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冬与狮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2-03-05 15:03:53

  《冬与狮》是一本由兰晓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冬与狮》读后感(一):《团长》是大时代的图腾

  从1978到2012属于大时代,当然会出现牛逼的作品和大人物,所谓时势造英雄,其实时势也能造小人,现在是小时代,造了很多小作品和小人!本雅明说的灵光消逝的时代,灵光,我认为,就是魂,团长都死啦死啦了,没人帮这个美丽新时代招魂了!作品是时代,作者,读者三者交构的产物,

  我的团长我的团 (2009)

  9.5

  2009 / 中国大陆 / 历史 战争 / 康洪雷 / 段奕宏 张译

  《冬与狮》读后感(二):《战与祀》!团长废稿!我的六一!赶紧赶紧全给我出!版!

  作为从兵团线一路走来的资深刺龙基金会编外精神成员,当然在第一时间下单了《冬与狮》。

  刚拆开快递时,薄薄的小蓝本让我楞了一下,然后才反应过来——

  这原本是电影的体量,

  自然不可能达到像兵团线那样的厚度。

  这种楞了一下的懵逼感,

  没想到一直贯穿了我对这个小蓝本的首次粗读。

  我觉得这本小蓝书终于解答了我曾经的一个耿耿于怀的问题,而且让我心服口服:

  为什么士兵和团长当时没有搬上大银幕拍成电影。

  当时少无知的我对电影和电视剧都没有概念,就觉得,电影不就是时间短点的电视剧吗?为什么249这么执拗不肯圆圆我们的梦?

  后来我在各种七嘴八舌的理论里慢慢没那么走心地大致get了点电影和电视剧的差别;

  但直到读了《冬与狮》,

  我才真正彻底地体会到了电影与电视剧到底有多不同。

  在没有足够体量的时空信息容我去全方位地进入,去理解,去跟着角色在一点点琐碎与大事件中一起成长的前提下,

  面对着这凝缩的小小切片

  我是愣住了的,

  仿佛隔了一层冰雪自带的雾气一样,

  没办法像当初那样走火入魔般进入到角色当中。

  我也对自己的这种懵逼反思了半天,

  除了体量的不同,

  在我这里,对蓝色小薄书与之前大部头的阅读变量大概只剩下对那段真实历史资料积累的程度与先后不同了。

  以我之前的所知,《冬与狮》当然一眼就能看出它很兰晓龙地贴合着历史细节,彭老总拿着经济建设报告去临危受命,原本以为南下解放台湾的部队在北上过程中被匆匆塞入的棉衣军备,更不要说长津湖上永远凝固的冰雪丰碑。

  可我意难平的是,在《冬与狮》里我触摸不到自己在史料里一厢情愿妄想出的那个时代的精气神,

  那种我深深渴望着的真正年轻的精气神。

  是了,说到这我好像已经能品出我这种懵逼的原因了,而且大概早就被249写在了最前页的序中了:

  闭塞的我总渴望沉溺在对年轻的过去的幻梦里,

  而孬编一直活在当下,向前看。

  说起来,比起正文我好像更能进入序言。

  比起序言,我好喜欢《战与祀》的小册子。

  它们让我终于走出了懵逼,

  在补过乱入的直播之后,

  我依然更期待孬编欠下的一大堆坑了!

  《冬与狮》读后感(三):胜利需要证明

  “飞机终将会被击落,战舰最后也会被击沉,一场真正残酷的战争,到最后,任何高精尖的武器都会耗尽,战争的根本,还是人和人的对抗,人和人的战争。老A和步兵,就是在用人的最基本,对抗所有残酷和复杂,在这一点上他们没有任何区别。因为他们都是没有最后的兵种,他们都是一群到最后还在坚持的人。”

  《士兵》里的这段话,仿佛是《冬与狮》这场战争的注脚。

  那时新中国初建,拖着近代百年沉重的病体,一穷二白,一无所有,以肉体之躯较量钢铁和高能炸药,像科幻片里渺小无知的人类对抗终极进化的外星智慧。没人想打这仗,但还是要打,必须得打,还要打赢。谈子为说,“胜利需要证明,否则欺凌你的人就会没完没了,还会说,你生来就是软的弱的。”

  为了给过去的一百年还债,为了给今后的一百年希望,不得不打。

  于是许许多多个七连人为了回家而离家打仗,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完全断绝的后勤,上千架每天上百拨次的航空攻击……在枪林弹雨中,在谢尔曼坦克喷涌的火焰中,他们铺路、炸桥、赴死、牺牲。他们甚至没有声音,他们只是做事,沉默地冲击,沉默地死去。

  伤亡惨烈。

  是从开始就可以预见到的结果,毛泽东知道,宋时轮知道,谈子为知道,伍千里知道。千里说,国家睡太久了,到了醒来想做点正事的时候,就只好付出代价,他们都是该付的代价。阅读的时候我很想大声反驳说不,不是这样的,但我说不出口——就是这样的。

