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民主是个技术活儿》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2-03-08 17:29:23

  《民主是个技术活儿》是一本由李梓新著作,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主是个技术活儿》精选点评:

  ●写得很有意思。我当成朗读材料练中文发音了。是的,我是南方人,很多发音都不标准。。。哎。。。

  ●还不错吧,普及性的读物,一篇篇短的,文字比较流畅。英国的民主制度比美国好像更复杂,这本书结合那两部老电视剧《是,大臣》、《是,首相》比较好。

  ●很肤浅的观察,基本上没什么价值,上下班时在公交车上用手机看完的。

  ●挺有意思的一本小书,谈民主谈zz却不丝毫不觉得枯燥~

  ●确实是个技术活

  ●后半段有些鸡肋;

  ●休闲读物,讲英国一些基本的zz行为。好久没看书了啊,这是5月去北京出差买的,居然现在才看。

  ●最多是还凑合,这类型看多了都一样。还是这本更专业,更深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44185/

  ●不要被书名所迷惑,以为介绍比如选票怎么设计、选区怎么划分、会议怎么召开等的民主操作细节,其实是作者留学英国期间观察英国大选的随笔记录,顺带十分简要地介绍英国zz民主制度。几点收获:一从英国民主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英国民主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改良、完善的,即使现在也还在更改。二民主制度绝不是什么完美的终极的东西,她只是目前人类能实现自我治理最好的制度,而且也是最能自我修正的制度。三保守其实并不代表落后腐朽,只是对过往历史、现在遵循法则的一种尊敬和敬畏,包括对新生事物的一种审慎接收的态度。三威斯敏斯特体系其实是一种议会制,英国选举是选政党而不是总统。四目前对英国zz体制的关注由于英国国力的衰退不是热点,此书可以作一简单的了解。

  ●太浅了……看着玩玩还好。

  《民主是个技术活儿》读后感(一):做一个小而好的手艺人

  也许是遗传,鲁迅从小牙齿就不好,或蛀或破,牙龈出血。善士神神秘秘传的干栗子方子,全无功效;长辈则斥责说不自才会生这病——是阴亏。鲁迅说:“我不解,但从此不再向人提起牙齿的事了,似乎这病是我的一件耻辱。如此者久而久之,直至我到日本的长崎,再去寻牙医,他给我刮去了牙后面的所谓“齿袱”,这才不再出血了,化去的医费是两元,时间是约一小时以内。”(《从胡须说到牙齿》一九二五十月三十日)其实,牙医是个技术活。

  瑞士的钟表,背后是精密的机械;流畅的课堂,背后是丝丝点点的操作计算;良好的理论,定会有一套可实践的方法。

  2001年春,日本成立了“制造技术大学”,有这么一段办学宗旨:

  制造技术大学旨在培养“技能”和“精神”兼备的有用人才,是为发展制造产业,在国家和产业界的支持下建立的。“东西”这个词语兼有“物”和“人”两种意思,基于“造物即造人”这一办学精神,命名为“制造技术大学”。

  这与《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先生对《民主是个技术活》的评论何其相似:

  “民主不仅是谈出来的,也是一点一滴的,从具体的生活上着手。那些七百多年来的民主追求,波澜壮阔,历尽沧桑,不仅是殿堂上的变化,也是江湖上的共鸣,而最后都要落实到生活的细节,在技术上有操作性,才可以持久不衰。”

  让我们一起读好书,随着李梓新一起更新知识而澡雪精神,为建造法治(Rule of Law)社会,做一个小而好的手艺人。

  《民主是个技术活儿》读后感(二):《亚洲周刊》书评:民主是好东西,技术活不可缺

  作者 舒平

  中国新闻工作者李梓新留英期间细致观察英国民主zz,发现背后技术运作的关键。

  二战时领导英国击败纳粹德国的首相丘吉尔,在一九四五年的选举中失败,曾遭斯大林嘲笑,但丘吉尔响应:我带领英国取得胜利,就是为了保护他们可以将我选下台的权利。

  这一段话,为民主作了最好的解释。中国大陆青年新闻工作者李梓新两年前到老牌民主国家英国的伦敦大学学院留学,他以新闻工作者的近距离细腻观察,写出一名中国留学生眼中的「英国民主生活走笔」——《民主是个技术活儿》。

  李梓新留英的一年期间,刚好经历了英国的国会大选,见证了工党布朗(白高敦)下台、保守党卡梅伦与自由民主党克莱格联合政府上台的历史性时刻,也目睹了两百多年来英国最年轻首相登场。这是英国无数次政权轮替的其中一次,但也是七百多年民主实践(一二一五年颁布《大宪章》算起),不断修正错误累积经验的结果。

