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者》的读后感大全
《追求者》是一本由[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1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求者》读后感(一):追求者
胡利奥·科塔萨尔 | Julio Cortázar
阿根廷著名作家,拉美“文学爆炸”的代表人物之一。1914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1951年移居法国,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译员。1963年以长篇小说《跳房子》震惊文坛。著有短篇小说集《游戏的终结》《动物寓言集》《万火归一》等。1984年在巴黎病逝。
何塞·穆尼奥斯 | José Mu?oz
著名插画家。1942年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曾为T.S.艾略特的《四重奏》、加缪的《局外人》等画过插画。
他是一个才华耀眼的爵士乐大师,还是一个生活失控的失败者?《追求者》以迷人的文字讲述了一个艺术家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时光。在爵士乐的世界里,他是一个惊为天人的演奏者,彻底颠覆传统,但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他困于时间深渊的痛苦。这一切该如何打开,又会如何结束?科塔萨尔赋予了这篇小说一种迷幻动人的色彩。
《追求者》读后感(二):看到怎样的世界,就是看到怎样的自己
阿根廷著名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的《追求者》如同一部迷幻动人的舞台剧。帷幕落下,故事依然在脑海中徘徊,思考和探索才刚刚开始。 该怎样评价约翰尼?思考良久后,我也没能找到一个合适贴切的答案(也许,“评价”这个词本身就说明了一切问题)。作为才华横溢、光芒万丈的爵士乐大师,约翰尼在生命最后一段时光里享受着世人欣赏、妒忌的目光和赞许的掌声。与此同时,困于时间深渊,把昨天当做明天,“这是我明天正在演奏的”成为对时间唯一的概念。住精神病院、无数次砸烂或踩坏价格不菲的萨克斯、臆想放火烧掉租住的破败旅馆、发表在我们看来荒谬无比的言论……约翰尼的生活一地鸡毛、惨不忍睹。我们很难能够把这个人前无限风光的约翰尼与那个生活的失败者融合为同一人,但事实就是如此颠覆。 关于约翰尼的世界,我们能做的也就只有尊重,理解都谈不上,进入那就更不可能了,毕竟赤道与两极本来就相隔万里,站在赤道上,也根本看不到两级的世界。为什么我们无法拿脑袋撞墙?为什么我们的臆想中不可能出现满是落叶和骨灰盒的环境?我想答案就像胡利奥?科塔萨尔在小说中写道的那样:“我以言辞精心地粉饰自己而罔顾现实,以深思熟虑和满腹狐疑来保护自己,而那不过是愚蠢的辩驳。” 《追求者》除了延续《会合》中采用阿根廷插画师何塞?穆尼奥斯精美的插画来融入小说主线外,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胡利奥?科塔萨尔对人性深刻的剖析和文字魔力。就是这样的文字魔力,带领着无数读者陷入一个迷幻生动却又酣畅淋漓的世界。 天才?还是疯子?我们总是用我们站立的立场和视角来评判一切,就像看到老虎追逐兔子,老虎的威猛就是我们最大的焦点;而看到兔子追逐熟睡的老虎,我们就会嘲笑兔子自不量力、可笑至极。可是事实呢,很少有人去光顾。 仰慕?还是同情?约翰尼满怀诗情、才华横溢,同时也百病缠身、染有怪癖,受制于贫穷却无欲无求。对于无数的约翰尼们,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他们所处的另一个世界。虽然我们并不知道约翰尼们追求的是什么,但他们肯定在追求些什么吧。 约翰尼最终也没有逃过生老病死的宿命,连同那个我们无从进入的世界一起化为一抔黄土。不禁让人感慨,流逝的究竟是时间,还是追求世界的我们?而如今,站在赤道上的我们,也要试着看一看不一样的世界,在看到不一样世界的过程中,也就看到了不一样的我们。
