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读后感100字
《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是一本由[美] 唐·摩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021-9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读后感(一):适度自信,助力成功
最近,阅读了很多教育类的书籍,其中,几乎每本书中都强调了培养孩子自信的重要性。自信、自律、自立、自主等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支柱和关键目标。但不分情况、场合的自信真的好吗?如何判断自信的合适程度,对自信和不自信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就成了一个新的主题。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诠释,来帮助我们进行合理的自信。
本书的作者唐·摩尔教授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负责讲授有关领导力、谈判和决策方面的热门课程。此外,他还是《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哈佛商业评论》等报刊的专栏作家。《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是他的2020年的新作。这本书使用来自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来解释什么是自信,引导我们实践正确的自信,全书充满了轶事,科研内容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任何人找到摩尔所说的信心,在太自信和不自信之间的刚刚好的适度自信。
实现适度自信的正确道路就是相信事实,需要让我们的信念与事实相符。尽管有时自信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却未必总能如此。事实上,如果你因为太自信而没有能够好好筹划或者准备,就会被自信害得很惨。想要适度自信,还要避免不自信对我们的影响。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正在完成的这个任务很困难,就会有不自信的倾向。我们会陷入自我否定,会认为自己不够优秀或者放大自己的缺陷。 传统意义上,我们很多人都认为自信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信和成功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越自信越成功。因为我们看到的很多例子都是这样的。但基于摩尔的实验研究,更加自信就能帮助我们成功的正相关可能并不存在。成功人士的成功原因会使相关性和因果关系混淆。事实上,欺骗自己陷入过于自信会增加许多风险。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技能才是我们的根本,具有信心只是使我们得到期望成功的原因之一。 学会应用概率分布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决策。有时候,我们对未来做出预测的时候感到存在压力,尤其是投资领域。充分利用概率预测和预期价值检验等方法将大大有益于我们制定战略和做出明智的选择。 此外,有证据表明有时候人们确实在故意自欺欺人,他们试图说服自己更加自信,这并不是帮助自己的最好办法。相反,相信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自己的优势,并尊重自己的具体弱点会帮助我们避免过分自信和不自信。 还有,我们需要善于利用分歧。在过程中,我们不应该避免或掩盖分歧,而是需要利用大家的优势,考虑其他人的观点。如果另一个理性、知情的人愿意接受赌注的另一边,问问自己他们知道哪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要学会利用有用的信息? 并认真思考投注于未来的力量,这将帮助我们学习和提高预测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科学决策。
书中提到的评估、定位、确信度3个标准、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2个工具,以及概率预测、预期价值计算、事后检验分析法、事前检验分析法、回溯预测、枚举法、考虑其他方法等7个方法都很实用,有助于我们衡量自信、检验并调整自信程度。这本书是一本很实用的自信使用手册,对我们在多个方面都大有帮助。
《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读后感(二):这本书,助你成为朋友圈里最正确的决策者
我们读过很多励志书,我们读过很多鸡汤文,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自信会带来成功。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副院长唐·摩尔(Don A. Moore)通过《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这本书具体介绍了衡量自信的3个标准、检验自信程度的2个工具和调整自信程度的7个方法。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自信,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自信,是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梦想;自信,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激烈……
人有自信,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这个节目的领舞者——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自信,她相信自己能够练成功。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若无自信,她怎会从不幸的低谷登上艺术的巅峰?自信,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缺乏自信之人也有很多。比如我的孩子在外面上课时候的表现是这样的:老师叫她回答问题时,她声音很小。于是乎,老师认为她不够自信。
很多人认为自信和成功是紧密联系的。但是,他们可能混淆了因果关系。自信不一定是成功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结果。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因为盲目自信而失败的例子。那么,到底带给人成功的是什么呢?
