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隐藏的自我》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2022-02-27 07:21:21

  《隐藏的自我》是一本由[美]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著作,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90,页数:2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藏的自我》读后感(一):此类书的3个共通观点

  阅读过好几本这一主题的书,分别涉及进化心理学、社会学、脑科学等。读的多了,也发现了一些共通的观点,主要是3个:

  1、对于感性和理性的认知,感性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甚至可以说,感性能够决定理性。这与我们的传统观点完全相反。

  2、故事对于我们的人生至关重要,终其一生我们都在编自己的故事,说服他人和自己同意自己的故事,故事才是人生的中心。

  3、冥想真的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好方法。这些书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端粒体、前额叶等区域,而现在的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传统的方式以外(运动,控制饮食等),冥想是一个非常好的延长端粒体、扩大前额叶灰质的方式,而且效果显著。

  因此,对于此类书的阅读方式也就比较好掌握了,系统认真的掌握一本(比如本书),其他的快速浏览就可以了。以上3个观点是我提炼出对我最有价值的观点。有时候我真是庆幸自己生在了这个时代。

  《隐藏的自我》读后感(二):大脑像宇宙一样神秘浩瀚

  《隐藏的自我》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大脑中不为人知的秘密,人们的思想行为都与神经网络有关,都是神经一系列权衡之后的结果。书的作者大卫·伊格曼是神经学博士,以在神经学上的研究而闻名于世。

  有句话叫,“你心里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意思目之所及其实为心中所想。从神经学上来说,你不是在看周围的事物,而是在看大脑告诉你的东西。

  有一位叫麦克·梅的人在幼时因事故失明,后来他通过先进的医学手段恢复了视力。现在想象一下,他揭开眼睛上的纱布情景怎样,肯定喜极而泣吧。并不是,麦克看不清楚物体。他说自己看到的只是一片光线和色彩边缘,没有完整的图像。

  为什么在麦克视野里,没有成规则的图像?因为虽然他的视觉功能正常了,但是大脑并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信息,还没有学会如何去“看”。并不是眼睛面对世界就有视觉,“看”这个过程必须要动用脑区中相应模块,模块经过对视神经传递过来的信号进行解读才能看到。

  只有经过训练,脑才能分析传递过来的信号,弄清楚与外界物体的对应关系。在经过大量训练后,麦克终于“看”到了物体,视觉真正恢复。

  说得简单点,就是眼睛视网膜接受到物体,将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经过处理后,再传递给眼睛,然后我们才看到了物体。

  人的大脑视觉皮层有一个复杂回路,分别负责色彩、边缘、运动等。色彩与边缘细胞的功能让我们有颜色意识和物体的形态意识,而运动模块让我们看到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

  很多人看过“静态的动图”,即图片是静态的,但是看起来却在动,这是因为这些图片的排列方式刺激到了运动检测细胞。细胞告诉人们图片在动,而不是眼睛看到在动。

  运动检测细胞出问题了会怎样呢?临床上有过案例:一位女病人视觉系统中负责运动的区域受到损伤,她只能看到静止的物体,而不能看到运动的。在她眼里,运动的物体是一连串的快门。

  例如有一辆行驶的车子,她能看到车子在远处,一会儿汽车近了点,接着来到了面前。但是她不能看到这个慢慢驶来的过程。也就是她看到的情景就像照相机使用连续拍照功能所拍出来的那一张张图像。

  这些事例说明我们其实是用脑子在看。我们视觉感知到的所有信息都是经过大脑处理后反馈的结果。

  人的大脑是一个很神秘复杂的器官,它不仅建构视觉,还会影响到人的情感、思维、和信念。

  减肥困难吗?很困难,因为要抵挡美食的诱惑,你想吃甜食想吃炸鸡块时,脑子里一个声音说,如果吃下去今天的减肥又失败了,另一个声音说,就吃这一次又不会长胖多少。你脑子里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让人难以抉择,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声音?