《追求者》读后感(三):是追,是逃
一项技艺与你自己融为一体的感觉或许没有几个人能感受到,所以无非是冷眼地看待这些精湛超凡的技艺者逐渐活的近乎癫狂甚至死去。小说以爵士乐评论者的视角观察着查理·帕克,那个充满魅力却让人极度恐惧的人。
他让最亲近他的评论者恐惧。虽然是音乐评论家,但观察却超越了音乐本身,或者脱离音乐。独白与对话充斥着生活的暗涌挣扎,延展到查理的过去和不太长远的未来。所谓的人物著作也仅限想要读者知道的那些,无论如何小说里的那只被毒瘾缠身疯癫的猩猩不会让他大张旗鼓地说着不着边际的胡话,我们可以把评论家写的这些看做是平行的两本书,一本人物传记、一本小说(《追求者》)。而小说中出现在眼前的查理不是镜中的查理,他有着完全自我的哲学或者胡扯,关于时间(一分钟等于一刻钟),关于生活(所谓的弹性、骨灰盒、欲望摧毁的快感或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白色的小石子)。
其实听过查理的音乐你就会稍微懂一点儿什么,变幻的音律和高速的衔接,即使连续听上几遍也很难记下那些音符(我个人而言),精湛的技艺背后有过人的天赋,也充满无尽枯燥的练习。查理不敢用刀切开面包,那习以为常的动作变得可怕,他厌恶在时间中重复,他把它看成一个世界。以至于在练习音乐中的过去都将失去本色甚至是被责怪的,他再回想过去的同时受尽自我的谴责(也许吧,谁也看不出来躲在微笑背后的是什么),他要以自己的生活验证波普音乐所要传递给别人的那些特质——非常矛盾的、强烈又压抑的过活。
一个瘾君子要怎么被说成是追求者?如果说查理现实的荒废让他仅仅度过三十五个春夏,但却在比大多人短暂得多的一生中挣扎着追求着更多清醒的人所追求不达的极致,这是查理所不知的,也不曾思考的。评论家用“可怜”、“孤独”来解释他,他知道查理在失度的世界里走在天平的一端,践踏乏味的日子,如同他的音乐一样不需要平衡,而是一股脑的爆发迸射,谁都不能幸免在音乐里。更不要说谁控制了谁,或者毒和酒也许并非在疾病的契机下与查理相遇,而是与这个爵士灵魂注定的结合。
拉美文学,科塔萨尔。读过之后再简单的故事脉络也会被强大的文字感染力所深深回味着,它脱离一些逻辑,但回过头看也能理顺些头绪,并发现原来人的思考是会分裂的,南辕北辙的,激烈冲突的,也会在一瞬间一片空白。它是冷峻的,在某些角度看待人是那么的私化的,就像绑着心脏沿着绳渗滴出的黑血,无法在更多感性里看到其极为理性的洞见。那不同于我们日常的反应,它只存在于文学之中,满心探索不属于周遭却已深入其中的难事,对,是难事,理解文学本身就是难事,更何况它带来的是查理·帕克都难以应对的生活。
《追求者》读后感(四):《追求者》:一个爵士乐大师的迷幻人生
印象深刻记得,刚毕业出来工作每每下班的时候,有那么几天路过栽满烈艳勒杜鹃的广州五羊新城天桥,都会听到那位异国的流浪歌者再吹萨克斯的爵士乐。那种滋味依旧满是心头,使得萨克斯的魅力已经将爵士乐即兴得自由的爵士散布于世界每一个角落。而其中有这么一个爵士大师的,应该载入世界爵士史册的,那就是查理?帕克。
查理?帕克他英年早逝,自然是与他的酗酒、吸毒和各种放纵的生活和习惯有着莫大的关系的。但事实上,他犹如爵士乐一般的独立其行的风格,是非常符合他自由的漫游的音乐风格的,于是从音乐的追求者而言,他不仅在音乐,还是生活上都将爵士的迷幻感演绎得极致。以致于他是现代爵士乐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开拓者,也是节奏更明快、更能让演奏者即兴发挥的波普爵士乐的领军人物。
而关于以他为原型的文学作品中,就不得不提阿根廷著名作家科塔萨尔以查理?帕克为故事原型的中篇小说《追求者》了。正如小说中主人公临死前也希望小说的“我”为他搞个面具。于是作者就以该小说的“我”就为这位传奇爵士大师在这本小说里搞了一副惊艳的惊为天人的面具,从而名留青史。
