你往往看到的不是金庸小说里的那种“比武大场面”,你看到的是数页观众的聊天;看到比武骑士不正八经备战,而是瞥向了观众席上的美人,浮想联翩;真到开战了,你往往看到的是骑士骑着马冲向对方的时候不小心绊了一跤,于是,这场厮杀也就如此收场了,大跌眼镜;
再如果堂吉诃德派侍从桑丘潘沙去打探自己情人的住处下落,那么你接下来可能会看到桑丘潘沙在路上找了个角落睡了一觉,然后又编出个故事来回报主子了,总之,你甭想让作者迎合到你的口味,看到通常小说里可能会出现的东西。
▲图书内插页(西,巴拉卡)
结果书中正文什么奇迹都没发生(除了一些巧合以及其它人间接讲出的故事)。
如果把《堂吉诃德》比喻成一道菜的话,那这道菜无疑是用那些鱼尾巴、虾皮、面包碎拼出来的。
我想起了本人上学时写作文的风格——比方说写诸如“一个小朋友路上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命题作文,本人是很难get到“拾金不昧”这个主题的,反倒我会想到那一分钱能干嘛,是买个糖瓜还是打个手环,如果交给警察叔叔,它会不会装口袋里弄丢了之类事情。
显然,我那时的作文是没几篇能及格的,原因很简单:作文跑题了,没有符合(老师要的)“中心思想”,用现在的话,估计就得被说成“没表现出正能量”了。
问题来了,到底是电视媒体上的那些大事件、正能量更接近现实,还是“大事件”背后的“下脚料”更贴近我们呢。我想这个问题各位判官自有鉴别。
另外我们还要知道的是:即便我们琢磨出了一两个自以为是的“真理”,也要找准时机,别随便哪都说!这是我跟“堂吉诃德”学的又一个本事——
先说“伪善者”是怎样的——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给自己苦口婆心讲道理、提意见、出谋略、摆立场的人,当然这些人里有些是善意的(意见道理是对是错姑且不说),但另一些人则仅仅是为了卖老、显摆、图嘴痛快、谋私利……
碰到这种人怎么办?伟大的骑士 堂吉诃德·德·拉曼却 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那就是:什么都不要反驳,什么道理都不要讲,只当别人眼中的疯子傻子就好。(这种伪善的布道者其实还应该包括那些知识体系以及价值观和自己不对等的人)
如此一来自己不受伤,别人还能从你身上得到娱乐,一举两得皆大欢喜。
▲堂吉诃德与狮子对峙
如果碰到那些善意的人(比如说书中的牧羊人、牧师),也要选好场合时机,偶尔说那么一两次,让听的人感到一句惊人,豁然开朗,那才算成功,否则还是会起反作用。
至于怎么辨别善者、恶者以及他们的善意、恶意?这就不是本文的能力范围了。
回到小说来,不说别人怎样,《堂吉诃德》中骑士的那为数不多的几次“演讲”,真的颠覆了本人对其人的所有认知,不光如此,心胸感觉也更开阔了。
当人的心胸一开,便又会发现堂吉诃德一类人的其它一些隐藏的特性——
柏拉图主义那种纯精神的东西似乎离我们普通人有点远,但都像哥们儿杜甫那样忧世伤生苦大仇深也似乎不太可取。怎么办……
唯有让浪漫、忧患意识并存。正如基督教承认上帝魔鬼同在的二元论一样。
显然,这种理念在《堂吉诃德》的两位主角身上体现的再明显不过了:
一方面,堂吉诃德不贪图荣华富贵,不贪图女色,主动离家出走去外面受苦受累,一堆破铜烂铁罩在身上从不离身,随时准备碰到坏人出手。侍从桑丘潘沙也时时刻刻不忘家里的老婆孩子,时刻提醒主人曾答应自己的报酬以及眼前的三餐;
另一方面,堂吉诃德又每时每刻思念着那个并不存在(通篇都没出场)的情人杜尔西内亚。桑丘潘沙也在每时每刻意淫着自己当上海岛总督。
▲被贵族家仆们簇拥着的堂吉诃德
你会发现从艺术角度来讲,两人在一起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对称与和谐——他们一方面他们享受着幻想与希望带来的幸福感,另一方面他们为眼前的残酷现实时刻准备着应对措施。这种对称与和谐正是浪漫忧患意识并存的结果。
在我们生活中,不妨也让这两种东西在自己意识里并存试试,或许那能让自己过得更好,更平衡。
初看堂吉诃德前十章,我对堂吉诃德产生了一种“阿Q”式的印象——显然,他的那种装疯卖傻、精神胜利、自以为是的作风让人反感。
这些反感直到第十一章两人遇上了那群淳朴的牧羊人——从堂吉诃德在席间抒发了那一长篇大论开始,我对这位骑士刮目相看了,甚至产生了一些同情与共鸣。
这一长篇大论让我想到了《三国演义》诸葛亮第一次出场那一袭大论。没错,正是诸葛亮对天下zz局势的总结与阐释,你才得以从宏观上看明白了小说的脉络,在此之前的故事,打打杀杀乱成一锅粥。
堂吉诃德的这番议论从某种角度来说跟《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出场白异曲同工。它让你从宏观上看到了人性,也让你从宏观上包容了人性。