  因为人的大脑是由多部分组成。其中包含相互冲突的子系统:理性和情绪性。在减肥事例中,拒绝美味时是理性系统在主导,妥协时是情绪性系统在起作用。人最终的行为取决于哪种系统占了上风。

  情绪和情绪性之间的斗争可以用一个很多人知道的叫做电车困境的故事来解释。

  如果一辆火车失控了,前面轨道上有5个人会被撞到,假如你可以改变火车行驶方法,将火车扳到另一轨道上去,这轨道上只有一个人,那么你会不会选择扳轨道?应该大部分人会。

  同样的火车失控,如果你站在天桥上,天桥上有一个很胖的人,如果把他推下去也可以阻止火车前进,从而救下那五个人。那你会不会选择把这个人推下去呢?很多人都不会,因为这简直是谋杀。

  虽然本质上两种情况都是牺牲一个人而救五人。

  神经科学家对此提出了解释:人们出现不同的行为在于两种情况的场景不同。在场景二中,人们和大块头有了近距离接触,负责情绪性系统的脑区被激活,这时候的行为涉及到感情。而在场景一中,只是负责理性思维的脑区被激活,做出的决定较少牵涉到情感。如果将场景二改变下,人们没有和天桥上的大块头近距离接触,可以通过摁按钮让他掉下去,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摁按钮。因为这时候是理性系统在主导。

  面对不同的外界条件,人的神经系统要竞争唯一的行为输出通道的控制权,你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只是这场竞争的结果。

  脑构造决定了人们的认知能力与行为模式等,脑的微小改变都会对个体产生影响。例如品行、道德、行为等。

  1966年8月,一位叫查尔斯·惠特曼的年青人拿枪对无辜的人群扫射,事件造成多人遇难。惠特曼被警察击毙。

  在遗书中,惠特曼披露了最近经常被暴力冲动的想法折磨,他希望死后对自己的脑进行解剖。他感觉脑中的某种东西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医生打开了他的头骨,发现他的脑中生了一个肿瘤,压迫了1/3的可仁核。杏仁核起调节情绪的作用,与恐惧感和攻击性有重要关系。早在19世纪,就有研究者发现杏仁核受损会导致情感和社会障碍。

  惠特曼的行为,很大可能是因为他的杏仁核被肿瘤压迫导致。据他的好友回忆,惠特曼有时好像拼命在控制身体里的某种东西。这也许是他冷静理性的部分与冲动暴力的部分正在进行斗争。

  还有一个例子,一位叫亚历克斯的中年人,性偏好突然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他不断抱怨头痛无法忍受,到医院通过脑扫描发现他的额叶皮层中有个大肿瘤,医生切除了这个肿瘤。他的性偏好神奇地恢复了正常。

  半年后,亚历克斯奇怪的性取向又出现。再次检查后,医生发现部分脑瘤没有完全切除又长了出来。将残存的肿瘤切除干净后,他的行为再次恢复了正常,并且没有再犯。

  这些例子说明,人脑的神经控制着个体的某些特征,一旦受损,人们就会表现出“抑制解除”,失去隐藏冲动的能力,潜伏着的动机和欲望就会表现出来,那么个体的特性就可能发生变化。

  这个发现说明了神经机制的复杂细节,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做了大半辈子好人,却晚节不保。但这也许只是部分情况,并不能代表全部。

  除以上的神经受损,药物和环境污染等都会对大脑神经产生影响,导致人的行为改变且无法预测。所以人是自己看不见的微观历史的产物。因为人们对影响自己的脑成形和结构的因素没有选择。

  鉴于此,作者认为,有些犯罪也许就是大脑的问题,是无法自控的行为,那么他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多少责任呢。但是法律是建立在公民具有自由意志的假设之上进行审判。司法机构没法对人的大脑进行分析。所以目前似乎并不能对这件事进行细致分析。

  《隐藏的自我》这本书主要是神经学方面的研究,书中有很多前沿性的观点,说明我们的心智、思想和行为都来自于脑,包括构成它的神经回路和基团。人们的表现都是脑和周围环境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的知觉不只取决于外部刺激,我们的自由意志其实某些时候或许并不自由,还取决于大脑的内部模型。