科塔萨尔的存在,让读者不仅知道在阿根廷的作家群中只有一个博尔赫斯。这自然体现在他的所有的迷幻而自由的作品中。而最近在炎炎夏日里,笔者拜读了他的经典之作《追求者》,并伴随陈奕迅难得有着爵士风格的歌曲《零下几分钟》,颇为有夏天饮雪酒的冰凉和迷幻之感。
查理?帕克在小说中他叫约翰尼,而作者也化身为一个爵士乐评人、音乐记者布鲁诺。全书就以布鲁诺“我”采访约翰尼的过程,以及见证约翰尼糟糕的生活方式,以及自始至终对爵士录音吹毛求疵的执著,以及在爵士演奏中体现的那中对音乐的热爱之情,作者就是这样赋予了这本中篇小说一种迷幻动人的人物传奇色彩。
故事一开场,就写了“我”探病约翰尼的场景,在那个场景,就体现了科塔萨尔那中有着爵士乐风格的自由和迷幻感,这种迷幻是怎样呢?在刻画约翰尼方面,作者就写了他被毛毯盖住然后喜欢自言自语,如“动物的标本一样”,“他用拳头敲自己的脑袋,听起来更敲椰子一样。”这样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就体现了一个病态以及一个吸毒瘾君子的人物形象。
之后在小说中,因为吸毒而有了精神病的音乐天才约翰尼他还困于时间深渊的痛苦中,这就体现他在地铁丢失了自己的演奏工具萨克斯的场景,他不但不承认吸毒导致精神错乱而丢失了萨克斯,还狡猾说:“只有在地铁太才能意识到,因为乘地铁就像被塞进了一个钟表里,每个车站仿佛就是每一分钟。”这就让约翰尼有了时间的概念。作者这么一写不是想抹黑音乐大师,以及说明大师做错事不认的狡辩,而是真切地表明大师的才华和诗意,大师说的那些话都是很有诗意和文学象征的,耐人寻味,这就是作者想要通过一个精神病患的大师去讲述至高无尚的艺术境界。
除了时间观念给约翰尼带来真实感和陷入痛苦的哲学层面的思考外,作者根据采访和作为朋友间的交流中,还得知约翰尼还有其他的一些荒唐的事情,他会跟音乐合伙人侯爵夫人有染,作者也秉着一个追求真相的道义去侦查约翰尼为何会染上毒瘾,在这部小说中,自然就是查出了约翰尼的染毒史是给侯爵夫人带的,然后约翰尼的魔力还会将自己身边的女人如戴迪、贝比也陷入吸毒之中。这么一出就可见作者的冷静真实的笔调,他不会遮掩约翰尼的过错,也不会抹黑他,也不更会粉饰他,这就是作者的成功之处。
至于还有一些约翰尼胡闹、匪夷所思的情况,如约翰尼会烧了房子,然后赤裸带着戴迪逃生,这开始精神失常,无疑也侧面反映吸毒对人的危害。但从艺术的角度而言,既更还原了一个迷幻而自由的绝世大师的不一样的生平事迹。此外,在约翰尼在录音环节因为遇到了骨灰盒,而陷入了关于的死亡的深度思考,并无以自拔地“分心”以致于他自己认为所演奏和录音额作品都是不好,因此还与制作方有了矛盾,幸亏结果都让他的好作品都被人听到。这样的情节与其说是作者凸显一个因为吸毒而导致精神病人的形象,倒不如说是更是约翰尼一个对爵士乐精益就请的专业精神。
作为音乐大师的喜好和品位,作者也不吝啬地说出了约翰尼情有独钟于《巴黎竞赛画报》《纽约客》,以及狄兰托马斯的诗集,就可见约翰尼内心精神世界的丰盈,以及体现一个富有诗意才华的绝世大师的灵感来源是需要这些好养分去培育的。
既然作者,或者说在小说的“我”是一个乐评人,自然对约翰尼的评价有着最有中肯并韵味悠扬的调性。“约翰尼的音乐既不唤起xing高潮,也不勾起怀乡忧绪,我倾向于称之为玄奥音乐......他永远无法的得到满足,仿佛是一个持续不断地鞭策的、永无止境地构建的过程,个中的乐趣不在结果,而是过程......还在于能够暂时抛开世俗的烦扰却不失人性,并成为当中的典范。”
另外从作者的景物象征方面而言,从地铁引出的诗意时间论,从骨灰盒引出的死亡论,再到小说中,作者通过反复的闪回约翰尼的毛毯景物,就重点特出了约翰尼的精神和艺术世界是无人能理解的一面。作者说这是他的自我升华,无疑就是体现了约翰尼最为音乐追求者的有力体现。
最后,关于作者的一些金句子,窃以为那段“当人对所有事情都不太确定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给自己找些事情干,以此作为救生圈。”是尤为值得推崇的。