而带着这种宏观与包容的角度与心态再继续把小说看下去,你会发现从堂吉诃德身上显露出了一种类似“上帝”的视角,只不过这个“上帝”不像传统圣人那样高姿态、高角度、高神圣罢了。取而代之的上帝是以一种疯人、狂人、怪人,丑陋、低下、近民的方式出现的。当然,你也可以把堂吉诃德当成是上帝的代言人,像背十字架的耶稣那样,只不过,这个耶稣不但会救人,还会给人逗乐罢了。
▲第一次征战回家后的堂吉诃德
如此看来,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也好,祥林嫂、闰土也罢,似乎比堂吉诃德的艺术职能少了些许自嘲逗乐的功能。难怪本人看鲁迅胸闷压抑,看塞万提斯轻松爽快。
周作人评价塞万提斯和他的《堂吉诃德》时说:它能使幼者笑,使壮者思,使老者哭…而本人在看完这部著作后,竟然发现自己是又有笑、又有思、又想哭!
笑的是那个世界的那些荒诞事儿,思的是那个世界与自己这个世界如此相似,哭的是堂吉诃德的孤独以及疯病恢复后的终别……
天呐,难道本人的体内同时住着老人、小孩儿、壮年?
阅读经典名著,关注【星期五文艺】
《堂吉诃德(精装典藏版 董燕生译本 无删节足本)》读后感(四):赵振江: 永恒的《堂吉诃德》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永恒的《堂吉诃德》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赵振江
著名出版人刘硕良先生要我为董燕生教授翻译的新版《堂吉诃德》写一篇序言。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下来。说受之有愧,是因为我真没资格写这篇序。因为一:我对《堂吉诃德》没有进行过认真的研究;二:董燕生教授,用句时髦的话说,是我们西班牙语界名副其实的“腕儿”,他写过《西班牙文学》,参加过《塞万提斯全集》的翻译,主编过六册全国通用的西班牙语教材,我有什么资格为他翻译的《堂吉诃德》作序呢!但话又说回来了,既然刘硕良先生要我写这篇序,总也得有他的道理:我还真和董教授翻译的《堂吉诃德》有点关系。那就先说说《堂吉诃德》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及其在我国的传播。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滕威,是她帮我搜集了这些相关的资料。然后再说说我与《堂吉诃德》董译的这点关系吧。
一
二○○五年是《堂吉诃德》问世四百周年,在世界的许多地方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尤其在堂吉诃德的故乡西班牙,出版图书刊物、举行学术研讨、组织“踏着堂吉诃德足迹”的旅游,等等,令人目不暇接,俨然是一个“堂吉诃德年”。我本人就有幸参加了去年由一个非学术团体组织的关于《堂吉诃德》的纪念活动。那是十二月间,我应格拉纳达大学之邀,赴西班牙参加西文版《红楼梦》第三卷(也是最后一卷)的发行仪式。 十二月二十二日,马德里“中国之友协会”要举行中文版《堂吉诃德》的赠书仪式: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二○○一年出版的《堂吉诃德》赠送给托莱多国家图书馆。他们原想邀请译者孙家孟教授去做讲座,但孙教授身体不适未能成行。当时虽已邀请到两位主讲人,但都是在西班牙国内请的;他们认为一定要有一位从中国去的学者才行。后来打听到我正在格拉纳达大学访问,便托朋友转达了他们的邀请,希望我无论如何要去为他们做一个讲座。我说自己原本就不是研究《堂吉诃德》的,事先又没有任何准备,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但他们说讲座的题目可以由我随便定,这就使我难以推辞了,再说人家是个民间团体,自愿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尽义务,咱们也就别再推辞了,于是便越俎代庖,临时拼凑了一个《关于〈红楼梦〉在西班牙与〈堂吉诃德〉在中国》的讲座。两天后就是圣诞节,这或许是去年在西班牙组织的最后一个纪念《堂吉诃德》的活动了。