  《隐藏的自我》读后感(三):隐藏的自我、袒露的命运

  持续优化改变大脑生化结构,才能真正改变外在人生命运。

  昨晚睡了长达半年以来的第一个好觉,早起心情舒畅头脑清醒。很长时间以来我都特别害怕楼上噪音,曾经无数次被楼上邻居发出的各种噪音吵醒,我感觉自己神经都快崩溃了。为了对抗噪音,我一直努力逼着自己养成戴着耳塞、耳罩入睡的习惯,虽然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隔绝了噪音,但是戴一两个小时之后耳朵特别疼,经常因为整晚不舒服而睡不踏实,早起上班头晕脑胀,整天、整天无精打采,我感觉自己活得像行尸走肉一样没有精气神,看不到人生希望,我甚至觉得自己快要完蛋了——可能在别人眼里根本不在意的噪音,在我看来就像一座山一样横亘在眼前,不可克服。

  昨晚在老婆大人开导下,我抱着豁出去的心态,决定无论如何不再戴着耳罩入睡,楼上噪音依然能听到,但我心态放宽了,躺在床上练习正念冥想,与自己的身体感受建立链接,虽然依然很焦虑,但好像感觉楼上噪音不像以前那么令人焦虑害怕了,反而不知不觉一觉睡到大天亮。

  不可否认,我感觉自己从小到大都是特别敏感、特别容易焦虑不安的一个人。一度以来我特别不接受自己这种个性,我想要彻底改变自己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多少次我都恨不得把自己人道毁灭了可就是缺乏勇气。直到最近看了美国脑科学家大卫·伊格曼的《隐藏的自我》这本好书,真是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并自认为找到了自我改变的科学方向。

  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父母遗传给你的基因以及你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基本上就决定了你的命运基线。作为无知无识的婴儿,你只能在天生基因限制和父母怀抱范围内无意识成长;接下来你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早期就是个体基因与外部环境持续动态互动而塑造的命运轨迹。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的自我意识、自由意志或者说主观能动性,又能发挥多大作用呢?

  直到你真正成年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经济独立,似乎自认为终于有能力、有机会、有条件改变或者决定自我命运了,但在内心深处,你却隐隐觉得自己的命运轨迹似乎完全不受自我意志控制。它在自顾自地沿着某种命中注定的轨迹一路前行,从而写就自我命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自我意识只能像看戏一样眼睁睁地在旁边看着。

  大卫·伊格曼在《隐藏的自我》这本书中提到,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取决于我们的大脑生化基础及神经网络连接。正所谓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自认为可以自由产生想法、观念、情绪、态度、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自由行动塑造人生命运。事实上这一切你自认为的自由意志、自由行动都是在自我大脑生化基础上产生的,你的大脑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你的性格、思想、情绪体验、人际沟通及行为方式,从而最终塑造了你的命运。

  大脑结构不变,你的命运轨迹不可能改变,你对外在命运的自我内在体验(自我情绪、心理状态、人生体验等)更不会改变。就像李诞说的,很多人自以为只要换个生活环境、重新找个工作、跟梦寐以求的某人结婚、或者走上狗屎运中个大奖啥的,自我命运就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其实这是一种深深的幻觉。

  同理,只要大脑结构改变了,你的个性、思想乃至外在人生肯定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深刻变化。大卫·伊格曼在《隐藏的自我》书中提到一个血腥案例,有一位遵纪守法的美国普通公民,一段时间以来他感觉自己内心不知为何有着很强烈的犯罪冲动,他找医生就这个问题探讨了两个多小时,但很遗憾医生给不出具体结论。没过多久这个人便枪杀了自己深的家人,并拿枪扫射行人,造成包括一名孕妇在内的多名无辜路人死伤。

  他最终被警察击毙,尸体解剖发现,此人的大脑里长了一个很大的肿瘤。书中还有一个案例提到,一位职业运动员因为过量服用睾酮激素,从而造成突发性的性情狂怒,彻底失控残忍杀害了深爱的妻儿,他自己最终也羞愧自杀。当然还不用提那些患有帕金森病、阿尔海默茨病的患者以及那些酗酒者、吸毒者等等。综上这些人的外在行为之所以出现重大异常,首先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发生病变,或者大脑因为服用药物、饮用酒精、吸食毒品等而被暂时或者永久性改变,从而才导致其外在行为发生巨大改变。

