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情感故事

你越骂孩子,他越想抱你,真相扎心了

发布时间:2022-03-06 20:05:54

  这世上,唯一骂不走的人,恐怕就是孩子了。

  前几天,我和朋友带娃聚餐。

  她家儿子今两岁半,吃饭的时候,小朋友一直要番茄酱,用手蘸着吃,最后还弄到朋友的白裙子上。

  朋友气的大吼大叫,还扇了他一巴掌。

  令人心疼的是,小朋友一边撕心裂肺的哭,还一边伸着手求抱抱。

  当时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妈妈都已经这样对他了,他为什么还要追着妈妈?

  因为他们只有妈妈,没有别人可以依赖。

  孩子小时候,他们只会从父母那里寻找安全感,从父母那里去寻找。即使找不到,他们也不能离开。

  你越骂他,他越想求助,越渴望爸爸妈妈的怀抱。

  01

  作家刘继荣在《遇见世上最好的爱》中,讲述过一个令人泪奔的故事。

  有一天,她去幼儿园接女儿放学。

  老师告诉她,女儿比别的小朋友都“慢”一些,而且这些天女儿吃饭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经常撑到胃疼了,还是要加饭。

  听了这些,刘继荣浑身发冷,头晕目眩。

  回到家,她瘫在床上想要趟一会。

  可女儿总是躲躲闪闪的想要跟她说话,弄得门发出吱吱的声音。

  她终于忍不住爆发:滚出去,我不想看见你!

  女儿过了好一会儿才瑟瑟发抖的说:妈妈,如果一个人杀了她的手,那他会死吗?

  这孩子竟然“玩刀子”弄伤了自己的手!

  她为什么要玩刀子?因为她想给妈妈削苹果吃。

  妈妈嫌她笨,妈妈让她滚,可她依然想给妈妈削苹果,让妈妈别生气了。

  她吃这么多不是傻,也不是馋。而是她要吃得饱饱的才不会生病,才能长高变聪明。

  长高了她才能帮助妈妈拖地、做饭,妈妈就不会再烦了。

  这世上,唯一骂不走的人,恐怕就是孩子了。

  而且你越骂她,她越自责,越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所以只能更加的讨好你。

  就像刚出生的小鸭子,它会不自觉的跟着鸭妈妈走一样。

  人也是动物,孩子对妈妈的追随,也像小动物一样,没有理由,没有原因。

  如果一个妈妈打了孩子一巴掌,可能十多分钟,孩子就过来跟妈妈道歉、示好。

  可如果孩子打了妈妈,那么妈妈可能好几天都不会理孩子。

  我们可以因为孩子做的不好,去吼他们骂他们,可孩子却不会因为我们态度不好,而不爱我们。

  正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不对等的,正是因为孩子爱我们多一点,我们才不能伤害他们。

  02

  生活中,总会有这样的场景:

  你越凶孩子,他越抱着你大腿;

  你越让他走开,他越一直跟着你;

  你越骂他,他哭着也求你不要生气。

  孩子不是“受虐狂”,他们只是“一根筋”而已。

  我们越凶他们,他们越害怕,越恐惧,就越想抓住我们。

  他们是真的害怕,害怕自己无法找回那个对他笑,对他温柔的妈妈。

  哪怕是哭着,他们还是追着妈妈,求妈妈不要生气,别不要他。

  那些越挨骂越追着妈妈的孩子,令人心疼。

  孩子3岁以前,是最缺乏安全感的阶段,也是他们对爸爸妈妈最依赖的时期。

  孩子小的时候,是一个“不自主”的人,他们什么事情都要依赖父母,没有行为能力,没有自己的判断。

  即使我们对孩子发火,他们还是会更加的爱我们,因为他们没有别人可以信任,可以依赖。

  甚至他们会自责,自责自己为什么又把妈妈弄得不温柔,为什么妈妈变得像另一个人。

  这种不安的情绪,让他们只能更加的靠近我们,更加的向我们示好。

  既然怎么骂都骂不走,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肆无忌惮的伤害他们?

  当然不是。

  这样的依赖只有几年,只有在他们小的时候。而且我们曾经的打骂吼叫,都会成为他们记忆的一部分,让他们的心门慢慢闭合。

  孩子小时候,也是积累心理资本和情感资本的时候,父母对他们的爱,是他们一生的情感基础。

  等他们长大,性格养成后,他们也许还会爱我们,可是爱中却有了“近乡情怯”的害怕。

  你打他骂他凶他,他都不会跑,都会依然那么乖巧。

  可他长大之后,他也依然是一个缺爱的孩子。他太孤独的,很难与他人交往,在生活中处处碰壁。

  03

  《金牌调解》中,来过一对求助的母子。

  儿子已经30多岁了,说起令自己崩溃到患抑郁症,甚至想要自杀的原因,竟然是童年的琐事。

  他的老师总是打他,把鼻子打出血,放在口袋里的黑豆都能打碎......

  每次他跟家长求救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说,一定是你做的不好,要不然老师怎么不打别人。

  后来,他不怎么跟父母倾诉。因为很可能在学校挨打一次,告诉了父母又要挨打第二次。

  可是即便这样,他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会想到父母。

  有一次,后桌的同学挤他,他挤后面的桌子挤到倾斜。老师看到后,他们发生争执,他坚持自己没错要老师给他道歉,老师说让他回家反省。

  本以为妈妈会给他主持公道,没想到,妈妈还是去学校相信了老师的说辞,认为是自己孩子做的不好。

  这样的事情,很多人小时候都经历过。孩子与老师发生争执,父母认为一定是孩子有问题。

  可是,真正令孩子伤心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父母的做法,父母给他的二次伤害。

  在他30多岁的时候,童年的阴影还一直伴随着他,他结婚生子,又离婚单亲,直到崩溃的那天。

  那天深夜,他给妈妈打电话,请求妈妈,自己离开人世后,照顾好他的孩子。

  这个电话,看起来是诀别电话,其实是求助电话。

  妈妈的性格,从来不听孩子把话说完,就挂断电话。就连自己要自杀的后事,儿子都连续打了好几个电话才把事情说完。

  知道妈妈冷漠,还是要求救。知道妈妈会挂电话,还是要继续打。

  一个30多岁的男人,在别人眼里看来是“小心眼”、揪着往事不放,可实际上,他是太想被爱了。

  04

  把孩子骂到哭,骂到不敢说话,那不是教育的成效。

  只是孩子的手足无措,以另一种形式体现了。

  趁着孩子还小,趁着他们性格还没有形成,不要总是伤害他们。

  下一次孩子不乖,你想要吼他骂他的时候,把他想象成童年的自己。

  那个小孩,他不是别人,而是缩小版的你,是童年的时候无助的你。

  还记得你童年伴随你长大的伤痕吗?

  看着弱小的孩子,你就知道真的不能伤害他们。

  每一个凶完孩子的妈妈,都会经历一个更加痛苦的过程:

  生气—发泄—后悔—再生气—再发泄—再后悔。

  如果你也曾经那样,曾经看到过把孩子弄哭他还追着你求你的时刻,那么,请把孩子那个无助的样子记在心里。

  下一次想要再次凶他的时候,想想那张可怜的脸庞。

  及时止损,也是每一个妈妈需要学习的事情。

  曾经把孩子弄哭过,不代表你不是好妈妈,知道这样做不好,以后能好好的对待孩子,你依然是一个好妈妈。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