四百年的评说使《堂吉诃德》成为举世公认的超级文学名著。德国著名诗人海涅曾将塞万提斯与莎士比亚、歌德相提并论,称他们是“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文学创作中各领风骚。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做《论〈堂吉诃德〉》的报告时(1969),第一句话就说,“再次讨论《堂吉诃德》这个题目有可能费力不讨好,因为关于这部著作人们写得实在太多了,整批、整批的图书,远远超过《堂吉诃德》书中教士和理发师烧毁的书籍”。米兰·昆德拉认为“塞万提斯发明了现代小说”(见《被诋毁的塞万提斯的遗产》)。墨西哥当代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更加明确地指出:“现代世界始于堂吉诃德一六○五年离开家乡的那一刻。”总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各样的文学流派都有许多作家发表过对《堂吉诃德》的评论,声称自己深受塞万提斯的影响;心理学、神话原型批评、符号学、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等形形色色的批评方法都被学者们用来对《堂吉诃德》进行阐释。二○○二年三月七日,挪威图书俱乐部和诺贝尔基金会召集了来自五十四个国家的一百位著名作家投票评选出一百部世界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堂吉诃德》以百分之五十的得票率高居榜首,遥遥领先于其他作品。由此可见,时至今天,《堂吉诃德》依然拥有广大的读者,并对世界小说创作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至于那为了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堂吉诃德精神”,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则尤为可贵,它有力地鼓舞着人们为维护正义的事业而拼搏。
二
在我国,最早将《堂吉诃德》引入中国的是根本不懂外语的林纾先生。一九二二年他依据懂英文的陈家麟的口述,将《堂吉诃德》(上部)译为《魔侠传》。无论如何,这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件大事。
很显然,《魔侠传》并非成功的译本。尤其令人不能容忍的是,译者不仅随意删除,而且擅自增添,甚至直接进入译文中说三道四。如上部第三十一章中,小男孩安德列斯再次遇见堂吉诃德时,责怪后者多管闲事,不但没能救自己,反而使自己遭受了主人更加凶狠的毒打,而且连工钱都被扣下了,于是他诅咒堂吉诃德说,“上帝要叫您和天下所有的游侠骑士都不得好死”。而林纾在此译为“似此等侠客,在法宜骈首而诛,不留一人,以害社会”;并在括号之内加上自己的评论“吾于党人亦然”,完全置原文于不顾。周作人因此愤慨道:“这种译文,这种批注,我真觉得可惊,此外再也没有什么可说了。”
尽管《魔侠传》的译文说不上成功,但基本上还是译出了原著(上部)的故事情节,文字也还简练,往往几个字就能传神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更何况这毕竟是这部伟大小说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因此,商务印书馆于一九三○年五月和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又再版了两次。
值得一提的是,《魔侠传》出版之后,在我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堂吉诃德》的小高潮:最早的是一九三○年五月贺玉波根据一个节译本的重述本,之后又有蒋瑞青(1933年3月)、温志达(1937)以及傅东华(1939年4月)的译本,建国前最后一个版本是一九四八年范泉的改写本。当然,这些译本无一不是转译的,而且全都经过删节。此外,戴望舒先生曾经从西班牙原文翻译过《堂吉诃德》,可惜译稿在战火中丢失。否则,以戴望舒先生的文笔和西语功底,他的译本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在中国,最早热情推崇《堂吉诃德》的是周作人。他大力宣扬《堂吉诃德》在西方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并首先对堂吉诃德这一形象做出了正面积极的评价。他在一九一八年出版的北大课堂讲稿(《欧洲文学史》)中这样论述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
