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2021-09-18 14:02:27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是一本由李诞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元,页数:224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读后感(一):如果你抱着想从中学到让人大笑一顿的喜剧技巧,那恐怕要让你失望了。

  如果你抱着想从中学到让人大笑一顿的喜剧技巧,那恐怕要让你失望了。 如果你也抱着想掌握喜剧的创作方法论,那某种程度上也会让你失望。 当然,这是对预备脱口秀演员的预防针。 而如果你对脱口秀感兴趣,对幽默的生产流程感兴趣,对笑果文化这种内容公司感兴趣,那这本书还蛮有意思。 但就我个人而言,也如其它读者所言,不仅仅写给脱口秀的从业者看,也通用到 它就是一本【工作手册】。 至少前面的章节完整地梳理了 “这是一份工作,而作为一份工作,我们面对它的态度以及做法是什么样的,或者说是什么样会更好,会更好地让你从容做这份工作。” 所以某种意义上,对我来说,它不是一本【工作手册】,而是【工作原则】 在你没决定单干时,如何成为一个合格并且追求成为一个专业的职业经理人。 这一方面,对1半前的我而言,这会不错的职场过渡课,有在通俗易懂讲清楚一些原理,而对现在的我来说,有在共鸣,也再告诫自己,“工作是什么?” 另一方面,也更多通用于营销行业及内容创作行业(包含博主、互联网运营,至于有人说也适用于产品经理,我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没从事过)的工作原理。 同时,也在慢慢讲清楚什么是脱口秀(脱口秀与相声的区别),脱口秀下的工种还夹杂着李诞的脱口秀成长史。 就是这么一本极具李诞一口气式的“工作原则式的手册”,明晰一些界限和建议 “要学会做到什么” “尽量做到什么” “可以怎么做” “应该怎么做” “建议怎么做” 也能从中找到贯穿的方法(只要是含有创作的工种都可借鉴) 还原情景——把文本代入画面,写逐字稿 保持真诚——表演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是自己的,人设是别人做的 保持专业——既然创作了,就要有兜售自己想法的勇气和能力 保持创作——多写多练多观察 但前面终究是一气呵成的“李诞”的理解,会容易看完,“就是这个道理,但深究也说不清楚是哪个道理” 例如 “为什么要观察而不是看?” “什么是小情景大情景?“ ”什么是控制下的失控才是最好的状态“ ”五分钟脱口秀段子应该是什么样的?“ ”节奏与风格是什么?重要吗?“ ”创作的核心是什么?“ ... 这些都在最后的问答中,完整地细究出来,而看到这,就再次被采访者袁袁所惊艳到(以前是在笑果的公众号知道的),采访的问题以及节奏都很专业也接地气,也很有内容。 这也间接地通过这个采访了解到 其中不同的一节内容——”前采的本质“ 最后总结学到的方法论是 ”永远做足充分的准备“ ”学习一流的,模仿二流的,成为三流的” “用专业的态度去对待工作,也对待自己的创作” “不要畏惧做行活(重复练习)” “写不好,还怕写不坏吗?” “自己到底有没有获得比原先更多一点的东西” “有没有持续地变好” “做到主题清晰、结构完整、文笔流畅” 同时,“要有兜售自己想法的状态,要当众成长。”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读后感(二):如果你抱着想从中学到让人大笑一顿的喜剧技巧,那恐怕要让你失望了。