在《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一书中还提到了另一个变量——能力。一般情况下,有能力的人都非常自信,所以我们误以为是自信带来了成功。
当一个人缺乏能力的时候,他的自信心往往也会不足。
《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一书中引用了罗素说的一句话:
其实不止是现代社会,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公认为当时最有智慧的人。然而,他却说:我知道自己毫无智慧。后来,苏格拉底通过和其他人的交流,发现别人果然没有智慧,但那些人却傲慢地以为自己很有智慧。所以,苏格拉底正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成了最聪明的人。
03 魔鬼代言人
我曾经在另一本书《小团队沟通课》里听过“魔鬼代言人”这一说法,没想到在《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这本书中也提到了。魔鬼代言人就是指批判者。原来,它还有一个官方的名称——信仰促进者。
在团队合作中,我们需要“魔鬼代言人”,帮助小组反思。
唐·摩尔希望我们能够做自己的批判者。这样,我们就不会过分自信或者不够自信了。通过调整我们的自信程度,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读后感(三):自信是一种理性行为
看到这个题目,你多少会认为这是一本励志方面的书。它的内容充满口号,令人热血沸腾的言语与感召,以及稍显浮夸,又充斥着武断结论的诸多例子。如果你因此而错过了书中的内容,那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这本书不但与上面的话毫不相干,恰恰相反,它从头到尾都是在告诉你自信并非一件战无不胜的利器。只有自信,你将一事无成。自信作为一种情绪,是不可知的,也是不可控的。在这本书当中,作者认为,自信是需要主动把握的,是要以事实为基础的。换句话说,自信其实是一种理性行为。
如果你是第一次阅读这本书,千万不要错过书中附带的思维导图,建议读者在阅读之前先浏览一遍,产生一个粗略的感性认识。这张图基本上做到了事无巨细,把书中的精华梗概提炼出来,在这用线段连接起来的文字当中,你会看到自信被拆分成一节一节,一段一段,一点一点。它能够被量化,能够被概率数据显示,它所依托的是完全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以事实为标准的合理化选择,甚至它可以在事后被批判性的反思,只有这样,自信才是可靠的。
书中一开始,作者就举了一个自己曾经犯下的非常愚蠢错误的例子——光脚走炭火。如果你只有自信,而没有任何保护措施,那么下场也就一定会是烫伤。这是一个典型的太过于自信案例,人是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人也是很容易变得毫无来由的自信的,而过于自信,盲目乐观带给自己的绝对是一场痛苦的灾难。作者的脚烫伤了,但这促使他开始思考,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些研究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有自信是好事,缺乏自信是令人悲哀的,过于自信则令人时刻处于危险的境地。
马斯克作为特斯拉与SpaceX的总裁,是当今美国商界领袖与成功人士。这样的人如果说不对自己有充分自信是不可想象的。作者探讨他的成功与失败,以及成功与自信之间的关系。得出一个结论——自信与成功存在关联性,但不存在因果性。也就是说,有自信的人更容易成功,但在成功的诸多内在动因当中,自信只占其中一点,并非最重要的一点。那些想象自己拥有自信便会迅速成功的人反而更加容易失败。因为太自信会使人做出诸多不合理的决策,太自信是一种认知偏差。
如果说太自信会使人轻言冒进,自我感觉良好,那么时刻压抑自信心会不会更稳妥一些?作者认为这也是错误的。不自信同样是一场灾难,第一它能够让你丧失原本属于你的机会,你不能或不敢做出勇敢的事情。第二它会使你低估自己,觉得自己不行,继而产生悲观情绪,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时它会变成一种“自我能力否定”。作者举例说,“在美国,家庭收入后1/4的高中毕业生中,只有1/3最优秀的孩子能够进入美国的顶级高校,而在家庭收入前1/4的高中毕业生中,有78%能够进入顶级高校。”这令人惋惜的事件原因在于收入落后家庭的孩子更加不自信,他们认为自己被录取的机会不大,很多人甚至根本就没有提出申请。
通过阅读本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太自信”与“不自信”这两个极端之间通过某些方法实现一种平衡,并在这种平衡当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只有如此,自信才真正的令人信服。“太自信”与“不自信”就好像船的双桨,如果想使船平稳快速的行进,对船桨的控制与把握至关重要。
什么才叫“适度的自信”?也就是说当你开始划船的时候,一定要先明确方向。作者在书中给了三个标准:评估、定位,确信度。评估是评估自己,对于自己的优秀程度,做事成功的可能性,完成速度方面尽可能的量化到数据。定位是在群体当中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白当下自己处于什么水平。确信度是要确认自己是对的可能性有多少。这三项并不好把握,太自信的人会给自己打分很高,主观上会规避坏消息,从而进入到一种非理性的范围区间。书中举例了“登顶热”与“拍卖热”,具有强烈自信的登山家不顾天气条件的急转直下,以惊人的毅力冲击山顶,结果走向绝路。而在拍卖会当中,没有实现统筹对自己出价绝对自信的竞拍者,非常容易出高价。
与盲目自信相对应的就是消极心态。书中举了他父亲的例子,作者的父亲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会纠结于坏消息,眼中只有失败,从不觉得自己会取得成功。所以他不敢投资,对一切都没有信心。作者认为所谓适度自信是“建立在推理与实证基础上的不偏不倚”,它也是可以被预测到的。作者举例自己的婚礼,通过一系列数学概率的预测,把参加婚礼来宾名单上的223人压缩为127.7人,结果最后的来宾数字是126人。
通过标准评估,你会明白自己到底是一个乐观的自信者,还是悲观的消极者。一旦掌握方向,便可以用书里提供的方法进行调整。比较重要的有“预期价值预算法”,“事后检验分析法”,“事前检验分析法”,“回溯预测法”,“枚举法”等等。这些方法在书中都有具体讲解与操作说明。它们每一项都旨在从某一个角度进行修正,使自信能够客观化,理论化,合理化,跳出自己的偏见与谬误,使自信的小船能够按照居中的路线稳定前行。
读这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尝试去做到“适度自信,实事求是”。作者认为保持自信需要智慧,而“真正的智慧在于不偏不倚,既不太自信,也不妄自菲薄”。接受现实,认清自己,也就明白了自己到底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用自己的智慧寻找一条“中间道路”,发现这条路开始出现目标偏离的时候,就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去修正它。
当你处于中间道路的时候,就会明白,所谓自信心并不单单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能够通过练习掌握的技能”。如果作为读者的你,感觉自己先天缺乏自信,或者后天不知道该如何调整自信,那么读过本书之后,你一定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读后感(四):6成00后认为毕业10年后会年入百万!现在年轻人都这么自信了?