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 (1547—1616) 作小说Don Quixote,为世界名作之一。论者谓其书能使幼者笑,使壮者思,使老者哭,外滑稽而内严肃也。Cervantes本名家子,二十四从军与土耳其战,负伤断其左腕。自Messina航海归,为海盗所获,拘赴Algiers,服役五年脱归。贫无以自存,复为兵者三年。后遂致力于文学,作戏曲小说多种,声名甚盛,而贫困如故,以至没世。所著小说Galatea及Novelas Exemplares等,皆有名,尤以Don Quixote为最。Don Quixote本穷士,读武士故事,慕游侠之风,终至迷惘,决意仿行之。乃跨羸马,被甲持盾,率从卒Sancho,巡历乡村,报人间不平事。斩风磨之妖,救村女之厄,无往而不失败。而Don Quixote不悟,以至于死,其事实甚多滑稽之趣。是时武士小说大行于世,而纰缪不可究诘,后至由政府示禁始已。Cervantes故以此书为刺,即示人以旧思想之难行于新时代也,唯其成果之大,乃出意外,凡一时之讽刺,至今或失色泽,而人生永久之问题,并寄于此,故其书亦永久如新,不以时地变其价值。书中所记,以平庸实在之背景,演勇壮虚幻之行事,不啻示空想与实生活之抵触,亦即人间向上精进之心,与现实俗世之冲突也。Don Quixote后时而失败,其行事可笑。然古之英雄,先时而失败者,其精神固皆Don Quixote也,此可深长思者也。
这部《欧洲文学史》到一九二六年八月已重印七次,足见其影响之大。郑振铎在其《文学大纲》(1925)中呼应了周作人的观点,继续弘扬堂吉诃德的高尚精神,突出《堂吉诃德》的悲剧意识和伟大性。
一九二五年,周作人在另一篇文章《〈魔侠传〉》中再次强调了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精神,并提醒人们不要因译本的不如人意而错过这部伟大的世界名著。同一年,还发生了周作人与陈源关于《堂吉诃德》的论争。鲁迅先生也参与了关于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的论战,而且后来曾被人称为“堂鲁迅”。经过“革命文学”论战中这番围绕《堂吉诃德》的交锋,这个人物在中国知识界有了真正与其经典性相称的知名度,成为大家挂在嘴边、用诸笔端的典型(无论是把他看成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还是可歌可泣的英雄)。鲁迅就写过《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并和瞿秋白合作发表《真假堂吉诃德》,揭穿那些假堂吉诃德的虚伪面具,他们假凭堂吉诃德的精神与理想,却只会愚弄和利用堂吉诃德式的老实与执着。瞿秋白还作过《吉诃德的时代》(1931),呼唤中国塞万提斯的出现。
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难当头,民族危亡,堂吉诃德又被赋予民族主义的色彩。唐弢一九三八年作《吉诃德颂》,将堂吉诃德的特质定义为“勇往直前,不屈不挠”,他呼唤能无私无畏地为大众与民族去冒险的战士。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甚至认为堂吉诃德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代表。从那时起,《堂吉诃德》开始真正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从张天翼的《洋泾浜奇侠》、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等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能看到《堂吉诃德》的影子。近年来,很多现代文学以及比较文学的学者将《阿Q正传》《狂人日记》或《莫须有先生传》和《堂吉诃德》做比较研究,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九五五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各社会主义国家纪念《堂吉诃德》出版三百五十周年。此前,傅东华先生一九三九年的译本已由商务印书馆再版,一九五九年他又出版了全译本《吉诃德先生传》。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全译本。
一九七九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人民文学出版社就推出了杨绛先生直接译自西班牙语的全译本,至今已再版多次,成为在我国印数最多的版本。到了一九九五年,才又有董燕生教授的译本问世(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九九六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出版了八卷本的《塞万提斯全集》。此后,在我国又出现了一个译介《堂吉诃德》的高潮,屠孟超、刘京胜、唐民权、孙家孟、张广森等各位西语翻译家又分别为不同的出版社翻译了这部世界名著。