  如果你抱着想从中学到让人大笑一顿的喜剧技巧,那恐怕要让你失望了。 如果你也抱着想掌握喜剧的创作方法论,那某种程度上也会让你失望。 当然,这是对预备脱口秀演员的预防针。 而如果你对脱口秀感兴趣,对幽默的生产流程感兴趣,对笑果文化这种内容公司感兴趣,那这本书还蛮有意思。 但就我个人而言,也如其它读者所言,不仅仅写给脱口秀的从业者看,也通用到 它就是一本【工作手册】。 至少前面的章节完整地梳理了 “这是一份工作,而作为一份工作,我们面对它的态度以及做法是什么样的,或者说是什么样会更好,会更好地让你从容做这份工作。” 所以某种意义上,对我来说,它不是一本【工作手册】,而是【工作原则】 在你没决定单干时,如何成为一个合格并且追求成为一个专业的职业经理人。 这一方面,对1年半前的我而言,这会不错的职场过渡课,有在通俗易懂讲清楚一些原理,而对现在的我来说,有在共鸣,也再告诫自己,“工作是什么?” 另一方面,也更多通用于营销行业及内容创作行业(包含博主、互联网运营,至于有人说也适用于产品经理,我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没从事过)的工作原理。 同时,也在慢慢讲清楚什么是脱口秀(脱口秀与相声的区别),脱口秀下的工种还夹杂着李诞的脱口秀成长史。 就是这么一本极具李诞一口气式的“工作原则式的手册”,明晰一些界限和建议 “要学会做到什么” “尽量做到什么” “可以怎么做” “应该怎么做” “建议怎么做” 也能从中找到贯穿的方法(只要是含有创作的工种都可借鉴) 还原情景——把文本代入画面,写逐字稿 保持真诚——表演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是自己的,人设是别人做的 保持专业——既然创作了,就要有兜售自己想法的勇气和能力 保持创作——多写多练多观察 但前面终究是一气呵成的“李诞”的理解,会容易看完,“就是这个道理,但深究也说不清楚是哪个道理” 例如 “为什么要观察而不是看?” “什么是小情景大情景?“ ”什么是控制下的失控才是最好的状态“ ”五分钟脱口秀段子应该是什么样的?“ ”节奏与风格是什么?重要吗?“ ”创作的核心是什么?“ ... 这些都在最后的问答中,完整地细究出来,而看到这,就再次被采访者袁袁所惊艳到(以前是在笑果的公众号知道的),采访的问题以及节奏都很专业也接地气,也很有内容。 这也间接地通过这个采访了解到 其中不同的一节内容——”前采的本质“ 最后总结学到的方法论是 ”永远做足充分的准备“ ”学习一流的,模仿二流的,成为三流的” “用专业的态度去对待工作,也对待自己的创作” “不要畏惧做行活(重复练习)” “写不好,还怕写不坏吗?” “自己到底有没有获得比原先更多一点的东西” “有没有持续地变好” “做到主题清晰、结构完整、文笔流畅” 同时,“要有兜售自己想法的状态,要当众成长。”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读后感(三):用心良苦,但确实一般

  文创理论小册子《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读完了。李诞写的。有关脱口秀稿子创作与其相关工作岗位的介绍。果然没让我失望,4.5分评价,不推荐阅读。216页,排版比较“宽松”,基本1小时左右就能读完。

  这本书整体分为两部分:一、李诞对脱口秀的认识;二、对前一部分的答疑。不得不说,第二部分给我一丁点这种感觉:咦,我写完了,才写这么点?这么短,可出版不了啊。来,袁袁,你再就这些内容采访我一下,写成文稿加进去,这才像样子(袁袁是第二部分的提问者)

  本书说到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学习一流,模仿二流,成为三流”,用稍类似的话总结下我的总体感悟:

  李诞对脱口秀行业的认识是一流的,

  但写这本书的动机与写作能力是二流的,

  因而这本书的质量与意义是三流的。

  稍微解释一下,李诞并不算脱口秀一代宗师,但的确是中国一流的脱口秀演员。囿于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写作动机,也并没有特别出色的写作能力,这本书写得就很一般。注意:“掌握创作原理”与“用清晰且有逻辑的文字表述这个原理”是两码事。就如乔丹投篮技术精湛却写不出很好的投篮技巧书籍,一方面是写作技术欠缺,另外一方面缺少做好这件事的强烈动机。

  但我也并不生气。一方面李诞写这本书也是用心良苦,想要为本公司以及行业发展略尽绵薄之力。另外,因为在这本书开篇,李诞也特别交代了:这本书更侧重于写给相关从业人员(笑果文化的新人)。也是希望以此为发端,激励其他同事去补充这本书的内容。我读这本书是想了解一下李诞创作的一些方法。关于创作方法,李诞讲了有5点:1. 写逐字稿;2. 不要写谐音梗、网络用语;3. 精简稿子到极致;4. 找出色的演员改稿;5. 天天写。这些基本是老生常谈了。当然老生常谈的也是最重要的原理。

  我之前说“脱口秀就是一个人上台讲笑话”,看到李诞说的“大情境与小情境”时,我觉得这样的对脱口秀的定义更准确些:脱口秀是要一个人要用写小说的方式去写笑话,然后上台表演出来。也就是这个笑话得包含完整的“铺垫、高潮、结尾”。但因为小说是用来阅读的,剧本才是用来表演的。所以,再准确一点就是,脱口秀是要一个人要用写剧本的方式去写笑话,然后上台将其表演出来。

