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度二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十七度二》是一本由[法] 菲利普·迪昂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十七度二》精选点评:
●疯狂的年代需要疯狂的你。希望如贝蒂一样活的自由,一切开心就好。
●我是喜欢这种浓烈而荒诞的气息的,我以为他们最后是彼此杀死了对方呢。贝蒂从一开始就极其神经的存在着了,我以为男主会先疯掉。
●非常流畅好读的小说 法国人的生性可见一斑 无法理解贝蒂的吸引力 非常浪漫非常悲伤 比喻好妙 作者说巴黎野玫瑰导演与他的审美完全不同..但我还是决定看一下 法国小说看的好少 慢慢摘抄
●能感受到男主每一个心里波动,他的无奈和颓废,他的抗争,他对贝蒂的爱。无奈生活太强大,贝蒂又那么疯狂。
●虽然都是两个人的对话,但是处理的一点也不烦躁,也不腻。
●怎么说呢,努力过了,疯狂过了,难关一一度过了,可是有些事情就是无能为力的吧。前面看的情绪波动很大,越看越平静,甚至有点悲怆,到最后写了一半的书评也写不下去了。
●探寻人生意义的一场悲剧。
●书皮上的介绍写得真不怎么样。冲着最后男主把贝蒂用枕头捂死了,我给这本书三点五颗星。还挺喜欢男主角的,但是始终看不明白他为何会对贝蒂有如此疯狂的爱意,也许文章一开头他就陷入了爱意无法自拔。另外,男主一定不是一个小块头,整篇下来他简直是一个水管工,一个木匠,一个造房工人,一个技艺高超的装修工人,一个钢琴贩卖人,一个服务员,一个作家和一个抢劫犯。书中读他读得老是很累,肉体上负担的事务累,精神上的爱情更累,但他却有保持整洁的好习惯。关于贝蒂我实在读不出她的魅力所在,偶尔会有光芒一闪而过,但大多数时候都生活得太梦幻了吧。这真是一部纯文学体的虚构小说,有烂情节和毒鸡汤,但是却依旧能让人看完五百页…
●为了爱,愿意去做一切。生活就是那么操蛋,让你以为能得到美好的时候,临时插一脚。男主以作家的身份在探究着这个行业的讽刺。女主度过无数个操蛋日子之后发现希望,最终破灭,最终死亡。他们懂得互相的沉默,我觉得足够了。部分片段让我想起革命之路及飞越疯人院。
●我竟然能读完 以一种奇妙的心境
《三十七度二》读后感(一):《巴黎野玫瑰》小说原著,谜一样的贝蒂
相爱的男女用青春和才华编织了一出关于诗和远方的爱情故事。骄傲的灵魂拒绝妥协,拒绝平庸,但炽热的爱情点燃了疯狂的灵魂,其最终归途是毁灭抑或救赎?
《三十七度二》读后感(二):37°2
我们容易被边缘小人物的故事打动。在以金钱和地位为成功衡量标准的社会里,到处是碌碌无为的小人物。小人物们艰难地生存着。努力想做个正常的人,谁才是真正正常的?
小说讲述的是“我”与贝蒂两个社会边缘人物的故事,故事惊心动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者菲利普·迪昂本人也处在社会的边缘。创作第一本小说的时候,他还在一条偏僻的高速公路的收费亭里担任夜班值班员。从收费员到著名作家,在中国,这将会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励志故事。开车经过高速公路收费亭,收费员坐在窄窄的收费亭里,机械地与你打着招呼,面带微笑。我想,这是一份多么枯燥乏味的工作。可是,又有什么样的工作不是枯燥无味的呢?
