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学论纲读后感精选
《科幻文学论纲》是一本由吴岩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幻文学论纲》精选点评:
●这本书真是精简但又齐全,不过很多分析还是传统文学的架构和理论来分析,算是也承认了边缘文学的地位,正是这种地位也使科幻文学有了独特的视角和魅力,也有自身的缺陷。非常棒的一本科幻文学理论著作。
●太好啦。完全原创,新起点。
●对科幻人群的准确定位意味着这本书将被后来的科幻研究和阐述反复引用
●吴岩老师科幻迷本迷
●虽然边缘和权力未必不是可行的角度,但是, 1. 作者是不是在试图用反对主流文学建立一种新的话语霸权? 2. 先说“边缘的人永远希望成为主流”,又说科幻作家将坚持边缘的路。这是咋回事呢? 3. 不能因为要为大主题服务,就生造框架,把要归类的内容削肉填充。分类法不是闹着玩的。 4. 很多细节逻辑难以自洽。 5. 混淆作者和隐含作者,混淆文本和社会历史。 6. 刘亚丁老师曾经说我写的一篇论文中的某一部分“缺少厚重度,犹如合唱团缺少重低音一样,没浑厚度”,要调整文章结构,“这样既能解决后一部分单薄的问题,整体结构更匀称一些,还能让行文逻辑更清晰”。收益尤深。同样适用于此。
●对中国甚至世界科幻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解读,让年轻一代的科幻爱好者们了解历史,崇尚未来的好书
●多了很多想法!研究方法论应用的也不错。我去接着按名字找书和人找来看会有更多想法吧~
●未读完
●这书编的不错,由于是以作家性为切入点进行论述,就我个人而言十分易于理解吸收,虽有欠缺宏观把握等等缺点,但既然你们都打五星那我也只好……
●比较枯燥
《科幻文学论纲》读后感(一):〈科幻文学论纲〉简评(范纽文)
豆瓣作者范纽文发表了一个简评。
内容清晰翔实。
如果没有耐心看完全文,你可以只看这一句话:“赶快去买。”
八年前,北京师范大学的吴岩先生在全国首次招收科幻研究生,这一消息振奋了无数刚走进/没走进社会的青年。“不务正业”的科幻爱好和学院派的美好前景之间,第一次产生了让人激动的联系。作为当年立志要报考吴岩研究生后来又在生活脉脉的流水中慢慢丢失了这一梦想的广大青年的一员,吴岩这个名字在八年的记忆里起起伏伏。我们放弃了,离开了,成家立业大腹便便了,而他还在坚持,对于我们这些喜爱科幻的外省青年而言,吴岩是一面让人景仰又让人惭愧的旗帜。
更多内容,请到这个网址查看: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2109686/
《科幻文学论纲》读后感(二):载道的文学终究是反文学的(节选)王洪波
奥威尔最为人知的作品是《1984》,关于这部小说,王小波曾说过:“写未来的小说里,当然有很多属于科幻一类……但若把乔治·奥威尔的《1984》也列入科幻,我就不能同意。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在《1984》中并不是主题。”对王小波的看法,吴岩一定不能同意,在新著《科幻文学论纲》(重庆出版社2011年4月)中,他指出,在《1984》中,科技进步与极权zz是相互助纣为虐的关系。书中并不缺科技元素,“据一位印度学者统计,小说中的137项发明在1984年到来的时候,实现了110项。听写器就是录音加打印设备,而忘怀洞不过是碎纸机,脑手术在精神科治疗中习以为常,电幕还用说吗?”
