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我曾侍候过库布里克》影评精选

发布时间:2022-02-15 08:01:52

  《我曾侍候过库布里克》是一部由Tony Zierra执导,Leon Vitali / 瑞安·奥尼尔 / 马修·莫迪恩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曾侍候过库布里克》影评(一):天才寂寞,知己难有

  天才总是寂寞,库布里克何其有幸遇到了包容理解的里昂。

  不需要常理,家庭责任都是社会演化的产物,即使是健康,在理想和追寻自我的过程中都可以被搁置。

  我只要追寻我想要的,知道我是谁就可以了。

  大师陨落,付出一切又默默无闻的里昂被资本抛弃,没有商业的价值。so what?对于地才里昂来说让全世界围着转的库布里克世界里独有一个自己已经够颅内高潮一辈子了。

  知己难求,里昂难有。

  《我曾侍候过库布里克》影评(二):我他,简简单单

  短评写不下,搬来这里。

  我爱他,就是这句话,简简单单,让他在他身边三十。一周工作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这会夸张,但我相信也差不多。他说他记得有次在看拷贝看了236小时,中间叫人来替他看下因为他要出去吐下。库布里克死后,华纳高层等许多人也开始对他不同态度,他不在意,不拿钱,在那边给库布里克展做向导,一个人在走廊一隅的办公桌上校对电影,不求报酬地做着库布里克电影的修复,档案的收集保存,所以看完电影想到2001 4k修复是诺兰牵头,反而觉得有点哪里不对了。

  《我曾侍候过库布里克》影评(三):獻出一生的背後偉人

  我很不擅長給紀錄片打分,因為不曉得衡量好壞的標準到底是題材內容、還是展現手法,亦或是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最終我得出的結論就是,能打動人的、真實的、有價值的、好看的紀錄片就是上乘之作。《FilmWorker》讓我們了解到了庫伯力克背後的這個男人,和無數熱愛電影終其一生的工作人員一樣,他們非常偉大,以至於懷著崇高的敬意看完本片,真心為他們鼓掌。

  雖然過分的講述有點類似訪談,可「帶領觀者認識其人生」本來就就屬於記錄的一種貢獻,不是嗎?希望我以後可以多看些紀錄片。

  《我曾侍候过库布里克》影评(四):意外,且感人至深。

  意外,且感人至深。毛泽东说过:“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 ” 利昂·维塔利就是这样一个至纯至粹的电影工作者(Filmworker),在他的心中,斯坦利·库布里克毫无疑问地是电影艺术的具体化身,是他的信仰和动力,将大师交待的每一项工作巨细靡遗地完成妥当,是他的信念和决心。他做到了,此间,没有投机没有滑头,至为难得。利昂一心一意侍候著至高至上的电影艺术,隐身幕后身体力行,一生无怨无悔,值得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深思与借镜。

  《我曾侍候过库布里克》影评(五):有一点残酷,是不是?

  一个带病在剪辑室连续工作268个小时的人。一个了不起的电影专家,一个放弃很有前途的演员或者是明星生涯,愿意为库布里克照顾宠物,打扫仓库,做各种你想得到或是根本想不到的琐事的人。一个为了这份无偿的工作,差点死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一切大概都是因为他要和天才在一起,用天才的眼睛看,跟天才一起思考,成为天才的一部分。

  可能有的人会问,既然这样,他为什么不自己也当个导演。我想大概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于成为库布里克的一部分而存在,库布里克死后,他以继续库布里克的事业作为库布里克的一部分活着。有了这部把他和库布里克联系在一起的纪录片,应该就是对他最大的奖赏了。

  残酷吗?是的。但因为这世界也对天才残酷,也许维塔利这类罕有的人就是世界对天才的奖赏。

  《我曾侍候过库布里克》影评(六):伟大的刻度也许只能用超越信仰的力量去追求

  1 之于库布里克:大师这个词总是被过赞,但在当今社会又几乎要消失泯灭,事实证明,要成为最好,一定是要付出你全部的全部,甚至抛弃全部的全部,简单的完美主义者不足以概括他对电影近乎疯癫的控制欲,然而佳作似乎就在这种近乎真空的奉献后呈现于大众~god of film ,丝毫不会过誉... 之于Leon:全片真正的主角,让我倾注了最多矛盾的感情,一方面,心疼他对偶像事业全心全意投入和近乎信仰般的服从使学徒完全榨干了自己的一切(当然最后也追溯了他这种“受虐倾向”的根源来自小时候自己与父亲的相处);但另一方面正是他对库布里克工作和信念的认同和对电影的热爱,能让这个晚年看起来像个嬉皮摇滚乐手的大叔真切的说出:我当然不后悔为Stanley所做的一切,当然都是值得的~这一刻,感动