十几年前,我住在北京大学燕北园。一天,主持漓江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工作的刘硕良先生大驾光临。他说他要组织世界文学名著的重译新译,头一块硬骨头就是《堂吉诃德》,想让我来翻译。我虽然有点“受宠若惊”,却毫不犹豫地谢绝了。我对他说:“重译一部文学作品,总要有超过前一个译本的地方,否则就毫无意义。《堂吉诃德》已有杨绛先生的译本了,要有所超越,谈何容易,只有找一位西班牙语的顶尖高手来译,才可能有所突破,否则,只是重复性的劳动,无用功,没什么意思。”但刘先生仍然坚持《堂吉诃德》这样一部巨著完全有多出一个译本的必要和可能,我也觉得他言之成理,于是建议他请董燕生教授出山。我说:“请他译,至少能在对原文的理解上有提高。而我,中文比不过杨先生,西文比不过董先生,由我来译,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们谈话的时候,我已故的妻子段若川教授也在场,她一向快言快语,和刘硕良先生又是湖南老乡,便紧接着说:“我也认为董老师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果你愿意,我现在就陪你去找董老师。”二人雷厉风行,立即就去拜访了董燕生教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总算说服他签订了翻译出版合同。现在回想起来,说句不自量力的话,我还真是当了一回“伯乐”呢!
说实在话,我真是给董教授找了一件苦差事。据说,自签约以后,每天晚上,看完“新闻联播”,他就开始和堂吉诃德较劲,而且同时和一台旧的二八六电脑较劲(一位好心的外国朋友送他的,要说董教授的电脑操作技术,也真是不敢恭维,比我强不了多少)。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总算完成了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但书稿并没有在刘硕良先生已经离开的漓江出版社推出,而经刘先生推荐给了如获至宝的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并在台湾光复书局出版了中文繁体字本(1998)。两个版本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简装本前后印了八万册之多。这是我与《堂吉诃德》董译本的第一层关系。
我与《堂吉诃德》董译本的第二层关系,要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翻译奖的评奖说起。一九九七年,中国作家协会决定设鲁迅文学奖翻译奖,并与此前已经颁发过的彩虹奖(韩素音设)合并,称作鲁迅文学奖翻译彩虹奖。这个奖至今已评过三届,我曾参与前两届的评选工作。第一届评委会主任是冯亦代先生,副主任是屠岸先生;第二届的主任是绿原先生,副主任是方平先生。第二届评奖时,北京外国语大学推荐了董燕生教授翻译的《堂吉诃德》。按照评奖条例,评委会要求对该书上部的第三十四章进行审读。作为唯一的西班牙语的评委,我是既责无旁贷又义不容辞。评选的结果是董燕生教授翻译的《堂吉诃德》以全票获奖。说到此处,这第二层关系似乎已经说完了。但二○○五年八月二十八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使我不得不多说几句。这一天的《文汇读书周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众译家据理驳斥译坛歪风》的文章。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朋友们纷纷询问是怎么回事。文中所说的“学术腐败”“滥用职权”“译坛歪风”等等指的竟是董燕生教授。一位鲁迅文学奖翻译奖的获奖者怎么成了“译坛歪风”了呢?倘若真是这样,我们这些评委,尤其是我这个西班牙语的评委,又如何面对家乡父老呢?但令我不解的是,那几位“指责”董燕生教授为“译坛歪风”的“译家”却没有一位懂西班牙语,而且可能也没细读过董教授译的《堂吉诃德》。那么他们凭什么下此结论呢?董译本又究竟如何呢?下面我就当年审读的这一章举两个例子,供大家参考。
为了写审读报告,我曾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了评委会指定的那一章的中西文两种文本,而且将董先生的译本和已有的译本进行了比较。因为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董译本是否真的优秀。倘若董译本根本不如已有的译本,或者有抄袭行为,那怎么能将鲁迅文学奖翻译奖授予它呢!