单调而乏味的工作孕育出了一名作家。大多时候,成功需要的是坚持。舒适而安逸的人生总是有代价的,有些东西会离你远去了。有些成功注定是要守住孤独。
起初我不明白,《37°2》,迪昂为什么给小说起了这样一个名字。这个温度代表了什么?后来我一次,一个学生给团队起了这个名字。他们是这样解释的:这是一个稍高于正常的体温,在这样的温度下,人是最容易兴奋的。
天才与凡人,疯子与常人,有时候只差那么一度的体温,
《三十七度二》读后感(三):我杀死了自己的生活
小说看上去是两个人的浪漫爱情故事以悲剧收尾,而主人公桑格却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故乡。其实对于贝蒂,我更愿意把她当做是主人公追求自己热爱的生活的象征。
安于现状的主人公桑格会对一个疯疯癫癫的女孩如此痴迷,那是他对自己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最开始渴望的生活也许本身就是充满冲突和喜剧,温暖又歇斯底里,让他难以自拔,他并不能确定自己要干什么,吸烟喝酒做爱,找一份安稳闲适的工作即可,甘于平庸,埋没自己的才华,又理所当然。而内心,潜意识中,从他对贝蒂的爱中可以看到,他并不是这样的人,当内心投射的生活失去意义时,他杀死了她,代表着对过去纠结在浪漫与现实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过去,不需要真正的寄托,只需要怀念。他终于可以勇敢地去面对世界了。而不是用爱去逃避和对抗,而是用笔,用精神力量。
贝蒂所代表的生活具有反抗精神,强悍,不计后果,浪漫充满活力,美丽动人,充满性冲动,但同时又是不稳定,随时要爆炸的生活状态,失常在面对现实的阻力的时候,就要发疯发狂才能让自己停歇,只有自残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生活干了我,我却用爱拥抱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整本书的悲剧根源。而不成熟的精神世界就是那么脆弱,最终还是需要更有力量的内心才能对抗世界,对抗想要伤害你的悍匪,才能保护好自己。
我自己的生活如此,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想要有一份感情去寄托我的理想生活,却常常让人失望,如果我有一个类似贝蒂一样的女孩,会怎么样呢?也许从她的悲剧中,我会看到自己的,因为她是我选择的。贝蒂是一个符号,一面镜子,一个象征体,是一个自己创造出来的附着在自己身上精神偶像。
《三十七度二》读后感(四):生活与爱的某种可能性
二战以后,美国出现了“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再现了美国文学中的“出走”主题,展现了酗酒、吸毒、放纵、流浪等放浪形骸的生活和空虚无聊、痛苦绝望的精神状态。
在法国新小说推翻传统小说写作模式的热潮中,菲利普·迪昂独树一帜承接来自美国的“垮掉的一代”的创作风格,他笔下的人物努力奋斗并四处漂泊,在长篇小说《三十七度二》中也曾两处引用凯鲁亚克。(当我像他这个年纪的时候,凯鲁亚克曾对我说,热爱你的生命吧。我尿得比别人快,我不想像获胜者一样沾沾自喜。)
在这本书里,有两点是独属于菲利普本人的闪光点:一,对生活的感觉的不断探索与诠释;二,描绘了灵肉合一与爱的专一性的可能。
在这本书里,菲利普塑造了一位极具个人魅力与特色的女性形象:贝蒂。她不甘于平庸的生活,向往自由、快乐、成功的人生,美丽与性感交织出她的躯体,疯狂与激情填充了她的头脑。
在与贝蒂相依为命的生活里,主人公不停地打破生活的轨迹,纵情声色的同时努力奋斗,贝蒂将他的创作视为人生的转折点,而他的才华却始终得不到认可。终于随着贝蒂的神经日趋疯狂,主人公走上了偷盗、抢劫、杀人的灭亡道路,无法承受怀孕愿望破灭的贝蒂也在伤害自己之后彻底失去了生命的光彩。
“生活”这个词,在主人公的叙述中反反复复地出现,在整个诠释生活的这本书中,主人公无数次地对生活的意义和规律进行思考。
“其实人人都会发疯,生活只不过是一块永荒谬织成的布而已。幸运的是,毕竟还有一些美好的时刻,谁都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单单是为了这些,就值得活下去,剩下的就无足轻重了。”
主人公与贝蒂对生活现实的态度与看法是完全不同的,他过早看淡人生,对生活不抱幻想,即使遭遇困境,依然能够享受当下的欢愉,有着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因失败自嘲,用幽默化解无聊。
“有时候疲惫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痛苦和伤感,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我干过的每一份工作都一再证明,人是具备超自然的抵抗力的。生活永远无法将其摧毁。”
“有时生活确实向你呈现出一种死气沉沉的景象,不管你往哪儿看,到处都充满了疯狂与荒谬。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画面:你一天天活下去,等待着衰老,患病和死亡,这简直就是走向一场龙卷风,每往前走一步,我们与茫茫黑夜的距离就更加接近了。”
“多么可怜的一代人,他们默默无闻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既不知道怎么拼搏,也不懂的反抗,挖空心思地去妄想一番,最终还是找不到任何出路。”
对于时代的反思和找不到出路的绝望,菲利普在书中表达的虚无感,更接近其继承衣钵的垮掉的一代之前—迷惘的一代试图表达的心情。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后,美国梦成为泡影,迷惘的一代出现,菲茨杰拉德等作家都在表达这种绝望感:没有出路。
而回到情节上,这本书最精彩和吸引人的地方,便是菲利普在自己书中所鞭笞的流行创作的正面教材:描写爱的疯狂与活力。
在书中有大量的性爱描写,然而并非是逼人眼球的描写,这些描写往往干净简单,给人的观感恰到好处。
“我抬起一条腿,把膝盖探进她的两腿之间,然后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屁股,吮吸着她的乳房。”
主人公与贝蒂的结合是无限爱意与欲望的共同体,关于欲望,菲利普创造了一种可能性,即男人以自身的良知和道德感压抑他对所爱女人以外的欲望。
面对屡次三番引诱他的邻居女人,他说:
“与其左顾右盼,我更愿意选择专注。我只有一次生命,所以唯一能让我感兴趣的事儿,就是让它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这是一种对爱与性的理想追求,在性爱双双攀向高峰的同时,他与贝蒂的心也仅仅系在一起,在灵与肉的同一中,他们实现了一种心灵与肉体完美的沟通。
疯狂的举动,果断的决策,为了满足贝蒂的需求而作出种种努力,为了爱的女人不断地尝试新的东西,菲利普笔下的这个男人,是个我梦想里的男人。
全书中我最喜欢的部分也是本书改编电影中我最喜欢的部分,主人公买了一块地送给贝蒂,一块小小的,荒芜的,带有一个破木屋的地,作为贝蒂三十岁生日礼物。
“能买到像这样的一些东西,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她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别担心,文件都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不,我的意思是说,能把一个地方全都买下来,包括它的土地、气味、声音、光线,乃至所有的一切!”
