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品格的由来》读后感100字
《儿童品格的由来》是一本由【美】戴维?谢弗(David R. Shaffer)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6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品格的由来》读后感(一):《儿童品格的由来》:家庭对孩子有哪些影响呢?
有些爸爸可能会抱怨孩子的脾气怎么会这样暴躁?或者有些妈妈会惊讶: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听自己的话? 甚至现在更多的女性趋于晚婚晚育,答案无外乎压力大,无法更好地养育孩子等...... 家庭是一个孩子最初接触到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如何,它将会如何影响一个孩子,一对夫妻,亲子关系等等...... 《儿童品格的由来》是一本全面的关于教育、心理、家庭等多方面研究的书,作者是戴维?谢弗,他的35年都在研究教授心理学课程。
《儿童品格的由来》
作者用比较轻松的语句解释着枯燥乏味的定义,带给读者简单易懂的便利,读完更能充分的理解家庭、孩子以及个人,不同的系统、分工。 家庭里是谁影响着谁? 家庭是一个孩子最早进入社会化的场所。什么是社会化呢?简易的理解社会化就是:儿童接收长辈所认为重要的和适当的认知、动机、行为、价值观的过程。 换句话说,是长辈在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教导儿童,儿童并接受领悟吸收的过程,这也是规范一个儿童行为和控制其冲动的方式。 那为什么说,家庭是一个孩子最早进入社会化的场所呢?孩子在上幼儿园、小学之前,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是最久的,所以家庭对孩子的社会化教育要远早于其他社会机构。 一个一家三口的家庭系统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家里新添丁,如果婴儿开心的咯咯笑,妈妈肯定会惊喜溢于言表,也会用开心的笑容回应孩子;如果婴儿第一次开口叫妈妈,母亲也会很兴奋地回应:“哎,妈妈在呢!” 这就是婴儿与母亲的双向互惠影响,也是直接影响。 那么在婴儿叫妈妈之后,爸爸也会紧随其后加入其中,让婴儿叫“爸爸”。这时就是一个完整的“父-母-婴”家庭系统。 父亲很高兴听到婴儿叫他爸爸,他的喜悦也影响着妈妈和宝宝,这时爸爸属于第三方影响。 如果夫妻双方的关系甜蜜和谐,宝宝也会更有安全和依恋感,夫妻双方共同孕育孩子,双方共同协作,孩子的发展,不论哪方面都是最理想的。 身边的众多例子就能很好的证明:家庭离异的孩子,其父亲或母亲在养育孩子时,耐心往往不足,甚至是把不如意的情绪都带给孩子,这会时孩子会极度的缺失安全感。 再或是,夫妻双方关系不协和,经常争吵,在教育方面也是分歧频发,孩子可能会出现叛逆或认知缺失。 不论哪种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父母的言行,关系,都在深深的影响着一个孩子的发展。 动态的家庭系统 家庭是一个运动着的,不断变化的系统。例如:孩子会长大,会接收来自其他社会机构的东西,其自主性的发展;夫妻离异;家人逝去等等变化。 这些变化都会给一个家庭系统带来不小的影响。家庭系统的框架也是随着家庭成员的变化而改变。 现在的男女结婚年龄普遍下降,尤其女性更加的晚婚晚育。个人认为和社会对职业人士越来越大的压力有关,很多女性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抚养孩子。 也确实如此,经济会对比孩子的教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优裕的教养可以提供给孩子更多的优越环境和教育。 而现在因为离婚率的提高,更多的再婚家庭,重组家庭,存在于当今社会中,更多的孩子也包括其中,这样的形式对儿童的影响则更复杂,同时也更应该多加关注。 教养应该注意什么呢? 在孩子的第二年时,对社会化有了反应,在这时父母就要对其萌发的自主性采取有必要的正向引导和自我控制,注意:切不可压抑孩子的好奇心、主动性和自豪感。 在父母教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维度:一是接纳、回应;二是要求、控制。 怎么来看这两种呢? 接纳、回应: 在孩子跟父母分享所学或分享一个奇思妙想时,父母呈现的是一种鼓励、赞美的态度,犯错误时也会批评,但父母不会吝啬自己的关心和赞美,而且会经常和孩子进行交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正) 反之,没有回应的父母对于孩子的认可度也不高,可能还会进行批评、贬低、或者忽视,交流也自然而然地变少。 