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的读

发布时间:2022-02-28 07:51:06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是一本由清华大学出版社著作,89出版的30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读后感(一):《传播学原来很有趣》:从复杂到简单,只需16节大师课!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传播与交流过程的学科,从这一概念延伸开来,其包含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个体传播者间的信息交流,还是通信、媒介方面的内容,都属于传播学研究的范围。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 最近读了这本《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从这本书的主标题可以看出这本书的重点:传播学,以及它要讲的主要内容:16位大师的课。 这本《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封面十分的简单,就不再过多赘述,因为全部书名比较长,以下就简称《传播学原来很有趣》,下面我们直接讲述这本书的大体内容。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作者就通过例子详细的解释了传播学的具体含义,以及这本书要讨论的重点:传播学理论。 这本《传播学原来很有趣》的精巧之处在于作者全程选择了闭嘴,而让大师出现在讲桌上,这些大师们不仅仅会阐述自己的理论和观点,还会结合社会与现实中的例子,让理论和例子相结合,让课堂内容变得特别的有趣。 当然作者也明确指出,这本书所选取的只是一些代表性理论,小伙伴们可以通过大师们的观点,来了解大师们的思考框架,或者,找到自己喜欢的传播学大师,再搜索其他相关的文献,或者文章,具体来了解这位传播学大师,或者和他相关的传播学内容。 当然,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仅仅只是把大师们扔在讲堂上,让他们孤单的讲课,而是在引言给出了一个故事:让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马鹏伟和他的女朋友卢方娜,同时学习这门课程,并且,通过对高新技术,比如:头戴式智能设备、内置AR眼镜等高新技术的上场,来帮助他们走进大师们的课堂。 这本《传播学原来很有趣》总共分为16个章节,也就对应了16位传播学大师,里面每一章中,不仅仅有重点的概括,还有关于大师的大体简介。 在这本书中,你不仅仅可以在威尔伯.施拉姆的课堂上了解到如何让读者点开你写的文章,你还能在沃尔特.李普曼讲师的课上,了解到为什么人们会形成刻板意见,以及为什么公众的舆论大多数是不正确的。 在库尔特.温乐的课堂上,讲师对于“把关人”这个角色进行了另类解读。在保罗.F.拉扎斯菲尔讲师的课堂重点为传播效果,他将会告诉你为什么大众媒体影响不到选民,以及,相对于媒介传播,为什么人际传播的作用更强一些,对于影响大众传播的效果也给出了一些观点。 哈罗德.D.拉斯韦尔的课堂内容则更加的硬核,它不仅仅告诉你,什么定义了传播学的本质,并且会从实际出发告诉你,大众传播的重要性、口号的实用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方法让你的宣传更具艺术感。 接下来的很多讲师则分别从传播的效果、传播中媒介的作用、对于媒介依赖者的解读、并且通过刷微博这个例子告诉你,媒体是如何影响公众的、还对受众进行更加细致的解析、通过对IP句的解读,让你对公众和舆论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等等一系列和传播学接地气的知识点。 并且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连贯性并不强,所以不用从头读到尾,可以先读自己想读的那一节课,所以十分适合碎片化阅读。

  所以说这本《传播学原来很有趣》,不仅仅适合传播学理论的研究者,也很适合正在学习传播学的在校大学生,当做了解传播学的入门读物,以及所有对传播学感兴趣的人阅读,喜欢这本书的小伙伴,建议自己找书来读一下。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读后感(二):了解传播学,做一个明白的“吃瓜”群众

  当下,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好像各种天灾人祸比以前多了很多,网上天天都有各种各样的车祸事故、社会犯罪等等。究竟是现在社会灾难变多了,还是以前也很多,只不过以前传播途径少、传播速度慢,十天半月都传不遍一个县城的事故,现在几秒钟就有可能走遍整个世界?

  说起传播,大家都明白,简单说就是信息的传递。说起传播学,似乎就是关于传播的学问,再深入一些,估计大多数非传播专业的人就搞不清楚关于传播还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当你读到这部《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你会发现,原来传播是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事。了解了传播学,你就会对网上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有自己的理解。

  作为本书的突出特点之一,16位大师级人物的精彩授课是重中之重。这里有传播学的知名人物威尔伯·施拉姆,有沃尔特·李普曼,有库尔特·勒温,等等,每一位导师都有自己对传播学的深入研究与独到见解。作者采取导师上课的形式,让16位导师一一登台授课,面对面为大家讲解传播学的知识。

  这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众传播”“公众舆论”“把关人”“传播效果”等等,这些具有典型现实意义的授课内容,是从事传播行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听专业人士的详细讲解,对我们了解社会上舆论传播现象很有启发意义,对我们如何利用传播原理扩大自己媒体影响力也很有帮助。

