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经典读后感有感
《底层逻辑》是一本由刘润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021-1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底层逻辑》读后感(一):很多刘润课程中的观点再次出现
大道至简,刘润老师很擅长把复杂的道理用最简单的比喻幽默的表达出来,里面很多观点对我有启发,比如
“人脉本质上是一种价值互换,你能为别人创造多大价值,你就有多大价值”
“普通的人观察一只手表,优秀的人洞察几百个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刻意练习的关键就是通过不断重复训练稍微困难的任务,从而获得最高效的进步。这就是高效而可怕的勤奋”
《底层逻辑》读后感(二):纯阳书评第463期《底层逻辑》
大家都知道知识是一种力量,但是大家未必留意知识和知识的力量也不尽一样,有的知识力量强一些,有的知识力量弱一些。那么什么知识力量强,什么知识力量弱?从不同角度,可以为这个问题找到不同答案,从现象和本质的角度看,本质性知识是众多现象中更一般、更普遍、更深刻的知识,而且往往一个本质性知识决定了众多现象级知识的总逻辑,所以本质性知识的力量显然要强大得多。相应地,由于现象级知识大多停留在表象层面,尽管表现地更加错综复杂、更加形式多样,但是终究要被本质性知识拿捏在手中,跑不出后者的手掌心,所以其力量也必然会弱不少。既然知识的力量有如此差别,那么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学习的话,就应当重点学本质性的知识,而不是现象级知识。这个结论在逻辑上说的通,但是存在另一个问题,本质性知识往往过于抽象,比如不少哲学作品相当晦涩难懂,一般人根本消化不了,所以这条路有点看上去很好,但是有可能走不太通。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中间路线,既能让读者提高学习效率,学到本质性的真东西,又不至于学了但是消化不了,学而不成?答案是有,本书就是要提供这样一条中间路线,给读者提供一条摆脱两难的快捷通道,看点有两个,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给读者提供了一条有关知识学习的快捷通道。
正如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所暗示的,在实践中人是可以通过对各种现象的不断理解和总结归纳,才能进入到本质层面掌握本质级知识,但这里也只是暗示了一种可能性,因为从现象到本质需要跨越一个巨大的认识鸿沟,这就意味着人们在完成这个任务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本书尝试着提供一个越过鸿沟的快捷通道。
而这个快捷通道有三个特点,一是其本身为读者开了一个认知的后门,免去大家在众多现象上下功夫之苦,带着大家直达本质的彼岸。二是作者不是一股脑地把彼岸的干货都摆在读者的面前,交给读者自己自行去挖掘,而是做了精心的挑选,尽量把读者生活、工作中出现概率高的、相对重要的内容整理出来呈现给读者。三是作者把握了本质级知识的高度,正如知识有力量之差,本质级知识也有高度之差,过高纬度的本质级知识往往过于抽象、过于高冷,距离具体生活太远,不利于读者把握和理解,所以作者找到了一个相对合适的高度,既让这些知识居于本质级的高度,又能够让读者能够摸得到、够得着。
第二、内容不多,思想含量多。
作为一本聚焦本质级知识的书,本书思想浓度很高,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讲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渗透在万千现象中的一般性、规律性、普遍性的内容,所以可以称得上是一句顶一万句,说一个道理就可以穷尽一万种个体,所以尽管内容不多,但是思想含量不少,值得读者慢慢品味。
最后提醒一点,像这类本质类的书籍,反刍消化是读书的规定动作,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去体味这种逻辑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是知识真正内化的必经之路。
《底层逻辑》读后感(三):要想读懂这本“底层逻辑”,自己得先有一套“底层逻辑”
润总的五商实战篇我是买了的,最遗憾的一点就是当时错过了同步跟学,没能参与到课程讨论中。
这本书由课程的一些观点整理而成,全书言简意赅,点到即止,阅读起来十分流畅。以现在的认知背景去读,收获全然不同:
1、填补了两个“盲维”。盲维——印象中是吴伯凡提出的概念,意思是说因为你缺失了某个维度,导致你对事物的认知格局被限制。一是“立场”的概念。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表述中,除了事实、观点、信仰(一般职场中较少涉及),还有立场。我之前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就是与别人的讨论明明已经充分尊重事实和观点,但对方就仿佛听不懂人话似的,就是无法去承认事实,面对观点顾左右而言他。换言之,就是一个你认为完全没必要跟你打官腔的人,在跟你打官腔。那么我错在哪?我错在没有意识到所有的职场沟通都包含了立场——也就是“屁股决定脑袋”,而只想着在纯技术层面去沟通,这就是把职场沟通单纯化了。我虽然知道“立场”这种东西的存在,或许在其他的场景中也能认知到立场的不同,但是在一个具体的对话场景中,却并没有考虑过立场这回事,这就是盲维——盲在过于关注真实性、真理性,把坦诚沟通这件事的门槛想得太低。二是“辩论”的概念。同样是职场沟通,对方会拿一些陷阱性提问来问你,如果直接顺着回答就会掉坑里,如果直接指出对方的陷阱性,又显得太学究。这个时候盲维就盲在,我用对待正常沟通的方式去处理不正常的沟通,把非暴力沟通、情绪管理教条化应用了。盲维的填补是对世界观的补全,如果一些问题始终无法得到切合心意的答案,可能就存在盲维问题。
2、洞察了一个关系层面的结构性不足。我经常会认为一些人所提出的问题之所以得不到解决,是因为提问的角度错了,或者说这些人根本就不懂怎么提问。于是我可能会去纠正对方的问题,在回答问题前先质疑问题本身,这样当然容易得罪人。当我看到润总说,“有的人提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而是答案”,我就意识到他也遇到了我遇到过的情况,但为什么他的表述就能让人舒服?于是我反思了一下其中的差异性——我的回应方式,是把事物分成了“好”跟“坏”,并且尝试用我的“好”去替代别人的“坏”,于是就制造了对立;而润总则是把双方的观点都放进了同一个“概念组”,比如“问题与答案”,再比如书中提到的“how,why,what”。这样,“我”跟“你”的分歧就不再是“我对你错”,而变成了“我指的是问题,你指的是答案”,“我在讲how,你在讲why”,不同的东西以并列的形式取得了和谐共存,共识就这样建立了起来。所以这本书不要光看书中讲了什么“底层逻辑”,还要用你的“底层逻辑”去看书中讲解“底层逻辑”时所用到的“底层逻辑”,然后再去检验你的“底层逻辑”有什么bug。比如通过上述反思,我就可以认识到我自己并没有我以为的那么“平等”与“中立”,这个洞察对我来说就很有价值,以后再遇到分歧,我就可以用这种“概念组”的方式去进行刻意练习。
3、理解了一些更细微的感受。润总提出了消费者能感知到的三种价值;功能价值、体验价值、个性价值,我瞬间就理解了我的奇怪关注规律了。比如有的人特别不喜欢,却始终没有取关,就是因为对方提供了功能价值。有的公众号没什么干货也关注了,就是因为有体验价值,对方写的东西能提供一种连接感。还有一些人是即对我没什么用,也有很强的距离感,但却依然关注,就是因为在对方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具备个性价值。这个收获看起来比较鸡肋,但其实很重要。为什么?因为这就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基本过程。就是在这些地方,把本来模糊的感觉清晰地定位出来,就实现了对自己的认知深化。而你对自己的需求有了更深的理解后,就能更好的采取行动。插一句,有的人看电视剧、电影,看了也不知道是什么在吸引自己,就白白错失了深入了解自己的机会——你所喜欢的情节,其实就是在暗示你到底在现实中缺失了什么,应该去追求什么。
总结一下,这本书非常的简洁凌厉,不会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干货,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顶级商业咨询看世界的视角,而本书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与自己看世界的视角相比较,通过发现这种差异性,来进行自我审视。
《底层逻辑》读后感(四):知行捕手读书笔记
本书副标题是: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
可不嘛?底牌就是底层逻辑,也可以说是底层思维。
在我的认知里,底层与顶层是连接在一起的,然后构成你的思维世界空间。
当看到机工社华章预告这本书时,我就锁定了这本书。当这本书没有到手的时候,我阅读了张羽《底层逻辑》、吕白《底层逻辑》,还有一本《社交的底层逻辑》,我想如果还有其他同名图书我肯定也会阅读。
前天收到了出版社老师寄送刘润《底层逻辑》,非常感谢,如果能够再早一些,那就更棒了。我本想直接阅读样书,就是最初的最初的那几本样书,可能读样书的人是推荐这本书的人,他们是高手。但我肯定比他们阅读更认真(必须是我喜欢的书),也肯定比他们提出更加中肯的建议(现在很多人推荐大都没有看完整本书)。阅读一本书需要几个小时,如果花费不到一个小时翻完也就了解个大概,可以写推荐,但遗漏很多关键点,对于这本书的修改优化可能起不到任何作用。
