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之家追凶谜案》读后感100字
《模型之家追凶谜案》是一本由[日] 歌田年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模型之家追凶谜案》读后感(一):谷歌地图追凶事件
传统的推理小说囿于年代特性,可能性往往局限在非常小的范围内(不存在稀奇古怪的科学机关,没有人工智能的参与,警察也只能验血型而无法采集DNA),凶手作案采取的诡计以及警察试图侦破的手段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正因为很多时候警察无法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抓住凶手,名侦探们才拥有了凭借其逻辑推理的智慧大展身手的机会。直到现在,很多推理作家仍然无法从容地在作品中拥抱现代科技,以至于会做出诸多的前提假设来限制现代刑侦技术的参与,如果不满足于这些假设则整个事件在逻辑上就无法成立。当然,并非所有作者都会摒弃会直接暴露凶手线索的现代科技,一些作品也开始逐渐与现代接轨。不仅仅是诡计的构成开始依赖于先进的技术,追凶的方式也有所创新。这本《模型之家》就在后者上有令人惊喜之处,
这本小说本身打着的是基于纸和模型作为推理工具的推理,然而在情节的展开过程中,实际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的却毫无疑问是谷歌地图。作者自己都在文中吐槽现代科技也未免太方便了,有了谷歌地图啥都可以做到。作为地理系的学生,看到本书每一章都在疯狂强调谷歌地图的方便有用实在深以为然。谷歌地球早已变成了集成了3S技术和海量大数据的综合云计算平台,且不说在科研工作中它可以发挥多大的威力,对于每一个普通人而言它都可以是百宝箱。本书中,男主人公在搜索地点时多次使用了谷歌地图的街景工具,这个工具是谷歌采集车跑遍了全球城市采集下来的真实街景图片,且能和任意图片进行匹配,找到你想要去的地点。男主人公不仅利用谷歌街景匹配出了模型对应的真实地点。甚至还利用街景图片中一辆车的移动和停驻,推理出了埋尸的行为。虽然谷歌街景不是实时的,但一般仍然具有比较新的年份,像文中这样的应用理论上来说都是完全可行的。此外,我们在之前的论文中也曾看到过利用谷歌街景和照片的匹配,结合照片中的阴影、方位、时间等信息迅速推理出一个人的行动轨迹的应用。也有根据谷歌的图片来分析阴影、采光和行人遮阴最短路径的应用。可见,谷歌地图的潜在应用潜力(包括应用于犯罪分析)有多大。
时代在前进,推理小说也在不断与时俱进。现代技术介入后本格推理小说已死?不,现代技术恰恰为推理小说提供了无限的崭新的可能性。新的技术带来了新的乐趣,而逻辑和诡计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模型之家追凶谜案》读后感(二):模型谜案
《模型之家追凶谜案》,这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说,特色和创新在于以模型作为解谜破案的关键,融入了大量新知识和新科技,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以算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点。
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小说,总离不开最基本的三要素:人物、情节、背景。在这三个方面,小说总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对于这部小说来说,三要素是完整的。
小说的背景是当代的日本,正是因为写的是现代人的故事,所以小说中出现了很多现在流行的科技元素,比如,谷歌地图、全景地图、Line等等,同时书中还出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比如建模知识、造纸知识……当然这些知识都被作者融入到小说的情节当中,虽然对于大部分普通读者来说,是看不懂的,但是也不影响读者惊叹作者的专业知识之丰富。作为第一部小说,这自然可以作为作者作品的特点,但是以后的作品要怎么突破,从哪里突破,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小说解谜破案的主角是一对男男组合,可以说是因案相识、相知。一个纸张鉴定师,一个塑料模型建模师,两人都没有接受过推理的专业训练,更没有破案的实践基础,仅仅是因为好奇心、乐于助人、报酬和专业知识而参与进案件侦破中,竟然还幸运地破了案,也算是歪打正着。作者还很善良地给主人公设定了happy ending,有情人终成眷属,倒有些落入一般小说的俗套了。小说最后前女友神一般地出现,又热心地帮助男主,顺利复合,感觉情节有些扯,当初为啥要分手呢!