  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可能不会遭遇大脑肿瘤的小概率事件,但我们所有人的人生基础都是在过往岁月中通过自我基因与外部环境持续互动而形成的专属于自己的大脑生化神经网络——这个藏在你头颅中的湿漉漉、软绵绵、独一无二的物质大脑,才根本性地决定了你的性情禀赋、情绪特点、行为方式以及你对于外在人生各种复杂动态事件的内在心理体验。

  前几天跟老婆大人聊天,我才觉悟到大约从小学、初中开始我就有很强烈的强迫焦虑情绪以及外在表现。我记得当年上初中时班上所有学生午饭后都要回宿舍午睡,休息大概一个小时下午再上课,但只有我一个人匆匆吃完午饭就坐在教室继续用功苦读,从早到晚看似孜孜不倦、令人感动。但多年后的今天我才意识到当初那种时刻苦熬不是因为我多么热爱学习,而只是一种病态的强迫焦虑心理在逼迫我必须、不得不抓紧每分每秒投入学习,否则心里就会焦虑得受不了。

  直到现在每次过周末我发现自己都很难真正放松下来,我感觉自己如果手上不干点啥工作,似乎心里就不踏实。每个周日晚上通常都睡不好,虽然明明知道第二天周一上班一切按部就班认真工作就好,根本没必要焦虑,但内心深处那股无影无形的强迫焦虑的感觉就是挥之不去,让我辗转反侧不成眠。

  我一度非常看不起自己这种焦虑不安的个性,我觉得自己性情太脆弱、太扛不住事、个性太怂了。就像周日晚上失眠一样,但凡日常工作生活中有那么一点点事情需要承担,我感觉自己内心都会不停焦虑不安。现在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有一个容易焦虑不安的大脑,这一切不良感受的物质基础就存在于我的大脑生化结构与神经网络连接之中。怎么办,就此认命,还是想办法改变大脑结构?

  大卫·伊格曼在《隐藏的自我》一书中深刻指出,人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大脑生化基础的产物,人只能活在他的大脑生化基础所构建的人生体验和环境氛围之内,这就叫人的“环境界”或生存空间,而更大的现实世界则被称为“现世界”或外部环境。大自然中包括人在内的每个有机体都有自己的“环境界”,并大概率地会把它当作外在的全部客观事实接受下来。就像鱼儿一辈子生活在水里一样,脱离池塘的那一刻,它也许从来没怀疑过自己的环境界。同样的道理就像很多人直到死前那一刻,都无法觉悟到自己活着的这个世界其实并非全部客观世界的实相——而就像鱼儿生活的小小池塘一样,只是人主观所能体验到的偏狭浅陋的“环境界”而已。

  尽管如此,我们人自认为比鱼儿强一点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有自我意识。我们虽然本质上跟鱼儿一样无法脱离自己的大脑生化基础和身体物质感官而体验到全部客观世界,但我们至少可以对自己当下生存的“环境界”保持觉察、接纳,再一点一滴地扩展环境界,从而不断接近全部客观环境的“现世界”。

  说点实在的。具体联系到如何改变大脑结构,从而改变优化我们的人生体验和拓展人生道路?那就是要通过自我意识对当下自我内心感受、情绪、想法、观念等保持清醒觉察、充分接纳;在觉察、接纳基础上,再按照自我意识的计划、引导的功能,去选择符合正向价值观的新行动。

  当你每时每刻都无意识地活在大脑生化网络结构之下,就像鱼儿无意识地悠游于水中一样,懵懵懂懂、条件反射般地在大脑激发的生化反应与情绪感受下采取行动时,你一辈子都只是大脑生化结构“环境界”的提线木偶。而如果你在清醒觉察、充分接纳当下自我大脑感受的同时(比如焦虑、抑郁、绝望等坏情绪、坏想法或者亢奋、激动、快乐、高兴等好情绪、好感觉),又不被大脑牵着鼻子走,而是按照自我意识的计划、引导功能,主动引导自己采取新行动,比如带着对内心情绪的清醒觉察而坚持学习、坚持运动、坚持工作、坚持与人联结、沟通交流等等。