  比如,作为一名新媒体创作者,如何能够让自己的文章或视频吸引读者的眼球,赚取更多的点击量?书店或网上有很多类似讲解方法技巧的书籍,但通过威尔伯·施拉姆教授的讲解,你会从技巧之外的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舆论传播。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讲解,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文字创作水平,这是一般的工具书所不能企及的。

  而面对鱼混杂的网络舆论,如何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也需要有专业的传播学知识帮助。就像网上舆情发布初期,公众往往会从表象得出自己的观点,然而等事实真相浮出水面之后,很多人会被事实“打脸”。公众舆论究竞是大多数人的真理,还是乌合之众的舆论狂欢?沃尔特·李普曼认为“公众很难形成正确的舆论”,这个论断从网络舆情传播的现实中似乎得到了印证。所以,看到热点新闻、奇异事件时不要急于表态,不了解事实真相的前提下,安心做一名“吃瓜”群众就行了。

  除了网络舆情,说话也是一种信息传播。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让自己的信息“传播”达到“说服”的效果,特别是当双方对某一问题产生争议的时候。如何让自己的观点表达产生效果,让自己成为那个说服对方的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你掌握一些传播学的知识,学会运用信息传播的技巧,也许这事没那么难。

  作为一部普及传播学知识的读物,《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有理论阐释,但不是枯燥晦涩的原文转述;有案例讲解,但不是单纯引用一个猎奇的故事;有方法传授,但不是简单地技巧解释。这部书既有通俗易懂的理论讲解,又有实践运用的案例举证,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让读者在实践思考中理解传播的原理,掌握信息传播的方法,并以此指导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传播。

  而关于当下网络舆情、知识鸿沟、意见环境、兴趣推荐等与每个网民息息相关的传播理论关键词,更增加了本书的现实意义。想要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保持一丝清醒,读读这本《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很有必要。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读后感(三):《传播学原来很有趣》:认识传播学,更了解这个世界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传播与交流过程的学科。对于学习这个专业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门需要正儿八经研究的学问,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传播学原来很有趣》,明显是一本面向于普通读者的科普著作。那么我们就需要真实的了解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是否需要阅读这本书?为什么要了解传播学呢?

  从传播学的定义我们就可以知道,传播学其实涉及到了我们每一个人。从广义上来说,我们接收到的任何信息都是来自于传播,都和传播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狭义上来说,我们和其他人交流,也是一个传播的过程,也是传播学研究的范畴。我们怎样接受来自于信息世界的影响,这些信息对我们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怎样对于不同的信息做不一样的反应?这都是传播学的内容。了解传播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特别是我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信息风暴的时候,怎样让自己可以有着更清醒的认识,不至于被信息所裹挟,不至于迷失自我,这也是传播学所能带给我们的。 而这本《传播学原来很有趣》,用16位大师的理论,用他们现身说法的形式,用课堂讨论的技巧,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关于传播的各种理论详细而明确的讲解给了我们。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讨论中理论和现实相结合,让传播学和我们的真实社会有了更好的连接,在理解传播学的理论的同时,也理解了我们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现象,这就是“很有趣”来源所在。如果只是阅读这些专业的理论,这些传播学的知识也许会让我们昏昏欲睡,但当他们和我们的现实相结合的时候,那种眼前一亮之感,一定会让我们沉浸其中。

  传播学当然是从威尔伯?施拉姆导师的大众传播理论开始讲起。自从有了报纸之后,各种信息传播有了从点向面的趋势,而传播学也就这样被提出来。因这种传播是面向广大读者的,是面向大众的,也就是大众传播。而大众传播有着它一套固定的模式,但在把信息传播开来之时,大众传播也出现了它不可避免的弊端。它们是由别人把信息加工之后传递给受众的。而加工者的主观性、目的性也就在这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受众所接受的信息也就有可能是被别人有意为之。

  而随着现在各种传播工具的出现,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让这种大众传播有着更广泛的渠道。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也就有了更复杂的状态。媒介真实、刻板成见等等概念也就被提出,特别是一些所谓的“权威人士”在传播途径中的指导作用,就有了沃尔特?李普曼导师的公众舆论理论。但这种公众舆论是真实而正确的吗?这也有待商榷。毕竟在这个理论中传播的过程需要经过事实现实、主观现实和象征性现实三个方面加工才能传递到个人心中,而这三方面都会对于信息的准确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传播的准确性,库尔特?勒温导师提出了“把关人”的制度。在报纸,杂志传播的阶段,任何信息都会经过采访者和编辑者两重把关,但在了互联网时代,“把关人”变得非常不确定,而这就需要我们任何人对于现在的传播信息有着极强的分辨能力,我们自己必须成为自己的把关人。