第一段:...Con estos pensamientos,mas honrados que acertados ni provechosos,estuvo otro día escuchando a Lotario,el cual cargó la mano de manera que comenzó a titubear la firmeza de Camila,y su honestidad tuvo harto que hacer en acudir a los ojos,para que no diesen muestras de alguna amorosa compasión,que las lagrimas y las razones de Lotario en su pecho habían despertado.Todo esto notaba Lotario,y todo le encendía.Finalmente a él le pareció que era menester en el espacio y lugar que daba la ausencia de Anselmo apretar el cerco a aquella fortaleza,y así acometió a su presunción con alabanzas de su hermosura,porque no hay cosa que mas presto rinda y allane las encastilladas torres de la vanidad de las hermosas,que la misma vanidad puesta en las lenguas de la adulación.En efecto,él con toda diligencia minó la roca de su entereza con tales pertrechos,que aunque Camila fuera toda de bronce,viniera al suelo. Lloró, rogó, ofreció, aduló, porfio y fingió Lotario con tantos sentimientos,con muestras de tantas veras,que dió al través con el recato de Camila,y vino a triunfar de lo que menos esperaba y mas deseaba....
董译本是:……这个主意固然出自好心,却未必恰当合适。一天,罗塔里奥又开口倾诉起来,而且步步紧逼。卡米拉觉得自己有些招架不住了。她想到为人妇的本分,百般克制,才勉强阻止住情意绵绵的同情泪水涌上眼眶:罗塔里奥的哀求和眼泪确确实实打动了她的心。罗塔里奥把这一切看得一清二楚,因此越发欲火中烧。他认为必须利用安塞勒莫外出的机会和条件,加紧攻坚,夺取堡垒。他首先冲向虚荣心这个缺口竭力奉承对方的容貌。对付虚荣心,世上没有比谄媚的巧舌更强大的武器了;任何美妇人,即使身居高塔,戒备森严,也会顷刻溃败,缴械投降。罗塔里奥正是用这套武器巧妙地摧毁了坚硬的岩石。哪怕卡米拉是铜浇铁铸,最终也要败下阵来。罗塔里奥又是流泪,又是央告,又是讨好,又是奉承,装疯卖傻,死死纠缠,显得那么一往情深、真心诚意,终于冲破卡米拉的操守,夺取了求之不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另一个译本为:……这些心思很光明正大,只是既不合适,也没用处。她就是怀着这种心情听了罗塔疏第二天说的话。罗塔疏抵死纠缠,使卡蜜拉逐渐心软。他流的泪,说的话动了她的怜悯。她十分克制,眼睛里才没流露感情。罗塔疏都看出来了,越加热情如火。总之,他觉得必须乘安塞尔模外出的时机,把这座堡垒加紧围攻。他称赞她美,借以打动她的虚荣;因为这点虚荣最能抵消美人的高傲。他紧攻紧打,火力猛烈,攻破了卡蜜拉的坚贞;即使她是铁人儿也抵敌不住的。他流泪,央求,献好,赞美,纠缠不已,显得他一往情深,满腔热忱,竟使卡蜜拉贞操扫地;他意想不到求之不得的事,居然成功。……
上面这段文字在原文里很是拗口。句式复杂、冗长,颇费解。我认为:董译本译得相当到位,有的地方将句子重新组合,或添加个别字眼儿,都是无可挑剔的。例如在“本分”的前面加上“为人妇”三字,因为原文(honestidad)是“正派、贞洁”之意,当然是指卡米拉已是有夫之妇而不应再寻新欢,所以加上这三个字使原意更清晰、明朗。相比之下,另一个译本对原文中的复杂句式有所简化,因此比董译本少了一百零四个字(据电脑统计,董译本为三百六十一个字,另一个译本为二百五十七个字)……
第二段:...y no quieras hacer mas pruebas de las hechas;y pues a pie enjuto has pasado el mar de las dificultades y sospechas que de las mujeres suelen y pueden tenerse, no quieras entrar de nuevo en el profundo piéla go de nuevos inconvenientes,ni quieras hacer experiencia con otro piloto de la bondad y fortaleza del navío que el cielo te dió en suerte para que en él pasases la mar deste mundo,sino haz cuenta que estas ya en seguro puerto,y aférrate con las ancoras de la buena consideración,y déjate estar hasta que te vengan a pedir la deuda, que no hay hidalguía humana que de pagarla se escuse.