  最后,想要了解文创理论的朋友,建议阅读宋方金的《给青年编剧的信》。并不推荐这本书。一方面像李诞所说,这些内容太“个人”,我觉得主要是有些表述方式太“个人”,搞得有点难理解。另外,我觉得写的不是很成体系,且包含较多不相关内容。期待后期能有所完善吧。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读后感(四):跟所有行业的谈话

  写得极好。正如李诞说的,这几乎是老板对员工一次用力过猛的推心置腹。你不需要看过脱口秀,你也可以看懂这本书,它的所有观点几乎可以被延展到各个行业,且都极为契合。他本着谨慎的态度把这本书命名为脱口秀工作手册,甚至加上了全是李诞的个人观点这种极窄的适用范围,依然不耽误它其实能让所有行业在这本书里找到借鉴的通用。

  他在里面提到很多方法论,并且把这些方法论立刻拆解给观众看,例如先建构情绪共鸣,再推进理性观点的输出。看这本书能够很轻松地理解书中内容,是因为讲述的很清晰。能够把一个行业,在薄薄一本书里讲的清晰,是非常难的。这就是表达的能力。

  随便取文中几个观点。

  “做难且正确的事。”很好理解,设定一个高于现阶段的目标,只要它是对的,就坚持去挑战,征服它的时候自然就跃上了一个台阶。如果满足于眼下的不具备挑战性的工作,自然到不了下一步。

  又如一个脱口秀演员的文本跟他的表演节奏是相呼应的,rock的文本就是短短六七个字可以成行,而呼兰的就是大段地连成一片。我看韩寒的电影也有同感,尤其是他的第一部电影——后会无期,这种感受更加强烈。他在电影里讲故事的节奏和他写作的节奏几乎是完全一致的,甚至电影中要具体留白到几秒,都跟他的书的换行一模一样。节奏,就是一个人的风格,一个人思考和表达的节奏,自然呈现出来的也是这种节奏。

  他说好的文本的原则是——删到不能再删。写作也是这样,每一个字都该有它的作用。删到不能再删的意思不是去掉所有的修饰,有的时候修饰恰巧是那绝对不能删除的部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就是极好的例子,整本书仿佛充斥着大量的无意义的重复的废话,实际上每一个字都在认真履行它们的节奏,一个字都不能删。至于为什么要删掉不必要的东西,因为,它就是不必要的。举个例子,你走进全家,问店员一根油条要多少分钱。你不会说:全家的店员,一根油条多少钱。

  再如,一个被天降使命的人不需要把自己和公司绑定在一起,哪怕这个公司是行业内最好的公司。乔布斯离开苹果,也能创造下一个苹果。有些人的使命,是行业的slogan。不归属于哪个公司。

  他说综艺节目录制现场非常令人崩溃,统筹,调配混乱,同时发号施令的人有好几个。娱乐行业的不规范众所周知,后果就是效率极其低下,侧面也解释了,为什么脱口秀和笑果文化会建立一个相对模范的流程的原因。sop应该人手一份的。

  脱口秀演员必须是善良的。这个道理也如其他行业一样,刘国梁经常重复的一句话就是:打球就是做人。观众本质上不会被恶吸引,一个不善良的演员聚集不了观众。这跟影视演员不一样,影视演员可以躲藏在角色的躯壳下。脱口秀演员站在台上,他就一定会暴露一部分真实的内心。

  开头的时候李诞用经济学开场,整本书的核心基调是:脱口是是一份工作,是一份pay和offer的工作,和其他所有行业一样。这个基调决定了整本书除了一些关于人性的思考外,更多的是关于行业标准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其他各行都能借鉴的原因。

  后面访谈的部分也值得细读。访谈会最大化地暴露被访者的内心。访谈的部分李诞大胆了一点点,讲了很多主观但又趋近于客观的东西。

  如李诞所言,我看完本书的感受就是我的一个侧面和他的一个侧面如磁铁般相吸了。

  我看到很多人说,打开这本书大失所望。请注意,1. 这不是教你如何当脱口秀演员的书。2. 没有任何一个人说的话都是百分百正确的,哪怕是世界上最成功最富有的人也不行,马斯克乔布斯都不行,何况李诞。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读后感(五):摘录