  《我曾侍候过库布里克》影评(七):感动

  电影讲述了彼时还年轻的演员利昂在与导演库布里克合作完成一部影片后,放弃了自己的锦绣前程,成为幕后陪伴库布里克三十年的助手,在库布里克去世后依旧为其奉献着毕生精力。 在这段传奇的故事背后,决定利昂成为这样的人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导演库布里克,更重要的是利昂自身。有两点很重要的因素。一点是他对名利的态度,这是一个毫不虚荣,毫不在乎他人看法的人。正如其他演员所说,他们认为自己是自私的,所以做不到利昂那样。这倒不是说利昂不自私,重点在于他相信自己所作的事情的价值,他无论是退居幕后,还是拒绝别的工作邀请,以及日后的被人忽视,他都表现出极大的包容。这种品质是很关键的。 其次,利昂从一开始就是有艺术追求的人。即使那个人不是库布里克,即使他没有遇到什么好的伙伴,他也会是一个对表演有所要求的优秀演员。正是因为有对艺术的高追求,库布里克所做的事情对他来说才如此重要。利昂是为伟大的电影所奉献,他在跟随库布里克前就主动要求到剪辑室去,这也很重要。

  《我曾侍候过库布里克》影评(八):短评没说完

  条分缕析、全片大致分为演员、片场助理;幕后技术工作人员;私人助理;回溯童年;大开眼戒最后时刻;库死后的日子等几个方面,讲述了利昂为了能和库一起工作,为了满足库的要求,牺牲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健康和陪伴家人的时间,只为了不让库失望,让作品以最好的方式呈现出来。 刚开始可能不理解他的行为吧,但是后半段了解到他父亲在一战亲眼目睹母亲被敌人枪杀的经历之后,似乎又能理解他对库的情感和态度了,他比库小整整20岁,同月同日出生,只是一个是1928年,一个是1948年,他不仅把库当做20世纪最伟大的导演来崇拜,同时他把库当做那个未曾陪伴他长大,没有给他人生工作指导的父亲。他也知道库在利用他、压榨他;他知道因为伺候库,他个人的事业和生活全被荒废了,他知道别人轻视他瞧不起他;可是为了库,他无所畏惧;他有着与库近30年共事的独一无二的经历,他不是库的妻子,不是库的小舅子,没有亲缘羁绊,他依旧陪在库身边这么久。 库第一次见他和最后一次与他通话(两个半小时),都对他很友善;最后一部片子给了他角色,人生仿佛一个圆,有始有终。

  就像影片开头说得那样,有的人重视终点,有的人重视过程;结尾他说他很满意现在的人生与选择。他选择人生的过程,他选择伺候库布里克,他甘之如饴。

  《我曾侍候过库布里克》影评(九):work for him

  在看电影前,我还疑惑过为什么用“伺候”一次,看完之后懂了. 天才是需要追随者和牺牲者的.

  记得高中的时候,我也曾有过一次这样想:“如果这辈子让我在一人手下工作,那我希望在她手下工作.“那时候的想法多么真挚和单纯,就是简单的, just enjoy work with her.

与库布里克工作的感觉

  《我曾侍候过库布里克》影评(十):《我曾伺候过库布里克》:里昂灼痛了我们

  标题化用了该纪录片中一位被采访者的回答,“斯坦利灼伤了里昂”,彼时,一位曾在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团队里工作过的电影工作者,正在猜测里昂·维塔利舍弃如日中天的演艺生涯的原因。

  我并不熟知演员里昂·维塔利。离开演员这一职业30余年,《我曾经伺候过库布里克》的导演托尼·齐铁拉也怀疑,他这部纪录片的观众,是否还知道作为演员里昂·维塔利拥有过的辉煌,所以,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拉如是说》那著名的“开场白”奏响过后,电影用了一个个闪回,展示了里昂·维塔利的银幕和舞台风采。30余年前,此地的娱乐记者还不如今天这样能穷追猛打,互联网方兴未艾让宽阔的大洋阻隔了我们了解英伦艺术界的即时消息,所以,就算里昂在他的祖国已是大明星已是著名的莎剧演员,那一次次不同扮相的出色表演瞬间,虽然惊艳却让我堕入云山雾罩中:一个演员的表演好在哪里,一两个镜头怎能穷尽?还好,我看过《巴里·林登》。