  我们离胜利有着似乎不可逾越的鸿沟,就像狮子本不属于冬天,那就去填,用钢铁的意志、巨大的牺牲和天文数字的人命,用人的最基本来对抗所有残酷和复杂,你看,冬天的狮子依然是狮子。千里们如是,七连如是,国家如是。

  一场惨胜,一个奇迹,换取现代中国久违的希望,换交到下一代手里的底气和骄傲。

  所以即使小说的底色是沉重而悲伤的,最终走向的却是暖色。当战场的硝烟散去,万里记得的,是哥哥为他抓的金龟子和故乡落山的太阳。

  谢天谢地,他不再是一门炮,没有什么比这更好。

  “没有要打的仗,没有要炸的桥,你可以慢慢长大。甚至不长大。”

  ——记得他们吧,然后好好生活,照你想要的样子,慢慢长大。

  《冬与狮》读后感(四):读完《冬与狮》想到的

  可能会持续很久吧。这种难受而无从说起的情绪,在这种想要倾诉而语言又是那般苍白的时刻。 我的《冬与狮》在国庆下单,10月14日拿到。书到手之后,没有第一时间打开,我一直默默地在微博上刷其他同好的读后感。被剧透了很多,也被文字刀了很多,鼓起很大的勇气,做了足够多的心理准备之后,打开,读起。 初次接触兰晓龙的文字作品,这种感觉让我想起了高考后的那个暑假第一次看《团长》。他的作品风格太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了,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总以嬉笑怒骂的形式将直白的现实告诉我们,带点哲理,却又那么淡淡的,初次看去,初次听去,感觉没有什么,但琢磨之后好像又有那么点意思,有了一定的经历后再回头看,那些轻飘飘的风趣言语里有着悲悯世间的情怀,有着重如千斤的力量,有着生生不息的希望。对这种风格,无感的人会觉得故弄玄虚,而喜欢的人则喜欢得要死。而我,是后者。 说回《冬与狮》,故事在入朝作战之后与电影《长津湖》有了截然不同的故事走向。比起宏大的电影场景,小说更关注大背景下的个体人物——关注他们的性格,他们的思想,他们的选择,还有他们的赴死。每个人都在小说不长的篇幅里完成了个体形象的塑造,除却拥有名字的主角群像、美军士兵,那些没有名字的后勤司机、冻掉小指的年轻士兵、告知千里下碣隅里地名的军官、羡慕万里投射准头的小战士、没有名字的传令兵和他的战马“春生”,还有身上着火却依然要投弹炸桥的七连人……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就像我不知道抗美援朝战场上每一名战士的名字,但我记得他们的事迹,因为这些文字,他们在我的脑子里有了鲜活的面容,有了不灭的身影……他们真年轻,他们那么年轻。 小说的前半段依然是嘻嘻哈哈带点逗趣的意味,生机盎然,活力四射,就算是出国作战,就算对手是强大的美帝国主义,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七连的斗志和骄傲——那是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荣耀。 相对轻快的基调转折发生在七连和谈子为协同在雪原跟美军的交锋之后,孤军奋战的兵团在下碣隅里相遇,为了整场战役的大胜利,不同建制的志愿军军队同一时间向目标发起总攻。武器的悬殊带来的是惨烈的战斗,但迎接战斗的是志愿军战士们平淡的豪情和英勇的冲锋。 不怪乎美军对这场战争的恐惧,因为七连在内的志愿军战士们有着“这就是胜利,从我开死”的必胜信念。他们平静得交代着自己的死亡,平静得说着自己的心愿,然后以身饲弹,掀起雪尘,掩护战友向胜利更进一步。雷公是这样,谈子为是这样,梅生、余从戎、平河、千里……七连乃至全部志愿军战士皆是这样。在沉默中奔赴死亡,为了保家卫国,他们付出了一切,他们有最崇高的信仰和最远大的理想。 令我泪目的还有他和他的儿子。独自归来的万里在接受点兵,他在菊香书屋拥抱儿子临行前为他定做的大衣就像和儿子相拥,两个场景相遇在同一页,兰晓龙真的残忍。人世间白发人送黑发人最痛,但他是领袖,所以巨大的悲伤都放在了世人看不见的地方。湘水之岸,英木苍苍,我们都是他的孩子,我们都在沿着他的道路勇敢前行。 啰啰嗦嗦写了一堆,没有条理,想到哪写到哪,目的也只是想把自己看过《冬与狮》的悲伤释放出来,书已经读完,我不知道这股情绪要把我带向何方,但我知道自己对未来更有了一份珍惜,一份希望,人生的路啊勇敢走吧,替他们看看这盛世的皎月,听一听和平的歌声。 完。 写于2021年10月20日晚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