董译本是:……人们常常由于猜忌自己的女人而身陷风狂浪大的苦海,你如今连脚都没沾湿就安然渡过了。千万别再无事生非,重堕深渊。上天特别垂青,赐你一艘精良坚固的航船,载你跋涉人生的汪洋,你就别再另觅水手去试航了。你应当看到自己已经抵达安全的港湾,放心大胆地抛锚停泊,安然度日,等待上帝传唤。人不分贵贱,谁也逃不脱这一天。
另一个译本译为:……女人往往令人添烦恼、生猜疑,掉在苦海里;你既已安然出险,可别再掉进去。你渡过尘世的船是上天给的,别再找领港人去检验船身是否坚固。你不妨权当自己已经进了安全港,抛下稳重的锚安顿下来,等候上帝召唤吧。
原文是一句话,从“你如今连脚都没沾湿就安然渡过了。”开始,然后再用一系列的连环副句来反复修饰而成了一个复杂的长句。我认为:董译本的处理是得当的,而且读起来并不啰唆;另一个译本同样有所简化,因而少了五十个字。但我个人认为,像“人不分贵贱,谁也逃不脱这一天”这样的话是不应略去的,因为这是从西班牙著名诗人曼里克的悼亡父谣曲中“化”过来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谣曲的第三段是这样的:
我们的生命是河流
流向海洋
而大海就是死亡;
到了那里
……
无论是体力劳动者
还是富豪
便没有什么两样。
董译本中还有一段文字的处理也值得一提,至少可以看出译者是费了心思的。译文是这样的:……常听人说,可意儿的相好有“四心”:用心、专心、上心、细心。我还能给你说上一长串“心”,外加几个“有”,你听着。我一口气给你背下来。我想大概是这样的:将心比心、好心、热心、善心、贴心、恒心、诚心、忠心、实心、有风度、有名望、有壮志、有门第、有权势、有家产、有钱财;加上刚才说的“四心”;对了,还得算上:匠心、真心。“野心”放不进去,太不好听;“可心”就不用说了。末了还有一个:“经心”保护你的名誉。
原文中的“四心”是四个以S打头的词语:sabio、solo、solo、solícito和secreto。后面诸多的“心”和“有”在原文中是按字母表的顺序排列下来的:agradecido (回报)、bueno(善良)、caballero(绅士)……依次类推,直到z,其中说到x时,说这个字母太生硬,没合适的字眼儿。我认为董译本的处理是可取的,但似乎应加个注释,让读者也知道原作者的用心。
显然,仅仅通过以上的几段文字,仅仅通过对一章的阅读,不能、本人也无意对不同的译本进行全面的比较,更何况对于不同的译本,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我要说明的仅仅是:董燕生教授所译的《堂吉诃德》是一个优秀的译本,而绝不是什么“译坛歪风”,它对于鲁迅文学奖翻译奖,是当之无愧的。
说到这里,这篇“絮言”该结束了。谬误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二○○六年三月一日于北京大学
赵振江(1940—),北京大学西班牙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会长。著有《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歌导论》《拉丁美洲文学史》,译有《太阳石》《马丁·菲耶罗》《西班牙黄金世纪诗选》《拉丁美洲诗选》及西班牙语名家诗选十多部,并翻译和校注西班牙文版《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