  关于传播的具体过程,传播学还有的更多的工作要做。而这其中,有着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的传播效果理论,哈罗德?D.拉斯韦尔导师的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卡尔?霍夫兰“传播与说服”理论,等等。关于传播学的理论,这里应有尽有,《传播学原来很有趣》就是一本专业的传播学著作,真正的可以把我们带进传播学的世界,带我们用传播学的理论认识我们的世界。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读后感(四):《传播学原来很有趣》——听16位大师讲授传播学

  从前,古人为了打探消息,经常会泡在酒馆或茶楼。人员汇集流动的地方,也是消息传播的地方。现代人,每天不停地刷手机,世界各地的消息一览无余,传播变得简单而迅速。

  今天,大众传播无处不在,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该如何与传播相处,倒成了新新人类需要思考的问题。虽然每天都在获得消息与传播消息中游走,但是真正弄懂传播学真谛的人并不多。最近读了《传播学原来很有趣》,感觉自己收获非常大,书中集合了对传播学的分析与讨论,使大众能从更高的一个视角看清传播到底意味着什么和它的未来的发展方向。

  武侠剧里的包打听,百事通等这类人物靠贩卖消息挣钱,如今消息传播更高效快速,受众不仅不用花钱,有时候还会被强行推送大量消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认清什么是大众传播,理智接收信息,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书中第一章就是美国传播学主要奠基人威尔伯?施拉姆导师讲的“大众传播”。这个导师非常有经验,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互动开始,在回答与讨论过程中自然地明朗什么是“大众传播学”。

  在社会环境里,传播者和接受者被联系在一起,他们相同的知识和价值观将信息传播延续下去,以致让更多的人也接触到这些信息。例如某某新闻,某某综艺发布后,很快登上某平台热搜,于是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此条信息。信息的第一传播者与第一批信息接收者达成共鸣,然后信息被逐渐扩散开来。

  大众传播是这样被解读的,它们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使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进行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活动。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传播中的一环,因此,所有人都应该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传播正确的价值导向,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

  社会是一个环境工厂,人人生活在这个环境中,他们在这里进行信息交流,每个人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

  如果没有传播人就只能处在一种生理和本能的生存状态,而社会让人自己生存的同时,也成为别人生存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与人成为相互影响的因素。

  信息时代,社会与网络形成联系,用虚拟媒介达到两方相互沟通的效果。大众透过网络了解社会,社会又通过网络反馈生活。信息接受者在不断地被信息影响,同时也在不断地传播信息。

  例如美国总统的竞选,各种商品的广告,网络上的直播带货等等,不管我们是否需要知道,这些东西都不停地侵入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思考与判断。

  由此可见,传播离不开社会,社会也依赖传播,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每天手机里热点消息不断,看完一条又一条,不知不觉自己在手机上停留的时间超过最初预想,还有些重要事情也因看手机时间过长而被耽搁或时间被挤压。手机给我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被手机里的内容牵着走。

  手机的功能越强大,我们对它的依赖越强烈,现代人没有手机仿佛自己与世隔绝,手机无形当中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实它只是一个传播使用媒介。

  人为什么会浏览手机停不下来,因为传播读懂了我们的需求。心理学上讲,人的幸福感就是来源于对需求的满足。在看手机的时候轻松快乐,所以愿意沉浸其中。

  手机怎么知道我们的需求是什么,因为网络是有记忆的,它会通过我们的浏览痕迹,给我们每个人画像,把你喜欢看的内容第一时间推送到我们的面前。

  媒体的力量是媒介影响,但媒介依赖受众,所以对我们有利的是粉丝效应、受众分化,受众需求等都会对传播产生影响,因此人们有自由选择、对比传播的空间。

  调整自己与手机的支配关系,不让网络记住你的画像,让人成为手机的主导,做一个头脑清晰的社会人,学会抵御诱惑,控制每次浏览时间,不被大众媒介左右自己的生活。

  最后,《传播学原来很有趣》这本书是作者梁萍集合了业界16位大咖的精华课编著而成,内容通过师生对话与研讨的形式,把人们印象中模糊不清的问题逐一梳理清楚,很值得学习。

  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是里面的呈现方式。经历是人最好的记忆,参与是人最好的学习。几位大师在教学上都采用了探究与研讨相结合的模式。用这种方法来探讨大众传播,对于入门的学生非常有帮助,理越辩越明,事越说越清,思辨的过程把所有需要讲授的问题都弄清楚,让学习变得既轻松又愉快。这种模式对于教学和传播知识都非常建议推广性。