要求、控制:父母控制了孩子的表达欲望,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父母会时刻监督,这样的孩子几乎没有自由,还会感觉到压抑感。(负) 反之,要求和控制低的父母,给孩子的空间、自由会更多,孩子也会自主性变强,发掘自己的爱好等等。 良好的教养关系是孩子与父母交流有回应,拥有适当的自由和孩子自主性的发掘爱好。 教养方式又分为以下四种: 专制型教养方式 这种教养方式对应的是专制型的父母,他们期望孩子就只听他们的话,对于孩子自己本身的意见想法,并不为所动,只需要把他们的话当做圣旨就可以了。 权威型教养方式 这种就是所谓的,我给你自由,但也是在条条框框中寻找自由。这种类型的父母以理智、民主的方式来管孩子,与第一种不同的是,这个类型的父母,他们赏识、并尊重孩子的想法。 放任型教养方式 这种用俗语讲就是任由其发展,管但不严格,可以用比较放纵来形容。 忽视型教养方式 这种是一种极端宽松,不闻不问的方式,要么是不断的拒绝孩子,要么就是父母压力大,没有精力去管孩子,就让他随波逐流,变成怎样的人也不闻不问,毫不关心。 在这四种教养方式中,权威型教养方式出来的孩子,发展是最好的,为什么呢? 权威型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既给了孩子自由,又给了孩子及时的回应和自主性的探索,让孩子可以更好地发展。 这是本书其中小小的一部分,书中还详细的描述了更多的关于儿童、家庭、心理方面的内容,感兴趣的话请继续走进《儿童品格的由来》这本书吧。
《儿童品格的由来》读后感(二):教育专家千千万,读一本书顶一半
“你到底烦不烦,以后别给我发这种东西了,发了我也不看!”
几个月前,在我又给我妈转发了一条抖音上的育儿视频后,我收到了她发来的一连串愤怒的语音。
“什么都听专家的,今天要这样,明天要那样。你去找专家给你带孩子吧!”
一瞬间我有点恍惚,猛然想起曾几何时我似乎也给对她说过类似的话。那时候面对我妈各种养生专家的长篇大论,我也曾经不满的对她说:“网上说的不一定就是真的,哪有那么多专家教授,你这是被洗脑了!”
现在轮到我被啪啪打脸了。也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会如此的不理性,到底怎样才是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无知者,只有盲从
其实想来,我对育儿的焦虑和我妈对健康的焦虑一样,关心则乱。自己心里没谱,听哪个专家的话都觉得有道理,什么方法都愿意去试一试。
但我们面临的困境也是一样的,因为我们的不了解,根本无从判断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身体只有一个,乱吃偏方危害健康。
孩子只有一个,更容不得我们试错。
因为无知所以焦虑,因为焦虑才会紧紧抓住那些不知对错,不成体系的育儿方法当做救命稻草。
之后的几个月,我静下心来开始从书中寻找答案。用认真学习一门学科的态度去了解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等各种相关学科,终于摆脱了焦虑,也从中受益良多。
二、大部头有大智慧
书读的多了,慢慢的就学会了取舍。
有的书名抓人,却干货不多。有的书东拼西凑,不成体系。有的书观念落后,误人子弟。有的书只讲大道理,不切合实际。
每天和娃斗智斗勇已经耗费了我们太多的时间精力,好不容易挤出来的阅读时间,我当然希望效率最高,收获最大。
以下是我总结出来的“选书大法”。
1、干货要多,而且理论要有相关的试验研究支持,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作者要专业,有一定的教育学或心理学背景。
3、浏览目录,涉及的内容符合我的需要。
4、发行时间较长,经受过大量读者的检验。
按照以上标准,我发现那些看似枯燥的“大部头”书籍,恰恰是学习教育方法的捷径。
比如在学习儿童性格发展的时候,这本《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就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最开始选择这本书是因为阅读过作者戴维?谢弗(David R. Shaffer)写的《发展心理学》,信服于他美国佐治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的专业背景。事实证明《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这本书,秉承了戴维?谢弗一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试验基础,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我看的是最新出版的第六版,增加了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够不断再版也证明了这本书得到了大量读者的认可。