在这本小说中,科塔萨尔的语言是浓郁而又不失温润的美酒,他富有象征意义的语言使得文本富有耐人寻味之感。而在故事的结构上有着爵士乐的自由和解构闪回的特点,但也不失有条不紊,不紧不慢地给读者说出一个这么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大师的不平凡的故事。在他的作品中,犹如听着查理?帕克充满幻境的爵士乐一样,着迷于生活中最不胜其烦的琐事,着迷于那些荒诞不经的情节,如关于时间,关于毒品,关于音乐,关于死亡等。
因此,很多写作大师都是说“他的作品是可以用西班牙语像爵士乐那样自由地写作,摒弃约定俗成,或者像杜尚那样,将日用品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用新的视角将它们点化为艺术品。”这是笔者十分赞同的。起码这部《追光者》就是有力佐证。读科塔萨尔的作品,渐渐会让所有读者、写作者发觉文字的写作也需要一种律动感,在作者的笔下的爵士大师也同样可以感觉那种解构、自由迷幻的气质。
当然,出版方为推广这样的好作品也付出了很多,其中插图珍藏版本首次授权引进。书中22幅精彩插图均由阿根廷著名插画家何塞?穆尼奥斯(曾为T.S.艾略特的《四重奏》、加缪的《局外人》等画过插画。)绘制,完美融入小说的叙事主线。十分有除了文学之外的鉴赏和收藏价值。
如果说阿根廷给你联想到什么?最近自然会想到梅西带领他的国家队一举夺得了2021年的美洲杯的喜事,实为值得可喜可贺的,毕竟对于梅西而言这个奖杯来得太晚了。此外,对于读者而言,读读阿根廷作家的科塔萨尔的作品,如《追求者》,也可以读到阿根廷作作家那种犹如阿根廷足球那中技术精湛,以及作家的那种传神、迷幻的写作风格。从这个意义讲,读《追求者》以及科塔萨尔的其他作品就拓展了中国读者对拉美文学的认知,也是一桩文化美事。
《追求者》读后感(五):《追求者》:摇摇摆摆,亦幻亦真
没人知道约翰尼在追求的是什么,但就是这样,它就在那里, 在他对许多事物所发表的荒谬言论中, 在迪伦?托马斯的小诗集中,在那个可怜鬼中—— 这使他变得伟大而荒谬,让他变成失去四肢的猎人,变成追逐熟睡老虎的兔子。 ——《追求者》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追求者》。第一次完整阅读拉美文学作品,翻书之前多少有点忐忑(虽然在书店见过无数次《南方高速》的封面,书柜里还有一本《百年孤独》),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流畅的文字叙事,让读者迅速投入那个世界,体验感非常好。
科塔萨尔在《追求者》中虚构了一位爵士乐评人布鲁诺,通过他的视角,用迷人的文字记录下了萨克斯手约翰尼的人生最后一段时光。在爵士乐的世界里,约翰尼是一个天才,他颠覆传统,琴艺惊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他沉溺于酒精、drug,他困于时间深渊的痛苦。
本书主人公约翰尼的原型是美国著名爵士乐人物查理·帕克。科塔萨尔赋予了查理·帕克及小说一种迷幻动人的色彩。
查理·帕克
有人说,生命有三个层次:一是能解决温饱;二是做有意思、有趣的事;三是做有意义的事。
如果把《追求者》中的约翰尼带入查理·帕克,他无疑是属于第三层次的。他敢于突破传统,抛开旋律,仅保留和声框架,增添新和弦,演奏节奏更明快、更即兴发挥的波普爵士乐,是开拓者、明星,乐评圈、酒吧、唱片公司的香饽饽。
但在演奏之外的世界,过得并不如意。
这是《追求者》开篇作者描写布鲁诺去见约翰尼的场景。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字在脑海里想象出一个落魄、孤独、迷茫的约翰尼形象。
他为了摆脱现实的不如意,沉溺于酒精和drug,这导致他出现幻觉。坐地铁上想前妻和孩子,实际时间可能一分半钟,但约翰尼认为他至少想了一刻钟。“现在我走到哪儿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他希望只活在那些时刻里,活在演奏里:“当我拿起萨克斯时,音乐把我融进时间” ,“如果找对门路,能比现在多活一千倍的时间”。