-1-
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 面向全国各地大学生发起了一份关于就业的调查。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问题,是针对00后大学生对自己进入职场后预期薪资的采访。
出人意料的是,调查结果显示,67.6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也就是说3个大学生里面有2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年入百万。
看到这份调查,一边感慨这些小年轻们的自信,认为他们还没遭受过社会的毒打。
一边又心疼自己,还不如这些小年轻们敢想,被生活蹂躏得早已没了闯劲儿。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其实不是来吐槽这些小年轻们too young too simple,而是想跟大家聊聊自信这件事,聊聊我们该如何合理地对未来抱有幻想这个话题。
-2-
为什么我们要聊这个话题?
因为无论是太自信还是不自信都是对事实的误判,会严重影响我们对未来的决策。
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甚至将太自信称为“所有心理偏差之母”。
对过度自信的人而言,虽然某种程度上,他们更有勇气挑战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当这份勇气和能力不匹配,和现实情况不相符时,盲目的自信不过是鲁莽罢了。
除此之外,太自信的人也会习惯性地低估任务的困难程度,忽视目标道路上的沟沟坎坎。
虽然凭借着过度自信能够快速迈出行动的第一步,但等到接二连三的打击到来时,便会磨掉他们出发的勇气。
相反,对于不够自信的人来说,虽然他们更容易看到前进路上的各种困难,但也因此缺乏行动的勇气,一步步把自己变成温水里的青蛙,错过很多改变命运的机会。
所以,无论是太自信还是不自信,我们都需要调整自己的自信水平,努力做到和现实情况的匹配。
-3-
不同于大学生们的敢想,过度自信,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本人是一个严重缺乏自信心的人。
所以一直以来,关于如何提高自信的话题,一直是我思考的方向,也有意识地会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比如最近读的《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作者唐·摩尔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的副院长,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自信、谈判与决策的领域。
但老实说,我第一遍看完这本书却很失望,并不是说书籍本身不好,而是和我的预期不符合,整本书其实更适合那些觉得自己毕业10年后可以年入百万的大学生们。
因为这本书原名叫《Perfectly Confident:How to Calibrate Your Decisions Wisely》,是教人如何不要太自信的。
而关于不自信的人该如何提高自信的篇幅还不到10%,所以我第一遍看完觉得对自己帮助不大,就随手扔一边了。
但因为有做笔记的习惯,前几天准备把笔记同步到电子文档时突然发现,其实书中的方法是通用的,并不只是针对太自信的人。
因为无论你是过度自信还是不自信,本质上都是认知偏差在捣鬼。
至于什么是认知偏差?
简单说就是你脑子里想的跟事实本身是不符合的,两者之间的偏差会严重影响你对事情的判断。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一书的作者唐·摩尔就在书中重新定义了自信这件事,并详细介绍了衡量自信的3个标准以及调整自信程度的7个方法。
-4-
首先,自信到底是什么?
在很多人眼里,人们通常会把自信跟性格特征划上等号,但作者摩尔却认为,
千万别小看这个定义,因为只有我们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丢掉所谓性格先天论,不可改变的思维桎梏,将感性的认识变成理性的分析,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训练找到适度的自信。
至于什么是适度的自信?
就是建立在推理和实证基础上的不偏不倚,不过分自嗨,也不妄自菲薄,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衡量自信的标准有哪些?