  脑科学研究表明,我们人并非单单是大脑生化结构网络下的被动产物,而是可以通过各种新行动也反过来塑造大脑新的神经回路。当你认真阅读一本新知书籍,当你长期坚持跑步锻炼、当你接触一项工作新技能,当你认识一位新朋友,都会因这种种外在行动而间接改变你的大脑神经突触连接及生化网络。一点一滴的改变日积月累,最终你的大脑结构会越来越优化完善,从而为你奠定幸福人生的坚实生化物质基础。

  伟大的动画电影《玛丽与马克思》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那位因为自身基因与早期童年成长经历等复杂因素,而导致一辈子性情容易焦虑不安、一紧张就不停狂吃巧克力热狗的马克思先生,他在电影里好像说到,“在这世界上,可能大部分人年轻时候都恨不能变成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但却最终发现,人到头来还是只能做自己,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然宿命。

  当然一旦清醒觉察并充分接纳了自己,我们也许就会发现其实自己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就拿笔者来说,过去、现在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可能都会像电影里的马克思一样,无法摆脱自我焦虑不安的大脑,我只能被迫活在自我病态大脑的生化网络结构中。但与此同时,我更可以通过自我意识而采取新行动,通过主动阅读、跑步、工作、聊天、写作、看电影等外在行动,一点一滴优化改变我的大脑神经回路,形成新的大脑神经网络连接。日积月累,也许不久的将来,新大脑就会助力我的个性变得越来越从容豁达、自在自信,我的外在人生道路也会因此越来越幸福宽广。

  当然读者诸君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在保持对内心自我清醒觉察、充分接纳基础上,不断激励自己采取符合正向价值观的新行动,迟早有一天,你就会拥有幸福美好的新大脑、新未来与新人生,加油!

  《隐藏的自我》读后感(四):作者大卫·伊格曼以进化的眼光,用丰富的实验、经典案例、前沿科技,辅以哲学性的思考,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带我们一窥人体中复杂又重要的器官——大脑。我们的希望、梦想、 恐惧、灵感、迷恋、幽默感和欲望,都源

  作者大卫·伊格曼,是全球脑科学界的学术明星,任教于斯坦福大学的脑科学家。他也是最近几年大热的美剧《西部世界》的学术顾问。整部片子,探讨的就是自由意志。这也是大卫·伊格曼最擅长的话题。

  《隐藏的自我》是提高自我认知的一本绝佳读物。作者大卫·伊格曼以进化的眼光,用丰富的实验、经典案例、前沿科技,辅以哲学性的思考,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带我们一窥人体中复杂又重要的器官——大脑。我们的希望、梦想、 恐惧、灵感、迷恋、幽默感和欲望,都源于大脑这个奇怪的器官,当它改变时,我们也会随之改变。这本书帮我们认识到我们所看、所听、所想的局限甚至谬误,从而帮我们开辟更广阔的认知进阶空间。

  隐藏的自我到底是什么呢?作者说,它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进化层面是人类的本能;第二,物质层面是你的基因;第三,经验层面是以往的任务、获得的信息共同塑造的。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

  1、进化层面

  那么,你为什么会选择瞳孔放大的异性呢?这其实是一种生存本能。因为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瞳孔放大,跟性兴奋有很强的相关性。也就是,瞳孔放大,说明这个人可能正处在性兴奋期。我们都知道,生物的最高目的是繁衍。

  所以,对任何生物而言,识别出那些有交配意愿,更有可能跟自己繁衍后代的异性,都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生物,更能躲过进化的剪刀,繁衍后代。作者还查阅了很多资料,结果发现,仅仅是在对异性的偏好这一件事上,我们的大脑里,就有数不清的默认设置。

  他们不知道,这并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是通过成百上千代人的遗传,被深深烙印在脑回路中的程序的选择。我们的祖先在繁衍的压力下,进化出了一套识别优良配偶的能力。只要你看到符合这个标准的异性,大脑就会下意识启动,它根本不受你左右。也就是说,你以为是你个人在做决定。其实,在背后主导这个决定的,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生存解决方案。

