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致埃文·汉森》观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2022-03-04 07:18:03

  《致埃文·汉森》是一部由斯蒂芬·卓博斯基执导,剧情 / 歌舞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埃文·汉森》观后感(一):致温柔,致善意,致你

  ——《致埃文汉森》 很遗憾的是我看的是原版音乐剧,b站上的枪版,所以我的评论主要针对于这部优秀音乐剧的主题探索。 《人类自然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如果一棵树在森林中倒下,而它周围没有一个人听到倒下的声音,这棵树真的存在吗?严苛的说,如果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他去世时没有人知道,他真的活过吗? 在音乐剧《致埃文汉森》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埃文,他爬上了一棵大树,他松开了他握住树的手,他摔了下来环顾四周,发现没有朋友向他跑来,甚至没有人来问他“你还好吗?“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不被人知晓,不被人理解,他遥遥无期地期待与人交往,和朋友在阳光下奔跑。 埃文没有朋友,只有两个处心积虑、功利主义的同学,和一个遥不可及的暗恋女神佐伊。还有长期社恐的他,平时和母亲交谈都有些许困难与不知所措。于是,他选择了在打工时爬上树,松开手,他主动追逐过阳光,却沦落在树的阴影之下。 有时候很喜欢失败这个词,尤其当它和负面的词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便它。它有一种独特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独特作用。“所谓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现实中,亲爱的们,有多少人和埃文一样呢?没有朋友、没有关怀、没有温暖,父母忙于工作忽略了你,有暗恋的人却因为自卑渐渐郁闷。我们很多时候会感觉尽管阳光灿烂,但阳光越大阴影便越深,而似乎自己就是悲伤地活在阴影下的人。 《致埃文汉森》的埃文,那个主动松手的埃文也是这么想的。他每天都会给自己写一封信:“亲爱的埃文汉森,今天会是不错的一天“,只是,主动打招呼却被忽视时怯生生缩回来的手,难得和人交谈担心说错话时紧张揉皱的衣角,无数次周全的”对不起“”谢谢“,他的遭遇像是肃杀的风,冲出舞台,摧枯拉朽地吹倒了和他有相同经历的我们。他忍着不哭,台下的我们却哭了。 这不就是自己?渴望被接纳,渴望被爱,渴望阳光普照,却徒劳。这太正常了,这世上,有人喜有人悲,有人独自行走有人成群结队。 大多数的我们习惯了冷漠,不懂得乃至天真地认为独行者一定有什么性格缺陷,但是,他也许仅仅不擅长和他人交谈。 “没有人应该被遗忘,没有人应该就这么无缘无故地消失”。埃文最后,和母亲相拥而泣终于和解,和暗恋了许久的女孩成为了朋友,进了自己梦想的大学,我不知道他在大学里发生了什么,只是清楚地记得,谢幕的时候他唱到:“你的声音会被听见,你会被找到”,他说,他看到了树顶的阳光,他向上爬啊爬,只是这次,他没有松手。 结局了,我擦干了眼泪,埃文有了他自己的新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打招呼肯定有人回应,他摔倒了肯定有人向他伸出手。噢,他熬过了他最黑暗的岁月,终于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跟他说:“hey,gay,要一起去打棒球吗?“埃文以前磕磕绊绊地行走,现在却能蓬蓬勃勃地跑向远方。 埃文在舞台上修成正果,舞台下的我们却还在九九八十一难的旅途中彳亍。 亲爱的,你是否曾经感觉没有人在你身旁?你是否曾经感觉被人遗忘在人山人海中?你是否曾经感觉你随时可能消失?就像你的摔倒无人知晓。但,就让那种孤独随风逝去。即使当你的世界被黑暗吞没,当你需要朋友携手前行,当你摔落在地面,你也终究会被发现。即使你认为自己身处阴影,你也能有仰望阳光璀璨微笑的权力。 如果有一天晚上你夜不能寐,心情沮丧到了极点,想让世界消失在你的眼前,请你,请你一定要挺住,唱喜欢的歌、追喜欢的剧、看无脑的综艺,一定要看到曙光看到明天的阳光。 佛教中,有芥子与须弥之分。我们都是芥子,是须弥世界中微小的存在,但尽管是芥子,也有喜怒哀乐,在尘世中不断碰撞,终会在某时某刻遇到另一个自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 米兰昆德拉曾说“迷途漫漫,终有一归。“你不是人间惆怅客,你无需知君何事泪纵横,更不要断肠声里忆平生,只要像朵向日葵朝着太阳追逐阳光,只要你愿意熬过当下的严寒,和煦的阳光总会降临。 愿你我都花满枝桠,在温暖中绽放。