  完成比完美重要 我们呈现自己价值观的目的,是去找到跟你想法一致的人,而不是改变尽可能多的人 人生不是几把牌,赢了就赢了,人生是个牌局,想散都散不了的那种,输赢不在一把两把。 狠狠地操练自己,你越强,找到你的观众越多。 目的是通过逗笑观众磨砺自己,而不是逗笑观众。 不是你去找观众,而是要让观众来找你。狠狠地操练自己,你越强,找到你的观众越多。而不是你能讨好的人越多,你的观众越多。 炸场是副产品,正如名利也是副产品 追求炸场,追求名利,你会一无所获,或者更惨,你会变成一个庸人,甚至一个坏人。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这不只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很理性的结论。表演是为了让观众笑的话,你就成了手段,你变成了工具。拿自己当手段,你顶多掌握二流手段。拿自己当最终目的,你才有机会掌握一流手段。你是你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面对一个大脑,想要影响它,最好是从情绪进入,再去说服理性。 我一个导演朋友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演角色就是演弱点,关键是找弱点。”那个纪录片也是他作为例子推给我的。 我们总是会鼓励演员打开自己,就是鼓励演员敢于面对自己的弱点,甚至拿出来给人看。你的弱点就是人类的弱点,你那份情绪,是人类共有的情绪。 你在台上也该这么自在,你自然而然成立。自然就是你自己的节奏感。“放松一点”“自然一点”是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执行的建议。在自己的节奏里,就放松了,就自然了。你上台后专注于你写逐字稿时要还原的情境,就容易找到自己的节奏感。你自己的节奏感,就是你的风格。 风格,就是你的天赋加上你的经验。你的风格,就是你的人生。脱口秀演员拼到最后是拼人格魅力。风格,就是你的人格魅力。我甚至觉得,风格更可能来自你的缺点,而不是你的优点。 你的风格可能是装帅,也可能是装怪,可能是你不断挖掘生活真谛的睿智剪影,也可能是你就胡说八道观众也喜欢。怎么找到风格,我也不知道。 保持专业,时时刻刻都做到专业,这样跟你接触的人才不会轻看你,才愿意信任你。 问事实,别问想法。问行为,别问理由。问事,别问人。 有个皇帝叫宋神宗说过一句话,“快意事便做不得一件”。没这么夸张,但做快意事之前,万望三思。我自己也做过几次快意事,后果非常惨烈,前车之鉴呀。 我们要理解别人的难处。你们是一伙儿的,不是敌人。 有些人在观察的时候,有可能也在很投入地观察 “看和观察是不一样的,越早丧失看剧的乐趣,越早发现观察剧的乐趣,越早成为一个合格的以创作为生的人。”一切艺术都遵循这个规律吗? 肌肉是怎么长出来的,是要把它拉伤了才会长出来。肌肉增大的过程是拉伤。脑子也是这样的,你是要把它拉伤的。拉伤的时候,多喝点牛奶,多读点书,那个缝隙弥合的时候,你就发现,变大了。你必须得过度劳作。没什么过度的,说的过度,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过度,觉得不想再写了,再写就腻了,但就是这个时候才是进化的时候。你觉得不爽,就是你要突破的时候。这时候你退一步,你就过不去了。但你过去了,再去写就太容易了。 袁袁:“脱口秀演员,拼到最后也是拼人格”,人格这种东西是天生的,还是可以后天养成的?李诞:当然是后天养成的,文明嘛,天然的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后天上学参加社会生活不就是培养你的文明嘛。我也不懂基因,我不知道。就我自己认为,只能是后天养成的,因为你现在什么都做不了,你现在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好人,那你就要相信这件事,你要相信你可以变好,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就说我是基因决定的,是原生家庭决定的,我生在了一个小城市,我爸打我,那是个人都能找出一堆这样的理由来,那还过不过。你要相信未来,你就不要把责任推卸给过去。也太容易了。容易的事咱就别做了,咱们做一些困难的事。我相信未来,我相信我现在种下善因,就会得到善果。我不再去纠结我今天的这个果是哪里来的。你说的都是对的,你过去很难,但是那又怎么样,那你一辈子就这样吗? 没有什么弯路,只有积累。我一开始效率也很低,但主要是我不会,量没够。一旦量够了,就好了 建议也是做些“难而正确的事”,这不是我说的,我忘了当时是哪里看到的,听起来很像鸡汤,但你工作的时间够久之后,你就会发现是很有道理的。 李诞:没办法,接受自己。其实很残酷,你是要接受要面对自己的,我当然是非常反感“努力就会成功”这一套,这肯定是不对的。因为这个世界上,运气还是占了大部分比重的,你如果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你就只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了,接受自己。心态是运气的补充,运气好的人是不需要心态好的。 对于年轻的朋友们,现在大家的离职率都是很高的,我是觉得想换换工作是可以的,但你换过两三次之后就会发现,都一样的。没有扛过去,只能解决它。 我在书里写过的,事情永远不是目的。我对这个世界,对我们祖国都是非常有信心的,我觉得可以非常乐观地预计我们可以活到八十岁往上,这其实是非常保守的估计了。那么你作为一个活到八十岁往上的人,工作到六七十岁是没什么问题的。你是你的目的。你25岁那年有个耗尽全力去解决没有解决掉的事,你觉得五年之后还会记得吗?但是你五年之后是不是还跟25岁的自己一样呢,这个才是重要的。所以你拼尽努力是非常对的,这个事做好了,做对了,做错了不是很重要,关键是你怎么理解这件事情,你怎么升级自己对做事情的认知,你还会不会在同样的事情上跌倒第二次。错不可怕,你知道错在哪里就好了。至于没有结果的事,它肯定是有结果的,只是不一定是你想要的结果。咱们从特别世俗的角度来说,这未必是坏事,当年看起来完全是做错了的事情,后面也可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报偿。 大意是:学习一流,模仿二流,成为三流。如果能成为三流,就已经能活得很好了。就可以了。 即便如此,我认为,我依然认为,情绪是可以当作武器的,尤其对于初入职场的人,你是小朋友的时候,人微言轻的时候,那时候你什么都没有,只有眼泪和怒火,但是你要心知肚明情绪是武器,小心它伤害你自己,尽早戒掉这个武器。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读后感(六):李诞“偷师”张一鸣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原本是一本写给笑果文化新员工的工作手册。

