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
1929年9月19日,张爱玲在上海出生了。作为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祖父张佩纶是清末重臣,张爱玲算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里面。
我最喜欢的作家是张爱玲,可能听起来有点俗气,但我还是无法割舍。我喜欢张爱玲从年纪很小时就开始了,听起来令人惊讶。毕竟张爱玲的小说没点阅历是不读不懂的,但也许是缘分吧也说不一定,即使看不懂,我也被字里行间淡淡的忧郁和通透吸引。
越发深入了解,发现张爱玲能成为作家童年经历不无关系。首先,受父亲的影响,张爱玲在七岁左右就开始接受《红楼梦》等文学的熏陶,父亲作为典型的有些迂腐的古代文人,带给了张爱玲很多有中国文学的文学积淀。这大概也是导致张爱玲七岁开始写小说,十二岁就开始发表作品的原因。而母亲留洋回国以后,接受了先进思想的洗礼,看到了自己女儿超越常人的文学天分。不顾丈夫张廷重的反对,将张爱玲送进学堂,一直以张爱玲能够接受以后一系列包括到香港的教育。
但张爱玲养成了这样有些“郁郁寡欢”的文风,应该也“得益于”家庭。父亲张廷重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型公子形象。无法接受家庭的没落和身份的转变,即使靠着祖上的荫德过着相对殷实的日子,也整日只是消沉度日,坐吃山空。甚至常年靠吸食鸦片为生。可以说,从小跟着父亲生活的张爱玲,对外界是有些许陌生甚至麻木的。她在这座偌大的府邸中封闭的生活,但她却仍能感觉的在这个大家庭中微妙的变化和细小的矛盾,书籍成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托。从小与母亲的分离,太小的年纪反而让她对离别两字没有任何概念,亲情长时间的缺失,造成了她感情上的缺陷。即使后来母亲回国,父母又在不久后离婚,且期间感情一直不好,所以一直也未曾感受过太多亲情和温馨,以致张爱玲文章的感情基调一直是比较忧郁,写的内容也颇有些批判现实和看透红尘的意味。
张爱玲最有代表性的,大致应该是小说。其中大多既揭示了男权社会制度,社会习俗对女性的迫害。又从女性自身的角度,反思女性自我。父亲封建腐朽思想根深蒂固,母亲又作为新时代女性努力挣脱迂腐社会牢笼。两者矛盾,造成张爱玲能从两方面出发。
不难发现张爱玲的小说,大多数都是“不得善终”的,《半生缘》顾曼桢被逼奸成孕,《倾城之恋》中白流苏虽得了个婚姻,但整篇小说仍充满悲剧性。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张爱玲一向来对男性没报什么期待,也许是父亲张廷重麻木不仁,弟弟张子静不学无术,所以,即使是到了大学,张爱玲在香港也一直保持着一颗独立的心,未曾有过跳动。而谁又知道,第一次的懵懂,就是一生的伤疤呢。
张爱玲和胡兰成的一段感情是最为人所知的一段。胡兰成比张爱林大十几岁,是五个孩子的爸爸,照说正当好年纪的张爱玲不会与他产生感情。可自小家庭的破碎,父爱的缺失,深谙世事的胡兰成,给了张爱玲没有触及过的温暖,最终她和以为最懂她的男人结婚了,胡兰成在婚书上留下“岁月静好与世安慰”八个字,可他们的爱情,却远没有到这样。胡兰成风流成性,三年婚姻中出轨两次,心性高傲的张爱玲无法忍受最终选择合离。留下了诀别书和30万。也许和胡兰成说的一样“我与其他人都是逢场作戏,爱玲才是让我顶礼膜拜的。”否则也不会三番两次写信给张爱玲的好友炎璎,可张爱玲一心一意把所有感情投入到这段关系中,又怎么容得下这样的背叛?
也许也是因为第一次感情的失败,张爱玲的后两段感情都算不上好,这也是造成张爱玲固有文风的一大原因吧。
作家柯灵曾说:“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政权把新文学传统一刀切断了,只要不反对他们,有点文学艺术粉饰太平,求之不得,给他们什么,当在是毫不计较的。”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凑巧,身世,爱情,经历,时代背景就造就了一个张爱玲,多不得,少不得。
毫无疑问,张爱玲在历史是独树一帜的,她像一弯冷月,把这暗黑的世界照的那么凉,有那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