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齐桓公为何不能保存其霸权事业?仅仅是因为管仲的死去吗?

发布时间:2021-12-28 13:59:01

  一日,齐桓公欲拜叔牙为相,鲍叔牙诚恳地辞谢说:“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齐国,有高傒和我就够了。如想建树王霸天下的不世功业,那非用管仲不可!”

  桓公在管仲的谋划下,对内政、经济、军事都进行了有效地改革,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桓公和管仲依据中原形势制订了切合时宜的霸业方针--尊王攘夷。尊奉周朝王室,可以挟天子以命令诸侯;攘除夷狄侵扰,是中原各国的共同心愿,可以团结诸侯,可以立德树威。从公元前 681开始,齐桓公在这一旗帜下向外发展,取得了极大成功,雄霸中原三十多年。

  公元前 645年,管仲、显朋等人相继死去,桓公不听管仲遗言,又起用佞臣易牙、竖刁、开方。公元前 643年,桓公病重,三人乘机作乱,自己也被断食饿死。诸子争位,内乱发生,尸体停放六十七天始得收敛,齐国也由此中衰,失去了霸主地位。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齐桓的霸业,有别于法家的霸道,而与王道有共通之处,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做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但其将本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更多地定位于本国的利益之上,缺乏更为高远的zz理想,因而最终不能保持其霸权事业的存在。

  对此,宋儒吕祖谦评议说:“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强而止于强,必不能保其强;霸而止于霸,必不能保其霸也。”(《东莱博议·葵邱之会》)“强而止于强,霸而止于霸,是特安于小耳”,应该扩大胸襟,提高zz境界,“进霸而至于王,极天下之所期”,以满足天下人的愿望为期许,才是应该追求的最终目标。

  纵览后世历史,在中国历次统一过程中,凡能“吊民伐罪”的王者之师,往往都是由图强而称霸一方并进而成就其王道伟业的。虽然王道zz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天真正实现过,所谓的“太平盛世”多属“霸王道杂之”或“阳儒阴法”、“儒表法里”而已,但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这一zz理想的追求。纯粹的理想只存在于学理之中,只可用为实践的指南和评鉴的标准,而不可视为唯一的通途。

  另一个层面,齐桓公一生的跌宕起伏,成就霸业而死于非命,也为我们理解“霸道”和“王道”提供了某个侧写。在齐桓时代,齐国除了有名扬天下的管理大师管仲,还有人人侧目的“天下三凶”——竖刁、易牙、开方。竖刁本是齐桓公的近臣,为了能朝夕接近齐桓公,自行阉割成了宦官。易牙是一位著名的厨师,他十分擅长烹饪,齐桓公身为国君,遍尝天下美味,为了讨好国君,易牙不息杀死自己幼儿,烹为美食供桓公享用。开方是卫国的公子,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他鞍前马后追随桓公,十五年没有回过家,连父母过世都不回家奔丧,而卫国国都距离齐国只有几天的路程。

  这三个人围在桓公身边,成天搜罗珍玩,走狗飞鹰,费尽心机讨好取悦他,有人指出这三个人心术不正,居心叵测,要桓公驱逐他们。然而齐桓公说:“寡人称霸天下,如果不能享尽人间极乐,那么当这个国君又有什么意思呢?”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