  《致埃文·汉森》观后感(二):致埃文汉森

  刚刚看完电影版Dear Even Hanson想简单bb几句。

  让我最感同身受的是Evan所做的自救的努力。他所做的一切,其实只不过是在自救的过程中抓住了一根树枝,让他看到了眼前还是有阳光的,让他想不顾一切的向上爬,而不是let go。但这是个有点别扭的过程。他想要自救 可他的自救并非以某种意义上的自我认可为目的,而是以寻求别人的关注和温情为目的,这一过程恰恰要掩盖自我的那些他所认为不会被别人接纳的一面。Evan他是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下站在众人面前,告诉大家you are not alone? 他所呼吁的温情,都是他所没有经历过的,都是他所建构的幻象和谎言。真的好希望Conor和Evan真的是好朋友啊。

  又看了一遍才深感这种疾病与照护的关系之间到底有多么深的隔阂。妈妈无可置疑的非常爱他,每天面对Even的时候都要摆出小心翼翼不要刺激他的笑脸;要用看起来不太自然的语气和他说“嘿,今天周二了,美好的一天你要做什么?”“加油你可以的”;要反复叮嘱他遵循医嘱按时吃药按时给自己写积极心理暗示的信。可是在这一过程之中,双方已经形成了疾病与正常的几乎无法跨越的隔阂。所以,无论妈妈是否是真诚的不这样认为,Even都会觉得自己在妈妈眼中就是个拖累他的病人。妈妈所做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你生病了,你需要治疗。

  所以当他遇见了Conner一家的时候,才会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不远放开,甚至将他们投射为自己的家人。理由仅仅是,他们不想妈妈一样,觉得自己是有问题的,他们就像对待一个正常人一样对待他,不仅如此,他们还肯定他的价值,让他觉得自己是值得这一切的。

  Conner一家又何尝不是。他们将Conner活着的时候没有没有好好关注他的遗憾全部寄托在了Even的无心的谎言之上,而后双方基于这样一个谎言,从彼此身上建构出了太多太多重要而珍贵的东西。Conner的家人得到了安慰,Even则得到了被视为正常人的家的一份子的感觉。当谎言被戳破,他们甚至宁愿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可是任谁都懂,尽管Connor的家人真的很体贴(尤其这一版加了一个细节,谎言戳破的时候Zoe转述Connor的话说我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言外之意...),但毕竟他们的关爱以虚妄的谎言为前提,而妈妈才是那个无条件的最爱他的人。然而这种真诚的爱却不得不被病人与照护 正常与异常 细语与呐喊的权力格局所侵蚀。他们这真的有可能突破这种格局吗?这背后的真诚又怎样能得以显现呢?这近乎一个无解的问题,至少我不会相信妈妈的一首“too big too small”就可以换来双方的坦诚相待。

  关于改结局。这一版的结局改的我可以接受,或者说还是不错的。Even开始寻找真实的Connor是怎样的人,而不是基于自我安慰式的幻想。这样的改动也让Conner这个着墨不多甚至看起来有些草率的角色变得更加丰满了。在社交媒体的时代,尽管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根基可以是任何虚无缥缈的东西,或者是一句谎言,没有人在乎Connor是谁,他只是一个唤起千千万万人关于自己的情感的工具符号。屏幕后面的一张张脸他们看起来都在纪念Connor,实际上谈论的都是自己。但Even做的事情事实上构成了一个小小的解构的努力。他最终开始尝试关注,这里曾经存在过一个真实的人。那个男孩他曾经也在疾病中挣扎过,也在康复课程上拿起吉他。