“是的,不过事实就是这样,”我说,“这里的一切都归你了。”
“你认为悬挂在树梢的夕阳,也属于我吗?”
“当然,这一点毫无疑问。”
“你认为这里的寂静,还有从山上刮下来的微风,也属于我吗?”
“是的,这些全都掌握在你的手中……”
而这样美好可爱的女孩,她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她是一只受伤的动物,她情绪总是低落,她的疯狂走向终点便是她的死亡,不是医学上的死亡,是生命力、梦想、希望的死亡。
《三十七度二》读后感(五):疯狂,但不是疯子
「三十七度二」
三十七度二7.7[法] 菲利普·迪昂 / 2016 / 上海译文出版社「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里,男人和女人们都在争吵着、相爱着,彼此折磨着对方;但是那些家伙写出的小说,竟然没有爱,没有疯狂,也没有活力,甚至没有自己的风格,全都如出一辙」 菲利普在书里很清楚地讲了他为什么把书写成这样_ 疯狂、热烈、晕眩_ 被称为「法国垮掉的一代」的菲利普确实展现了强烈的愤世嫉俗、叛逆、大胆的精神品格_在书的最后,死里逃生的主人公不忘意味深长地引用凯鲁亚克的话_ 然而垮掉的菲利普和垮掉的凯鲁亚克展现的东西完全不同。 不同于「在路上」的滥交、无聊、不能停止折腾、一团糟的流浪生活,菲利普的主人公没有逃离生活和时代的想法,他们的疯狂并非源于不自由不快乐,而是源于爱,比起声色犬马的性_交场所的描写,菲利普笔下的情欲与爱紧密相关,主人公对爱人的爱和欲望专注且超乎理智。
在路上7.8[美] 杰克·凯鲁亚克 / 2006 / 上海译文出版社「在路上」的青年们偷车,和姨妈要钱,「三十七度二」的主人公做管子工,卖钢琴。这是青年人和中年人的大差距。 而贝蒂_女主人公_是最具疯狂气息的角色,她将主人公拖向没有规矩、没有隐忍、没有局限的世界,她无所畏惧,性情多变,充满幻想和疯狂想法,是一朵灿烂绽放的魅惑的花。 和这样的女人相爱,看她把家里的东西从窗外扔出去,一把火烧掉房子,和她疯狂做_爱,看她笑容如同阳光明媚,把叉子插进惹火自己的人的胳膊里,在雨中狂奔,贝蒂是不被世界接纳的天使,她的疯狂与美丽只有一个人可以欣赏而不把她当做疯子。 于是纵情享受,逃离平庸,抓住微风和夕阳,抚摸亲吻,喝一口酒,抢劫银行,杀死绝望,疯狂至死。 「关于电影」
巴黎野玫瑰 (1986)8.11986 / 法国 / 剧情 爱情 情色 / 让-雅克·贝奈克斯 / 让·雨果·安格拉德 碧翠斯·黛尔「在路上」的鼎鼎大名人尽皆知,而「三十七度二」的宣传不得不写上「巴黎野玫瑰原著小说」字样,这一点都不公平,菲利普接受采访时说: 「我的作品竟然只是通过这部电影在世界传播」 「令人厌恶」 「让·雅克·贝那克斯的审美情趣和我截然相反」 封皮印上电影海报才卖的出去,对作家来说无疑是个侮辱人的笑话。「不在美国」「无法模仿」无疑是原著无法掀起热浪的原因,美国青年捧着圣经站在公路边请求搭车的时候,法国人没办法为了一个疯女人抢劫银行再拿枕头闷死她。 对我来说,「三十七度二」更有文学价值,也更让我喜欢。因为菲利普有情感,不是口号。 然而「巴黎野玫瑰」确实拍得非常好,读完原著我根本分不清我更爱书还是电影,让·雅克没有死板地还原小说,而是遵从自己的「审美情趣」调整故事结构,改变结局,布置色彩,将一些故事情节拍出了震撼的效果,更戏剧性,更浪漫美好,也没有损失疯狂的部分,是我最爱的情色片之一。
书中经典一幕_得知没有怀孕的贝蒂贝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