在今天,科幻作品数量很大,读者很多,但科幻文学的理论研究却很少,呈现一种不相称的状态。《论纲》的问世对这种窘况有缓解之功。该书将科幻作家分为四类:女性作家簇、大男孩作家簇、底层 / 边缘作家簇、全球化落伍者作家簇。在此基础上,《论纲》分析了科幻作家创作欲望的来源:“科幻小说其实是科技变革的时代里,受到各类社会压制的边缘人通过作品对社会主流思想、主流文化和主流文学所进行的权力解构。”这里的权力解构,我理解为“对抗”。所谓“物不得其平则鸣”,“诗穷而后工”,用在科幻作家身上,也完全成立。而且,《论纲》本身就是不平则鸣的产物。身为科幻迷和科幻作家,吴岩深为科幻受主流文学的歧视而不满,故发愿为科幻争取地位——这也是一种言志的态度。有了个人感情的投入,这样一本很理论很专门的书似乎也不那么干巴冰冷了。
来源:http://lit.eastday.com/renda/node5661/node5663/node14433/userobject1ai1738852.html
《科幻文学论纲》读后感(三):艺术中如果有处于灵魂地位的东西,那就是反抗。
这本书几个月前就看过了,当时感觉如同晴天霹雳,吴岩关于科幻作家创作企图的核心描述,瞬间把我秒杀。原来是这样呀!韩松在跋中高度概括了吴岩的思想:“科幻小说其实是科技变革的时代里,受到各类社会压制的边缘人通过作品对社会主流思想、主流文化和主流文学所进行的权力解构,而这种解构的方式,就是欲望上的对抗化、内容上的陌生化、形式上的方法化、以及人物的种族化。”再说的简单的,受到压制的人通过科幻形式去创作小说,来对抗主流和权力。而至于为何选择这种形式,则吴岩用大量的篇幅去做了说明或者猜测。固然,现在的科幻小说已经因为自身的形式而演化成了其形式有其独特表现力的小说,或者说如果没有这种形式,那么有一些思想就无法很好的表达,更有甚者,正是因为唯有科幻的这种形式,才能去表达特定的思想和一种美学。然而吴岩告诉我们,如果将时间推到科幻小说刚刚兴起的时刻,则大多数从事科幻创作的都是社会底层的、非主流的、受压迫的人,比如女性,而科幻则正赋予她们一种很好的载体,让她们肆意的想象,并且用这种想象去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对抗主流、对抗她们所不乐意的一切。横向来说,武侠小说和推理小说也可以视为一种对抗,凡是其我们只能在类型文学中实现的,而不能在现实中实现的,都成为了反抗着的一个伪装元素,当然这种元素到最后必然会自身赋予自身更高远、更丰富的意义。记得似乎是尼采所说,时间一旦延长,某些东西就会自身获得其存在的更多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归根结底,这种艺术创作中处于前位的、决定性的,或者我们可以成为灵魂的东西,这个东西的名字就叫做反抗。加缪在其散文集《西西弗神话》中就透露了反抗的思想,他认为世界是荒谬而非理性的,人失去了神明、失去了信仰,那么就只能有三条道路,第一就是肉体的自杀,第二就是哲学的自杀,也即精神上的的自杀,所谓慰藉也好,或者逃避也罢,第三就是反抗。加缪承认这种反抗是无望的,但是反抗本身赋予了反抗者存在的意义。推而广之,如果说科幻小说在一开始是边缘人(荒谬人)对于权力和主流(荒谬命运)的解构(反抗),那么在这种反抗的过程之中,边缘人就已经摆脱了(无视于)命运的无常,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真正(也是唯一属于自己的)的世界。
《科幻文学论纲》读后感(四):《科幻文学论纲》评论要点
1、《科幻文学论纲》是100%的学术论著,符合最严格的学术规范。
2、学术论著的价值评价有几个层面:1)是否具有独创性的学术洞见?其洞见能否揭示现象的本质?2)是否建立了清晰和锐利的理论框架?3)是否占有丰富的文献和资料?文献的综述是否到位?4)是否有细致的论证过程和深层次的讨论?