  作者:豆浆 喜欢读书、写评,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欢迎关注?∽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大师精华课系列)》读后感(五):生活中的传播学:那些多数人都不知道的事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着这样的现象,只要看见前方有人排队,就会跟着排队,至于排队做什么,好似并不重要。总之,我不能落下身边的某种群体活动,不能让被人觉得我不合群。

  但是,有时候我们参加一场群体活动,除了本身的一种参与感之外,并没有其他实际意义。《乌合之众》这本书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这种被群体影响的行为,被研究者定义为“传播学理论”。

  关于传播学是什么,在《传播学原来很有趣》书中收集了16位传播学大师的传播课,大师们生动有趣的讲课内容,生动了向读者展示了,生活中的那些传播学的特征和作用。

  一、群体信息,不一定是正确的

  《乌合之众》书中还有一句话:“群体只会干两件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传播学大师沃尔特.李普曼讲公共舆论的时候提到过:“公众很难形成正确的舆论”。这不是对公众的亵渎,是对群体现象理性的阐述。

  沃尔特是一位美国作家,也是传播学上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曾经两次获得过普利策奖,出版过《公众舆论》一书。

  沃特曼在讲课中,提到过:“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刻板成见”。这种个人化的想法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形成客观的自我认知。

  所以,生活中,当我们看到某件事情时,其实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或者片段。我们个人的意见或看法往往不够客观和真实。

  在网上流传一张关于偏见认知的照片,一只狮子嘴里叼着一只小狮子。有的人看到的是保护,而有的人看到的则是吞食。

  不同的角度,让我们对同一件事情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看法,如同盲人摸象

  由于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会形成个人认知的差异化。当我们面对一些大多数意见的时候,应该保持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依靠专业化的媒体信息来对事情做出相对正确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盲从相信。

  二、信息时代,谁是信息的“把关人”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他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组织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代表作品《人格的动力理论》和《群体生活的渠道》奠定了他在业内的专业影响力。

  库尔特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把关人理论”也称“守门人理论”。他在课中举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果一个家庭中做饭的主妇不喜欢动物的内脏,那么其他家庭成员在饭桌上将会很少见到此类菜品。

  生活中,很多主妇都会不自觉扮演着家庭餐桌上“守门人”的角色。

  那么,在其他领域,比如说群体传播中,信息的流动也会在不同的渠道中遇到“守门人”的影响,那些不符合守门人价值标准或不符合群体规范的信息,会被屏蔽或阻碍传播。

  在这些不同的“守门人”当中,由于他们的信息价值观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在一件事情上面也会收到不同角度的解读和看法。

  还有一些“守门人”他们在接受到信息以后会有一个基本的自我辨别过程,然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再通过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

  总之,1000个人当中,就可能有1000个哈梅雷特。对于信息来说,真正的“守门人”可能是自己对某件事情的自我认知。

  传播学也随着时代的影响而变化,不同的时代对于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也不同,“守门人”的受众群体也在产生变化。

  三、口碑相传,比媒介传播的效果更好

  谚语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对于口碑相传的魅力深信不疑。相比广告时代的无孔不入,口碑相传的魅力今天也依然存在。

  奥地利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是传播学四个奠基人之一,他出版了《人民的选择》和《社会研究的语言》,并且为传播学贡献了“两级传播”的理论。

  保罗通过对美国选民中选择对象跟踪的事实表明,大众媒介影响不到选民的意愿。大众传媒从报纸、杂志、广播到互联网的转换,在宣传效果上看并不比人际传播的效果好。

  保罗在课中阐述了人际交往中口碑相传的几个原因:

  1、人际交往的无目的性,相同的信息人们更愿意相信朋友间提及的真实性,对媒介宣传的目的性会有无形的抵触心理。

  2、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人与人之间对面交流更容易打消疑虑,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

  3、人们接受他人的影响,可以得到即时性的好处。比如接受对方的影响会让对方感到愉悦。

  4、相对媒体而言,人们更容易相信在社交群体中受人尊敬者的建议和判断。

  5、对于一些拿不定主意的人,更愿意接受身边人的影响,这比自己思考容易得多。

  所以,在生活中,相对媒介,人们更愿意相信“意见领袖”的建议。而我们身边的这种人,往往是口碑相传被“拥立”而成为某一领域的代言人的。

  有社会工作者指出,传播学是藏在许多社会生活问题的背后的学科,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传播学原来很有趣》收集了16位传播学大师的讲课笔记内容生动有趣,浅显易懂。

  《乌合之众》里说:“群体意识认为,数量即是正义”,虽然也有很多人会这么认为。但是,个人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并不是为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