可惜,我的水平不足。我朋友圈里有不少厉害的牛人,我多向他们学习中。这两年,我也在持续发力,去年阅读了370本书,写了30多万字。而阅读的这本书是今年第440本,可能你会好奇:我怎么阅读这么多书?难道职业就是读书人吗?不是。我用好自己的时间,每天四点半起床阅读,到今天持续超过了16个月。现在的我,认准一件事儿,在不影响健康的情况下死磕,希望尽快达到临界点,实现十倍速成长,成为牛人里的牛人。
昨天早上,我打开这本书的包装开始阅读,本想直接阅读完毕,而且我开启了全力以赴阅读状态,但我仅仅阅读了170多页,也就是这本书的一半,真是太慢了。因为这本书里除了很多共鸣,还有很多启发我思考的内容,这些内容拓展我的认知边界,我需要深度思考。阅读这本书,我用了四个小时的时间。下面就是这本书里精华内容,你阅读后就知道这本书有多好了。
两个人发生争执的时候,一定是因为他们之间有更多的相同之处,而不是不同之处。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是吵不起来的。事物间的共同点,就是底层逻辑。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才是底层逻辑。
只有底层逻辑,在我们面临环境变化时,才能被应用到新的变化中,从而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方法论。
人心中,应该有三种“对错观”:①法学家的对错观。②经济学家的对错观,③商人的对错观。
如果你是评论家,可以选择法学家的立场;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经济学家的立场;如果将要失足摔死的就是你自己,我建议你选择商人的立场—一“我的错,都是我的错”,因为“我的损失最大”。
总之,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
博弈的智慧,是人生的智慧。
怎么博弈?一要靠心态,二要靠策略。
什么心态?共赢和感激。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与世界进行价值交换。价值交换只有一个原则一共赢,即合作双方都可以获得价值。
定力,是人生的智慧一最终的胜利,常常是时间的胜利,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学会选择,常常就是学会放弃:选择一个,放弃其他。选择有时比努力重要,但放弃有时比选择更重要。我们应勇敢选择,然后享受好处,承担坏处。
人生的悲剧,往往来自看着前方,又想着后方,最后无路可走。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来自哪里?来自是否拥有智慧,以及拥有什么层次的智慧。
在人生中,博弈是第三层智慧,定力是第二层智慧,选择是第一层智慧。如何博弈,如何保持定力,如何做出选择,都决定着人生的走向——选择做某件事情,凭借长期主义形成自己的定力,和这个世界重复博弈。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能比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更能反驳这个观点,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
很多人不理解这句话:为什么我要反驳自己的观点?如果我成功地反驳了自己的观点,就证明这个观点不对,那我为什么还要拥有这个观点呢?
那是因为,在经济学世界,没有一个观点具有普适的解释力。所有的观点,理论上都可以被驳倒,至少能举出反例。
验证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一个经济学观点,不仅要看你是否认同能证明它的例子,更要看你是否理解能推翻它的例子。
什么是立场?立场就是被位置和利益影响的观点。
在辩论场上,这叫“持方”。当你持有正方观点时,你能面红耳赤地说服对方,甚至说得自己都相信这个持方观点了。这时,主持人突然说“交换立场”双方都会愣一下,但几秒钟后,持有反方观点的你还是能面红耳赤地去说服对方,甚至说得好像自己转而相信这个持方观点了。
这就是立场一“我们不争对错,只争输赢”。所以,不要和有立场的人争对错。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小孩子才谈对错,成年人只谈利益”。为什么?因为小孩子没有位置和利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不要攻击别人的信仰。因为,第一,你不可能获胜;第二,你会失去这个朋友。
当一个人持有的不是观点而是立场时,当一个人“屁股决定脑袋”时,你应该做的事情,是对他说“lt's good foryou”(这对你有益)。
反过来,我们也要时刻反省自己:我说的话、我的表述,是事实,是观点,是立场,还是信仰?