  然而,吊诡的是,英国仍有王室存在,虽然只是象征意义,但这种「封建遗物」却能与民主结合,又相安无事;反观世界上许多打着民主旗号干掉王帝或独裁者的国家,最后那些革命英雄们自己又成了独裁者,相较之下,哪种才是真民主,立见高下。

  事实上,不仅仅王室,拥有世袭贵族议员的上议院也是英国的「封建遗物」之一。虽然上议院的权力已不断削弱,世袭议员也只剩下少数,但由于有违民主,英国国内一直有取消上议院的呼声。不过,君子风度的英国似乎也不急于「革命式」的变革,或许正是这样,让英国的民主在循序渐进中有效运作,不至产生过大的动荡。

  政党zz是民主的重要内涵,英国甚至利用公帑资助反对党,以打破执政党的垄断。为了让大选不成为一项花钱、富豪主导的游戏,英国对候选人的竞选费用有严格的限制;英国的选举委员会历年来也不断完善,避免政党及从政者受金钱zz影响。

  身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从未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但它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可能没有一个西欧国家能够比肩。二十世纪初成立的工党更迅速的成为英国最大反对党,乃至成为执政党,他们采取的是通过温和渐进方式的费边社会主义,而工党在五十年代之前执政期间实施的国有化措施和福利政策,更为保守党所继承,部分更沿用至今。李梓新留英期间,一家三口在伦敦的生活就让他体会到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社会主义政策的优点,例如,按照英国规定,居留六个月以上的外国人,便算当地居民,可以享受到免费国家卫生服务、子女教育等社会福利。

  民主不是万能,虽然也产生不少副作用,但无可否认,民主仍然是人类最好的zz制度。

  这本书不谈理论,只谈实务操作,所以,「民主是个技术活儿」,但此话没有贬意,正是一个个「技术活儿」的相互配合,才能使民主运作畅顺。观诸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以「民主国家」自居者,包括众多曾是英国殖民地的新兴国家,很多都只是「形似而神不似」,徒有民主之名而无民主之实,所以,「民主是个技术活儿」的背后,相信有其文化乃至民族性的铺垫。

  《民主是个技术活儿──英国民主生活走笔》

  作者:李梓新

  出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民主是个技术活儿》读后感(三):评《民主是个技术活儿》

  自从俞可平先生大作《民主是个好东西》问世以来,无论庙堂还是市井,怀疑民主之与社会进步关系的人恐怕已经不多了(即便口头上不便承认,内心也无法否认)。但是,对这“好东西”如何真正理解、如何运作,如何实行得起来,似乎关注并不多,特别是在目前条件下实实在在地“践行”民主的就更加凤毛麟角了。

  中国引进民主概念少说也有百多年的历史了,鼓吹民主必要性的文论可说是汗牛充栋,全民实践民主的记忆却几乎毫无成功的记录,号称“大民主”的文化大革命更是祸国殃民,惨不忍睹。

  看来,在这个世界上民主虽然是“最不坏的”制度,但并非是想象中那样:国家领导决心一下、社会翘楚们登高一呼,从者如云一泻千里,可以顺利实现的事情。民主不仅是个“好东西”,实行民主还是一件“技术活”,它的可操作性应该有章可循。

  全球范围内组织治理与行为规范可以浓缩在“罗伯特议事规则”之中,无论是繁华闹市,还是穷乡僻壤,无一例外。与其说民主是一种制度,倒不如说民主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

  安徽南塘这个相对闭塞地方的乡村民主实践非常值得我们重视。他们的成功,不仅可以让那些不相信民主可以实现的人们心悦诚服,而且给拥护民主制度的人提个醒:实现民主需要做艰苦的努力,需要对民众进行耐心细致的民主训练。

  我们不是在大批地向农村和城市基层大量地选派“大学生村(居)官”吗?如果,不从根本上着手,着眼于根本地改变乡村(包括城市基层)治理结构,而沿用几十年一贯制的向基层派工作组、派干部,包括派遣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做法,肯定又是一次瞎折腾。

  我说的根本,应该是不仅把民主的观念借由大学生们的下乡下基层,彻彻底底地贯彻到广大民众中去,而且是通过“村官”去组织民众,从他们最一般、最根本的,也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小事着手,应用民主的办法去解决,解决得好,在实践中学会民主,让民主成为一种公认的习惯。

  只有在这一天真正到来时,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希望,我们的大学生们才不虚此行,才是真正办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民主是个技术活儿》读后感(四):民主的镜子与悬念——邱立本(序)