三、取其精华,争取效率最大化
大部头的专业书籍之所以让人望而生畏,一是厚厚一本放在那儿,让人感觉压力很大。二是因为专业,所以内容过于详实,有时读起来感觉收获不多。我也曾经一度因为思维固化,只知道埋头苦读,不知耗费了多少时间。
如今我发现,这种大部头的书籍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的读者,其实可以作为一本“育儿字典”放在手边。对照目录寻找自己需要的部分认真阅读,其余过多的概念可以留待有时间时再走马观花的浏览一遍即可。
在阅读《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这本书时,我着重读了“婴儿怎样形成依恋”、“学会调节情绪”、“母亲就业、日托与早期情绪发展”、“早期窗口:电视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 ”等内容。这些是我目前最需要的知识,解决了我开始投入工作需要和孩子分别的焦虑情绪,也让我从对孩子事无巨细的关注中解脱出来,明白只有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的建立与宝宝的亲密关系。孩子一段时间的亲密或者疏离都是自然的过渡期,做到不同阶段的高效陪伴就能满足孩子健康成长的需求。
读一本教育相关的专业书籍,就能涵盖很多网红育儿专家的所谓干货。也能让我们练就火眼金睛,对各种贩卖焦虑的教育机构免疫。《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就是一本儿童发展领域的好书,也希望家长们能静下心来,学习更专业的育儿知识,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儿童品格的由来》读后感(三):该不该让孩子看电视?来听听心理学教授怎么说
抖音上一个不让孩子看电视的视频获得了2.7w的高赞。
这位老师的建议不是少看一会儿或者规定时间,而是一眼都别给孩子看。
底下的评论炸了锅,有说家里孩子就是常看电视反应慢的,也有说刚买了给孩子专门看的电视,也有说这是在贩卖焦虑,怎么可能一眼不看。
电视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某种程度上来说,电视的出现甚至决定了现代中国房屋的设计规划。
新闻上我们曾经看过小朋友看了某部动画片,学习动画片里人物的行为伤害别人的,也看到过有些小朋友把电视节目当菜就着下饭的。
这都不由得引发人们的思考,到底应不应该让孩子看电视?
如果想知道这个答案,我们可以来读一读美国心理学教授戴维谢弗的经典心理学著作《儿童品格的由来》。
书中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讲起,涵盖了很多心理学实验,可以说是一本有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百科全书。
本书作者戴维谢弗是美国佐治亚大学的心理学荣誉教授,他也曾担《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人格与社会学学报》和《人格》杂志的副主编。
这本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陈会昌先生翻译的,书中还添加对比了中美儿童的不同之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看电视,心理学的教授怎么说。
一、孩子沉迷电视带来的问题
人是环境的产物,对于孩子来说,周围环境都是学习的对象。
今年1月,成都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在和小朋友玩耍的过程中,学习动画《熊出没》攀岩的片段,从楼上摔了下来。
在这以前,也有很多孩子模仿动画片动作,伤害到自己或者伤害身边人的事情。
这些事件的发生,也让人们声讨电视的声音越来越高。
在《儿童品格的由来》这本书中,详细记录了心理学家们对看电视影响孩子成长发育的影响。
实验研究表明,如果孩子长期观看带有暴力情节的节目,在日后的生活中,也会有暴力倾向。或者会对身边发生的暴力事件变得不敏感。