在书中,摩尔给出了评估、定位、确信度3个维度。
1)评估:对自己的优秀程度、成功的可能性、完成任务的速度等方面进行的量化评估。
2)定位:同他人比较之后给自己的定位。
3)确信度:对自己信念准确性的认定,也就是说,你有多么确定自己是对的。
评估,简单说就是向内看,对自身的综合能力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而定位,则是向外看的过程,定位并不是找到自己人生的某个方向,而是通过跟他人的对比,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
比如面对一个困难的问题,通过向内看,你觉得自己能力怎么也够不着,但如果再向外看,发现其实大多数人都完不成时,就不要过度自责,打击自己的自信心。
同理,当如果一件事你觉得自己轻松就能拿下时,也要向外看看是不是其它人也能轻松搞定,如果是的话,就不要过度自嗨。
最终,通过以上3个维度的分析,当你发现自己太自信时,就要根据事实降低自己的自信水平,反之则要提高自信的水平。
-5-
最后,说了这么多,我们到底该如何校准自信的程度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尊重事实。
但具体该怎样才能做到尊重事实呢?
书中提供了很多方法,比如科学预测、预期价值计算、事后检验分析法、事前检验分析法、回溯预测、枚举法等等。
篇幅原因,我在这里分享4个简单易上手的观念和方法。
第一:尊重概率,尊重客观规律。
1979年,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主观概率加权函数,就清楚地解释了主观权重和客观标准之间的关系。
简单说就是人们脑子里认为的概率和事实本身的概率之间的关系。
从图片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对于客观概率极低的事情,因为主观权重的影响,人们总是高估其可能发生的概率。
比如为什么有人会热衷买彩票?本质上就是主观权重的影响,让人高估其发生的概率,甚至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幻想着天上掉馅饼。
再比如对恶性事件的过度反应,比如空难这件事,虽然很恐怖,但种种数据表明,飞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然而因为主观权重的影响,不少人还是会对坐飞机有恐惧感,被大脑里的概率控制。
而对于那些发生概率极高的事件,却总是忽视不见,认识不到它的危害,比如吸烟导致的健康风险、熬夜的潜在危险等等。
所以,想要提高自己的自信水平,就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努力将大脑里的概率同事实本身的概率同步起来。
第二:学会跟自己抬杠。
这个方法被决策研究者们看作是最简单,且最全能的偏差消除策略。
小标题所说的抬杠并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杠精,而是要学会合理的质疑。
因为人的思维方式一旦接受了某种观点,就会利用一切手段来支持和验证这个观点。
但这种思维方式显然是错误,甚至是危险的,当我们一味地沉浸在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时,就很容易忽视那些潜在的威胁。
所以当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时,不妨有意识地跟自己抬抬杠,试着从相反的方向强迫自己进行多维的思考。
当然,除了自己跟自己抬杠,也可以多参考参考朋友的意见,就一件事听听他人的想法,从而利用集体的智慧,开启多元思考。
第三:事后检验&事前分析法。
事后检验法,通过对某件事的复盘,找到当初自己思考和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地方。
比如很多人做计划,总是习惯性地高估自己的能力,在执行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一点麻烦就容易乱了手脚,甚至自暴自弃放弃计划。
这个时候,就需要调整自己的预期,下一次制定计划时,尊重事实,不要把计划写得满满当当,主动地留出一些空白时间。
而事前分析法则是强调事情发生前,尽可能多维度地思考,不要等到事情结束后才想起来分析。
因为整本书的核心受众主要针对的是太自信的人,所以为了降低这部分人群的自信程度,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前分析法——灾难准备。
也就是防御性的悲观主义,通过幻想自己搞砸一件事的可怕,从而逼迫自己认真思考,避免盲目乐观带来的伤害。
第四:警惕不自信的流沙陷阱。
灾难准备主要是提醒那些太自信的人不要过度自信。
而对于不自信的人来说,则可以尝试通过一定限度内的积极视觉化,通过对成功的幻想来增加行动的勇气,帮助自己迈出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避免自己陷入不自信的流沙陷阱,正如摩尔所说:“打着自我克制的旗号放弃那些辉煌的可能性并不是一种高尚,而是一种悲剧。”
和过度自信一样不可取的是,不懂得肯定自己。
写在最后: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一个人应该尽可能地择中而行,避免走向两极的任意一端。
亚里士多德也曾在其著作中分享过“黄金中间道路”的说法。
通读整本《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能明显感觉到作者所提倡的中间道路原则,无论是自信,还是不自信,都是两条岔路。
想要更好地决策未来,就需要把自己拉回中间道路上,在事实的基础上,不偏不倚,既不过度自信,也不妄自菲薄。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在这条中间的道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