  根据英国作家萨克雷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巴里·林登》,到了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手里,已是第几个影视剧版本了?不必细数,库布里克版是最好的电影《巴里·林登》。1975年的作品,镜头、光线、构图、节奏,尤其是对亨德尔音乐的精确、精致的引用,过了40多年后重看,不得不佩服斯坦利·库布里克作为大师的当之无愧:他在1970年代已经用未来的电影手段将一个古典故事讲述得,故事很老,意识在远方让我们望尘莫及。

  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才华冠盖了《巴里·林登》,让我们忽视,演员的出色表演烘托了库布里克汪洋恣肆的挥洒。巴里·林登青少年时期的扮演者里昂·维塔利,因其在电影中没能有始有终,更容易被人淡忘。可是,这不应该成为里昂·维塔利放弃演员职业的理由啊,在库布里克的惊世骇俗之作《发条橙》中的一众演员,在库布里克的绝唱《大开眼戒》中扮演男女主角的汤姆·克鲁斯和妮可·基德曼,不都成了世界影坛叱咤风云的重量级演员?就算不是《巴里·林登》中的绝对主角,我们也可以想象,《巴里·林登》享誉世界影坛之后,也是里昂·维塔利在其演员的职业生涯里拾级而上之时。他为什么毅然决然地放弃作为演员的大好前程,转而隐藏到银幕的背后,死心塌地了做起了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助手?

  “斯坦利灼伤了里昂”,到底是共同仰慕库布里克的才气、心甘情愿围着库布里克打转了数十年的工作伙伴,没有哪句回答比这一句更妥帖地点出了里昂·维塔利当年选择的动机。只是,该怎么理解“斯坦利灼伤了里昂”?在我看来,意思至少有两层。

  一层是,假如《发条橙》让斯坦利·库布里克成为里昂·维塔利仰视的电影导演的话,那么,因为扮演青少年时期的巴里·林登,里昂·维塔利得以近距离地与库布里克朝夕相处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聪慧的里昂领悟到,我们在大银幕上观看库布里克的作品时感受到的大师智慧,只是电影拍摄过程中他表现出来的十之五六,他在工作中时时处处发散出来的天赋异禀,让里昂始终怦然心动,他喜欢这种生活状态,他宁愿放弃做演员的光明未来只为享用被大师卓尔不群的智慧烛照着的日日夜夜。

  第二层意思,是成名很早的里昂·维塔利,心气高傲。他以为自己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是群体中的翘楚,遇到斯坦利·库布里克以后,他发现就才华而言,自己远远不及库布里克,且这种不及与生俱来,纵然是自己加倍努力也只能望其项背。他真的是被斯坦利灼伤了,只是,他疗伤的手段别出一格,索性放弃自己的演员职业,成为库布里克的助手,将自己的肩膀借给库布里克,让库布里克的才华照亮更远的前方。

  放弃演员职业转而做起了库布里克24小时全方位的助手,我这个局外人在观看《我曾经伺候过库布里克》的过程中几次摇头叹息,倒不是可惜《巴里·林登》之后影坛上不再有里昂·维塔利,而是,里昂·维塔利的选择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以“永不言弃”的名义孜孜矻矻的追求,有多么缺乏自知之明!“斯坦利灼伤了里昂”,而里昂灼痛了我们。

  1998年,完成了《大开眼戒》拍摄还未来得及进入电影后期工作,斯坦利·库布里克突然离开人世,享年70岁。《我曾经伺候过库布里克》没有明示,是不是由里昂·维塔利操刀完成后期的《大开眼戒》没有得到很好的票房,让西方影坛轻慢了里昂。但是,那么盛大的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展,主办方却没有邀请里昂·维塔利,还不能说明问题吗?你看,纪录片展示过能显示影展规格和规模的镜头后,紧接着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里昂·维塔利,不也语气有些哽咽吗?至于,里昂的儿子说他有时候要接济父亲简单的生活,里昂说自己做了斯坦利30年的助手没有取过报酬,没有观众会不在心里粗粗计算一下:假如里昂·维塔利在《巴里·林登》以后没有放弃做演员,他银行账户里的存款将会是多少。我也不能例外,不过很快,我就替里昂·维塔利感到释然了,他说,他想与尼采著作中的查拉图斯拉的面对面。

  你要的是物质丰富,里昂要的是精神丰沛;你只知道爱迪生说过,“天才,是 1%的天赋加上 99%的努力”,里昂还知道“那 1%的天赋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努力都重要”。既然没有办法成为斯坦利·库布里克那样的电影大师,不如做一个能让库布里克更加光彩的电影工作者。对了,这部电影,原名就叫《电影工作者》,何以翻译成《我曾经伺候过库布里克》?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