  从书名就能看出来,这是一本个人经验 实用主义的册子。如果你读过李诞之前出版的文学类作品,你能看懂他文艺的一面,而当读完《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你才能看明白他身上的实用主义。

  把李诞的实用主义投射到互联网世界,有一个很好的对标人物,那就是从不文艺、实用(practical)至上的张一鸣。

  当然,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是脱口秀内容行业的代表人物,一个是互联网平台公司的灵魂化身;一个出身编剧,一个是程序员出道,但这不妨碍找到两位80后之间的惺惺相惜之处。

  脱口秀在创造娱乐内容,用李诞的话说,脱口秀演员应该去发现人心灵共通的现实;字节跳动则在构建平台,其依赖算法精准匹配构建的一套技术系统正在深刻影响中国商业和大众娱乐文化的现实。

  归根结底,大道至简,背后的逻辑是相通的。他们既要思考行业拓展、留下什么的问题,也要面对输出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问题。

  李诞是研究互联网的,在谈到脱口秀演员和观众的关系时,李诞就引述了产品经理俞军关于用户定义:“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

  在《俞军产品方法论》里,俞军举例说明了用户是需求的集合这个问题——比如微信,假如通信功能的用户是11亿,微信支付的用户是3亿,公众号的用户是5亿,按需求来算,微信的用户就不是一般统计意义上的11亿了,而是超过11亿。

  俞军当然也提到了另外一个例子——以新闻资讯起家的今日头条。

  李诞在书中提到了微信,但没有提到今日头条。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俞军的启发中延伸出自己的逻辑:脱口秀的观众也不是自然人,而是与你价值观共鸣的集合。

  他意在表明脱口秀讲故事也是一种价值观的输出,“我们呈现自己价值观的目的,是去找到跟你想法一致的人,而不是改变尽可能多的人。”

  早年间,张一鸣也面临过“今日头条有没有价值观”的灵魂拷问,张一鸣在回答里,强调承担社会责任,但不想教育用户。“如果你非要问我头条的价值观是什么,我认为是——提高分发效率、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这是最重要的。”

  而为什么脱口秀的价值观,不是改变可能多的人呢?