辩论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方,而是说服观众。
从规则设定上来说,对方就是不可被说服的。他可以输,但是不可被说服。所以,不要试图说服对方。
辩论的目的,甚至不是改变观众的观点,而是改变观众的态度。态度改变了,他们会自己改变观点。没有人会接受你塞给他的观点。就算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是塞的,他也不愿意要。人们只会在安全、舒适、信任的氛围下,自己取走喜欢的观点。你要给观众营造一个让他们恳意取走你的观点的氛围。
看透事情的本质,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抛弃经验,放弃想当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怀着空杯心态去看问题。
二是运用“假设一验证一结论一调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得出结论,最后做出调整。
三是不要被利益、立场左右,要就事论事。
能做到以上三点,即使是再复杂、烦琐的事,你也能抽丝剥茧、洞察本质。
我们锻炼自已的洞察力,就是为了理解表象背后的“黑盒子”一一系统,从而真正地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所谓洞察力,就是透过表象,看清系统这个“黑盒子”里各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连接关系的能力。
一个人一旦在低层次形成了逻辑闭环,可能就无法前进了。因为所有的问题在他的逻辑闭环之中,都是可以解释的。
过往的经验反倒束缚了眼界和判断,而无法打破自己的逻辑闭环,就无法捅破那层看似很薄的窗户纸,无法上升至新境界。
他大量吸收新知识,无论风吹雨打从不间断,不断地去学习别人的逻辑框架,然后不断地下沉,往外延伸。在吸纳海量的新知识之后,他不断迭代逻辑层次,不断复盘,不断进行结构调整。
面对一次次打击后又重新站起来,这种人的思维结构永远如同初生的婴儿一般,这使他拥有着澎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希望。
很多人问我:“润总,你认识那么多业内牛人,你平时是怎么经营人脉的呢?”我说:“创造价值。”你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就会认识什么样的人。
只有当你能帮到他的时候,他才会来帮你,这就叫双赢。
所以,经营人脉,始终要保持的一个基本心态:毫无保留地把你的价值付诸别人身上。
要想尽一切办法,毫无目的地帮别人。
当你经过长期的积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拥有了有影响力的作品,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人脉才会蜂拥而至。一个优秀且有价值的人,自然会吸引其他优秀且有价值的人的认可和帮助。
要想认识更多优秀的人,得到更多的认可,首先要让自己优秀起来。人脉不在多,在精。
当你没钱、没资源、没背景的时候,唯有你的实力、业绩、作品,才是让你在绝境之中脱颖而出的最佳武器。没有真本事,无法帮助到别人,就算你认识的人再多,他们也不会是你的人脉。
人脉的本质,是平等交换。
当你把自己变得足够优秀的时候,赞美、认可、人脉,你想要的一切,才会纷至沓来。
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你能为别人创造多大价值,你就有多大价值。
一个人的财富基本盘,由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你自己的本事;
第二,你和其他人联结的本事。
前者是1,后者是1后面的0,而且,后者是前者的放大器。
一个知识,一个方法,掌握和吸收都是需要过程,不要着急。
有人觉得很多年轻人都那么厉害了,自己越来越不行了。不需要这样想,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在讲你擅长的事情时,你就是厉害的人。你有方法,有心得,也有信心。
底层逻辑是什么?
希望你阅读完上面的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记住生成自己的理解,不是阅读后记住一些内容,而是思考生成一些内容。
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有很多,希望你找了自己最喜欢的,祝大家好运!
内容包含十张图片,仅成功上传一张。想看完整文章请在进乎道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