相对而言,小说的推理稍显薄弱,土生井升的推理能力未免过于神乎其神,连蒙带猜,居然还全中,不够自然。没有到过现场,接触过相关人员,仅仅凭借模型的实物,甚至模型图片,网上搜索地名和全景地图,就能洞察先机,破案于无形,倒是让人感觉运气的成分比较多。
作为推理小说,诡计不算高端,除了第一个热身的劈腿案作为牛刀小试之外,基本上其它案件所有的线索都隐藏在模型之中,几个案件的套路相同,都是通过模型实物或者照片,发现线索和蛛丝马迹,推测、查找地点,实地验证。
作为陪衬的日本警察,简直傻逼又无能,办事效率低下,毫无专业性可言,竟然不如两个业余侦探。真实的日本警察是如何,我们是无从得知的。
在情节推进方面,最大的悬念便是寻找失踪的英令奈,是生还是死,因为什么失踪,如何失踪?这个悬念一直贯穿到小说的最后。要说小说的高潮,应该是一次次以为要接近真相、找到英令奈时,又出现意外波折。情节的跌宕起伏还是有的,只是有些细节还需要经得起更多的推敲。
总的来说,小说叙述流畅,除了专业知识有些阅读障碍外,总体比较易读,文笔稍显稚嫩,但也不失为一部不错的悬疑小说。
《模型之家追凶谜案》读后感(三):误打误撞的探案过程充满新奇色彩
在当今世界范畴内的推理文学领域,日本推理绝对是不能忽视的一种存在。日本作家对于推理、悬疑的创作热情以及日本民众的阅读水平和要求一直以来都维持着一种相当程度的高水平,日本的各种相关推理类文学大赏层出不穷,时刻激励着日本文学圈的推理爱好者,新人,新构思,新作品亦是层出不穷。
日本作家歌田年创作的《模型之家追凶谜案》是一部风格迥异、另辟新径的推理小说。小说并没有使用传统的推理模式和桥段进行论述,而是以在日本人尽皆知的模型手办为着眼点,通过仔细观察模型的构造特点、建筑细节、隐藏暗格等各种信息,用以来判断事件的走向。虽然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能够以此为条件进行的犯案事件少之又少,但不得不说日本作家的创新方式,总能出其不意的颠覆人们的认知。
在新宿经营纸张鉴定事务所的渡部圭,在生活所迫和无聊之际,阴差阳错的帮助误以为是侦探所前来的女子米良杏璃解决了男友事件,唯一的线索是一张塑料模型的照片。渡部圭也借此机会了解到了模型手办领域的很多人和事,以及更多专业知识,并且在某些方面还能跟自己的纸张鉴定能力相契合,由此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事业方向。紧接着,米良杏璃又介绍了一个新客户曲野晴子,她的拜托内容是根据留在房间里的一座白色房子的模型找到莫名失踪三个月的妹妹…
一种非常新颖的推理判断条件,根据模型的制作水平以及相关配件、材料等附属知识。并且渡部圭根据强大的模型界大佬前辈的指示,一静一动,分析和行动的完美结合,再加上两个人的身份背景,都成为这部小说的足够亮点。
一座房子,一只船,一架飞机,三个模型陆续被送到读者面前,在一头雾水的情况下,“业余侦探“们开始了他们的表演。连续性的线索,推理逐步深入,背后的隐情逐步展现,在剧情的把控上,作者显然做的非常到位。逻辑严谨,语风幽默,两位无论从生活上还是从事业上都绝对濒临颓废的男人,竟然能够精诚合作,并且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任何悲剧都不是毫无缘由的,只是很多时候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太过深刻。来自家庭的,来自大自然的,来自人世间的,精神层面的刺激和影响显然远远大于其他方面,由此产生的那些异样的、不同寻常的案件令人非常震惊,也无法理解,但同时又能感受到一种无力的悲情在其中。
虽然也是事务所接受委托业务类型的模式,但这部小说的主题还是非常新颖的,主人公的性格也比较讨喜,误打误撞的探案过程充满新奇色彩,希望能够继续出版系列作品。
《模型之家追凶谜案》读后感(四):独特的推理切入角度
本书的作者之前并没有耳闻,并且还是该作者的第一部小说,因此在阅读该作品之前,对本书的预期还是比较低的,但是光看到这样的书名和简介,以及本作还获得了颇有分量的“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大奖,作为推理小说的重度爱好者,对于这样题材的日本推理小说自然是抑制不住阅读的冲动,所幸最后的阅读体验虽然不至于远远超出个人的预期,但至少还是在预期之上的。
其实我个人推理小说也看过很多了,各种各样的套路也是见过不少,但是本书还是有我之前没有见过的独特之处,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推理的切入点,从书名也可以看出,这次的推理线索是一个接一个的模型,主角无意中涉入了一桩离奇的案件,随着调查的深入,事态的发展越来越严重,案件的真相也渐渐走向意料不到的地方,而每次调查陷入困境之时,推动案情向前发展的都是神秘人物寄出的模型,究竟结果如何,这里就不泄底了,感兴趣的读者自己去发现吧。
再说说本书中我比较喜欢的一点,就是书中的几个人物,作为纸张鉴定师的渡部圭,话说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职业,塑料模型建模师土生井生,曲野晴子,包括真理子,这几个正面人物都挺合我个人的胃口。作者简介中介绍了作者也是一名建模师,从书中对于模型和纸张知识的炫学来看,作者在这些方面还是比较专业的,虽然我还是不太喜欢这种灌水性质的炫学,但是这次的这些内容对我来说倒真的还是挺新奇的,倒不至于那么反感了。
当然了,作为第一部小说,说实话,本书的硬伤其实并不少,下面我要开始吐槽本书了,可能会有一点点泄底,介意的读者请绕行。
一是作者的文笔实在是不敢恭维,故事叙述啰嗦且毫无起伏,跟记流水账似的;二是推理过程并不严谨,就是作者想往哪发展就往哪解释,感觉大部分线索的推理都是自说自话,很难让人信服;三是作案的动机,这种基于迷信思想的动机也让人觉得非常扯,在故事中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进行案件调查,配合上这样的动机,怎么说呢,还真是一言难尽;最后就是凶手了,说实话,对于这样的双重人格设定,是我在推理小说中最无法接受的,对于读者毫无公平性可言,当然了,本书从整个逻辑推理来说也并不是那种要堂堂正正挑战读者的作品。
如果作者能够在文笔上下点功夫,逻辑再严谨一点,那样的话,将土生井生和渡部圭这对屌丝搭档做成系列,还是值得期待的。
书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