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饥荒》读后感100字
《白色饥荒》是一本由[芬兰]阿奇·奥利凯宁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色饥荒》读后感(一):白色饥荒
这本书的背景是芬兰1866-1868年间的三年饥荒,离我们现代人的世界很遥远,三年的大饥荒和疾病造成了约十几万人口的死亡,芬兰当时人口有180万,死亡率约7.76%。《白色饥荒》讲述的就是一个在大饥荒中逃亡的过程,而白色则是死亡的颜色。在书中我们如同一个见证者,老百姓的惨死,国家的不作为,却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在这场灾难到来之际,悲剧就早已埋下。只不过大家仍然愿意相信,只要向前走,就仍有活下来的希望。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的富足,饥荒的历史已经被淡忘,但是惨痛的历史教训永远值得被铭记! 我们应该铭记灾难,才能开创更好的未来。
《白色饥荒》读后感(二):深夜读《白色饥荒》有感
世界上真的有天堂吗?我想是的!从网上有了解过1866-1868年,芬兰有大约10万人从大饥荒中饿死、冷死、病死。当时只是略感吃惊,毕竟芬兰只是人口小国。可看过《白色饥荒》后才明白那究竟是怎样的绝望!
“死亡的颜色是白色的,白色吞没了一切”,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口之家因为灾荒之年处在生死边缘,玛利亚抛下丈夫,带上一对儿女前往求生之路!是她绝情?是她狠心?她的处境我们永远不会体会,在那样的处境之下,她别无选择!在这样全国饥荒的年代,没有生存能力的丈夫,已经为妻儿做了最后的努力,把所剩不多的食物给了妻儿!
我不知道作者有没有经历饥荒!有没有挨饿、挨冻的经历,但他把饥荒之下的人性刻写的淋淋尽致。夜深了,合上此书的我却陷入了沉思,活在当下社会,真好!
《白色饥荒》读后感(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收到《白色饥荒》的时候,也是个寒冷的冬天,寒风刺骨,却远远比不上读这本书的感触。 如果问死亡的颜色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黑色。然后,看过这本书后发现,白色不一定代表天使,它也可以代表死亡,它可以吞没一切。 本书以芬兰的大饥荒为背景,大约发生在150年前,连续三年的大饥荒造成了当时芬兰差不多十分之一的走向了死亡,饿死的,冻死的,病死的,数不胜数。 阴凉多雨的夏天和酷寒极冷的冬天,造成了连续多年的农业歉收,大家背井离乡,或是乞讨,或是盗窃…… 今年的冬天来得比往年更早,皑皑白雪带来的不是纯洁美丽,而且生死的考验。为了生存,玛丽亚一家一路逃向圣彼得堡,一个传说中有着面包,没有寒冷和饥饿的世界。 脑海中浮现出来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的画面,小女孩点亮了所有的火柴,梦想和祖母一起飞,越飞越高,飞到一个没有饥饿,没有寒冷的地方。现实中的她蜷缩在一个角落,面带微笑,已经冻死了。 在逃往圣彼得堡的途中,发生了很多是事情,玛利亚先是抛下了奄奄一息的丈夫,而后抛下了大女儿的实体,带着小儿子举步维艰。 有遇到善良的夫妇收留,也有遇到杀人越货,也有遇到漠不关己的人,也有遇到对他们非常好的贼…… 最终玛利亚没能穿过这座白色的冰封世界,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她倒下后,小儿子遇到了圣彼得堡的人,逃离了白色的世界,最终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这也给人以希望,告诉我们,冬天总会过去,即使是最难熬的冬天,春天总会来临,即使是最短暂的春天!
《白色饥荒》读后感(四):为了生存
在天灾面前,人类仿佛是自然界中的一粒尘埃,是那么的渺小,一次次的灾难剥夺了许多无辜的生命,生存下去也变成了过分的奢求。
这本《白色饥荒》的作者阿奇?奥利凯宁是一位生于1973年的芬兰作家、摄影师、记者。《白色饥荒》是他的处女作,记录了芬兰历史上悲惨的一段回忆。
1866年-1868年,一场残酷的饥荒洗礼了芬兰,白色吞没了一切,芬兰全国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
书中女主人公一家为了生存,不得已踏上逃亡之路,逃向人人都有面包吃的圣彼得堡,逃亡路上所到之处千疮百孔。途中她先后失去了丈夫,女儿,带着儿子继续逃亡。那么她和年幼弱小的儿子能够到达可以让他们生存下去的圣彼得堡吗……
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不会挨饿的时代,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全球依然有6.9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8.9%)正在挨饿,所以请端稳手中的饭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