  2、基因层面

  决定你的思考的,不仅是人类这个物种层面的你,还有基因层面上的你。任何思想和意识活动,它的基础,都是物质层面上的大脑。而每个人的基因不同,就意味着,每个人的大脑构造,其实是有细微差别的。刨除个人经历不说,即使是在物质层面上看,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台独一无二的机器,它不可能完全按照另一台机器的方式运行。换句话说,一个人的基因构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的行为倾向。

  我们真的不能认为,每个人都是以同样的动机,来到这个世界的。基因在每个人的身体里,左右着我们的行为。

  3、经验层面

  经验层面说的是,我们做过的事情、输入过的信息、接触过的人,也在无形中塑造这个隐藏的自我。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一立方厘米的脑组织中,神经元连接的数量就像银河系中的恒星一样多。当你长期做某一类事情,处理某一类信息时,就像在大脑里激起了一场微观层面上的蝴蝶效应。大脑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我们很难预测。

  你可能会突然具备一些,自己都意识不到的能力,或者产生一些,自己也不知道从何而来的想法。那些长期浸润在科学氛围里的人,更有可能灵光一现,产生出人意料的构想,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这个隐藏的自我在工作。

  作者借用平克·佛洛依德乐队的一句歌词来描述这种体验,我的大脑里有一个人,但那不是我。我们的大脑在长期处理某一项任务时,神经回路也受到了改造。改造之后的神经回路持续运行,它运行到某一个时刻时,突然涌现出了某种想法。

  人的行为、思想和经验与一个庞大而潮湿的电化学网络,也就是神经系统密不可分。这台机器对人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就是人类自身。

  隐藏的自我,为什么是隐藏呢?运动员比赛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知道当运动员发挥失误时,教练几乎从来不说,你好好想想,一招一式应该什么样之类的话。他们一般会告诉运动员,什么都别想,把平时练的全忘记。比如,打球的时候,一开始,都是有意识的记住每个姿势,等熟练了,怎么接球发球,就全都变成了本能反应。

  也就是说,我们是先有意识地学,然后再无意识地忘记,这个时候,这套技能就内化成了你的本领。它就像本能反应一样,无需经过意识,自己就能启动。最重要的是,一旦这些能力被内化,不仅会自己启动,而且你还不能用意识强加干预。你越干预,它反而会越乱。

  总之,越你熟练的技能,你越是不能用意识干预。作者认为,这些被内化的本领,就像这个隐藏的自我的缩影。人类的很多能力,比如,倾向于选择瞳孔放大的异性,这些行为一开始都是有意识的。久而久之,才内化成了本能。那么,你可能会问这样会不会不太好呢?作者说,并不是,反而它有很多好处。

  1、限定欲望

  它可以让你只能对那些对生存有利的东西,产生欲望。

  而对于有危险的东西,我们碰都不会碰。如掉在地上的食物,人类的下意识不会让我们把掉地方的食物捡起来吃,因为掉地上的食物会很脏,有细菌。这个设计的作用,是为人类这个物种,限定一个大概的安全区域。我们只能产生那些,对生存有利的欲望。比如,都想长寿,都想健康等等。这些最底层的、最生存有利的设计,是不容你的意志左右的。

  2、提高速度

  也就是,你可以略过思考的时间,直接行动。

  作者认为,这是因为职业运动员在整个行为中,省去了跟信息做斗争的环节。也就是不用过脑子,直接行动。速度提高了,能效自然也会提高。

  3、提高效率

  这个差异,其实就是因为越是高手,他们越不需要思考。很多技法已经变成了本能反应。主动思考的少,消耗的能量自然就少。

  最后的话:

  为什么在意识到前方有危险之前,你的脚已经踩上了刹车?为什么我们总喜欢在晚上发一些感性的文字?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发生婚外恋?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保守秘密?为什么你总是管不住自己?

  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你对自己的认知有关,而实际上,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了解自己。卡尔·荣格说:“每个人的内心之中都有另一个自己不认识的人”。《隐藏的自我》从脑科学的角度,为你揭示人类行为、决策背后的大脑运行机制,帮你重新认识“我是谁”。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