经常看电视的小孩还会对性别角色产生刻板印象,比如小女生会觉得白瘦幼才是标准身材,这种影响可能会引发孩子们引发厌食症和暴食症。
对于广告,孩子们没有什么判断能力,经常会认为电视广告说的都是对的,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明星代言,更是将广告作为金科玉律来看。
这些都是电视节目给孩子自们的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问题。
但是,专家提出,看电视也会有正面的效果。
二、从电视节目里能学到什么
我家小宝马上就要两岁了,正是学说话的年纪。有一天,家里人都很惊奇的发现,小宝一边玩积木,一边自嘴里不停的嘀咕“你好,再见,你好,再见。”
大家面面相觑,因为这两个词没有人教过他。
后来我发现,这两句话是他从平常看的电视节目里学会的。
这真是一个意外之喜,因为一般只有在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我才会让小宝自己看一会儿电视。没想到他能从电视上学会新词。
其实回顾自己的成长历史,也会发现电视给我自己带来的好处。
比如经典的四大名著,对于当时年幼的我来说,看书真的特别痛苦。对四大名著的兴趣都是从影视剧里培养起来的。
再比如说小时候赵忠祥爷爷的动物世界,让我认识到了很多的野生动物。
到后来中央台的百家讲坛,从礼仪到历史,陪我度过了大半的高中时光。
不得不说的是,很多奇奇怪怪的小知识,都是从电视竞猜活动中学到的。
心理学专家对于这种现象也做了追踪研究。在美国,有一个特别流行的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
《芝麻街》旨在培养孩孩子们的认知技能,比如数数、认识数字,以及认识字母、对物体进行排序和分类等等。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每周观看4次《芝麻街》的孩子在认字写字能力测试中的分数,高出从不看节目的孩子的分数一倍。
研究还发现,经常观看《芝麻街》的孩子,他们的入学准备更好,对学校的活动也更感兴趣。
如此看来,电视节目也是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那么我们到底应不应该让孩子们看电视呢?
三、作为家长需要做什么
其实,电视节目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重要的是他们接收到的信息本身,而不在于是什么媒介。
在有电视之前,人们获取知识很多事依赖书本和课堂。当然,书也有好有坏。重要的是我们要怎么去区分。
对于家长来说,真的没必要对孩子看电视这件事情感到恐慌。
专家分享了几个要点,抓住这几点,可以让电视节目发挥他的最大价值:
①帮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看的节目
血腥暴力的节目十分吸引眼球,这个连大人都逃不过。
在孩子没有判断能力的时候,大人们应该帮孩子筛选掉这些节目。
②家长学会引导孩子思考
孩子对电视节目的剧情有时候并不是很理解,尤其是小年龄的孩子,他们很多时候无法分辨危险。
例如开头提到的8岁小女孩,如果家长在她看完动画片之后,有和她聊一聊攀岩这件事的危险,给孩子多灌输一点安全意识,相信也能够降低类似惨剧的发生。
而学习光头强拿电锯伤人的情况,除了一味声讨动画片对小孩子的影响之外,我也想问一句,为什么小朋友可以这么轻松地拿到危险的电动工具?
人们常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大人怎么教育,孩子就会怎么成长。
所以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应不应该让孩子看电视,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抛开剂量谈毒性是不科学的。同样,让家长焦虑的不应该是看电视,而应该是通过电视孩子看到了什么。
《儿童品格的由来》读后感(四):该不该让孩子看电视?来听听心理学教授怎么说
抖音上一个不让孩子看电视的视频获得了2.7w的高赞。
这位老师的建议不是少看一会儿或者规定时间,而是一眼都别给孩子看。
底下的评论炸了锅,有说家里孩子就是常看电视反应慢的,也有说刚买了给孩子专门看的电视,也有说这是在贩卖焦虑,怎么可能一眼不看。
电视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某种程度上来说,电视的出现甚至决定了现代中国房屋的设计规划。
新闻上我们曾经看过小朋友看了某部动画片,学习动画片里人物的行为伤害别人的,也看到过有些小朋友把电视节目当菜就着下饭的。
这都不由得引发人们的思考,到底应不应该让孩子看电视?