  如果从谷歌来搜索中文“民主”二字,会立刻找到超过三千万的条目,反映民主的讨论在中文的世界满坑满谷,但怎样将这概念和价值落实到中国人的社会,还是一个巨大的悬念。

  我的年轻朋友李梓新就在追寻这个悬念。他躲开了概念上游戏,不再陷进无休止的辩论,而是从具体和技术的层面,剖析英国这个老牌的民主国家,历经七百多年的民主实践(大宪章是1215年颁发),在今天这一刻是如何操作。他趁着在英国留学之便,近距离观察当代英国人的民主,发现这其实是一套细密的技术活,它的价值观融进了具体行动的层面,变成了一种生活的方式。

  这也带来重大的启示,民主不仅是谈出来的,也是一点一滴的,从具体的生活上着手。那些七百多年来的民主追求,波澜壮阔,历尽沧桑,不仅是殿堂上的变化,也是江湖上的共鸣,而最后都要落实到生活的细节,在技术上有操作性,才可以持久不衰。

  而这一切的先决条件,在于拥有一个法治(Rule of Law)的社会,确保大家都可以遵守这个游戏规则,崇尚法治的精神,而不是只有法律条文的法制(Rule by Law)。无论是公权力还是私权力,在法律的面前都是平等,都可以在法庭上进入诉讼程序。个体之间的关系,都会受到程序正义(Due Process of Law)的制约和保障。

  而民主的成功,最後还是要回归到人的本身。这就取决于教育和媒体。每一个公民的知识结构和信息结构,都影响到参与zz过程的品质。没有良好体质的社会,也就不可能有良好气质的zz。一些拷贝英美民主的国家,从印度到菲律宾,都是只有形似而神不似,画虎不成反类犬。关键就是在教育与媒体方面,没办法建立一个强大而成熟的公民社会,也没有法治的保障。民主只是一个标签,没办法阻止贪腐和滥权。绝对的权力,以民主的名义,变成一头怪兽,吞噬社会的正义。

  社会的正义离不开资源的分配。这就牵涉到阶级之争。英国既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各种社会主义理论激荡的平台。马克思就是在英国写出他对资本主义批判。而今天种种左翼的思潮和著作,都可以在英国出版,但除了思想上的探索,英国的福利政策,历经工党及左翼政党的冲击,从基础教育到公共医疗,都非常重视,也保障了基层民众和中产阶级的利益,尽量让国民拥有平等的机会,创造多元化的的人才流动的渠道,避免向权贵阶层倾斜。

  在英国这样的民主社会,并不能说贪腐就从此绝迹,但它永远有一个机制来制约,有一个媒体的监督, 来防止权力的滥用。让那些滥权的官员和机构,都难逃公众的责难。

  媒体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那些让人痛恨和尴尬的滥权。伦敦的舰队街,也是报业的集中地,其实就就是这面镜子的总部,发挥了第四权的角色,与行政、立法、司法的三权鼎足而立。

  从英国的历史看,民主最後的成就,还在于领导人的气质与胸襟。丘吉尔领导英国在二战击败纳粹德国,但丘吉尔本身却在战后的选举中落败,二战时雄霸天下的首相,一九四五年黯然下台,但他却一点也没有失去了对民主的信心,反而是自我调侃说:人民对领袖的无情,就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特征。

  丘吉尔后来在一九五零年的选举中卷土重来,重登首相宝座,做了五年。他并且以写作二战的战史,赢得了一九五三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都是英国民主发展的佳话,也展示民主所需要的zz文化,要有一种容忍的精神,更要有民主素养的领袖。

  但国内民主也往往是海外殖民的源头。丘吉尔的保守党在战后处理印度、马来半岛等地独立的问题时,就难舍帝国主义的价值观,引起了国际进步力量的围剿,也被国内左翼势力所攻击,而最终要让这些殖民地独立,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分崩离析。这也显示英美等民主国家的内部民主,却往往是对外霸权的基础,内外有别,也因此造成二战后第三世界的反弹,即使在冷战之后,还是今日国际关系的矛盾根源。

  英国的民主实践,一路走来,累积了不少正面与负面的经验,都是人类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人所不能忽视的。 要解开中国民主的悬念,英国的经验是一面躲不开的镜子,照出我们可以后来居上的信心。# (邱立本是亚洲周刊总编辑)