读完《追求者》,想起了同样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奥斯卡最佳男配希斯·莱杰。许是因为从事艺术方面的人更感性、承受的精神压力更大,他们在专业上精益求精绽放光芒,私下生活中却比常人更容易有健康问题。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新闻上爆出来的艺人有滥用药物/drug、抑郁症等疾病的比比皆是,因此丧命的也不胜枚举,只留下路人一声叹息。
本作作为短篇作品,虽篇幅不长,但一如既往展现了科塔萨尔独特的风格。
胡里奥·科塔萨尔
①充斥着悲观情绪,现实社会的某种投射
科塔萨尔所有的故事都拥有十分现实主义的背景,《追求者》也如此。
书中的约翰尼就像个孩子 青年的矛盾体,科塔萨尔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是基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个体集合,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想象的。
得知贝离世,约翰尼的手摸着心脏的位置,对布鲁诺说:
当约翰尼看到布鲁诺写的关于自己的书时,他说:
纵观整个故事,无论是对话,还是结局,“悲观”是这部作品的情绪。单纯、透彻、孤独,原生家庭的影响、对现实的不满、自我否定、找不到长期逃离的出口方向,科塔萨尔将它们集中到了约翰尼身上,通过现实生活中和幻觉、演奏中不同状态的约翰尼,凸显了当时的现实社会状况。
在现实与幻境对立的背后,隐藏的是向往改变与甘于现状的对立。科塔萨尔在现实与幻境中时刻给读者展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渗透到骨髓中的冷漠,让人初看以为他想要描述的就是这样冷漠的世界,其实不然。
②游离、解构
科塔萨尔曾说过,他写作时往往感到一种爵士般的摇摆。在一切的不确定中,仍然存在着一种确定的摇摆,那是科塔萨尔写作中的摇摆,也是生活本身的摇摆。
《追求者》如同是这句话的印证。科塔萨尔用文字让约翰尼在演奏和非演奏、现实和幻觉中来回穿梭摇摆着。这一秒约翰尼是清醒的,下一秒可能就沉浸在他的幻觉中了,文字塑造的亦幻亦真的奇妙世界。
插播一个安利——《跳房子》。在这本书中,科塔萨尔发明了漫游般的阅读方式:全书被分为155个章节,在每一章的最后,有小标提示下一个需要跳至的章节。直至抵达最后两个数字131与58时,读者会诧异地发现,小说将在这两个数字之间往复,跳着“131-58-131”的无限回旋舞,永远走不到尽头。很有趣呢。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想起村上春树的短篇作品《眠》。
眠
8.5
(日)村上春树 / 2020 / 南海出版公司
碰巧的是,笔者手里的这两本书都是精装插图版,有质感;又碰巧的是,两本书都涉及“时间”议题;更碰巧的是,作品或作者与爵士乐或多或少有联系:《追求者》不必说了。村上春树自己开过爵士乐酒吧,作品里也出现了不少爵士乐的影子: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就是在自家酒吧吧台上写的;《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里,主角直接开了爵士乐酒吧。
同样是一个孤独、与周遭格格不入的主人公,同样有疏离感、透露出悲观情绪,同样和“时间”有关、有一个并未给出解决方法的结尾。
作为短篇小说,两部作品都带给了我们足够多的思考空间。如何面对现实的不如意?我们是否敢于突破?一成不变的生活、欠缺思考与快节奏带来的尴尬处境与失重状态,我们是否已经在不经意间失落了什么?我们到底在向哪里走去,还是仅仅在原地打转呢?
写到这,迫不及待翻开了99读书人同期出的另一部科塔萨尔作品《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