  李诞书中后半部分的问答环节点明了关键,他这么说的目的是,“不希望大家有那么大的ego”,不要觉得说口秀就可以改变世界,不想让大家有这种幻觉,即便这种改变是会发生的。

  小ego,大格局这个道理,如今也是写在字节跳动企业文化里的一条。

  张一鸣之前阐述过很多遍,其出发点是公司层面,“大家可以想像下电子运动或者宇宙中的星球,ego小,格局大,有更大的发挥空间。相反的是,一个箱子内装了很多膨胀的气球。”

  “ego小”重复最多的当属2020年的8月,当时TikTok在美国遭遇危机,剥离Tiktok业务也让字节跳动在国内舆论遭遇很大压力,张一鸣当时在第二封内部信中反复提到了三次“小ego,大格局”,试图展现全球化的姿态,不要在意短期的损誉,耐心做好正确的事情。

  职场人嘛,不管做内容还是做平台,“ego小”要天天讲月月讲。

  作为腾讯视频《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的总策划和总撰稿,李诞在书里形容笑果文化是,“一个新兴行业的独大却弱的公司”。

  李诞的新书里,第一章就讲,首先这是一份工作,工作的本质就是交易。对于脱口秀行业的新人们来说,他们首先要明白李诞的良苦用心:让这家破公司变好,我们一起面对市场,降低脱口秀行业面对市场的交易成本。

  降低了这个新兴行业面对市场的交易成本,也就意味着脱口秀从业者面对市场的成本降低了。那时,笑果文化离职出去的人再创业,难度就比几年前小多了。

  面对年轻人,李诞给出的建议是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这是美团创始人王兴和链家创始人左晖挂在嘴边的话,也跟张一鸣屡屡提到的“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异曲同工。

  李诞已经记不清“做难而正确的事”是从哪看到的了,虽然鸡汤,但工作久了,李诞还是发现这句话的道理。他在书中记得清楚的,都是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剧作家梁左、作家王朔、导演北野武等人的案例。

  张一鸣早年提到,公司业务增加,核心的关键是让优秀人才的密度超过业务复杂度的增加,这就是“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有挑战的事情其实就是复杂度不断增加的,需要和优秀的人一起做。

  所以,优秀的CEO是优秀的HR这句话,早已经成为创业者的圣经之一。

  那么,如何做“难而正确的事”?

  李诞最简单最初期的建议是:刚进入职场,只要是符合道德不违法,什么活钱多干什么活。

  这句话的意思,跟字节跳动“大力出奇迹”似乎也是一个味道。

  作为一个文人,李诞也会面对脱口秀带来的重复工作和没有挑战性的自我怀疑,“脱口秀对我来说,是相对容易的事,有时候也是不正确的事,它偶尔正确,但它不是一直都正确。”

  什么是“不正确的”?

  有时候《吐槽大会》里的节目嘉宾的选择上并不是李诞想要的,一些话题的设置也不是李诞希望看到的,但处在没办法的状态,就会变成一个妥协的结果,“这不是我真心的愿望,但这是我的工作。”

  这些心得体会,都是李诞这么多年做脱口秀的经验之谈。这是对脱口秀行业新人的谆谆叮嘱,也是对创意行业从业者们的异曲同工。

  更重要的是对“留下什么”这个问题的回望,这个问题或许也同样适用于在今年宣布辞去CEO的张一鸣。

  李诞在书中说,在笑果文化或者在这个世界上,李诞这个人最重要的作品肯定不是哪档节目,哪场秀,或者哪本书。

  李诞在书中也分享了开读稿会的正确方法,这一切围绕着效率,“带东西来”、“目标明确”、“谁负责听谁的”、“用更好的创意否定别人”,这些开读稿会的方法当然是笑果文化成为今天国内脱口秀顶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笑果文化的“读稿会”,跟字节跳动在推广B端产品飞书时宣扬的“飞阅会”方法一致。所以2020年11月,笑果文化CEO贺晓曦给飞书站台的时候,就已经提到了李诞创作完成的这本3万字的工作手册,李诞是用飞书把这个手册分享到公司全员大群里的。

  当然,李诞的脱口秀手册里没来得及给飞书打上广告。

  读稿会是笑果文化所有节目的心脏,李诞说,“我认为读稿会是我最重要的作品,有这个东西之后,很多工作我就可以不用做了。可以通过它的运转实现让别人来做这些事情,成为一个可以交接的东西。”

  卸任CEO的张一鸣会如何回答“留下什么”这个问题?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