  其他的也说几句。首先小本必须yyds,永远可以相信小本,就算都快变成老本了演高中生还是那么棒哈哈哈。Zoe无功无过。相比原卡我不是太喜欢这一版的妈妈,too big too small也看着有些扭曲的表情难以共情(我错了我对不起朱利安摩尔)。Alana改的蛮有意思的。还新加了角色歌The anonymous ones,也是很好听的。不过这一切合理化的设定好像更让她发布Even的那封信这个石乐志的行为变得难以理解了。

  (手机码字 想到哪写到哪 逻辑混乱语言不通致歉)

  《致埃文·汉森》观后感(三):双相障碍 - 在疯狂与抑郁中游荡

  当看到Connor Murphy自杀的时候,下意识的感觉是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Connor的戏份并不多,主要功能是推进剧情的工具人。我非常喜欢电影的题材,但是拍出来的痛苦实在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结局一切都在变好,主角逐渐摆脱了阴影,但现实中,很多人并没有主角的际遇,痛苦长时间的伴随着他们。

  电影的妆发选角让Connor看起来是个强壮的football player,剧情着重刻画他暴力的一面让观众很难看到他的痛苦。Broadway show里Connor Murphy的扮演者Mike Faist也是同样的五官棱角清晰,但是中长卷发,高瘦的身材,清澈迷惘的眼神,即使没有黑色指甲和戒指的装饰,Mike也散发着忧郁的气质。

  很可惜,导演对Connor的描绘非常模糊,几笔带过也并未描述出到底哪里痛苦,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霸凌同学、欺负妹妹,最后莫名其妙就自杀的混蛋。在Mike的采访中,他提到了Connor Murphy是双相障碍者。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典型特征)的常见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焦躁易怒容易鲁莽行事;抑郁发作时,患者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想到死或自杀。

  Connor出场看上去就不好惹,以为Evan在嘲笑他,就立刻怒吼过去。但其实他非常没有安全感,无法分辨Evan在努力扯出小心翼翼的笑,看到上扬的嘴角就立刻以为自己被攻击被嘲笑,怒吼咆哮是身体本能的反应。在图书馆,在Evan的石膏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两个人就都可以“pretend we have friends”了,是不是Connor反应过来想要释放出善意呢?短暂的善意在看到Evan信件中内容的瞬间被瓦解,他感觉自己的家人受到了威胁,愤怒倾泻而出,把Evan重重的摔倒在地。

  导演并没有描述接下来的几天到Connor去世之间发生了什么,在电影快结尾处,当我看到了墙上被打出的几个窟窿,看到他在therapy里安静的弹着吉他时,我怀疑在狂躁过后,抑郁侵袭了Connor。他想起来了自己做了什么事情了吗?他后悔吗?他痛苦吗?他是否在无休止的反复中看不到希望,只能用结束生命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痛苦?我无从得知。

  患者本人痛苦,ta的家人朋友也承受着不比病痛少的痛苦,在躁郁发作的时候,患者有怒气需要倾斜,亲友是承受者,即使知道对方是病情发作,但是语言的伤害依然可以字字穿心;而抑郁时的自残,也让亲近的人看着心痛吧。不仅Connor这条线的描述太过模糊,对于主角Evan的刻画也并没有好到哪里。Mental illness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电影把一个非常棒的题材,把剧情拍成了烂大街的俗套青春片,非常可惜。

  References:

  [1] https://omh.ny.gov/omhweb/chinese/booklets/bipolar.pdf

  [2] https://richgoranski.tumblr.com/post/159739407188/gentlydean-reminder-that-connor-murphy-is-bipolar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