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陈艾话端午
编辑荐:张献忠说完,带领随从回到中军之后,马上发布了一道命令。意思是:为嘉勉姜诗一门及亲友,弘扬孝道。
菖蒲陈艾及端午节的故事,大部分都是听老人们口耳相传的。同时,县志和一些历史资料,也有记载。这个故事,得先从张献忠残杀川人说起。
张献忠出生于陕西,是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之后,整个川西平原及周边地区,有史可查的仅只有几万人而已。昔日的天府之土,西蜀粮仓成了虎狼出没之地,省会也不得不迁往了阆中…。因此,才有从清康熙年间开始的,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
那么,他为什么他要残杀四川人呢。一种民间的传说是张献忠十几岁的时候,随父亲一起做生意。有一次,他们赶了两头毛驴到成都,买了很多蜀锦、盐巴之类的东西。在回去的路上经过广元的时候,天下雨了,他们停下来在一个财主的屋檐下躲雨。
毛驴拉了粪便在财主的门外,财主强迫他父亲把毛驴的粪便吃掉,才让他们离开。如此一来,他父亲在气愤和羞辱之下,几个月之后就离开了人世。由此,张献忠发誓要杀尽四川人报仇。
官方记载的说法是张献忠攻下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国后,四川各界人民纷纷组织反抗,组织义军攻击张献忠的军队。到底是什么原因,那就不得而知了。
张献忠的军队,先后攻取了汉中、广元、绵州。这一路是见人就杀,不留活口,杀到绵竹的时候刚好是农历的五月初四。晚饭后,他们见这儿空气清新,山青水秀,就起了夜游的兴头。
于是,张献忠就带上他的亲兵和四川降将,踏着月光出来观赏风景。这时,张献忠问,前面是什么地方,四川降将回答说是孝泉。张献忠感觉‘孝泉’这个名字很奇怪,就要四川降将给他讲‘孝泉’的来历。
四川降将就讲了一个故事,话说在东汉时期,孝泉这个地方出了一对养亲敬老、孝行纯良的夫妇——姜诗、庞三春。姜诗带着母亲妻儿在外为官,而姜母常常想吃家乡的鲤鱼、想喝家乡的亭江水。
于是孝顺的姜诗便辞掉官职,带着母亲妻儿回到了家乡,靠教私塾为生。婆婆爱喝亭江水和吃鲤鱼,媳妇三春就每日挑江水,想方设法去买鲤鱼,任劳任怨。但婆婆却受人挑拨,认为媳妇表面孝顺,内心奸诈,就想尽办法来折磨她。
他叫人做了两个尖底的水桶,每天让她到七里之外的亭江去挑水,路上不让她歇息。并托词说后面那桶水不能喝,有媳妇身上的气味。这样三春每天需往返几十里,十分辛苦,但她却没有一丝怨言。
三春的贤德感动了上天,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下凡赠送神鞭,叫她把神鞭放到水缸里,水没有了往上一提水就满了,味道和亭江水一样。婆婆仍然听信谄言,无端诬陷说那水是野男人帮她挑的,就用石头把水缸砸烂,把神鞭扯成五截。五截神鞭立即变成了五股泉水,并跃出鲤鱼来,这就是后来‘涌泉跃鱼’传说的来源。由于这五股泉水的缘故,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孝泉”了。
婆婆继续执迷不悟,以死相逼,让儿子休掉媳妇,孝子姜诗不忍心惹母亲生气只得服从,三春被逼含冤离去。在邻家姑姑的劝说下,三春打消了以死换取清白的念头,暂时寄居在村子附近的白衣庵中。她昼夜纺纱织布,卖了钱托邻家姑姑偷偷地接济姜母。
姜诗与三春的的儿子姜安安,当时年方七岁。这个七岁的孩子日夜思念母亲,担心母亲在外受冻挨饿,就偷偷地把自己每天带到学馆去的米抓出一把来,藏在土地庙中,积攒起来。等到米积攒多了,就带去探望母亲,让母亲吃顿饱饭。这就是川西人口耳相传,妇孺皆知的“安安送米”的故事。
张献忠听了川军降将的叙述,沉吟一会儿,自言自语的说。
“哦,原来这个故事是出自这个地方。我小的时候也听大人们说过‘安安送米’的事。好啦,我们回去吧。”
张献忠说完,带领随从回到中军之后,马上发布了一道命令。意思是:为嘉勉姜诗一门及亲友,弘扬孝道。告知姜诗一门及亲友,以门前悬挂菖蒲、陈艾为标记。凡见挂菖蒲、陈艾者,不得杀害。违令者军法从事。这样一来,就保住了一些川人的性命。‘端午’前,川西人门挂菖蒲、陈艾的风俗保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