3、《科幻文学论纲》在几个层面的表现都堪称优秀,其学术价值大大超出以前任何一部中文科幻理论著作,甚至可以在全世界的科幻理论建构中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
4、从文学权力场域的角度切入科幻文学的历史,这是一个很新鲜的角度,也很有洞见性。不过,本书对文化文学论著中的文学权力场域方面的理论综述不够。作者只在序言中简单提到文学研究里的权力视角(p.3)。福柯、布迪厄等人在文化理论中的场域理论没有得到充分的引述。科幻研究中引入权力问题也只是简单的提及(p.56),这一部分其实应该得到更加细致的评述。
5、作家簇的评价框架在科幻理论研究中也是非常具有洞见性和开创性。四大作家簇的划分也具备合理性。不过,在第一章中,该框架和四大作家簇分类的合理性需要更加充分的论证。第一章第三节主要篇幅是在说为什么其他理论框架不行,那么,作家簇的框架为什么行呢?为什么是四大作家簇?这个框架有什么优势和缺陷?事实上,对四大作家簇分类的批评肯定会是最多的,因为人们总能找到个别反例。这个不怕,理论框架从来没有说一定能包打天下的,承认在在某方面有局限就行。
6、科幻文学在文学权力场域中的动态演化过程没有获得足够的阐述。全书的论证带有静态性的特征。
7、本书的大部分论证权且只看作家及其创作。事实上,出版、奖项、评论等文化活动中科幻也具有边缘的代表性,也可以放在权力场域理论框架里面讨论,这可以是另外一部著作的范畴。全书更贴切的标题应为《科幻作家边缘论》。
8、这本书既有深度,又有可读性。可读性主要体现在2-5章作家簇的分析当中,对单个作家及其创作的分析很棒。深度主要体现在第一章的介绍和框架建构,第六章的讨论和结论。这些章节非常值得读好几遍。
《科幻文学论纲》读后感(五):这本书的亮点很多。质量奇高。
比较清晰的有三点。
首先是吴岩老师对于科幻文学那深沉的爱,那多少带着些心痛和无奈的爱,无论是序章的标题“直面边缘”还是第一章的标题“作为下等文学的科幻小说”,都表明了吴岩作为一个科幻文学的爱好者与研究者对于科幻文学得到不公正对待的愤懑与不满!所以他在书中写道:“我想证明科幻是一种伟大的文学。想证明我所投身的这种能够文学是一种值得投身的、重要的文学形式。”所以在书中吴岩并没有把科幻文学当做主流文学来研究,而是“换了一种全新的、以文学和社会霸权为基础的思路观察科幻现象”。
从权力角度分析科幻文学这是本书的第二个亮点,也是最大的亮点。书中讲得很清楚,构成科幻文学在中国地位低下的原因,无外乎两个“科学霸权”和“zz霸权”(如今这两个霸权已经逐渐消失,中国在向世界过渡)而在世界范围内,则是学术界预先设定好的偏见,以及那些带有明显偏见和鼓动式的评论——“多数人认为这是一部科幻作品,其实,这样的作品远远比科幻作品深刻……”或者“把这样的作品解读成科幻作品,怕是根本没有读懂其中的含义吧!”。乃至许多明明以创作科幻作品成名或者得到业内肯定的作家(例如冯尼格、品钦、莱辛等等)甚至拒绝承认自己是科幻作家。
所以吴岩在书中痛心疾首地说:“口气是敦敦教导,但其中隐含着的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确实令人发指。以这样的方式解构科幻文学,从中抽取出评论家认为是优秀的作品冠以主流文学的名号,实际上是制造了一种主流/非主流之间流动的边界,在提升部分作家等级的同时,将科幻永恒地置于一块破烂货的集散地。就连霍伊尔所谓的未来优秀的文学作品要在科幻文学中寻找的说法,其实也是这一思维模式控制之下一个无法超越的权力陷阱的映射。”
其三是中观的角度,不从整个科幻文学的宏观领域着手,也不从具体作品着手,而是分析寻找同一作家簇的创作共同点,“并将这种共同点推及到科幻文类所具有的整体特征”,吴岩对这些作家簇的分析我收获非常多,以前从来没有看过也没听过类似的理论方法。中观分析的方法,隐含了作家是连接作品和世界的桥梁这一前提,作家实际上是文化和文学的过渡者。作家所身处的文化对其价值观和世界观必然有着重大影响,其影响又反映到文学中去,从文学中找出某一类共同点,分析出其中的文化因素,并将之归类,这种研究方式挺有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