如果想知道这个答案,我们可以来读一读美国心理学教授戴维谢弗的经典心理学著作《儿童品格的由来》。
书中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讲起,涵盖了很多心理学实验,可以说是一本有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百科全书。
本书作者戴维谢弗是美国佐治亚大学的心理学荣誉教授,他也曾担《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人格与社会学学报》和《人格》杂志的副主编。
这本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陈会昌先生翻译的,书中还添加对比了中美儿童的不同之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看电视,心理学的教授怎么说。
一、孩子沉迷电视带来的问题
人是环境的产物,对于孩子来说,周围环境都是学习的对象。
今年1月,成都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在和小朋友玩耍的过程中,学习动画《熊出没》攀岩的片段,从楼上摔了下来。
在这以前,也有很多孩子模仿动画片动作,伤害到自己或者伤害身边人的事情。
这些事件的发生,也让人们声讨电视的声音越来越高。
在《儿童品格的由来》这本书中,详细记录了心理学家们对看电视影响孩子成长发育的影响。
实验研究表明,如果孩子长期观看带有暴力情节的节目,在日后的生活中,也会有暴力倾向。或者会对身边发生的暴力事件变得不敏感。
经常看电视的小孩还会对性别角色产生刻板印象,比如小女生会觉得白瘦幼才是标准身材,这种影响可能会引发孩子们引发厌食症和暴食症。
对于广告,孩子们没有什么判断能力,经常会认为电视广告说的都是对的,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明星代言,更是将广告作为金科玉律来看。
这些都是电视节目给孩子自们的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问题。
但是,专家提出,看电视也会有正面的效果。
二、从电视节目里能学到什么
我家小宝马上就要两岁了,正是学说话的年纪。有一天,家里人都很惊奇的发现,小宝一边玩积木,一边自嘴里不停的嘀咕“你好,再见,你好,再见。”
大家面面相觑,因为这两个词没有人教过他。
后来我发现,这两句话是他从平常看的电视节目里学会的。
这真是一个意外之喜,因为一般只有在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我才会让小宝自己看一会儿电视。没想到他能从电视上学会新词。
其实回顾自己的成长历史,也会发现电视给我自己带来的好处。
比如经典的四大名著,对于当时年幼的我来说,看书真的特别痛苦。对四大名著的兴趣都是从影视剧里培养起来的。
再比如说小时候赵忠祥爷爷的动物世界,让我认识到了很多的野生动物。
到后来中央台的百家讲坛,从礼仪到历史,陪我度过了大半的高中时光。
不得不说的是,很多奇奇怪怪的小知识,都是从电视竞猜活动中学到的。
心理学专家对于这种现象也做了追踪研究。在美国,有一个特别流行的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
《芝麻街》旨在培养孩孩子们的认知技能,比如数数、认识数字,以及认识字母、对物体进行排序和分类等等。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每周观看4次《芝麻街》的孩子在认字写字能力测试中的分数,高出从不看节目的孩子的分数一倍。
研究还发现,经常观看《芝麻街》的孩子,他们的入学准备更好,对学校的活动也更感兴趣。
如此看来,电视节目也是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那么我们到底应不应该让孩子们看电视呢?
三、作为家长需要做什么
其实,电视节目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重要的是他们接收到的信息本身,而不在于是什么媒介。
在有电视之前,人们获取知识很多事依赖书本和课堂。当然,书也有好有坏。重要的是我们要怎么去区分。
对于家长来说,真的没必要对孩子看电视这件事情感到恐慌。
专家分享了几个要点,抓住这几点,可以让电视节目发挥他的最大价值:
①帮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看的节目
血腥暴力的节目十分吸引眼球,这个连大人都逃不过。
在孩子没有判断能力的时候,大人们应该帮孩子筛选掉这些节目。
②家长学会引导孩子思考
孩子对电视节目的剧情有时候并不是很理解,尤其是小年龄的孩子,他们很多时候无法分辨危险。
例如开头提到的8岁小女孩,如果家长在她看完动画片之后,有和她聊一聊攀岩这件事的危险,给孩子多灌输一点安全意识,相信也能够降低类似惨剧的发生。
而学习光头强拿电锯伤人的情况,除了一味声讨动画片对小孩子的影响之外,我也想问一句,为什么小朋友可以这么轻松地拿到危险的电动工具?
人们常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大人怎么教育,孩子就会怎么成长。
所以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应不应该让孩子看电视,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抛开剂量谈毒性是不科学的。同样,让家长焦虑的不应该是看电视,而应该是通过电视孩子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