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齐桓用管鲍谈用人
编辑荐:而且在用人之时,一定要敢于承担责任,扛得住物议责难,更不能因私废公,要有一种大胸襟大气魄。
春秋之时天下大乱,王室衰微,混战不休,齐桓公在乱世之中高举“尊王攘夷”之大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但是到了晚年却被饿死,这一切与他的用人密不可分。而谈到齐桓公的臣子,最著名的就是管仲和鲍叔牙,今天就来从这三人入手谈一下用人的问题。
说起来用人,人们都会想到要用德才兼备的人。但是事实上这样的人是很难找的,有些时候必须要用那些在人们眼中不被看好的人,物议如何那则需要另当别论了。
管仲被誉为中国第一名相,但是这并不是个所谓德才兼备之人。据记载,他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总是自己拿得比较多,而给鲍叔牙很少一部分。而在参军的时候则多次当逃兵。在做官之后他也并不是所谓的清官,更没有遵守当时的所谓礼仪,后世的孔子就批评道:“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其弟子子贡也对此颇有微词:“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这种贪财、不死故主反而在其手下为官之人最后却成为了天下第一相,而也正是这样的人辅佐着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关键就是要会使用。同样是批评管仲的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就表现出了一种大局观:“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这也就是齐桓公之所以用管仲的原因。当年鲍叔牙劝齐桓公,如果想要称霸,那就非管仲不可。齐桓公听到之后立刻对管仲进行了任用,并且将其尊为仲父。在那个特别注重礼义的年代,任用这样的一个人需要多大的勇气,而齐桓公就顶住了这些舆论压力,破格任用,这才有了后来的称霸天下。
当然齐桓公对管仲的任用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年齐桓公还是公子小白的时候,为了争夺齐侯的位置,和公子纠争着赶回国。当时的管仲还是公子纠的臣子,他为了帮助自己的主人就对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差点将其射死。管仲算得上是齐桓公的仇人了,但是经过鲍叔牙的劝谏,齐桓公不念旧仇对其使用,这种胸襟和气魄也是十分值得钦佩的。古往今来凡是成就大事的人,都必须是这种不记仇、有大胸襟大气魄、不拘小节、顶得住舆论压力的人。齐桓公做到了这些,所以他才能成就这番大事。
后来管仲病重,齐桓公就去探病,顺便谈一下接班人的问题。齐桓公想到的接班人自然是齐桓公的重臣、管仲的至交鲍叔牙,没想到这个意见却被管仲拒绝了,原因是:“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不忘。”也就是说鲍叔牙过于正直,嫉恶如仇。这样的人是不适合在宰执的位置上的。
正直、有道德,这是做人最需要的品德,但是作为一个需要协调各方面事务的人,他需要的不仅仅是道德,而是协调能力,是用人行政的能力。这种人更需要的是一种弹性,即使是恶人,只要能为我所用,能完成所需要做的事情也要进行任用。而鲍叔牙则不同,他过于专注于道德而非协调力,只能用作谏官一类的人绝不可委以大用。可是齐桓公在这个问题上糊涂了,又任用了鲍叔牙。结果鲍叔牙并没有阻止住齐桓公使用佞臣,最终郁郁而亡。齐桓公也因为使用的佞臣导致被饿死宫中。
总体来看,在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身上都有自己的缺点,但是不能因为他们的缺点就否认他们的功劳和成绩。齐桓公好色、缺乏自制力,管仲贪财,鲍叔牙缺乏弹性和协调力,可是他们却是两千多年来公认的明君贤相。现代在培养人的时候都会注重全面发展,而且总是拿水桶的事情做例子,表示一切都取决于最短的短板。可是从他们身上却表现出另一种观点,那就是只要使用得当,短板不见得就会妨碍一个人的发展,而他的长处却能够让一个人甚至是一个集体增光添彩。我们总是被要求补短,却忽视了取长。不断补短的结果就是短板没补好长处也荒废了,最后没成为一方面的偏才反倒成了一群庸人。这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培养人、用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人最重要的长处,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加以培养和使用,而不是只是盯着他的短处。只盯着短处的人是无法成就大事的,正如秦穆公所说:“孤不以一眚掩大德。”“一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不能因此就忽视了“大德”。而且在用人之时,一定要敢于承担责任,扛得住物议责难,更不能因私废公,要有一种大胸襟大气魄。只有这样,自己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