  《民主是个技术活儿》读后感(五):南方都市报书评:《民主是一项全民职业》

  孙骁骥

  □媒体人,北京

  国家譬如人,闭塞久了,隔阂久了,猛一来到真实的人类社会,难免会出现各种误会和理解上的偏差。笛福笔下的鲁宾逊先生漂流荒岛多年,不食人间烟火,当命运再次眷顾他,让他被一艘文明世界的航船搭救起来时,英国佬鲁宾逊却连正常的英语都说不出口,更别提文明社会的礼仪了。

  而在我生活的国家,人们之前大约也有点闭塞,虽然谈不上荒岛余生,但几乎可以说与世隔绝。后来,咱们猛一推开窗户,才发现阳光之下原来全是新生事物。这些新生事物被一些陌生的名词所包裹着,熠熠生辉,让久绝于人世的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崇高和神圣。正如刚刚涉险穿越沙漠的人只要见到水就三呼阿门,并奉若至宝,我们对不少新名词也怀着一种本能般的崇拜“民主”这个词,属于其中之一。

  人们都说民主是一场竞技,至于比赛到底应该怎么玩,我们却长期以来不甚了然。因为不了然,所以要先看看比赛规则,于是,以“民主”这个词为话题的书便有了市场。然而,如今不少写民主的书籍只是忙于如何装点、打扮民主的门面,却并没有告诉读者们,所谓的民主,其最实际的一面往往也是最枯燥的一面。

  李梓新的《民主是个技术活儿》是个例外,此书以英国的民主生活为例,为读者呈现出了民主概念贴近现实的一面,这一面是具体的、琐碎的、分散的,但这些碎片式的细节又通过历史的传承得以串联、聚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真实的民主传统和氛围。但不少人往往易被这个笼统的传统和氛围给迷惑住,误以为这就是民主的全部真相。这当然谬以千里。此类误会,就是我所说的由于闭塞太久造成对正常人类概念的理解偏差。

  比如,想要在英国二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搞民主选举,总需要把整个土地切分成无数个小的选区吧,否则,大家一股脑涌进首都投票,那选举也就不成其为选举。但是,分选区这活儿,可不能像当年诺曼公爵威廉武力平定英国后分封土地那样,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铁哥们多分不铁的少分。一个常识是,随意性恰恰是专制王权的象征,而现代民主社会则拒绝带有随意性的权力交易,一切都讲究游戏规则、有高技术含量。

  作者在书中提到,英国人设置选区的办法,是按照每个选区平均约七万的人数来平均分配,但英国的地区行政划分历史悠久,情况错综复杂,要想科学、合理地照顾到各个地区的选民,不依靠专业团队的统筹是无可行性可言的。为此,英国人特意设置名为边界委员会(BoundaryCom m ission)的专业机构来管理协调选区事宜,而之后一旦开始选举竞赛,则整个选举活动都接受着公众的严格监督。其成本如何呢?据统计,2005年的英国大选,平均每个纳税人为此支付了1英镑,还不到一顿饭的钱。拥有如此物美价廉同时又专业的民主,英国人民真幸福。

  “技术活儿”这个书名挺有趣,让我联想到兢兢业业的蓝领技术工人。其实,在运用的意义上,概念性的民主终究是要落实到操作的层面。但民主的实际运转又是以什么为其目的呢?李梓新曾经率领学生报道团队前往美国报道2008年总统大选,对于民主这部大机器的内部零件运转的原理,自有独到的观察和见解。正如他在书中不厌其烦介绍民主机器各个部件的细节后所说,“这就是英国zz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体现: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重视,更胜于权力的更迭”。如此,民主成为一项专业的初衷,终究还是为了人的权利。这是人们兢兢业业搞民主这项“技术活儿”的前提。

  说浅白点,民主不是一项事业(career),而是个职业(job),和卖菜、端盘子、看门、蹬三轮等等工作一样,并没有某些人想象得那么崇高伟大、不着边际。但这话的意思不是说,民主之事无关紧要,而是因为它太重要了,以至于我们只能很靠谱地把它当成一项职业来看待。比如,你会赋予你们家小区保安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吗?完全犯不上,他只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很不错了。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的民主:那就是它也需要一种严谨的职业精神。

  只有当它有效地履行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之时,民主才算是走上了正道。民主不是刮彩票,也不是吟诗作赋,而是一项堪称繁琐的工作。只有已经落到实地,可被一般人切身体会到的民主,民众才会主动去捍卫它。而这种用暴力捍卫的可能性,恰如斯图亚特·密尔在其著作《代议制政府》中所说,才是让民主政体得以保存并延续的前提。不过,如果在遥远的将来,民主一词仍然只能充当我们的一个写作素材,那就不仅是吃写作饭的人的悲哀,而是所有人的悲哀了。因为这说明,民主还没有成为一项全民的职业,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依旧失业。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